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旗堡镇地图
黄旗堡镇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黄旗堡街道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夏朝时为斟寻国,西周属淳于国,春秋为杞国,战国属齐,秦属琅琊郡,西汉时在此建淳于县,唐初并入辅唐,北宋归安丘至今。相传楚汉战争时,汉将韩信率兵与楚军决战于潍河,插黄旗于埠顶以树军威,遂取名黄旗堡。夏朝时为斟寻国,西周属淳于国,春秋为杞国,战国属齐,秦属琅琊郡,西汉时在此建淳于县,唐初并入辅唐,北宋归安丘至今。清朝末年,安丘县分为交区54社,今黄旗堡镇辖区,当时设逄王、杞城、安泰三社,社内设社长。民国初期,仍沿袭清末的分社编制。1927年后,国民党政府下令分社制改为区镇制,全县分54个分镇,黄旗堡镇属安丘二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安丘县人民政府指示,县以下设区,分村三有政权机构,黄旗堡镇一带设逄王区,后改为安丘县第四区,区政府设在逄王村,1948年设立逄王区,1957年撤区建立逄王乡,1958年9月成立逄王人民公社,1981年更名为黄旗堡人民公社,1982年建黄旗堡区,1984年设立黄旗堡镇。2007年,《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坊子区和安丘市行政区划调整的通知》:经市政府研究并报省政府批准,同意将安丘市黄旗堡镇划归坊子区管辖。2010年,坊子区撤销黄旗堡镇,设立黄旗堡街道。工业发展
截至2007年,该街道在镇区西侧规划建设了占地2000亩的工业小区。相继投入资金1000万元,新修拓宽西环路,完善了交通、供排水、通讯、供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大了绿化、美化的力度,使小区全部实现了“六通一平”,并实行一站式管理,一条龙服务。该镇在镇区西侧规划建设了占地2000亩的工业小区。相继投入资金1000万元,新修拓宽西环路,完善了交通、供排水、通讯、供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大了绿化、美化的力度,使小区全部实现了“六通一平”,并实行一站式管理,一条龙服务。山东省安丘市鑫利达食品有限公司是创建于1995年的集生产、加工、储藏、出口于一体的私营企业,现拥有固定资产5000万元,占地60000平方米,职工600余人。厂内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先进的生产设备,有恒温库八座,低温库六座,储藏量达5000吨,可根据客户需求生产和加工保鲜、速冻、盐渍蔬菜。主要产品有:保鲜大姜、风干大姜、胡萝卜、大葱、青笋、芋头、白菜、牛蒡、大蒜、圆葱等各类蔬菜。该公司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治厂方针,公司产品现已覆盖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并打入日本、美国、南亚、中东、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潍坊新康农牧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禽繁育、商品苗孵化、饲料加工、家禽宰杀、食品加工及销售为一体的一条龙民营企业。公司拥有固定资产2000余万元,注册资金560万元,总占地面积10余万平方米。种鸭场、孵化厂、饲料厂、冷藏厂、羽绒加工厂、熟食加工厂使公司发挥出最大的产业链效应,公司率先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食品QS体系认证。公司生产的“新康”牌鸭苗、饲料、冻品、熟食等系列产品多次荣获市级职能部门表彰,产品远销全国各大城市,部分产品远销海外。农业概况
黄旗堡街道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4℃,最高气温36℃,最低气温-12℃,年降水量900mm,年均无霜期208天,一年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再加上该镇属汶、潍两河冲积平原,土地平坦肥沃,地下水源丰富,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农业生产一直保持了快速发展,是旱涝保收的著名“粮仓”和“钱囤”,曾有安丘的“金三角”之称,而且是潍坊市重要的水源地。农业种植业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到2007年,形成了优质蔬菜、西瓜、芦笋、林果等为主的现代化农业格局,其中蔬菜、牛蒡、元葱、胡萝卜等种植规模发展,历史悠久,有较高的种植技术。小城镇建设
该街道面积4.5平方公里,“六横四纵”构筑了小城镇主体框架,截至2007年,该镇主要街道全部柏油硬化,绿化面积10万平方米,做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镇区内工业小区、商业小区、居民小区、文化娱乐小区规划合理,设有高中、初中、小学及成教中心,拥有200多个床位和先进医疗设备的中心卫生院,投资350多万建成了全省乡镇一流的文化中心。该镇抓住强镇扩权机遇,以道路硬化、排水管网、绿化亮化、居民园区等8项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城建投入,着力打造设施齐全、服务配套、适宜人居的环境,有力地推进了小城镇建设提升工作。截至2009年7月,该镇加强道路建设,投资1050万元,新修全长8.6公里的东环路,实现与新潍胶路的连接,拉近了与中心城市的距离。全面实现“村村通”油路工程,方便群众出行,城镇居民人均道路面积达35平方米。按照“高、大、密、厚、多、彩”、“一团一簇、红绿相间”的绿化模式,改造提升主要街道的绿化档次和水平,完善桥头公园和潍、汶两河生态林带建设,补植完善农田林网4万亩,打造生态靓丽、和谐优美的城乡环境。依托阳春啤酒、新康农牧公司两处污水处理厂,完成沿政府街、三马路的管道铺设,完善镇区排污管网建设,镇区8条交通干道排水设施健全,污水处理能力达到60%。加大环卫设施投入,成立30人的保洁环卫队伍,配备环卫垃圾车等专用车辆,新建一处容量超过10万立方米的垃圾处理厂,实现城镇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成立水务中心,建成大型集中供水中心,全面完成镇区供水管网铺设,自来水普及率达100%。该镇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电力、通讯、休闲健身广场等基础设施;修缮改造镇敬老院,提高农村五保供养率;开通公交车服务业务,方便群众出行;投资新建黄旗堡商贸城、阳春美食街和柏台商业街等商贸流通服务场所,扩大劳动就业,提高镇区服务功能。按照城镇总体规划,大力推进旧城改造、迁村并点工程;截至2009年7月,该镇投资2000万元,完成镇区申家庄村整体搬迁;加快杞王世家小区开发,新开发楼盘4座,吸引东安泰、柏台等镇区周围6个村群众入住,并完善小区内绿化、亮化、供暖等配套设施;结合招商引资,加快工业小区建设,提高工业运行质量,完成镇工业小区、柏台砖厂、原棉纺厂、火车站物流园“三区一园”开发,引进一批现代商贸物流项目和节能环保项目。历史故事
楚汉相争时,汉将韩信率兵与楚军战于潍河,树黄旗于埠顶,以振军威,遂取名黄旗堡。潍水之战,是韩信大破楚将龙且(ju),攻占齐地的关键战役。公元前203年10月(汉高祖四年),汉大将韩信率军由历下东进,轻易地占领了齐都临淄。齐王田广败退高密。韩信领兵东追齐王。项羽听到韩信东进的消息,便命龙且率20万楚军到高密,与齐军会合,决战汉军。韩信得知龙且率兵救齐,便在潍水下游(今赵戈镇、王家庄镇一带)集中兵力,准备迎战。龙且在高密安营扎寨后,有人为其谋划曰:汉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挡,我军应深避坚守,四处宣传齐王在此,齐地之民听说齐王尚在,必然反汉,韩信不战而败。但龙且素来瞧不起韩信,决心攻而胜之。时值11月,汉楚两军隔潍水对峙。韩信知龙且兵多,硬拼会败,遂夜令军兵备万余沙袋,在上游把潍水堵住,亲自引兵涉水向龙且发起进攻,然后佯败后退。龙且见韩信军败,不知是计,大喜曰:我早知信会败。他一马当先,率军追韩信。韩信见楚军近一半已渡河,急使人掘开沙袋,潍水暴涨,楚军大半被水隔在对岸,正渡河者被水冲走淹死。韩信乘机猛烈反击,全歼渡河楚军,擒楚将周兰,杀死龙且。隔岸楚军见主帅已亡,不战而溃散。汉军乘胜追击,俘虏了齐王田广。至此,齐地全被汉军占领。不久,刘邦封韩信为王。历史遗迹
杞城故址:杞城故城位于安丘城东北18公里的黄旗堡镇杞城村周围,故城遗址呈长方形,地势平坦,西北部偏高,南北长约2000米,东西宽约1800米,总面积360万平方米。现城墙荡然无存,根据附近村:东门口、西门口、城北、城里村的分布,故城面积的确不小。在杞城村西约200米处有一面积约300平方米的高台地,当地传为皇城所在地,台地北侧有断崖,文化层厚达1.5—2.0米,汉代灰坑及春秋、战国及汉代砖瓦陶器残片皆有,出土的文物有战国至汉代的筒瓦、瓦当、陶罐、陶盆、陶瓮、铁镢、铜剑、钱范及砚石等。该遗址1984年安丘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杞城夏商属斟寻国地,周武王灭斟寻,封淳于公于此,为淳于国都城。周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起,杞国为免遭诸侯吞并,从雍丘(河南杞县)东迁,周旋于列强之隙,处境维艰,于周桓王十年(公元前710年)被迫迁至淳于国境内(今安丘杞城一带)。周桓王十一年,杞与鲁结盟。周桓王十四年,杞借鲁之力来淳于国,设都城于淳于国都处,至周贞定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45年)被楚所灭,历时260余年。西汉初又在此设淳于县治所,属高密国,为高密侯邓禹食邑,北齐天保年间并入高密,城遂废圮。相传当时杞国有一人,怕天塌下来,吃饭睡觉都感到不安,“杞人忧天”的典故源于此。后人在此建村时,遂以“杞城”命名,流传至今。汉盘龙三足石砚:1976年黄旗堡镇杞城村出土。石砚呈圆形,通高12厘米,直径15厘米。表面灰色,质地坚硬细腻,由砚身、砚盖、研石三部分组成。砚身高4厘米,砚面平坦光洁,墨迹尚存,周边刻三条屈曲盘旋的龙,龙首下伸形成三足。研石雕成一只蹲羊形,高4厘米。砚盖高8厘米,表面雕刻5条龙,正中的一条形体较大,昂首挺立形成盖纽,周围刻出波浪纹,衬托出蛟龙出水的雄姿。其余4条较小,刻在盖纽四周的斜面上,恰似在水中游荡,形象生动自然。整个砚盖的雕刻采用高浮雕和浅浮雕相结合的方法,线条流畅,棱角分明。颇具匠心的是,在盖底面与盖纽对应处,刻有一个略大于研石的圆形凹槽,研石恰好藏于其中。这件石砚的年代为汉代。它的出土,不仅为砚史研究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而且也为我们了解杞城遗址的内涵提供了依据。1991年12月,经山东省文物鉴定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