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省电子地图 > 河源市地图 >
和平县地图
和平县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发展

社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下同)7.88亿元,国民生产总值4.2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5.69亿元,国民收入3.70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1721元。和平县物产丰富,盛产“万家香”优质米、中华猕猴桃、香菇、反季节蔬菜及茶叶、柿子等,是华南优质稻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南端猕猴生产基地,生产及经销已达到相当规模。工业产品有“聪明人”牌猕猴桃果汁、果奶饮品、和平贝墩米酒、“和平牌”铝活塞、“益尔”药剂系列产品、锆系列产品、"双燕牌"系列饮品及竹木制品等。产品旺销县内外,部分产品销往国外。县委县政府二00二年冬作出决定,加大中草药材、农副产品的开发力度,拟多渠道引资兴办中草药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了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和平县着力优化投资软硬环境,积极为外来投资者和外来投资企业提供便利、优质、高效的服务。修订和完善了新的优惠政策,建立联合办证大厅,兴办工业园区,改善交通、通讯、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努力营造“全方位抓开放,全社会抓招商,全过程抓服务”的氛围,以掀起招商引资热潮。目前,全县已有60多户外来投资企业落户该县。

历史沿革

据《禹贡》记载,上古时全国分为九州,和平属杨州。春秋时,和平属百越地。战国时,和平境内称杨越,地。秦始王33年(前214年)设南海郡,和平属南海郡龙川县。隋高祖(杨坚)开皇11年(591年)设循州总管府,龙川县并入河源县,和平属循州总管府河源县。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复设循州,析河源设石城县,和平属循州石城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石城县并入河源县,和平属循州河源县。唐中宗嗣圣(周武化天授二年<691年>)循州改称雷州郡并设雷乡县,和平属雷乡郡雷乡县。唐元宗天宝元年(742年)雷乡郡改称还丰郡,和平属还丰郡雷乡县。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海丰郡改和循州,和平属循州雷乡县。五代(南汉)乾亨六年(922年)复称龙川县,和平属循州龙川县。宋微宗宣和二年(1119年)龙川县改称雷江县,和平属循州雷江县。宋高宗绍兴三年(1113年)复称龙川县,和平属循州龙川县。元代循州升留,和平属循州路龙川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并入惠州,和平属惠州府龙川县。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都御史、南赣巡抚王守仁(王阳明)帅师平叛,督兵镇平现和平属浰源(浰头)、上陵等处农民起义。遂奏朝廷,添设和平县治,经核准割龙川县属和平、仁义、广三图(都)和河源县属惠化图以及江西龙南县邻界一里以内的地域,设立县治。明正德15年(1520年)县治所建毕,始立学、择贤设治,并沿用原龙川县和平县图的和平峒之“和平”两字为县名,始定为和平县,县城设在原和平图的和平峒(羊子埔),即阳明镇。明崇祯6年(1633年)析和平县属惠州化图建立连平州。另割河源县辖地忠信图补入和平县,属惠州府辖。清代及民国期间无变易。1949年1月1日,在和平县属青州山塘成立连(平)和(平)县人民政府。属九连地委辖。1949年6月2日,成立和平县人民政府(宋列、水溪、太湖3乡分割给连平),属东江行署(也称专员公署)辖。1958年11月与连平县合并称九连县。1959年2月县政府迁往忠信后,称连平县。1960年7月6日,县政府迁回阳明镇改称和平县,属韶关专区辖。1962年6月与连平县分立,恢复和平县,属惠阳地区辖。1988年设立河源市,隶属河源市辖县,2000年,和平县辖20个镇:阳明镇、大坝镇、下车镇、上陵镇、贝墩镇、礼士镇、公白镇、古寨镇、东水镇、长塘镇、合水镇、优胜镇、安坳镇、附城镇、青州镇、林寨镇、热水镇、彭寨镇、粮溪镇、浰源镇。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50760人。2002年,和平县辖20个镇(彭寨、东水、林寨、热水、附城、安凹、阳明、大坝、上陵、下车、长塘、贝墩、古寨、粮溪、礼士、公白、合水、青州、浰源、优胜)。截至2005年12月31日,和平县辖17个镇(阳明、彭寨、东水、林寨、热水、大坝、上陵、下车、长塘、贝墩、古寨、礼士、公白、合水、青州、浰源、优胜)。

基础建设

和平县交通、通讯便利,社会治安良好。京九铁路纵贯全县南北,粤赣高速公路途经县城,全县交通四通八达;微波、程控、传真、光缆、移动通信等现代化通讯设施配套完善。

行政区划

和平县辖17个镇(阳明、彭寨、东水、林寨、热水、大坝、上陵、下车、长塘、贝墩、古寨、礼士、公白、合水、青州、浰源、优胜)254个村及一个市属国营黎明林场。

风情习俗

和平县地处九连山区东麓,建县之初人口稀少,多为江西、福建等地迁入的客民,为全国客家居县之一。客家原属中原汉民,有自己的文化语言、民情风俗、传统习惯。经长期杂居,主客文化、风俗互相影响、融合,形成岭南客家特色。本县居民勤劳俭朴,乐善好施,不畏强暴,富有正义感和反抗精神。居民多聚族而居,长期以来多信奉佛教与道教。清末,基督教、天主教相继传入,信徒不多。居民中不少人的宗族、区域观念较浓,迷信风水、命运。新中国成立后,废除封建制度,并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普及,宗族、区域观念、丑陋习俗不少已被摒弃,人民立意创新,简化礼节,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客家渊源,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迁,时延1500年的记载。,第一次的大迁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间,东晋怀帝妥朝时,由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也纷纷随着渡过黄河南下。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旅上出现。第二次大迁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间。唐朝末年,黄巢举兵起义及“五代十国”,天下大乱,客家先民又从皖赣某地居所,现迁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广东北边。第三次大迁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间,金元相继入侵,宋高宗南渡,地这过程中,许多客家人幸均卷入保卫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战争。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远的广东东、北部。第四次大迁徙在公元1645——1843年间,这次迁徙却是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第五次大迁徙是在1866年以后,发生于太平天国起义末期。由于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是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纷纷向理智偏远的南方,甚至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迁徙。全世界有客家人约4500万人。其中国内4000万人,国外有500万人左右。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广,较集中的是东南亚一带,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均是客家人。国内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共有17个省、185个市县,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纯客县50个,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赣南、闽南和粤东北部。广东的客家人有2000多万,占全省总人数近30%,其中纯客县15个。河源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承传着客家民系优秀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广东梅县的山歌文化独树一帜。河源的东江客家菜则比较有特色。二、客家习俗,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一)、主要节日:☆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立春:即交春。☆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二月二:开正节。☆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七月节:也即鬼节。☆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
(二)、婚姻礼俗: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但余文与张丽是自由恋爱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过程仪式大部分仍沿旧习:如相亲、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接亲、拜堂闹洞房等。
(三)、民间娱乐:客家民间娱乐内容非常丰富,节日的主要有秧歌、龙舟竞渡、踩船灯,舞龙灯,舞狮,高脚师,迎花灯,踩马灯,打花鼓,乐器会,演戏,放烟火,平时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弹琴,弹筝,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纸牌,掷状元签,打麻将,养花,钓鱼等。

发展近况

一:镇合并情况:已经将附城镇,粮溪镇并入阳明镇,归阳明镇管理。安凹镇已经并入彭寨镇,归彭寨镇管理。那些镇已经成为历史,已经不存在。二:和平县福和工业转移园。深圳市福田区的工厂很多都会转移到和平县,五年内将落户300家以上。三:和平县的地产市场发展很快,比较有代表性的小区:怡和花园,汇景苑等。新城区地价平均已经达到1500元/平方米。

乡镇风采

阳明镇:位于县境中部,是县城所在地、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总面积205.1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17977亩,山林总面积22万亩。下辖22个村委会、4个居委会,总人口9.3万人。流动人口2.7万人。交通便利,京九铁路、粤赣高速公路、省道忠定公路、和洋线贯穿全镇。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快速发展。2008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49033万元,比上年增长21.7%。其中工业总产值33720万元,比上年增长27.5%;农业总产值14694万元,比上年增长6%。税收完成2180.84万元,比上年增长25.72%。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838元,比上年增长9.8%。旅游资源丰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景色独特的仙女灵石、猕猴桃避暑山庄、占地30万平方米的阳明公园、农业观光等生态旅游独具特色,是观光、旅游、度假胜地。物产丰富,盛产“万家乡”优质米、中华猕猴桃、香菇、竹笋、灵芝等。工业产品有“聪明人”牌猕猴桃果汁、果奶饮品、锆系列产品、“双燕牌”系列饮品及竹木制品,产品畅销省内外。2008年,该镇成功申报成为市级“钟表产业专业镇”。
彭寨镇:位于和平县东南部,处于省道S229线和S339线的交汇点,距县城27公里。下辖27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总面积188.8平方公里,总人口6.9万人。是该县三个中心镇之一,街镇规划10平方公里。该镇全面推进“工业强镇”战略,2008年实际利用外资5500万元,工业总产值13085万元,农业总产值13506万元,税收完成344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3643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04万元。镇内工业主要以箱包制造、针织为主。
林寨镇:位于和平县东南部,距和平县城35公里。总面积92.87平方公里,总人口2.9万人,下辖11个行政村l个居委会。该镇是和平县东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交通便捷,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完善。省道S229线贯通全镇,有林东公路通龙川、梅州,有京九铁路四级站1个,各村实现了村道硬底化。有800千瓦水电站1个,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境内有稀土、乌石、旅游景点等资源待开发利用。林寨镇是典型的山区农业镇,有耕地15966亩,其中水田7733.5亩,旱地8232.5亩。镇内有谦光楼、颍川旧家等40多幢古建筑,并于2008年被认定为首批27个广东省古村落之一。
东水镇:位于和平县最南端,距和平县城56公里。东与龙川县车田、黄石两镇交界,西与林寨、礼士两镇接壤,南郊龙川县四都、义都镇,北靠彭寨镇。全镇总面积152.7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其中增坑村属少数民族村,人口800人)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3.9万人。林地面积16.8万亩,耕地面积1.8万亩。该镇主要以农业为主,出产优质稻、蔬菜、茶叶、茶油、柿青等。其中,高山茶油、柿饼和高山绿色产品马增茶(又称盘王茶)远销粤东及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历史文物——赵公庙,坐落在东水大山,相传300年前为纪念赵公元帅而建,1987年重修。浰江大桥,建于2006年,全长165.46米,宽9.5米,行车道宽7米,总投近500万元;装机容量1.8万千瓦,年总发电量为630万千瓦时,工程总投资22亿元的罗营口水电站正在紧张建设。
大坝镇:位于和平县城北8公里处,北与上陵镇接壤,东与优胜镇毗邻,南与阳明镇相连,西接热水镇。总面积168.8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97万人。全镇经济以农业为主,有耕地1.74万亩,主要种植水稻。近年来,该镇为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发展“三高”农业,除传统产品香菇、木耳外,还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大力发展猕猴桃、椪柑、板栗、柿青、柰李等水果生产。不断扩展木材、毛竹的生产基地,2008年底,全镇有林面积15610公顷,优质水果——椪柑的种植面积己达2500亩。旅游资源丰富,山高林密,风光秀丽,五花嶂的“五花旒秀”,为和平八景之一;汤湖天上人间温泉度假村已成规模,每年吸引上万的外地游客前来休闲消费,带动了全镇旅游、饮食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2008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3143万元,农业总产值9036万元,粮食总产量9626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824元。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具有较高开采价值的矿种有优质高岭土、稀土、莹石、钾长石、花岗岩、钴、铁等。
贝墩镇:位于和平县东部。东与龙川县车田镇交界,南与古寨镇接壤,西与彭寨镇相连,北与长塘、优胜两镇毗邻。全镇总面积143.7平方公里,人口3.1万人,辖15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达10208万元。自然资源丰富,主要有森林、水力、矿产、地热等资源。矿产资源主要有稀土、莹石、铁、氟矿。镇内温泉水质好、流量大、水温高,温度在80℃~93℃之间,主要分布在贝溪、强新、三多热水坑,共有30多处泉眼。镇内15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道硬底化。主要特产有贝墩酒、贝墩豆腐、贝墩牛肉干等。
上陵镇:位于和平县北部,东接下车镇,南邻大坝镇,西毗江西省岿美山矿区,北与江西省定南县接壤。粤赣高速公路、京九铁路、忠定线贯穿南北,是入粤第一镇。下辖1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2.8万人。全镇总面积14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700亩,有林地面积20多万亩,其中毛竹基地8万多亩,素有“翠山竹海”之称。主要特产有竹木器、香菇、木耳、椪柑、板栗、土纸等。产销量较大的有高级凉竹席、岑江饼、木耳、笋干、香菇等。主要矿产资源有高岭土、黑耀岩、膨润土、甲长石、沸石、钠等。2008年全镇社会总产值7509万元,完成总税收135万元。农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已建成板栗、椪柑、猕猴桃、蜜李等四大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人均年纯收入3302元.
长塘镇:位于和平县东北部。东接龙川县,南连贝墩镇,西毗优胜镇,北邻下车镇。区域面积164.5平方公里。下辖12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人口2.1万人。全镇有耕地面积1.9万亩,己形成优质稻生产、“瓜菜制种”基地,是该县的农业大镇。山地面积20多万亩,主要种植松、杉、油茶、油桐等,可开发种植生态景观林和水源涵养林,年产优质松木达2000立方米。境内最高峰——雪山嶂,海拔803米。山上神庙有“神行太保”等雕塑,保存完好,已有300多年历史,系县文物保护单位,己成为粤赣两省三县人民观光旅游朝拜圣地。有6平方公里的稀土矿带,还有5万立方米以上的优质花岗岩,正待开发利用。长塘河自北向南经流入河明亮水库,建有多级中小型电站,定南水经该镇陶锡、阳坑流入枫树坝水库,盛产桂花鱼、银鱼等。
优胜镇:位于和平县东北部,辖区面积115平方公里。山林面积14.8万多亩,耕地面积9712亩。下辖8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全镇总人口1.6万人。近年来,优胜镇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工作,不断促进全镇经济发展。2008年,该镇国内生产总值11087万元,农业总产值达5816.8万元,农村人均年纯收达3622元。农村集体经济收入都达到3万元以上。镇内水力资源丰富,已开发小水电有仙财潭电站和绿湖电站,装机容量1700千瓦,未开发的水力资源仍有2000千瓦。
公白镇:位于和平县南部,与东源、连平两县相邻,地处灯塔盆地北边,气候温和。总面积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140亩,山林面积65174亩。下辖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1.25万人。该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确立了“旅游兴镇、水果富民”发展思路。加快柰李生产基地建设,发展特色农业,充分发挥温泉资源和七叠泉瀑布的优势,开发公白温泉景区和七叠泉景区,打造旅游镇。该镇柰李果形大,体形美,口感好,营养丰富,保鲜期长。主要品种有青柰、蜜李、芙蓉李、黑宝石、玫瑰王、金琅琅、加拿大桃红李、日本早熟蜜李、澳大利亚14号等24种。
青州镇:位于和平县西南部。东邻合水镇,北接热水镇,西、南两面与连平县相连。面积18万亩,辖10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人口1.7万人。该镇地处九连山腹地,平均海拔475米,部分高山达800米以上,四面高山环抱。因地势较高,形成昼夜温差大,气候独特,山地资源丰富,有利于茶叶、水果、反季节蔬菜的生产,素有和平“西藏”之称。
古寨镇:位于和平县东南部,距县城38公里。鱼潭江自北向南穿过,把古寨分为两半。辖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1.5万人。总面积72平方公里,耕地8155亩,山地11万多亩。2008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564元,完成税收158万元。交通方便,和洋公路穿过镇内,古黄公路连接龙川县黄石镇,行政村全面完成村道硬底化。工业方面主要有明发粮食食品有限公司,农产品主要有优质稻、蔬菜、淡水鱼等。
礼士镇:位于和平县南端,与东源县船塘镇相邻。全镇总面82.7平方公里,水田6250亩,辖8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1.9万人,其中有6000多人在外务工,农民经济收入以务工为主。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622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103万元,农业总产值2103万元。完成税收87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3560元。
热水镇:热水镇地处粤赣边境九连山腹地,位于和平县西部。浰江河上游,距离和平县城20公里。辖区面积185.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92亩,水田面积3900亩。下辖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1.7万人。是全省59个抗日战争时期革命老区镇之一。2008年,该镇生产总值达6100万元,工业总产值2872万元,农业总产值2855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396元,完成税收200万元。该镇交通便利,S339线和热合公路通过该镇,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公路。该镇森林资源和生态资源丰富,有山林面积19.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3.5%。生态环境良好,植物种类繁多,有成群分布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被评为省级生态示范镇。该镇有丰富的温泉资源,有12公里的漂流河段,漂流河段群山环抱、奇山异石、草木葱笼、景色迷人,享有“北方有热河,南方有热水”的美称。“热水漂流”、“热龙温泉度假村”已成为该县吸引外地游客的一个旅游品牌。该镇还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贯穿全镇的浰江河(热水河段)可开发水电资源1万千瓦,至今仍有4000千瓦水力资源待开发。
合水镇:位于县城南面,辖12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辖区面积123.1平方公里。山林面积15.9万亩,耕地面积8262亩。全镇总人口27643人,其中汉族27137人,畲族317人。2008年,该镇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649元。工农业总产值8946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771万元,工业总产值4175万元。完成税收170万元。该镇盛产高山茶油、茶叶、香菇、木耳、蜂蜜、腐竹等。近年来,该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重抓好中和新村和丰洋村“侨心居”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浰源镇:位于和平县西北部,系浰江的发源地。北与江西省龙南县武当镇接壤,西与连平县大坪镇相毗邻。辖区总面积147.2平方公里,总人口2万人,耕地面积1万多亩,山林面积19万亩。下辖8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9933万元,工农业总产值8563万元,农业总产值5685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590元,完成税收126万元。镇内有九连山最高峰“风吹蝴蝶”,海拔高度1272米,可开发为休闲避暑胜地;有和平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浰源水口九公庙(明代建筑物);有和平县八景之一李田仙岩溶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