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区地图
黄州区相关地区地图:
旅游资源
禹王城遗址:位于黄州城北3公里处。西距长江1公里,黄团公路从城东沿经过。禹王城遗址虽然经受了二千多年的沧桑,但城池依稀可辨,就是城外三面的护城河仍清晰可辨。城址东、南、北三面修有土筑城墙,西面依托龙王脉山体支撑。在清以前,长江水径直在城边流淌,实际上这里是一块比较平坦的高地。该城墙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1.5公里,整个城区成长方形。南面城墙保存完好。残垣宽约5~8米,高约10~15米。东面和北面损坏严重。根据文博单位勘察,城墙周围有多处缺口,疑有城门4~5处,传说中还有水城门。另外西面临长江处不远处有2处港口。城墙的四角外,修筑有烽火台,高10多米,目前还有3座可见。其中西南城角外一座人称“望夫墩”,远近闻名。太平寺:位于黄州城北三公里,禹王办事处太平寺村。太平寺的历史,可追溯到初唐时期。根据光绪八年《黄冈县志》载;“在梅家湖凉亭东(小河涨水)一佛(像)溯流至枫香桥,士人迎祀,修建了太平寺”。因历史久远,曾三次毁建。太平寺整个建筑占地15亩,主体建筑分为大雄宝殿、天王殿、罗汉堂、地藏殿、观音殿、斋堂、客堂、云水房、莲花池、念佛堂以及山门、排楼、斋馆等。大雄宝殿内供奉的木雕释迦牟尼佛像通高6米,罗汉堂内500罗汉。太平寺为仿古建筑,寺垸成南北向、长方形,建筑物依山势而筑。
李四光纪念馆:位于黄州西北面龙王山下,“七一”水库傍,与东坡赤壁东北面风景区毗嶙,占地11.6亩。主体大楼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呈“回”字形仿古建筑,共有四层。底层为地下室。楼顶覆盖光华夺目的金黄色琉璃瓦,形体四方八角,金龙盘踞,巍峨挺拔。四面外墙,红色钢砖粘贴。正厅门处,有间歇檐式门廊。门廊下有白色曲线栏杆和18级两层宽阔台阶。室内展区面积2000平方米,分为12展厅,室外展区面积1500平方米。分别有荷圹、平台、通道、花坛。主楼馆前修歇山顶式三进门楼。古香古色。楼内二三层展区分别举办有《卓越的科学家——李四光》和《陈潭秋生平事迹展览》两个固定型展览,第一层作为举办临时性展览用区。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基础设施
邮政:2006年,全区邮政部门完成业务收入660万元,占年计划的128.2%,同比增长29%;收入增幅列全市第一。邮储规模达到了3.38亿元,较上年同期净增6900万元,其中活期余额达到7588万元,定活比由原来的17%攀升到22%。全区邮政部门共完成邮务类业务收入123万元,占收入结构的18.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完成普通型贺卡2款0.75万枚,信卡型8款2.1万枚,贺卡型29款1.97万枚,实现收入19.3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6%。完成了全区三农服务站种子农药经营许可证,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的办证和发放,农资配送额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了2番,达到18万元。实现物流收入4.5万元,其中:中邮快货2.3万元。水运:境内通航里程58.6公里,其中长江33.6公里,内河25公里。建有国家二类口岸—黄州港,巴河、新港、汪家墩、唐家渡四大天然良港(码头)组成黄州港区,港口泊位24个,其中5000吨级泊位2个,港口年货物吞吐量400余万吨。境内有客运渡口8个,其中长江客渡1处,内河乡镇部级农村达标渡口7处,参营渡船13艘606客座,年均客运量100万人次。各类水路运输机货驳船131艘,3.55万载重吨。境内通航里程58.6公里,其中长江33.6公里,内河25公里。建有国家二类口岸—黄州港,巴河、新港、汪家墩、唐家渡四大天然良港(码头)组成黄州港区,港口泊位24个,其中5000吨级泊位2个,港口年货物吞吐量400余万吨。境内有客运渡口8个,其中长江客渡1处,内河乡镇部级农村达标渡口7处,参营渡船13艘606客座,年均客运量100万人次。各类水路运输机货驳船131艘,3.55万载重吨。
公路:全区境内有1条国道23.53公里,3条省道52.68公里、2条县道55.69公里,乡道145.61公里、村道451.83公里,公全区境内有1条国道23.53公里,3条省道52.68公里、2条县道55.69公里,乡道145.61公里、村道451.83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729.34公里。城区道路客运拥有“两站”、“四点”,即:黄州汽车客运站(一级汽车站)、幸福车站、汽车配载点、购物中心停靠点、三台河停靠点和旧修车修停车点;城区外火车站开发区设有杨鹰岭客运站(准二级)和3座(在建1座)乡镇五级客运站(堵城、陶店及南湖),公路沿线建有农村候车棚(亭)27个,招呼站牌30个。道路营运线路46条,日发913余班次,拥有营运客车264辆(不含公汽和出租车),营运总里程8004公里,年均客运量达600万人次。货运市场拥有杨鹰岭货运站,紧邻京九铁路黄州准二级火车站,是鄂东地区公、铁的交通枢纽。城区自然形成三台河(城东)、黄州商城(城南)、化肥厂(城西)以及反修闸(城北)等四个主要的货车待货临时停车点。全区有货运汽车1208辆,计6160.5吨,年均货运量达502万吨。驾校4所,其中一类资质2年。汽车维修企业75家,其中一类维修企业4家,二类16家。
水利:初步建立了“蓄、灌、排、挡”的防洪、除涝、抗旱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土、生态保护体系。(一)上中蓄:主要以“江、河、湖、潭、库、塘、堰”为主体的蓄水系统。即以幸福水库、烽火山水库、长河及白潭湖、东湖、西湖、菱湖、驼前湖、余家潭、黄泥潭等为主体的20多个湖泊、9500处塘堰、284座7144千瓦灌溉站构成的灌溉工程体系。全区10.26万亩土地中,有效灌溉面积8.79万亩,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二)下排:涵闸自排与泵站提排相结合。提排系统:以白潭湖电力排水站装机容量4台3400KW、东湖泵站4×1000KW、南湖4×155KW、龙山口泵站190KW(2×75KW+40KW)、若干座中小型泵站提排系统。自排系统:以土司港闸、黄州闸、望月堤闸、前进闸、蔡家潭闸、余家潭闸、烂泥沟闸、磨盘咀闸、河沟桥闸、晏家山闸等座排灌闸为主的自排工程体系。自排与提排两系统担负着全区289.5平方公里承雨来水面积的排水任务。(三)外挡:以长江干支民堤防为主体的长江、巴河防洪工程体系。长江干支堤防全长54.202公里,其中长孙堤9.77公里,长城堤30.775公里,堵龙堤7.317公里,老城堤6.23公里,老龙堤0.11公里。47.862公里长的长江干堤已按国家二级堤防建设达标,堤顶高程均比一九五四年最高洪水位高出2米左右,防洪标准50年一遇。6.23公里的老城堤及0.11公里老龙堤仍未按国家三级堤防标准建设,防洪标准不足十年一遇,整险加固工程于2007年开始实施。(四)改造渍害地产田:全区共有渍害低产田5.19万亩,初步治理1.15万亩,需要治理4.04万亩。
电力:以220KV变电站为主要电源,以110KV电网为骨架,35KV电网为主体,10KV为脉络的供电体系。黄州区担负着黄州、火车站两个高科技经济开发区,东湖、赤壁、禹王三个办事处,路口、陈策楼、堵城、陶店四个乡镇和南湖国营农场区域的供电任务,供电人口37万,供电区域达353平方公里,2004年全社会用电量3.193亿KWh。境内现有220千伏变电站1座(路口变),主变2台,容量240MVA;110KV变电站4座(黄州变、新港变、城北变、杨鹰岭变),主变6台,容量124.5MVA;35KV变电站3座(陶店变、南湖变、堵城变),主变6台,容量14.3MVA;35KV用户变电站3座(电力制杆厂、药厂、白潭湖电排站),主变4台,容量9.55MVA;10KV开关站2座(城南、白潭湖)。境内已有110千伏线路7回,总长度67.755公里。35千伏线路有6条,37.383公里,其中公用线路3条28.573公里,用户专线3条,8.81公里。10KV线路54条497.8公里,其中公用线路49条,专用线路5条。现有变压器1320台,容量256450KVA,其中公用配变678台,容量127780KVA,专用配变642台,容量128670KVA。低压配电台区共有678个,低压线路为1843.902KM。
资源概况
森林资源:【森林类型与分布】:根据湖北省森林植被分类系统,按照本地的森林植物群落区划组成、外貌与结构、生态地理分布、动态变化等特征,森林类型分为常绿针叶林、落叶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经济林、竹林和竹丛及灌木林等。针叶林针叶林主要树种由马尾松、杉木、国外松、黄山松及水池杉、柏木等组成,除黄山松22.5公顷分布在海拔600米以上的低山外,其它树种遍及15个乡镇、场,1986年面积达20133.3公顷,约占森林面积93.7%,森林蓄积量509856立方米,占森林总蓄积量的84.1%。贾庙、杜皮、但店、溢流河、磙子河、总路咀、马曹庙、方高坪、上巴河等乡镇和大崎山林场面积都在1333.3公顷以上。人工林多为杉木、马尾松、国外松纯林,天然次生林中伴有少量枫香、黄檀、栓皮栎、青冈栎、小叶栎、桤木、山合欢、盐夫木等阔叶树种。马尾松是灭荒造林绿化的先锋树种,由于樵采修枝过度,林地裸露,土地贫瘠,郁闭度小,结构单一,生产量小,松毛虫危害严重。而杉木、国外松是境内低山丘陵岗地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的重要树种,表现较好,生长迅速,但要求立地条件好,经营管理水平高,投资大,国外松易发生顶枯病。水池杉耐水渍、易繁殖,生长快,广泛栽培于“四旁”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境内西南滨湖平原造林保存面积只有80公顷左右。阔叶林阔叶林主要树种为杨树、旱柳、栎类、枫香、樟树、枫杨,分布在东北低山丘陵的乡镇场和西南平原湖区,1986年面积达1343.5公顷,占森林面积6.7%,林木蓄积量为60554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量的10%。80年代初,引进杨树,1985年后大量推广与发展,年均造林在66.7公顷以上,栽植面积迅速扩大,重点大面积地在水网湖区、沿江洲滩、退耕还林地等区域发展及用于道路、河渠、村湾之绿化,全部是纯林,夏秋两季病虫危害严重。而分布在东北低山丘陵阔叶林主要树种有喜树、桤木、枫香、栓皮栎、青冈栎、泡桐等,它们与马尾松、杉木组成针阔混交林,生长较好,病虫害少有发生,但面积不大。经济林是阔叶林的主要林种之一,境内油桐、油茶、鸟桕、核桃、板栗、甜柿、桂花等是传统经济林树种;青茶、苦荆茶、栀子果、桑既是传统树种,又是引进与发展的经济林树种。果树以柑桔、桃、梨、李为主,并以县(市)东北低山和陈策楼镇、上巴河镇,板栗、柿、柑桔品质最佳,单产最高,品种达30余个,1986年经济林面积为1571.5公顷。杜仲、厚朴、枇杷、银杏等特用树种历来有零星种植。2000年,陈策楼镇破港银杏基地面积166.7公顷,现保存133.3公顷。2002年后,以黄州火车站开发区单家堑为中心,发展苦荆茶面积28公顷,年产苦荆茶1000公斤。
【竹林及灌木林】:竹林包括楠竹林、桂竹林、水竹(苦竹)林等,而桂竹分布全县各乡、镇、场。楠竹林与水竹则集中分布在大崎山林场、贾庙、杜皮、但店的泉华、溢流河、磙子河等低山丘陵,竹林面积415.7公顷,黄州区以桂竹为主的竹林面积为22.7公顷,主要分布在宅旁、岗地,呈散生状。灌木林大部分是林下灌木层或砍伐后经过封山育林而形成的。境内从海拔100米至1040米均有不同类型的灌丛分布,重点分布在县(市)东北部低山和中部丘陵地带。主要类型有:继木--杜鹃花群丛、映山红--胡枝子群丛、火棘--马桑群丛,铁仔--海桐群丛、腊梅群丛,箭竹群丛等。全县(市)灌丛面积39.2公顷。灌木林是森林演替中的一个阶段,起着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的重要作用。森林资源分布总体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少,北部以贾庙、杜皮、但店、溢流河、磙子河、大崎山林场的全部、总路咀与马曹庙的部分村为重点,南部则以白羊山、烽火山基地和李家洲林场为中心以及沿江、沿河的堵城、禹王、东湖、路口、陶店的少数村为重点。据1985年黄冈县林业局对森林资源进行的二类调查,全县(市)林业用地面积28294.1公顷,有林地面积23466.8公顷,其中:用材林占81.5%,防护(兼用)林占10%,特用林占0.7%,竹林占1.8,经济林占6%,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为606117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21%。
矿产资源:据《黄冈县志》记载,境内已查明的有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大类。金属矿藏:铁、锰、金铜、铅、锌、钨、黄铁等;非金属矿藏:大理石、花岩石、矾石、青石、红砂石、长石、石英石、卵石、水晶石、黄砂、砖瓦泥土、陶瓷泥土等。据《黄冈县志》记载,境内已查明的有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大类。金属矿藏:铁、锰、金铜、铅、锌、钨、黄铁等;非金属矿藏:大理石、花岩石、矾石、青石、红砂石、长石、石英石、卵石、水晶石、黄砂、砖瓦泥土、陶瓷泥土等。黄州区成立后,全区工业矿藏赤贫,但用作建材原料的沙、石、土等矿产十分丰富,颇具开采价值,黄砂主要产于巴河。砖瓦、泥土分布于中南部,过去为发展砖瓦业提供了条件,为保护耕地,今后应限定开采。还有藏量不多的陶器泥土。石料藏量较少,质量也不高。主要分布在东北部陈策楼,有少量长石,建筑用片石等矿产资源无开采价值。
水资源:黄州区水资源十分丰富,区域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降水年内年际分配不同,来水与用水矛盾突出,地下水资源储量一般,水资源质量不容客观,中心城区湖泊水体富营养化趋势较严重,长江黄州段存在明显的举边污染带。全区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235.6㎜,折合总量4.312亿m3,多年平均径流量508.5㎜,折合1.7745亿m3,年径流模数50.85m3/㎞不同频率(P:50%、75%、95%)降水量4.226、3.579、2.760亿m3,不同频率(P:50%、75%、95%)径流量1.6714、1.2322、0.7500亿m3。全区多年平均降水总量4.312亿m3,地表水资源量1.7745亿m3,地下水资源0.9158亿m3,扣除地表地下重复计算量0.4576亿m3,全区水资源总量2.2327亿m3,不同频率水资源总量(P:50%、75%、95%)分别为2.1030、1.5503、0.9437亿m3,产水模数64m3/㎞,产量系数0.52。
地表水:受水汽输送条件,地理地形等影响降水和流量具有年内年际极不均匀,洪枯经流量相差悬殊的特点。根据实例测资料分析,年最低降水量789.4㎜(1996年),年最大降水量2078㎜(1954年),是最小年份的2.63倍。根据对历年资料分析,4月至9月讯期降水量占年降水总量的71.9%,短历时暴雨形成的洪水径流,峰高量大,集中程度高,极易造成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非汛期和干旱年份因降水少易形成干旱缺水。全区降水总的趋势是自东北向西南沿江逐步递增,从多年平均降水量等直线图可以看出,区内降水差异一般不明显,在1200—1280㎜以内,以沿江南湖农场附近1280㎜为高值区,年径流地域变化与降水趋于一致,年径变差系数CV=0.42。深在500---700㎜之间,变化不明显。相对而言南湖农场为全区高值区。全区年径流系数为0.41,平均59%的降水消耗于陆面和水面蒸发,仅41%的降水形成汇流进入江河湖库等地表水体。黄州区有丰富的客水资源,长江环绕西南,多年平均过境水量,7218.6亿m3。因滨临长江,黄州区形成了利用长江过境水为主,利用本地自产地表,地下水为辅的用水格局,而农业用水高峰期区正值长江主汛期水源有保障,是沿江农业和区域工业,生活稳定可靠的供水水源。
地下水:黄州区地下水以松散岩类孔隙为主,沿江平原区广布孔隙潜水,中部和东北部以碎层岩裂隙水和非含水层为主。全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0.9158亿m3,补给模数为25.9万m3/㎞沿江平原湖区补给较丰,浅层地下水位埋深较浅,一般在0.5—2.0左右。
江河湖泊水库:1996年,黄州区成立前,黄冈县境内有长河、巴河、举水、五桂河等大小河流27条,有青草湖、蔡家潭、白潭湖、东湖、南湖等大小湖泊205个。属长江水系。黄州区成立后,河流只剩长江、长河、湖泊只有蔡家潭、白潭湖、东湖、西湖等大小20个。众多的河流、湖泊为灌溉、养殖、河运,城产工业,生质用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长江]1986~1996年区县分设以前,长江黄冈段自举水口入黄冈县(黄州市)境,止于巴河口,全流程41公里。1996年区县分设后,长江自团风县南下,经堵城军岭村入黄州区境。南至李家洲林场,折正东流,于荒五里汇巴河、长河水出境。全流程38公里。江水左经赤壁,旧有矶临江,称赤鼻矶。《水经注》载:“江水又左迳赤鼻山南,山临侧江川”。今距江约2公里。宋苏轼(1036~1101年)被贬黄州时,写下前后赤壁赋。赤鼻矶因名“赤壁”。江右岸有梁子湖,水自樊口大闸入江。江中沙洲——黄州洲,近百年受冲积变小,相应北岸黄州边滩扩大。20世纪40年代以前,上新河至黄州关,通客货班轮。1948年大码头至吕家湾,河泓逼近,堤脚外滩仅15-26米。20世纪50年代,乃逐年淤涨,滩头已达10余公里,宽近1000米。20世纪60年代滩上有林场。新中国成立初期,黄州清源门外大码头可靠500吨客货轮。现码头已下移2公里。自堵城鄢家水口经曾家咀、张家湾、汪家丛林抵赤壁,唐宋以前有汊江一道,随着时间推移,汊江渐淤,现这一带沿线仍有河港及其残迹。江北岸有黄州堵龙、长城、长孙三大干堤及土司港闸、黄州闸,既可分排内湖渍水,又可引江水灌溉。长江流经黄州西南四镇(办),全长32公里,平均坡降0.281‰,1986~2005年最高水位为26.79米(土司港闸),黄州至九江多年平均高水水面坡降为0.255‰,中水为0.215‰,枯水为0.194‰,多年平均过境水量约7218.6亿立方米,一般年份为全区提供灌溉用水近0.2亿立方米,受益耕地面积5600公顷,年平均过境流量约2.34万立方米每秒。
[巴河]1986~1996年黄冈县时期,巴河是黄冈县(黄州市)与浠水县的界河,自但店乡朴树店村的新桥河口流入县境,南至荒五里入长江,全长61.6公里,河面宽350--500米。巴河支流甚多,在县(市)境内有新桥河、陆家凉亭河、五桂河、溢流河、牛车河、马家河、沙河图河等7条,全长约76.2公里。1996年黄州区成立后,巴河是黄州区与浠水县的界河,经团风县上巴河镇自陈策楼镇浒子口村入境,流经陈策楼、陶店、路口、东湖四镇(乡、办),南至荒五里入长江,流程27公里。巴河属常年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5.07亿立方米,具有灌溉、泻洪的功能,河道内还有丰富的优质黄砂。
[长河]1986--1996年黄州区成立前,长河横贯黄冈县(黄州市)西南部平原,全长50公里,具备蓄洪、排渍、灌溉功能。河宽20--30米,水深3--4米,逐段可行驶木船和养鱼。其最大支流是傅家河,发源于眠龙寺,全长18公里,河宽15米。其次有乌龙庵河、瓜地湾河等。1996年黄州区成立后,长河自黄草湖南下出罗家沟横堤闸入境,流经堵城、陶店、路口、禹王、东湖等乡镇(办),至南湖办,折东流,经土司港闸与巴河汇合于巴河口注入长江,全长33.25公里。
[水库]1986~1996年,黄冈县(含黄州市)建成中小型水库95座,黄州区成立后,只剩下陶店幸福水库,陈策楼烽火山水库。幸福水库属小(一)型水库,于1959年陶店螺蛳地建成,承雨面积11.5平方公里,其总库容622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88万立方米,大坝顶高度35.3米,坝顶长700米,坝顶宽5米,底部高程26.8米,三同径0.9米,流量2立方米/秒;底部高程30.5米,宽度13.5米,最大流量77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6万亩;国家投资42.5万元。烽火山水库,属小(二)型水库,于1959年在王家店烽火山建成。其承雨面积0.42平方公里,库容27.84万平方公里,库容27.84万方,大坝高成15米,管流量0.3立方米/秒,灌溉面积640亩。[湖泊]黄州区多湖泊,多属河漫滩边缘洼地湖。500亩以上的大湖多聚在长江两侧。主要湖泊有:黄草湖,詹家湖、青草湖、何家湖、杨婆汊、余家潭,黄婆汊、鸡窝湖、黑沿湖、老虎汊、道人湖、赵家潭、江八汊、鹞子湖、东湖、西湖、白潭湖、南湖、大汊湖、赵家。蔡家潭等等。
经济建设
综合:2006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00年价)27.3亿元,占年计划的100%,同比增长15.2%,其中农业增加值4.14亿元,占年计划的100%,同比增长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亿元,占年计划的102.4%,同比增长33.3%;全口径财政收入20669万元,占年计划的106%,同比增长21.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707万元,占年计划的101%,同比增长1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7亿元,占年计划的100%,同比增长14.2%;外贸出口总额4320万美元,占年计划的123.4%,同比增长38.4%;直接利用外资650万美元,占年计划的100%,同比增长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3亿元,占年计划的100%,同比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00元,占年计划107.8%,同比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3491元,占年计划102.9%,同比增长9.4%。工业:2006年全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2亿元,同比增长33%,实现利税8702万元,同比增长48%。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上年36家增至46家,雅比、三泰、新昌等3家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现代化工业初具雏形。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总数达到17家,产业呈现了集群发展态势,支柱地位进一步增强;喹烯酮项目通过GMP认证并获得生产许可证及批准文号、焦化厂重启并做好扩规的前期工作、甲基多巴项目建设进一步壮大了医药化工产业群实力;建材产品更新换代加快,以“五防”轻体墙材、灰砂砖、免烧砖、砌块砖、彩瓦等为主体的新型建材产业开始起步;电子节能灯、德生医疗设备、华精电子等项目引进。
农业:2006年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主要农产品增收和价格上扬,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工资性收入特别是本地务工收入大幅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加300元。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26亿元,比上年增长3.6%。受自然灾害和结构调整的影响,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其中棉花产量同比增幅达32.1%,蔬菜、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6.3%和1.2%,生猪出栏数与上年基本持平,粮食、油料产量分别减少5.2%和14.4%。省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个,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订单农业的发展,永通公司配套蔬菜基地面积达到1万多亩,产品开始出口。
历史沿革
战国时期,楚宣王灭邾后,封其女于今黄州城区西北十里处,筑城而居,时称“女王城”,也称齐安城,现称禹王城,城址尚存。北周大象元年(579年)置衡州于齐安郡。隋开皇二年(582年)改衡州为黄州,辖南安县,十八年改南安县为黄冈县,仍隶属黄州。后数百年,黄冈县名称隶属一直未变,辖区也基本未动,仅县治有两次大的变更。至明·嘉靖十二年(1566年),黄冈县拨出中和上乡十二里甲与新置的黄安县(今红安县)。1949年又将长江南岸的樊口、打石场等地划为鄂城县(今鄂州市),面积132.5平方公里。1951年6月20日,又划出县西部徐古、汪集、李集、旧街、新洲、三店、仓埠、阳逻8个区,设置新洲县(隶属黄冈地区,后划归武汉市),面积1420平方公里。1952年11月29日,县东北三里畈、项家河区划归罗田县,面积246.8平方公里。同时,团风区的马驿、挖沟两乡划归新洲县,面积55平方公里。1954年11月11日,黄州区的南湖乡马骑山村划归浠水县,面积1.2平方公里。1983年8月19日,黄州镇划为鄂州市,1987年2月28日重新划回。1990年元月,历时千余年的黄冈县改为黄州市,辖区不变。1996年5月18日,黄冈地区改为黄冈市,原黄州市一分为二,北部贾庙乡、杜皮乡、磙子河乡、溢流河乡、王家坊乡、团风镇、淋山河镇、方高坪镇、回龙山镇、马曹庙镇、总路咀镇、但店镇、上巴河镇新置为团风县,南部陶店乡、陈策楼镇、路口镇、堵城镇及黄州赤壁、禹王、东湖、南湖四个街道办事处为黄冈市黄州区。1997年6月,陈策楼镇的杨鹰岭、单家堑、石头坳、舵塘4个村划出,成立火车站经济开发区。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行政区划
春秋为黄国地,战国为邾邑地,南朝齐属齐安郡、唐、宋、元、明、清均置黄州府,民国8年(1919)设黄州区,1949年黄冈县赤设黄州区,1950年析置黄州镇归区直辖,1951年划黄州镇属黄冈区,1952年划归为县辖镇,1983年黄州镇属黄州区,部分村划入鄂州市,更名为黄州区。1987年2月2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鄂州市黄州区,将原黄州区恢复为县辖镇,划归黄冈县(国函[1987]41号)。1990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黄冈县,设立黄州市(县级)。1995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准:(1)撤销黄冈地区和黄州市,设立地级黄冈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黄州区七一路。(2)黄冈市设立黄州区、团风县。黄州区辖原黄州市的赤壁、东湖、禹王3个街道办事处和路口、堵城2个镇及陶店、王家店2个乡,区人民政府驻宝山路;团风县辖原黄州市的团风、方高坪、淋山河、马曹庙、上巴河、回龙山、总路嘴、但店8个镇和王家坊、溢流河、滚子河、杜皮、贾庙5个乡,县政府驻团风镇。1997年,黄州区面积353平方千米,人口34.2万,辖3街道3镇1乡。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373568人,其中:赤壁街道168526人,东湖街道13179人,禹王街道24413人,路口镇24838人,堵城镇30029人,陈策楼镇28136人,陶店乡24308人,黄州火车站开发区5235人,黄州区开发区41538人,南湖农场13366人。2004年底,黄州区总人口342123人。辖3个街道、3个镇、1个乡,33个居委会、95个村委会:赤壁街道、禹王街道、东湖街道、堵城镇、路口镇、陈策楼镇、陶店乡。截至2005年12月31日,黄州区辖4个街道、3个镇、1个乡。共有33个居委会、89个村委会。截至2005年12月31日,黄州区辖4个街道、3个镇、1个乡。共有33个居委会、89个村委会。赤壁街道办事处驻赤壁,人口151391人,面积17.2平方千米。辖13个居委会:赤壁、龙王山、桐梓岗、宝塔、青砖湖、潘家湾、一字门、汉川门、东门、体育路、清源门、毛纺、有线。
东湖街道办事处驻东湖,人口34216人,面积33平方千米。辖7个居委会:余家湾、汪家墩、晏家山、长江、长圻廖、刑家湾、六福湾。
禹王街道办事处驻禹王,人口26183人,面积49平方千米。辖3个居委会、13个村委会:望月堤、汪家冲、王家林、禹王城、张湾、刘家大屋、占岗、太平寺、东湖、枫香桥、樊家湾、韦家凉亭、新河、蔡吴廖、唐家渡、万福。
南湖街道办事处驻南湖,人口15469人,面积17.7平方千米。辖3个居委会:1-12队、桃园街、榨舟。
堵城镇镇政府驻堵城,人口30903人,面积67.9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18个村委会:堵城、综合农场、松杨、马弄、龙王、芦冲、白衣、刘湾、江咀、军岭、叶路、朱岭、王岭、余岭、外岭、西河、扁担洲、大庄、老街。
路口镇镇政府驻路口,人口26154人,面积64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16个村委会:路口、花园、王家湾、邱弄、龙家丛林、夹洲、百丈咀、戚家岭、丁甲、新华、欧凌山、吕家大湾、祠岗、土库湾、南湖、李家寨、谢家小湾。
陈策楼镇镇政府驻陈策楼,人口28024人,面积36.3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25个村委会:陈策楼、孟钵桥、王福湾、王家店、张家铺、破港、周顶湾、六庙、古楼园、杜家林、龙塘、张新湾、雨山寺、浒子口、程德岗、白虎榜、豹子垴、擂鼓山、汪家学、范家岗、阮家湾、祠堂湾、王家岗、李家湾、石头湾、陈家寨。
陶店乡乡政府驻陶店,人口24758人,面积43平方千米。辖2个居委会、15个村委会:陶店、砂子岗、塘角、何楼、长岭、幸福、邱店、袁家铺、黄泥潭、茶园、小汊湖、苏家铺、望城、钟岗、孙镇、杨湾、霸城山。其他(火车站开发区)驻火车站,人口5025人,面积25.1平方千米。辖2个居委会、2个村委会:舵塘、杨鹰岭、石头坳、单家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