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黑龙江省电子地图 > 伊春市地图 > 嘉荫县地图 >
红光乡地图
红光乡相关地区地图:

4、黑龙江省嘉荫县红光乡

红光乡位于嘉汤公路5公里处,北与俄罗斯隔江相望,东、南两面与保兴乡接壤,西与嘉荫农场接壤。辖区面积1320平方公里,草原面积10017亩,林地66000亩,水域面积65653亩,耕地面积68734亩。辖8个行政村,16个自然屯,3个林场,1个农场。全乡总户数981户,总人口4134人,其中农村户数953户,农业人口3840人,全乡共有10个党支部,156名党员。境内有全县第一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华玉速冻食品有限公司,著名的嘉荫恐龙博物馆和太平岛度假村。红光乡位于县境东部,黑龙江右岸,所辖村屯环绕县城东、南、西三面,属城郊乡。乡政府驻于朝阳镇内。1976年将朝阳镇公社的农村生产队划出,建立黎明公社。1977年撤销黎明公社,并入朝阳镇公社;同年于火烧桥西南筹建红光垦区,以新建的红光屯命名。1979年在垦区基础上建立红光人民公社。1981年将朝阳镇公社的6个生产大队划归红光公社,同年红光公社社址由新桥村迁至朝阳镇内。1984年5月,改为红光乡。2007年以来,红光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新农村建设重点和县委提出的发展“三色经济”,实施十项工程目标,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乡域经济发展步伐。2007年国民生产总值实现4198万元,比2006年增长16.8%。工农业总产值实现6301万元,比2006年增长15.8%。乡镇企业产值实现580万元,比2006年增长7.4%。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761元,比2006年增长15%。招商引资完成1090万元,超额完成118%。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畜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乡绒山羊存栏达到4万余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实现了村村通国电、通有线、通电话,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70%以上。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开展,2007年新建砖房22栋1977平方米,修水泥路3540延长米13132平方米。改建彩钢厕所94个,新安装路灯4盏,新建96平方米的村委会办公室两处,落实通村水泥路2条,全乡建沼气池4套,建村级活动室1个,修建、完善村级活动广场2处800平方米。

5、四川省青川县红光乡

基本概况:青川县辖乡。1950年析关庄乡境西建陶龙乡,1958年撤乡,1961年复置陶龙公社,1967年更名红光公社,1984年置红光乡,1992年并入关庄镇,1995年析复乡。位于县境中西部,距县城乔庄59公里。面积39.6平方公里,人口6530人。辖小荆、石板沟、苟家山、康乐、东河口、陶龙6个村27个社。乡镇企业有采矿、粮油加工等厂、矿。农业主产玉米、小麦、马铃薯。养猪、鸡、兔,特产核桃、薇菜、桐油、生漆、药材。
红光乡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5602男3006女2596家庭户户数1472家庭户总人口(总)5594家庭户男3003家庭户女25910-14岁(总)13930-14岁男7240-14岁女66915-64岁(总)384715-64岁男210015-64岁女174765岁及以上(总)36265岁及以上男18265岁及以上女180户口本地住在本地5376
5.12地震损失:青川县是5.12特大地震极重灾区,红光乡又是青川县地震重灾区,全乡1536户,6530人全面受灾,失踪和遇难达1000余人,2300余人受伤,5500余人无家可归,农房全部倒塌。因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达33处,垮方23处,裂缝60余处,堰塞湖5处。2007年人均纯收入2626元,地震后的红光乡基本是从一片废墟中开始重建,灾后重建任务艰巨。5.12特大地震,东河口崩塌,4个组184户房屋和村民、过往行人、东河口小学师生等共计780余人被掩埋其中。境内现建有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是汶川大地震第一个地震遗址保护纪念地。2008年11月12日举行了开园暨震后旅游市场启动仪式。该地震遗址公园是由汶川大地震中地球应力爆发形成的,也是地质破坏形态最丰富体量最大、地震堰塞湖数量最多最为集中、伤亡最为惨重的地震遗址群。该地震遗址公园包括了从青川县关庄镇沿青竹江经红光乡东河口、石板沟至前进乡黑家,沿红石河经红光乡东河口、石坝乡董家至马公乡窝前,呈“Y”型布局,集中连片近50平方公里,含五乡一镇。红光乡东河口村、石坝乡青龙村、马公乡窝前村、和苏河乡三凤村等四大地球应力爆发而形成的崩塌现场,集中展示了地震造成的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等多种地质破坏形态。而山体运动造成的滑坡和泥石流还形成了石板沟、东河口、红石河等36个形态各异的堰塞湖。

3、黑龙江省兰西县红光乡

基本情况:红光乡位于县城北9公里,东临拉哈岗、202国道贯穿全乡,全乡幅员面积11.4万亩。下辖6个行政村、40个自然屯、6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322人。现有耕地10.6万亩,林原面积2030.7亩,森林覆盖率8.5%,河套草原4,500亩,开发荒山荒坡1,800亩,开发水面养殖407亩。
行政沿革:红光乡一带,清代,属呼兰城镶红旗,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划归兰西县,隶属北乡二区。中华民国时期,隶属五保。东北沦陷后期,隶属义丰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隶属安义区,1949年改隶第七区。1956年6月,并村划乡,设置义丰乡。1958年8月,与北安乡合并成立红光人民公社。1974年划出部分生产大队,成立朝阳公社。1983年5月,政社分开,将红光公社改为红光乡。
经济发展:红光乡几年来深入贯彻市县委提出的农区工业化战略,走出了一条以农养工、以工促农、企业+基地的路子,全乡现有企业8家,产值超百万元的企业5家,其中盛兴亚麻纺织有限公司年产亚麻坏布120万米,产值上千万元,税金近百万元;红光砖厂、义丰砖厂远近闻名、华实农业有限公司绿色食品远销到海外、泉淼矿泉饮用水公司在哈市、大庆、齐齐哈尔等地有销售机构、广汇畜禽综合养殖厂、蔬菜保鲜青贮有限公司等已成基地企业,是农民第二产业收入重要来源。临近县城,交通便利是红光乡经济飞速发展的优势所在。几年来,乡党委政府多渠道引导农民树立近郊农业思想,为农民增收寻找一条新路子。一是利用呼兰河畔取之不尽砂石资源,为城市建设提供大量原材料,同时也刺激了运输业的发展,全乡各类运输车260余台,从事砂石开发的近千人。二是劳务输出较好解决劳动力剩余问题。全乡农闲季节劳务输出近2,000人,年收入300万元以上。三是发展绿色、特色蔬菜生产。全乡沿202国道两侧种植蔬菜面积2,300亩,建成两个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大棚300平方米,温室100平方米,地膜面积1300余亩,实现蔬菜常年生产,四季供应。每年向市场提供商品菜30余万公斤,占据郊北、郊西两大菜市场。1996年被市委命名生态乡、科技进步先进乡。红光乡是兰西“麻城”的重要原料基地,每年平均向县亚麻原料总公司提供近5,000余吨的亚麻原茎,农民仅此一项人均增收300余元。养殖业也是红光乡的一大支柱产业,充分利用河套草原、剩余秸秆发展牧业,全乡共有黄牛4328头。建成了全县最大规模的大牲畜交易市场。
小城建设:红光乡的小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协调发展。被评为市级十好“文明乡镇”标兵,其中林泉村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十化文明村。近几年来,用于乡村建设的资金达到1,200余万元,修建标准化砂石道35公里,新建设楼房15栋,农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75%,人均居住面积16.15平方米,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已步入平民百姓家。全乡一所中学、六所小学,均达到规范化标准。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100%。卫生院、敬老院达到标准化。

2、黑龙江省巴彦县红光乡

基本情况:红光乡位于黑龙江省巴彦县西北部,东与兴隆镇相交,西与呼兰县莲花镇相邻,南与呼兰白奎镇相连,北与绥化市隔泥河相望。1962年3月,由兴隆、榆树公社各划出部分生产大队成立红光公社。1984年2月,改为红光乡。全乡幅员面积188.1平方公里,8个行政村,61个自然屯,9294户,人口40928人,17.57万亩耕地,其中水田1.2万亩。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风大干旱,夏季淡热多雨,秋季凉爽温润,冬季寒冷少雪。全年日照时间长,无霜短,土质肥沃,适于农作物生长。有500万平方米水面,千亩鱼池,万亩草原,2处原始芦苇荡,面积10万平方米,适于旅游开发。哈绥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兴隆支线横穿东西,交通四通八达,适于招商引资,客商投资办厂。近年来,全乡充分发挥交通、水面、草原、能源、城郊五大优势;紧紧抓住粮多企四大主业;培育生猪生产,黄牛生产,绿色食品生产三个基地建设;强化工业和商服两个小区建设,建设一条高科技展示带。全乡龙头企业有黑龙江省红光乡油脂股份有限公司,榆树菌类开发有限公司,哈尔滨龙业木业公司,哈尔滨东升锅炉厂,红光种猪场,万宝肉鸡养殖场,2005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3.9亿元,粮豆薯总产量达6.6万吨,农民收入人均收入3400元
农业社会:种植业以玉米、大豆为主导,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2005年,该乡种植业走稳玉米、增大豆、改水稻、扩薯类、上杂粮、打绿牌的路子,种植玉米7万亩;大豆6万亩,其中高油大豆1.5万亩,高蛋白大豆1.5万亩;水稻3万亩;脱毒马铃薯1万亩;绿色谷子3000亩。大力推进畜牧业养殖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加强畜牧业的发展步伐,继续抓好畜禽,“种、料、管、防、训、售、销”七大体系建设,全年完成生猪存栏11.7万头;大牲畜存栏6500头(匹);绵羊存栏5200只;山羊存栏7400只;家禽存栏13.3万只。出栏肥猪5.2万头;出栏绵羊3500只;出栏山羊5500只;出栏家禽12万只。加强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动物防疫灭病工作,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疫情的发展,春、秋防疫密度达100%。以丰农食用菌厂为龙头,扩大食用菌生产规模。2005年,丰农村党支部以食用菌厂为基地,组建了红光乡食用菌生产协会,吸收会员120户名,形成支部+协会+农户的产业链条,每户种植木耳2万袋,年实现收入8000元。同时协会在生产木耳、巴西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草莓、葡萄等品种,为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又与哈市美康责任有限公司签定300亩脱毒马铃薯定单,每亩实现收入800元。
社会发展: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输出质量。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信息服务,2005年全乡转移外出共工程队21个,转移人数4570人,实现劳务收入1828万元。招商引资工作成果显著,2005年,该乡充分发挥交通、水面、草原资源、城郊五大优势,从哈市鑫地公司引资1736万元,已到位1326万元,在红光工业小区内建成红光钢管厂,现已投产。从哈市美康责任有限公司引资190万元,建成脱毒马铃薯生产基地。以巴彦博大粮食收售加工有限公司为龙头,从金锣集团引资1000万元,全乡11家粮食收售企业联合组建红光乡批发大市场。吸引南方客户到该乡收购大豆、玉米,年可收购大豆10万吨,玉米15万吨。同时,促进了运输业的发展,全乡农用运输车达518台,年实现收入600万元。
文教卫生: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教育力学力量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进一步优化。从市教委争取资金54万元,新建丰望小学。投资4万元,维修了福利小学。从市扶贫办争取资金5万元,维修了榆树中学食堂和锅炉。严格控制中小学收费标准,达到家长满意、社会满意。计划生育率达90.4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6‰以下,配置微机一台,计划生育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三为主”方针和“三结合”工作得到全面落实,计生工作水平整体提高,投资15万元,更新了乡政府所在地路两侧路灯,组织农民秧歌队,丰富了农民业余生活。
交通环境全面提高:2005年“一事一议”筹资25万元,维修了南窑至金山、洪广村南环路,金山至罗庆井,白河至何家洼子等道路,共计20.5公里;协助修建建成至新富村5.6公里四级白色路面,10月1日正式通车;从市交通局争取资金26万元,维修了丰农水库大桥和修建后宝龙大桥;投资10万元,建设洪广村三门孙家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