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陕西省电子地图 > 延安市地图 >
黄陵县地图
黄陵县相关地区地图:

政区沿革

黄陵县在夏商时期属桥国领域。西周时期称白翟地。战国早期属魏国,后期属秦国。西汉时设(狄)道县。东晋时期设中部县。隋开皇六年(581年)改中部县为内部县。唐武德二年(619年)复称中部县至明清。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因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寝所在,将中部县更名为黄陵县至今。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锗、镓、铀、水晶石、石灰石、砂岩、泥岩、红沙等地下矿藏。已探明的煤炭资源面积1000平方公里,地质储量27.3亿吨,属“渭北黑腰带”煤田,是陕西四大煤田之一。黄陵矿区已被国家列入重点开发项目,是陕西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境内264万亩林地,覆盖率达64%,木材蓄积量698万立方米,每年可提供各类商品材3万立方米,主要以油松、山杨、白桦、侧柏和辽东栎等树种为主,是陕西五大林区之一。林地各类野生中药材400多种,其中比较名贵的有豹骨、山萸肉、黄花、柏籽、槐米、黄芩、甘草等。

旅游资源

黄帝陵:“轩辕黄帝陵”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第1号古墓葬,号称“天下第一陵”。陵区三面环山,沮水绕流,形如八卦,气势非凡。黄帝陵所在的桥山总面积5800亩,共有古柏8万余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万多株,属全国最大古柏群,形成了黄土高原上一座四季长青、风景独特的绿岛奇观。庙内“黄帝手植柏”为世界柏树之冠,汉武帝“挂甲柏”为世界柏树之奇。庙内碑廊中陈列的石碑,多为历代帝王“御制祝文”,均为稀世珍品,同时还有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郭沫若、江泽民、李鹏等名人手迹以及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等。随着黄帝陵庙前区和祭祀大殿两期已竣工,一个融陵、山、水、城于一体,体现“雄伟、庄严、古朴、肃穆”气势的黄帝陵展现在炎黄子孙面前,必将成为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展现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的强大纽带。此外,还有亟待开发的秦始皇整修万里长城的又一宏伟工程——秦直道、唐代紫娥寺、宋代石窟万安禅院(又名千佛洞)、汉代纸坊遗址、仰韶文化遗址和古杏城遗址的开发等。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帝的陵园,它位于陕西省延安南部的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上。《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五千年前出生在中华大地西北黄土高原的沮水河畔的沮源关降龙峡,时间是农历的二月初二。从此,就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吉祥之说。黄土高原,坦荡浑朴,博大雄沉,山丰土厚,土色呈黄。黄乃地之正色,象征着吉祥喜庆,为古人所崇尚之色,土乃五行之尊,万物之本,轩辕以土德称王。故轩辕号曰黄帝。古文献记载有三皇五帝,黄帝是三皇之一,又是五帝之首。在炎帝后期,黄帝于乱世起兵,以德号召天下,战败炎帝于阪泉,代炎帝为天子,后又战胜蚩尤于涿鹿之野,结束了远古战争,统一了中华民族,建立起中国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中华文明时代从此开始了。历史上的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帝王均为黄帝后裔,所以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据说全国共有黄帝陵七处,甘肃、河南、山东、河北等地都有黄帝陵,但只有桥山的黄陵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帝陵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南部的黄陵县,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墓的所在地。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著名的游览胜地。传说黄帝生于山东寿丘,逝世于河南荆山,葬在陕西桥山。桥山位于黄陵县城北1公里。陵冢在桥山之巅桥山有沮水环绕,群山环抱,古柏参天,有大路可通山顶直至陵前。山顶立一石碑,名为下马石,上“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字样。古代凡祭陵者,均须在此下马,步行至陵前,陵前有一祭亭,亭中立一高大石碑,上有郭沫若题“黄帝陵”在三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双”四字。黄帝陵冢在山顶平台的中央,陵冢高3.6米,周长48米,有砖砌花护围。四周古柏成林,幽静深邃。历代政府对保护黄陵古柏都很重视,宋、元、明、清都有保护黄陵的指示或通令。据黄陵县志记载,桥山柏林约4平方公里,共63000余株。
千佛寺石窟:千佛寺石窟又称万佛寺、石空寺、千佛洞等。位于延安市黄陵县西四十公里处的双龙镇峪村西,石窟开凿于半山石崖间。此窟为单室窟,窟口处凿石为三开间雕石作仿木构窟檐,明间宽2.02米,通宽5.04米。檐柱为八角形,为宝装覆莲住础。柱头之间以阑额相连,施四铺斗拱,栌斗出单抄,令供上施替木,上承檐枋。平柱上有3处宋崇宁年间下(1102年~1106年)游人题记。此窟窟檐为陕西石窟中保留完好的原物,是研究宋代建筑的珍贵资料。石窟平面呈“凸”形,坐西向东,窟口为方形,宽2.4米,深2.6米,有佛像60余尊。窟口左右有佛龛各一个,以二园柱与洞口隔成三间,成檐廊。上有二层斗拱。这是宋代的仿建筑雕凿,极为壮丽。中间是入口,走廊两壁浮雕观音菩萨像。石窟内高5.3米,宽9.3米,深12米。正中为佛龛,高3.38米,宽5.9米,深4.73米,内有大佛坐像12尊。中央坐释迦牟尼,两边站立文殊、普贤二菩萨和迦叶、阿难两弟子。窟项正中雕有千手千眼观音一尊。窟内东西两壁雕有高2.8米的立佛九尊,其中东壁有姿态优美的赤足持碗雕像。后壁有五百罗汉和一百徒从脬雕像,场面宏大,气势恢宏,并间以佛说法图、磐涅图。菩提树下悟道、普济众生等佛传故事。东南壁雕有佛像24尊,东北壁有16尊。雕像比例协调,刀法流畅,质感强烈,尤其是头、手、足的造诣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是雕塑艺术珍品。窟北壁前侧为药师佛,高2.55米。药师佛左手持钵,右手施“疗病印”,旁为七级浮屠,塔下为两比丘,作昂首仰望状。药师佛上方为相向驭风而行的飞天像。一飞天右手托钵,一飞天左手托钵,均乘如意云朵。据窟内题刻记载,该窟开凿于宋代绍圣年间,距今已千年,具有很高的考古和研究价值。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现为茂林修木环围,夏秋之际,树荫婆娑,清凉无限,一派“禅房花木深”的超凡境界。石窟下临黄畛公路,每日有从县城发出的中巴车辆,便于观光旅游。

行政区划

一、县域:元、明前黄陵县域无考。据中部县志载: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中部县域东西250里,南北70里,四至为:东40里、接洛川交口河界;西210里以子午岭之脊为界,西属镇宁县(正宁县),东属中部(即黄陵);南20里,至宜君界牌崾崄;北50里至鄜州(富县)现头桥界;东北60里,至鄜州会道沟(今富县境),东南50里,至洛川秦窑科界;西南160里,至艾蒿店界;西北190里,至鄜州月琴庄(今富县境)界。据《陕西通志》载:“中部县境东西128里(乌里),南北60里(乌里),至京师陆路2500余里。民国时期,中部县位于东径108°3'—109°27',北纬35°29'—35°56'之间,据民国33年(1944)《黄陵县志》载:“黄陵县(中部县),北至鄜县现头桥界50华里,南至宜君火窑子界20华里,西至甘肃正宁县界210华里,东至洛川交口河界40华里,全县总面积17500方里,共计312万市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12月黄陵宜君两县合并,境域所辖东径108°28'—109°24',北纬35°16'—35°48',东西长230华里,南北宽140华里,总面积为5932平方公里。1961年黄陵、宜君分县后县域再未变更,其县境四至为:最南为腰坪乡芦台子,与铜川市金锁乡相接;最北为六十亩疙瘩与富县直罗镇的龙泉寺为邻;最东田庄镇东王河与洛川县杨舒乡隔水相望;最西五里墩与甘肃正宁县接壤。县境总面积据1989年土地详查核实为2292平方公里,约占陕西省总面积的1.1%,占延安地区总面积的6.2%。县境耕地为343775亩,(其中上畛子农场16285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0.07%。
二、建置沿革:据桥山出土的仰韶文物表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前40—前21世纪),黄陵的先民便在这里劳动繁衍生息,与自然界进行着艰苦的斗争,创造了原始氏族公社文化。夏、商(前11世纪)时,黄陵属桥国领域。西周(前11世纪一前771)时,黄陵无建置,称白翟地后为晋国占据。东周(前770—前256)时,属晋,周安王骄二十六年(前376)韩、赵、魏分晋后属魏,魏置上郡。周显王扁四十二年(前327)魏与秦交战,败纳上郡十五县于秦(黄陵属十五县辖区之内),当时无建置,属秦上郡。秦,实行郡县制后,此地置上郡。据《中部县志》载:“秦置上郡阳周,即翟道县。”,西汉,始设翟(狄)道县。据《中部县志》载:“翟道在中部西北四十里有余地。”(即今仓村附近),属左冯翊辖。王莽新朝(公元9年)时,将翟道县更名为涣县,县治仍设翟(狄)道县。东汉初恢复翟道县,旋即撤销,辖地归属北地郡下辖之县(今耀县)。灵帝中平六年(189)以后,上郡、北地郡等被匈奴占据,郡县俱废,此地无建置。西晋时,此地无建置。大夏国赫连勃勃占据此地,以秦州剌史镇杏城(今南城村)。东晋(384—386)时,后秦、姚秦在县东部故城(今侯庄乡故城村)设中部县,在中部县城设中部郡,后废。北魏,正平元年(451)于杏城设北雍州,中部郡、中部县,在西部复设狄道县。太和十五年(491)改北雍州为北秦州,复设中部郡,治所设中部。孝昌二年(526)更北秦州为北华州,中部属西魏敷州,西魏大同九年(543)迁往杏城。西魏废帝三年(554)改北华州为敷州,领中部、敷城二郡。中部(狄道县)县制未变。北周(557—589)时,狄道县制撤销,辖地归中部,治所在杏城。隋,开皇元年(581),因避讳文帝父杨忠之名,改中部县为内部县。三年(583)废中部郡,县治设杏城,属敷州辖。大业三年(607)属上郡,县治自杏城移于今址。唐时实行道、府、县三级行政制,武得二年(619)七月于中部县址设坊州,属关内道,治所置上城。同时将内部县恢复为中部县。天宝元年(742)改设中部县。十二年(753)十二月分宜君县西北部(今建庄川流域)设升平县。乾元元年(758)复改中部郡为坊州,治所设中部县。宝应元年(762)撤销升平县制,后复设,此时中部县制即袭魏、周、隋制。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坊州归后梁,治所仍设中部县。中部、升平、坊州如旧。宋,中部属永共军路,坊州治。金,仍袭宋制,建炎二年(1128)置京兆路与鄜延路,中部属鄜延路坊州辖。元,实行省、路、府、县四级行政制度,至元二年(1265)废坊州,中部县改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延安路鄜州辖。明,改旧制省为布政司,路为府,中部仍称中部县,属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延安府鄜州辖。建文四年(1402)由知县黄琮将中部县治置于隆坊,成化年间(1465—1487)将中部县治移于桥山下城。清,中部县属延安府鄜州辖,雍正三年(1725)废府,中部属陕西省西乾鄜道鄜州直隶州辖。民国初,中部县属陕西省榆林道辖,废道后直属陕西省长公署辖。1936年“西安事变”后,以马塔、北长墙、高松树一线为界,西为中国共产党领导苏维埃政府所辖,东为中部县属国民党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辖地。三十三年(1944)因轩辕黄帝陵寝所在,本县呈请国民党政务院批准,将中部县更名为黄陵县,县治设上城。1948年3月黄陵解放,5月成立了黄陵县人民政府,隶陕甘宁边区政府黄龙分区领导。1950年5月整编后属延安专区领导,治所仍设上城,1953年冬始移下城(今址)。1958年12月黄陵、宜君合县,县治设桥山下城,仍称黄陵县。1961年10月黄陵、宜君又分设,县名未变,县治仍设下城。1968年9月改延安专员公署为延安地区行政公署,辖黄陵县至今。
政区位置:黄陵县地处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塬,位于陕西省中部、延安市南端,东靠洛川县,南连宜君县,西与甘肃省正宁县接壤,北与富县毗邻,素有“陕北南大门”之称,为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所在地和陕西省经济开发的战略要地之一。
政区划分:辖6镇4乡和1个街道办事处(桥山镇、隆坊镇、田庄镇、店头镇、阿党乡、太贤乡、龙首乡、侯庄乡、康崖底乡、仓村乡、双龙乡、腰坪乡),192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
人口面积:总人口13万人,农业人口占71.7%。全县总面积2292平方公里。

名产小吃

黄陵县的名产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色香味美,远近闻名。按制作工艺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即烙烤、蒸制、水煮和油炸。烙烤的黄黄馍等酥松、香脆;蒸制的软馍等嫩软、甜香;水煮的荞面片片等清香。爽口;油炸的油润、香酥。风味主食,(1)烙烤类;黄黄馍、煎饼、锅巴子、鸡蛋饼等。(2)蒸制类:软馍、甑糕、黑糜子馍、黑面馍、发糕(黄黄)、黄米干饭等。(3)水煮类:荞面片片、耳朵套、搅团、漏鱼、麻食、懒麻食、噪子面、连锅面、干捞面、棍棍面、老婆笼手巾(扁食)、玉米糁糊汤、小米稀饭。(4)油炸类:油砣砣、油糕、油骨朵、果子、散子等。民间菜系,盐菜(咸菜)、酸菜、泡菜、酶干菜、芨芨菜、苦菜、小蒜、黄花菜、木耳等。山乡野果,桑枣、杜梨、水桃、酸枣、毛杏、山楂、野葡萄、蛇蜜等。龙城水果,苹果、梨、桃、杏、核桃、柿子、红果、梅李子等。黄陵苹果,黄陵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延安市南端,为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寝所在地,面积2288平方公里,辖7镇5乡191个行政村,12万人。该县土地宽广,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是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之一。黄陵栽培苹果已有50年历史,目前主栽品种以优质红富士为主,占总面积的70%以上。现有果园面积10万亩,2000年挂果5万亩,年产60000吨。所产苹果以果型端庄典雅,色泽艳丽柔和,果质肉脆汁多,香味浓郁悠长,质地硬度适中,以及含糖量高,适口性强、耐贮藏易运输而称著,备受消费者青睐,远销广东、上海等30多个国内大中城市和越南、缅甸等国家,91年被省政府定为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和出口基地县。近年来,有30多个样品40余次荣获省、部级大奖。其中:在95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荣获四金、二银、一铜;在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红富士苹果被评为部优产品奖;近四年5个样品连续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后稷奖;99年又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奖。使黄陵苹果一跃成为世界名牌产品。

社会事业

文化教育:全县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站12个,公共图书馆1个,短波广播发射台1个,电视台1个,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并率先在陕西省实现了城乡有线电视光纤联网,能接收30余套电视节目。全县现有完全中学1所,在校学生2081人;初级中学6所,在校学生8405人;小学151所,在校学生18100人。2003年高考上线507人,上线率达84.5%,其中本科上线103人,创高考历史最好成绩;初中“三合一”考试再次名列全市第一。现有科技人员4006名,其中高级职称128人,中级职称1222人。
体育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群众自发的健身活动方兴未艾,现建有现代化、高标准的运动休闲广场一个。卫生事业不断进步,现拥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33个,村级卫生组织197个,床位610张,卫生技术人员688人,卫生防疫机构1个,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人,拥有病房床位4张。
民间艺术:黄陵古老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为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提供了无限的创造源泉。历经数千,年的变迁和发展,逐渐演变成丰富多彩、璀璨夺目的民间文化。民间剪纸、面花、社火等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这些独特的民间艺术以其动人的形象、娴熟的技艺、精湛的表演、巧妙的手法,向人们展示出黄陵秀丽的景色和淳朴民风,形象地表达出黄陵人民乐观向上、勤劳朴实的情操和性格。面花,俗称花馍,是流传在黄陵农村的一种民间传统风俗礼馍。它以做工精巧,造型别致而著称。黄陵剪纸大多出自农村妇女之手。她们仅凭手上的一把剪刀和一张纸按照自己淳朴的审美情趣,大胆联想,自由构思,巧妙地剪出人物鸟兽、虫鱼花卉、山川房舍,剪出戏曲故事和神话传说……(图为剪出的十二生肖中的鼠和牛),社火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演出场地可大可小,表演队伍可多可少。表演将音乐、美术、杂耍融为一体,粗犷、豪放、活泼、风趣、滑稽、诙谐,因而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久传不衰。

基础建设

城市建设:黄陵城市建设方兴未艾,按照建设集山、水、城、陵为一体的生态祭祀型旅游名城的目标,黄陵城市建设尤其是西区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轩辕大道、商业大街等标志性建筑于去年开工建设,串珠型城市布局已初具成型。
电力供应:县境内电力由西北电网供给,境内有110千伏变电站1所,容量为2万千伏安;有35千伏变电站4所,容量为4300千伏安。县电厂年发电量2000万度,并与西北供电网络连接。金(锁)延(安)330千伏输电线路横贯县境,以及靖边—西安天然气输送管道纵贯全境,给黄陵的生产建设和经济开发提供了充足的能源。
交通通讯:县境内交通发达、公路、铁路运输畅通,网络密布。以西包210国道为主的9条主干公路连接成网,县境内通车里程561.7公里,全县192个行政村通油路,与主干公路联网。西(安)铜(川)一级公路的延伸工程黄铜一级公路已建成通车,黄(陵)延(安)一级公路已经建成通车。西(安)延(安)铁路横贯县境南北,秦(家川)店(头)运煤专用铁路直达黄陵矿区,年运输量可达600多万吨。县境内黄渠专用机场为空运提供了方便,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已经逐步形成立体网络。黄陵通讯设施较为先进,1990年引进加大拿北方电讯公司的程控电话,可直拨海内外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后多次进行扩容更新。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相继落户黄陵。全县拥有固定电话用户23426户,互联网用户478户,移动电话用户2800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