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省电子地图 >
黄冈市地图
黄冈市相关地区地图:

人才辈出

黄冈人杰地灵,在历史长河中人才辈出,遍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宗教各个领域。梁、陈、隋、唐有一家四代为重臣的周炅、周法尚、周墀(今黄州人),北宋有参与编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大型类书的吴淑以及父子为官均有政绩的吴遵路、吴瑛(均今蕲春人),被黄山谷称为“天下奇才”的潘大临(今黄州人),南宋有治狱平允的游侣和治蜀有功的余介(均为武穴人),明代境内有最早出使日本的程莹(罗田人),被神宗旌为为官“天下清廉第一”的汪可受(黄梅人),清有入清不仕的诗人杜茶村(今黄州人),时称“楚北大儒”、陈沆和陈銮皆出其门下的陈诗(蕲春人),著有《医学概要》的名医杨际泰(今武穴人,与庞安时,李时珍、万密斋并称为“鄂东四大名医”),近现代人物中,有京剧奠基人之一的余三胜(罗田人),音韵训诂学家、与章炳麟齐名的黄侃(蕲春人),逝世后被董必武称为“楚国以为宝,今人失所师”的方志学家王葆心(罗田人),拍案而起的民主斗士、诗人、学者闻一多(浠水人),最早发现四纪冰川活化石命名为中国水杉的林业专家干铎(武穴人),竹器工艺艺人章水泉(武穴人),作家废名(黄梅人),叶君健(红安人),秦兆阳(团风县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张培刚(红安人),形成独立哲学思想体系的哲学家熊十力(今团风县人),著名的军事家林彪(团风县人),早期翻译《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家王亚南(今团风县人),首次发现四纪冰川遗迹、驳斥“中国贫油”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今团风县人),勇于探索真理、具有独立人格的早期文艺理论家胡风(蕲春人),被港台称为“现代大儒”的徐复观(浠水人)等。

建置沿革

黄冈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旧古器时代,本区域即有人类居住。夏商时代,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史记·夏本纪》),本地域即为皋陶后人的封地(英六即英山、六安一带)。春秋战国时,本地属楚国。秦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本地先分属南郡和九江郡,后属衡山郡。楚汉之际,楚项羽以衡山郡立衡山国,国都邾城(今黄州禹王城)。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恢复为衡山郡,属淮南国。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分衡山郡及南郡共十四县置江夏郡,驻西陵(今新洲县城附近),本域黄州、蕲春等地属江夏郡,黄梅、武穴等地属庐江郡。东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立蕲春侯国,传三世,复为蕲春县。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分江夏郡置蕲春郡,驻地蕲春,辖今蕲春、黄梅、黄州等地。三国时,本地域分属魏弋阳郡和吴蕲春郡。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撤销蕲春郡,辖地划入武昌郡,第二年,寻阳(今黄梅)县划属庐江郡,西陵、邾县、蕲春县改属弋阳郡。永嘉三年(公元306年),晋惠帝恢复司马西阳王爵位,先后将西陵、邾、蕲春等县划属西阳国(都址系今河南光山)。晋朝永嘉年间发生内乱,北方中原人渡淮南移。咸和四年(公元329年),西阳国司马获罪被诛,西阳国改置为西阳郡,郡址在邾城附近,辖西阳、邾、西陵、蕲春等县。咸康四年(公元338年),在邾县侨置豫州,五年,豫州侨迁芜湖,西阳郡沿属豫州。孝武帝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在九江王英布旧城置南新蔡郡(今黄梅西南),辖蕲阳(即蕲春更名)及侨置4县,属南豫州,本区域始为两郡并治。南北朝时武装割据,域内建置更迭频繁。南朝宋分西阳郡置建宁左郡(今麻城西南)。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西阳郡划属郢州,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南新蔡郡改属江州。南朝齐时,建元二年(公元480年)又置齐安郡,驻齐安(麻城西南),置安蛮左郡,驻木兰(今红安西南),永明四年(公元486年),又置齐昌郡,驻齐昌(今蕲春)。南朝梁时,西阳郡仍属郢州,并分西阳县置信安县。又在蒙茏城(今麻城东北)置定州,在大活关(今大悟东)置湘州,在鹿城关(今红安)置北江州。北朝占领江北时沿袭南朝旧制,北齐天保年间,曾在域内置巴州(今黄州地)、衡州(今麻城地)、罗州(今蕲春地)等,北周废巴州置弋州,改罗州为蕲州,置永宁县(今武穴市),并将置于黄城镇(今黄陂东)的南司州改名为黄州。隋朝统一全国,撤销原置州郡,实行州县两级制。开皇五年(公元585年),移置黄州于衡州,分设黄州、蕲州总管府,本域分属两府。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两府为两州,将永兴改为新蔡县,永宁并入齐昌县,两阳并入南安县,在义城置罗田县。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南安为黄冈、齐昌为蕲春、新蔡为黄梅、梁安为木兰、信安为麻城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又将两州改为两郡,黄州改为永安郡,治所移驻黄冈(今新洲属地),辖黄冈、黄陂、木兰、麻城4县;蕲州改为蕲春郡、治所驻蕲春,辖蕲春、浠水、蕲水、黄梅、罗田5县。本区域仍为两郡并治。唐朝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永安郡改为黄州,且置总管府(武德七年改为都督府)辖黄冈、堡城(由黄冈分置)、阳城(由麻城分置)。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蕲春郡为蕲州,辖蕲春(含蕲水)、兰溪(由浠水更名,含罗田)、永宁(由蕲春分置)县。并在麻城置亭州;在黄陂复置南司州;在黄梅置晋州。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撤销南晋州、亭州、南司州、属地分属黄州、蕲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撤销都督府,天宝元年(公元724年)改黄州为齐安郡,蕲州为蕲春郡,两郡并治。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改两郡为两州,均属淮南道。时黄州仍驻黄冈,辖黄冈、黄陂、麻城3县;蕲州驻蕲春,辖蕲春、蕲水、广济、黄梅4县。两州并治。中和五年(公元885年),黄州治所迁今驻地长江边。五代时,黄蕲二州先后属杨吴、南唐和后周,其州县隶属仍沿袭南朝旧制。宋朝仍为黄州、蕲州并治,先属淮南路,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属淮南西路。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曾分蕲水县置罗田县,后废。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蕲州治所迁至今蕲州、辖蕲春、蕲水、广济、黄梅4县。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分蕲水县置英山县。黄州辖黄冈、黄陂、麻城3县。后历经元、明、清代,黄、蕲二州治所驻地不变。元代改两州为两路,各设总管府,两路并治。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复置罗田县;十五年(公元1278年)英山划属安徽六安州。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在黄州设黄蕲州宣慰司,辖黄州、蕲州、光州3路。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92年)均改属淮西道,第二年又改属河南江北行省。黄州路辖黄冈、黄陂、麻城3县,蕲州路辖蕲春、蕲水、广济、黄梅、罗田5县。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黄州路、蕲州路为黄州府、蕲州府,两府并治,同属湖广行省,并在黄州修筑城池。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降蕲州府为州,撤销蕲春县,政归蕲州直理,蕲州仍辖其他各县,与黄州府同属湖广布政司,不久改属河南。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蕲州仅代辖广济、黄梅两县,属黄州府管辖,自此以后蕲州与黄州合二与一。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黄州府仍划属湖广布政司。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置黄安县。到此,黄州府辖有黄冈、麻城、黄陂、黄安、蕲水、罗田、广济、黄梅8县和蕲州。清代基本沿袭明制。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蕲州不再辖县,黄州府属湖北布政司,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黄陂县划属汉阳府,黄州府辖黄冈、黄安、麻城、罗田、蕲水、广济、黄梅7县和蕲州(此即所谓“黄州八属”)。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黄州府,改蕲州为蕲春县。各县属湖北省武汉黄德道(后又改名为鄂东道、江汉道),十五年(公元1926年)废道,各县直属湖北省政府。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本域划为省三、四行政督察区,各设专署,为湖北省政府辅助机关。三专署驻蕲州,辖蕲春、广济、黄梅、蕲水、罗田和本年从安徽划入的英山县;四专署驻黄安,辖黄安、黄冈、麻城和划入的黄陂县,又于第二年初分置礼山县,亦属四专署管辖。二十二年(公元1935年)六月,改蕲水县为浠水县。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三月,第三、四行政督察区在蕲州合并为第二行政督察区,第二年元月治所迁黄州。抗日战争时期,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元月,第二行政区署在黄冈县北部的黄土岭改组为鄂东行署,代行省政府职权,并先后增辖孝感县和第三行政区。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抗战胜利,鄂东行署迁回黄州,恢复为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本域1922年开始建立党组织,1927年黄麻暴动,成立黄安县农民政府,1931年,红四方面军攻克黄安,改黄安县为红安县。相继成立红安、麻城、黄冈、蕲春、广济、黄梅等县苏维埃政府。抗战时期,1941年成立黄冈(中心)县抗日民主政府及豫鄂边区行政公署。1943年成立长江行政专员公署。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成立鄂豫行署第四、五专署,各县也先后成立人民民主政府。四专署辖黄冈、新洲、麻西、麻东、浠水、罗田等县,五专署辖蕲南、蕲北、广济、黄梅、英山等县。1949年3月至5月中旬,本域各县相继解放。5月初,第四、五专署在浠水合并为黄冈行政区专员公署,6月更名为黄冈区行政公署,7月迁黄州。辖黄冈、麻城(麻东、麻西合并)、罗田、英山、浠水、蕲春(蕲南、蕲北合并)、广济、黄梅8县。黄冈县治所驻团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5月,黄冈区行政公署更名为黄冈专员公署,为湖北省人民政府派出所机构。6月,分黄冈县置新洲县。1952年6月,大治、阳新、鄂城、黄安4县划归黄冈专署管辖。8月,分置兵堡县,9月更名为胜利县,黄安县复名为红安县。1955年5月,专署更名为黄冈专员公署,8月,撤销胜利县,10月,黄冈县驻地由团风迁黄州。1959年元月,大冶划属黄石市,1965年9月,鄂城、阳新两县划属咸宁专区。“文化大革命”期间,以黄冈专区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作为专区领导机关。1968年元月,成立黄冈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11月撤销,设黄冈地区行政公署,为省政府派出机构。1979年12月,鄂城县划归黄冈地区,并建置鄂城市,亦驻鄂城。1983年10月,划鄂城县、市及黄冈县的黄州镇,建地区级鄂州市,直属省政府管辖,同时,划新洲县属武汉市。1986年7月撤销麻城县,设麻城市。1987年5月,撤销鄂州市黄州区,恢复为黄州镇,复归黄冈县。12月,撤销广济县,设武穴市。1990年12月,撤销黄冈县,设黄州市。黄冈地区行政署辖黄州、麻城、武穴3市和红安、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6县。1995年12月23日国务院【国函130号】批复:1.撤销黄冈地区和黄州市,设立地级黄冈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黄州区七一路。2.黄冈市设立黄州区、团风县。黄州区辖原黄州市的赤壁、东湖、禹王3个街道办事处和路口、堵城2个镇及陶店、王家店2个乡,区人民政府驻宝山路;团风县辖原黄州市的团风、方高坪、淋山河、马曹庙、上巴河、回龙山、总路嘴、但店8个镇和王家坊、溢流河、滚子河、杜皮、贾庙5个乡,县人民政府驻团风镇。3.黄冈市辖原黄冈地区的红安县、蕲春县、罗田县、黄梅县、浠水县、英山县和新设立的黄州区、团风县。原黄冈地区的麻城市、武穴市由省直辖。自此,地级黄冈市正式成立,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地形地貌

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地理方位为:东经114°25′至116°8′、北纬29°45′至31°35'。北接河南、东连安徽、南与鄂州、黄石、九江隔江相望。黄冈市党、政、军机关驻地黄州,是中外闻名的文化古城,西距省会武汉78公里。全市国土面积17446平方公里,占湖北省总面积9.4%。全市总面积中平原占12.10%,岗地占10.34%,丘陵占43.31%,山地占34.25%。东西最长距离为166公里,南北最宽跨度为209.5公里。本市自北向南逐渐倾斜、东北部与豫皖交界为大别山脉,主脊呈西北—东南走向,有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90余座。位于罗田、英山的天堂寨主峰海拔1729米,为全市最高点。中部为丘陵区,海拔多在300米以下,高低起伏,谷宽丘广、冲、垅、塝、畈交错。南部为狭长的平原湖区,海拔高度在10-30米之间,河港、湖泊交织,500亩以上湖泊38个。发源于大别山脉的举水、倒水、巴水、浠水、蕲水和华阳河六大水系,均自北向南流经市域汇入长江。长江流经本市189公里,有“黄金水道”之称。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统计:全市耕地587.89万亩,园地46.33万亩,林荒地1035.27万亩,水域269.78万亩,难利用地125.88万亩,其他用地597.09万亩。2005年有耕地31.8613万公顷,年内减少1.6054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1949年1.99亩,1978年0.94亩,1988年0.80亩,1991年0.75亩,1997年0.67亩,1998年0.66亩,2005年0.66亩。
水利资源:水资源总量为106.67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的理论蕴藏量33.4万干瓦,其中可开发的水能资源24.14万干瓦,年发电量7.06亿度。长江多年过境客水每年7200亿立方米,可供沿江利用。全市有大中小型水库1005座,总库容50.88亿立方米,塘堰26.3万口,蓄水4.75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46600公顷。地热资源丰富,已发现12处,英山汤河、罗田三里畈、蕲春桐梓等处温泉已开发利用。
矿产资源:全市已探明矿种50余种、多种矿床点230余处。其中非金属矿23种,主要有萤石、石英石、磷矿石、花岗石、大理石等。磷矿石储量5000万吨,主要分布在黄梅、武穴。红安萤石矿是全国三大萤石矿之一,储量在200万吨以上。蕲春等地的硅石矿储量在500万吨以上,含硅量达98%以上。花岗石、大理石遍布团风、浠水、罗田、麻城、武穴,分布面积3000平方公里。巴水、浠水、蕲水、倒水、举水5条河流是长江中下游最大的黄砂基地,仅浠水境内储量即在5亿吨以上。金属矿有铁、锰、铬、金红石、铜、铅、锌、钼、金以及稀有金属铌、钽、锆等。其中铁、金红石、铅、锌及金的储量较丰富。境内有金矿5处,分布在蕲春、罗田、浠水、团风、黄州等县区。巴水、浠水、蕲水等河流中有丰富的铁砂,其中以巴河的质量最好。
生物资源:全市有木本植物575种,其中用材林树种128种、经济林树种84种、园林绿化树种116种。珍稀树种有垂枝杉、金钱松、黄山松、华山松、银杏、红山茶、肉桂、楠木、香果树等41种。全市有林地518506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2.4%。主要野生动物有绿毛龟、穿山甲、水獭、灵猫、麝、金钱豹、白头鹤、绿头鸭、白冠长尾雉等40余种;野生植物1112种,其中可开发109种(纤维类17种、油脂类15种、淀粉类17种、芳香类12种、栲胶类14种、药材类34种)。蕲春的蕲龟、蕲蛇、蕲竹、蕲艾,黄梅的晋梅,英山的桔梗,罗田的茯苓、团风的苦荆茶,以及山区的豹、麝、灵猫、大猊、穿山甲、豪猪、白冠长尾雉等,皆属珍稀动、植物或名贵中药材。专家考证认为,罗田还是野梅的原始产地。

经济发展

黄冈过去是个农业大市,工业基础薄弱,造成地方经济落后,城乡居民收入在湖北省处于偏下水平。2002年底,黄冈提出“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着力抓环境”的县域经济“四抓”方略,并从市委书记、市长开始,各级政府机关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和工作重心,为投资者实行全程保姆式服务。顺应和把握国际和国内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从2002年至2008年,黄冈共引进市外投资超百万元以上的项目3000多个,完成投资450多亿元。以一批重大项目为龙头,形成了蕲春药材、武穴医化、黄梅纺织服装、麻城汽配、浠水农副产品加工、团风钢构、黄州食品饮料、英山茧丝绸等一批颇具规模和影响的产业集群。与此同时,随着新的资金和项目的引进,黄冈的传统农业也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以奶牛业为例,黄冈过去没有草场,也没有养奶牛的传统与经验,从2006年开始到2009年6月底,依托伊利黄冈分公司等乳业巨头,黄冈通过引进大老板,搞规模化养殖,共开工建设千头奶牛牧场25个,已建成投产16个,存栏奶牛达到10132头,一跃成为全省最大奶牛养殖基地。凡此种种,使得黄冈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速,显现后发优势。在2007年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评中,黄冈10个县市区有8家进位,所有县市区都进入Ⅱ类行列。在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黄冈工业依然活力十足,主要经济指标持续高速增长,居全省前列。针对黄冈工业化和县域经济在短短几年里所取得的跨越式发展,媒体进行了长篇系列报道,誉之为“黄冈现象”。2007年,黄冈全市实现GDP473.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4%,增速创建市以来最好水平;人均GDP7095元;第一、第二。第三产占GDP的比例分别为31.74:33.22:35.04。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3.66亿元。全市外贸出口3.62亿美元。全市实现财政收入45.27亿元。2008年,黄冈全市实现GDP60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增幅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人均GDP9001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2.05:33.99:33.96。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2.3亿元;全年进出口总额5.53亿美元,增长34.36%;全市实现财政收入59.6亿元,增长31.7%。黄冈有3家企业入选2009湖北企业100强,分别是湖北祥云(集团)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第64位)、山河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第79位)、湖北兴业钢铁炉料有限责任公司(第96位)。

行政区划

1995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黄冈地区和黄州市,设立地级黄冈市,并建置团风县和黄州区。1996年5月18日,正式成立黄冈市和黄州区、团风县。黄冈市现辖红安、英山、罗田、浠水、蕲春、黄梅、团风7县,麻城、武穴2市,黄州区和一个县级的龙感湖管理区。全市原有乡镇办事处179个,2000年,进行乡镇撤并,到年末,全市实有乡镇办事处124个,行政村4256个,村民小组39066个。行政区面积人口代码邮编驻地街道镇乡黄州区团风县红安县罗田县英山县浠水县蕲春县黄梅县麻城市武穴市3538331796212914491949239817013599124637376662401049910011877421102421121421122421123421124421125421126421127421181421182438000438800438401438600438700438200435300435500438300435400赤壁街道团风镇城关镇凤山镇温泉镇清泉镇漕河镇黄梅镇龙池桥街道武穴街道4-------34381078121312148121531142-合计17453740421100438000黄州区119520说明:1.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11》,截至2010年末户籍人口。,2.乡级区划合计数据:根据“湖北省民政厅网站”,截至2008年底;“乡”一栏统计包含民族乡,括号()里为民族乡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