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县地图
蕲春县相关地区地图:
蕲春名人
[吴淑]:吴淑,字正仪,原籍闫州丹阳(今属江苏省),937年(北宋天祚三年)随父文正迁蕲定居。由于他博学多才,经州府举荐,试学士院,授为大理评事,深得宋太宗赏识。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至真宗咸平五年(公元997-1002年),参与编辑《太平御览》(100卷)、《太平广记》(500卷)、《文苑英华》(100卷)、《太宗实录》(80卷)。个人著述繁多,体现了其卓越的才能。他多次向宋太宗献书献文,深得太宗嘉奖,并因其才升迁为职方员外郎。除此外,吴淑还有许多著作,如《说文五义》(3卷)、《类事赋》(100篇)、《秘阁闲谈》(5卷)、《江淮易人录》(3卷)、《异僧记》(1卷)、《炼师传》(1卷)、《集》(10卷)。吴淑还擅长水墨,对古籀书法研究精深,且喜欢考古,亦有建树。[袁殊]:袁殊,1911年出生于蕲春蕲州镇东长街,又名学艺、军光,化名曾达斋。1929年到日本留学,专攻新闻学,接触了一些进步思想,回国后担任“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常委,参加上海左翼文艺活动,创办《文艺新闻》。1931年10月,年仅20岁的袁殊经潘汉年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中共情报系统的工作。为了加强自身的保护色,开拓情报来源,1937年4月,袁殊加入了青洪帮,成为可以和杜月笙、黄金荣平起平坐的“通”字辈师兄弟。此后,袁殊成为和中统吴醒亚、日本驻上海领事馆、社会帮会都有一定联系,集多种身份于一身的情报人员,巧妙地利用这种多重身份广开情报来源,上报给中共中央,为当时地处苏区、消息相对比较闭塞的中共中央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情报。抗战爆发后,由戴笠亲自任命为军统上海区国际情报组少将组长,后根据组织安排充当“汉奸”,打入日本谍报机关,出面组织“兴亚建国同盟”,并以此为招牌,秘密组建新的情报据点,将一份份重要的战略情报从敌人的心脏发送到了延安。袁殊从“岩井机关”获得的重要情报有:⑴1939年英法企图牺牲中国对日妥协的远东慕尼黑活动。⑵1941年6月13日德苏战争一触即发的报告,为此苏共中央曾向中共中央表示感谢。⑶德苏战争爆发后,日本动向是南进而非北进,以及日美谈判的情报等。1945年10月7日,袁殊在党组织的安排下,秘密到苏北解放区,并于1946年重新履行入党手续,结束了长达14年的地下生活。1949年2月,又被李克农调到中央情报部门工作。1955年4月,因潘汉年案株连而被捕入狱。1982年又因潘汉年平反而平反。1987年,袁殊因病逝世,骨灰被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李时珍]: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蕲州城人。生于1518年(明正德十三年)。出自医学世家,其父李言闻为当时名医。14岁中秀才,以后三次乡试不第,乃绝意功名,刻意从父学医,同时师事顾问。他“上自坟典,下及子史百家,无不博洽”,医术日精,病人“千里就药于门”,皆“立活不取值”,不到30岁就成为一方名医,名重一时。嘉靖中,蕲州屡遭大水,灾后瘟疫流行,李时珍父子设诊所于城东玄妙观,研究出新的药方,治好了不少染疫灾民。约于1548年(嘉靖二十七年),李时珍治愈楚王(建府武昌)朱厚炝儿子的怪疾,被聘为王府奉祠正;不久被推荐为太医院院判。他利用在太医院的机会,研读了大量的皇家珍藏的医药典籍和图书,察看了许多珍稀药物标本,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知识。李时珍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深感原有本草著作之不足,并存在许多错讹之处。于是立志重著本草,以益后代;并借用朱熹的《通鉴纲目》之名,定书名为《本草纲目》。1552年(嘉靖三十一年),着手编写,至1578年(明万历六年)三易其稿始成,前后历时27年。其间,从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起,多次离家外出考察,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的许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填补了不少医药知识空白。《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该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医疗学之经验,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称之为“性理之精蕴,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臣民之重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之为《神农本草经》而下“集本草者无过于此”,在国外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本草纲目》于1596年首次在南京出版,很快就传到日本,以后又传到欧美各国,先后被译成法、德、英、拉丁、俄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传遍五大洲。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李时珍逝世,终年76岁。他去世后,即被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1951年,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上,被列为古代世界名人;他的大理石雕象屹立在莫斯科大学的长廊上。其墓地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陵园两次题词,称他为“医中之圣”。李时珍的著作尚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传世;还有《命门考》、《濒湖医案》、《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天傀论》、《白花蛇传》等,皆佚。
[顾景星]:顾景星(1621-1687),字赤方,号黄公,别号玉山居士,蕲州城人,世代书香之家,曾祖父顾阙,大曾祖父顾问皆为进士、著名理学家;祖父顾大训为藏书家兼著述家;父亲顾天锡,通经史、精医道,所著诗书多入《四库全书》。景星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被誉为“江夏神童”、“博通君子”,15岁试于黄州,名震全府,院试奇魁。康熙皇帝大悦,授翰林院检修官。其间,他将自己编撰多年的字书《黄公说字》赠送给康熙皇帝。后来,康熙命翰林院整理《黄公说字》,自加题词为《康熙字典》。顾景星对于义理、考据、辞章、经济、小学等无所不能;对于琴、棋、书、画、算、数等无所不晓。《四库全书存目提要》介绍顾景星,说其:“记诵渊博,才气尤纵横不羁;诗文雄赡,亦为一时之霸才。”顾景星生平著述宏丰,共有430卷之多。其中《来耕集》和《南渡集》75卷编入《四库全书》;《黄公说字》100余卷中有47卷编入《四库全书》。《白茅堂诗文集》包括乐府民歌、诗赋、策论、志论、奏疏、史论、传记、序文、铭诔、杂著等共46卷,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看到这部书稿,大加赏赞,当即捐资刻印,广为流传。
[詹大悲]:詹大悲(1887-1927),田桥詹家山人。1909年曾任汉口《商务报》主笔,1910年12月任《大江白话报》主笔,1911年1月该报因违抗当局禁令被迫停刊,詹改该报为《大江报》并复刊,7月,《大江报》以“时评”刊黄侃《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一文,震撼江城。湖广总督诬以“荡乱政体,扰害治安”查封该报,并逮捕詹大悲。武昌首义爆发次日,詹出狱。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詹率先加入。1923年10月詹受孙中山之命参加起草《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1924年任广州大本营宣传员。后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长等多职。1927年7月,武汉国民党中央实行“分共”,清洗捕杀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12月17日,詹被两湖清乡督办胡宗铎以“赤化分子阴谋暴动罪”逮捕杀害,时年仅40岁。
[田桐]:田桐(1879-1937),字梓琴,号玄玄居士、江介散人,漕河镇田家河人。1904年赴日留学,结识黄兴、陈天华等,并与宋教仁、刘公、白逾桓等创办《二十世纪支那》,宣传革命思想。次年,迎孙中山于东京,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同盟会”,被举为评议会议员、书记处书记,佐孙中山办理文书。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成立后,先后任内务部参事、参议员。1927年任国民政府委员。后不满蒋介石独裁统治,与居正等人成立反蒋同盟。1930年7月2日,病卒于上海寓所,葬武汉洪山。其著作主要有《太平策》(17篇)、《五权宪法》、《革命闲话》、《扶桑诗话》、《诗文集》,另有《玄玄遗著》刊行。
[黄侃]:黄侃(1886-1935),字季刚,号量守居士,蕲春青石镇大樟树人。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中秀才。1903年考入武昌文普通中学堂,常与同学田桐、董用威(董必武)、宋教仁等议论时政,畅谈革命。1905年,他被湖广总督张之洞以“故人子”,给予官费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同年,他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1910年秋,归国组织反清活动。1911(清宣统三年)初,黄侃在武汉参加“共进会”与“文学社”的反清活动,写时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江汉震动,革命士气为之大震。民国建立,黄侃在上海主办《民生日报》。1914年秋,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后,相继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昌中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南京中央大学等校,讲授词章、训诂及经史之学,前后凡22年。其间,他关心国家大事,爱国之情,一如既往。1914年,袁世凯幽禁反对复辟帝制的章太炎于北京,他至禁室与章同住,以示抗议。其师刘师培借研究学术之名,邀请学术界知名人士开会,动员拥袁称帝,他愤然相斥而退会,与会者亦随散。“九·一八”事变发生,他拍案作《勉国人歌》:“四百兆人宁斗而死兮,不忍见华夏之为墟。”号召全国民众奋起御敌。黄侃治学勤奋,以愚自处,主张“为学务精”、“宏通严谨”。他重视师承,但不墨守师说,常以“刻苦为人,殷勤传学”以自警。虽是名声赫赫之学者,且身体虚弱,仍致力学术而不倦,“惟以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发愿50岁后才著书。所治文字、声韵、训诂之学,远绍汉唐,近承乾嘉,多有创见,自成一家。在音韵学方面对古音作出了切合当时言语实际的分类。晚年主要从事训诂学之研究。黄侃著作甚丰,其重要著述有《音述》、《说文略说》、《尔雅略说》、《集韵声类表》、《文心雕龙》、《日知录校记》等。
[董毓华]:董毓华(1907-1939),字实存,狮子镇董冲人。1924年8月考入省立第六中学,在董必武的影响下,接受马列主义,成为武汉地区学生运动骨干。1926年3月,由董必武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日军侵犯华北时,他积极组织学生抗日活动,被推选为“中国大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主席,和姚依林、黄敬、蒋南翔等一道参加并领导了震撼全国的“一二·九”抗日爱国运动。此后,董毓华又赴天津发动“一二·一八”示威游行,并帮助成立天津学联。“七·七”事变后,董毓华奔赴抗日前线,任华北抗日联军司令员。1936年6月,因积劳成疾,逝世于平西涞水县蓬头村。
[胡风]:胡风(1902-1985),本名张光人,笔名谷非、高荒、张果等。蕲州镇下石潭村人,出身贫寒。1921年考入武昌启黄中学,开始受“五·四”新思朝的影响。1925年9月,胡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次年入清华大学英文系。1929年,东渡日本,入庆应大学英文科学习。1931年,参加日本共产党及反战同盟,加入中国左冀作家联盟东京支部。1933年春被日本“驱逐”回上海,任“左联”宣传部长,不久继茅盾任书记。抗日战争开始后,胡风历任“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常委、研究主任及由郭沫若主持的军委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专职委员等职。先后创办大型文学刊物《七月》、《七月诗丛》、《七月文丛》、《希望》等,同时撰写了大量文艺评论文章。《七月》和《希望》在当时后方影响很大,培养了一批新人,开创了新诗风。1949年,胡风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并出席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参加开国大典。1954年7月,胡风写了《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约30万字,并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久,暴发“胡风反革命集团案”,被定为“首犯”,被判无期徒刑。1980年,中央决定为胡风平反,先后被选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委员,后任中国作家协会顾问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1985年6月8日,在北京逝世。一代文学泰斗,给后世留下了440万字的《胡风全集》。
[高辉远]:高辉远(1922--2002),漕河镇黄厂人。出自中医世家,幼承家学。1954年参加国家中医研究院的筹建工作。1958年受业于中医学家蒲辅周先生,长达17年之久。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高干、外宾治疗室副主任,长期任周恩来总理保健医疗主任,现任解放军305医院医疗研究室副主任和中医科主任,兼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客座教授、北京中医学院名誉教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中医老年医学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常务理事、解放军中医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学委员会中医专业组委员、国家卫生部科学委员会委员及《中医杂志》、《中医药学报》、《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或编委会副主任。主要著作有《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中医对儿科传染病的辨证法》。
[黄恒学]:黄恒学,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公共经济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兼职教授。1957年10月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先后获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自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企业管理、哲学、心理学、财政理论等。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国企业现状及其改革方向"、"中国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与财政对策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市场创新研究"、国家体育总局专项科研基金以及其他多项省部委级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市场创新》、《中国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跨世纪的中国经济与管理--全国博士后首届经济学管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著作,其中,《组织行为学》一书,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青年优秀成果一等奖。王金云,王金云(1978—),男,笔名阳光下,黄冈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阳光下之家”创办人,深圳“阳光下义工队”队长,个人志愿服务时间超过5000小时。深圳市阳光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主任,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新华社、《半月谈》、《人民日报》、香港《成报》等海内外600多家新闻媒体报道过其先进事迹,其中中央电视台就做过他8期专访节目。曾荣获2005年度“全国十大法制新闻人物”、2006年“广东省十大新闻人物”、第三届“深圳十大最具爱心人物”、第三届“深圳优秀外地来深建设者”、广东省“五五”普法中期先进个人、第四届“深圳十大最具爱心家庭”、2006年“中国十大爱情故事”,第十一届“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第十届“广东省青年五四奖章”、第六届“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等30多项荣誉,受到了广东省政协副主席蔡东士,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林雄,副省长雷于蓝,原中共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全国普法办副主任、司法部副部长张苏军,中央综治委副主任陈翼平,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等领导的接见。出版有个人散文集《十八岁的坦白》、诗集《一个情人的自白》、纪实小说《走出高墙》、长篇小说《阳光下》四部作品。其中《走出高墙》曾被新浪网评为“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还荣获了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读一本好书”征文奖,并被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永久收存。
[骆清铭]:骆清铭,博士,1966年出生,湖北蕲春人。1986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无线电物理与器件系红外专业。1986年至1993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光电子工程系学习,先后获光学专业理学硕士和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首批),博士生导师。1999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首批),2000年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7年当选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SPIEFellow),获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校副校长、学术委员会委员、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汪潮涌]:汪潮涌,1965年出生,湖北蕲春人,信中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一九八零年考取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1985年由清华大学赴美留学,是最早进入华尔街工作的大陆留学生之一。从一九八七至一九九八年,他先后就职于美国摩根·大通银行(J·P·Chase),标准·普尔公司(Standard&Poors),摩根士丹利公司(MorganStanley)等著名金融机构;在摩根士丹利公司期间,他担任亚洲公司副总裁兼任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一九九八年汪先生受国家开发银行邀请担任顾问,任期满后,与国际投资机构共同创办信中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目前,汪先生是信中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ChinaEquityInternationalHoldingCo.Ltd.)的创始人及总裁,同时也是伦敦证交所上市公司欧瑞中印投资公司(OrigoSino-IndiaPLC.)的董事长,北京信中达创投公司、美帆中国之队、李时珍健康产业开发股份公司、粉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及投资人,也是瑞星科技、盈方体育(中国)传媒公司、九城游戏(NASD)等公司的董事。
人物简历,1980-1984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工程系学士,1984-1985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攻读研究生课程,1985-1987美国罗格斯大学商学院MBA,1987-1990摩根大通银行纽约总部高级经理银行资产证券化,消费者信用卡,汽车,房贷证券化,参与300多亿美元的ABS、MBS的发行,1990-1993标准普尔纽约总公司结构融资部联席董事从事资产证券化评级业务,1993-1998摩根士丹利亚洲公司副总裁兼任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1999–今信中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及创始人,创建于1999年的信中利公司是中国领先的投资与基金管理公司之一,业务涵盖创投、PE及直接投资等领域,在科技/传媒/资源/环保/医药等行业投资了近二十家公司,其中包括百度、瑞星和华谊兄弟等成功企业,在中国投资界非常活跃及有影响力,同时也是北京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在全国选聘的8家PE管理公司之一。
[汪金权]:汪金权,男,1963年生,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人,蕲春四中语文老师。1987年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以后,分配到全国有名的湖北省黄冈中学。在到蕲春四中看望老师时,当时他看到四中很需要老师,为了支持山区教育,义无反顾地调到最偏远的学校--蕲春四中,扎根于蕲北山区,在蕲春四中教书二十余年,多年来坚持把自己的工资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其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后,受到中央和地方的多项表彰。
个人荣誉:2004年,他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10年9月9日“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结果正式揭晓,汪金权成为湖北省唯一当选教师。“大别山师魂”汪金权在北京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接见。2010年5月26日,湖北省总工会、省教育工会分别授予汪金权“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和“湖北省师德标兵”称号。2010年06月19日昨日,省文明委在蕲春县隆重举行仪式,授予蕲春四中教师汪金权“湖北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蕲春,据晋代刘伯庄《地名记》记载:“蕲春以水隈多蕲菜(水芹菜)”,因之得名,北宋乐史《太平环宇记》承其说。蕲,一名水芹,蕲春意为蕲菜之春。历史上另称蕲阳、齐昌、蕲州。夏代,蕲地在九州中的扬州之域。商及西周,承袭夏代,仍属扬州。春秋时属楚,战国时属楚之九江郡。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蕲地仍属九江郡。秦末,归衡山郡。公元前201年(西汉高祖六年)建县,而其远古文明则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是鄂东最古老的县之一,治所大约在今八里湖的土门城。公元47年(东汉建武二十三年),汉在蕲置侯国,封陈浮为蕲春侯,传三世,国除,复蕲春县。公元208年(东汉献帝建康十三年),赤壁之战后,蕲春属吴,孙权置蕲春郡,治蕲春,辖蕲春、邾县、寻阳,上隶扬州。西晋永兴时期,浔阳治徙江南,其江北地(即今黄梅县、武穴市东部)并入蕲春,蕲春隶属豫州之西阳国。公元378年(东晋太元三年),孝武帝司马曜因避其母阿春讳,改蕲春县为蕲阳县,隶属南豫州南新蔡郡。蕲阳沿用至南齐,共108年。公元448年(南北朝文帝元嘉二十五年),析蕲阳县西部希河之西置希水县,蕲河西至希河东置蕲水县,蕲阳县仍属南新蔡郡。后重归豫州。南北朝朝代,政局极乱,蕲春县归隶变化频繁。公元486年(南齐武帝永明四年),改蕲阳县为齐昌县,沿用至隋初,共112年,故后人或称蕲春为齐昌。置齐昌郡,辖阳塘、保城、齐昌、永兴四县,上隶豫州。北周占领淮南江北时,改南梁武帝时改蕲州为罗州,又复改为蕲州,齐昌郡、齐昌县均属蕲州。隋统一中国后,撤原州、郡、实行州、县两级制,置蕲州总管府,辖齐昌、蕲水等县。公元589年(隋文帝开皇九年),改蕲州总管府为蕲州。公元598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复“蕲春”县名。公元607年(隋炀帝大业三年),改蕲州为“蕲春郡”,领蕲春、蕲水、浠水、黄梅、罗田五县。公元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改“蕲春郡”为蕲州,治蕲春,仍领5县。同年,并蕲水于蕲春,同时在蕲东部置永宁县。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改蕲州为“蕲春郡”,领蕲春,蕲水、广济、黄梅4县。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复“蕲州”名,上来准南道。宋代,曾在府、州之置“路”,蕲州属准南路,仍治蕲春,领4县。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准南路分为东、西南路,蕲州隶属准南西路,领县增加了罗田,为5县,因地界金国,蕲州建为防御州。元初,改“蕲州”为“蕲州路”,治所及领属县同宗。公元1275年(元世祖至元十二年),置准西宣抚司于蕲州路。公元1277年(元世祖至元十四年),改“蕲州路”为“蕲州总管府”,置录事司。公元1286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直隶湖广行省,逾六年,复隶准西道。元末,蕲州路先后为农民起义军“天完”和“三又”政权所据。公元1364年,朱元璋灭汉,改“蕲州路”为“蕲州府”,治蕲春,上隶湖广行省,领蕲春、蕲水、广济、黄梅、罗田5县。公元1367年(明太祖洪武九年),降蕲州府为州,隶湖广布政司。不久,改属河南布政司,撤蕲春县,以州领县事,外领5县。公元1445年(明英宗正统十年),荆王朱瞻纲自江西建昌迁蕲,建荆王府于蕲州城。清初,蕲州领县如归末,属黄州府,上隶湖广布政司汉黄德道。1664年(清圣祖康熙三年),蕲州不再领县,仍属黄州府,因当年改湖广为湖北、湖南两省,蕲州上隶湖北省。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裁州,复“蕲春县”,属湖北省江汉道,后江汉道撤直隶湖北省。公元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10月,省、县中国置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罗田、英山、广济、黄梅、浠水和蕲春均属第二行政区,督察专员署治蕲州城,以督察专员兼理蕲春县事,后于1936年专员公署迁黄州,至建国前,蕲春一直属黄冈行政区专员公署。公元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蕲春县隶湖北黄冈行政区,或隶黄冈专区、黄冈地区。公元1996年5月,黄冈区改建“黄冈市”,蕲春县隶属之。汉末以来,蕲春以地处“吴头楚尾”,扼控长江,战略地位显要,历为当权者所重视,先后设郡、州、府、路、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于境内;明代尚设蕲州卫、下江防道于蕲州,并迁荆王府于蕲州治所。当时辖地包括今蕲春、浠水、罗田、英山四县及武穴市大部、黄梅县部分。历史上,蕲春长期为郡(州、路、府、专区)和县两级政府机构所在地,历为鄂东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蕲春恢复县制,隶属湖北省黄冈市(地区)。蕲春风光
[古城蕲州]:蕲州位于蕲春南部,长江中下游北岸,是鄂东最古老的城镇,历为郡、路、府、州、署、县治,曾为鄂东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和长江中下游商品集散地。蕲州文化底蕴深厚,境内风景名胜繁多,是发展旅游业的理想之地。蕲州古城:筑于南宋,全为石砌,依凤凰、麒麟二山而起,临长江而池,壮丽别致,规模庞大。据嘉靖《蕲州志》载,“城周九里三十三步,高一丈八尺,东南北阔一十七丈八尺,两侧天堑弥漫,不可以丈尺计。有城门六,城垛二千一百六十五个,城上吊楼九百九十间”。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收藏有李时珍故里蕲州明代古城屏风。现有城墙得到了较好的修缮和维护,并建有“医圣阁”等仿古建筑。[李时珍陵园]:位于蕲州城东南面风景秀丽的雨湖之滨,占地80亩,由李时珍墓地、李时珍纪念馆、李时珍医史文献馆和药物园四部分组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李时珍墓地坐落在蟹子地,与李时珍诞生地瓦硝坝隔湖相望,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古时即列入“蕲阳八景”,李时珍父子原墓及墓碑保存完好。李时珍纪念馆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馆名,为仿古(明代)建筑群,气势恢弘,错落有致,工程获“鲁班奖”,馆内陈列大量珍贵的医学资料、药物标本和郭沫若、邓颖超、方毅等同志的题词。李时珍医史文献馆由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题写馆名,分医中之圣、科学之光、功业长存、伟人永生四个部分介绍李时珍光辉的一生,馆内珍藏中外《本草纲目》版本十余种,以及古今中外介绍李时珍的医药书籍、文献资料和报刊杂志等等。李时珍药物园包括药物碑廊和百草园两部分,为我国第一家中医药自然博物馆。本草碑刻长廊镶嵌128幅药材石雕,刻工精细、栩栩如生;百草园种植各类药材310多个品种。李时珍陵园自1981年4月对外开放以来,平均每年接待中外游客40余万人次。
[李时珍纪念馆]: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处,位于蕲州雨湖之滨,只要打开沿湖一面窗户,即可看到雨湖风光。李时珍避开闹市,隐居草庐,致力编纂,在此著成《本草纲目》、《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所馆诗集》等。
[玄妙观]:李时珍当年为民治病的诊所,原址在蕲州城内麒麟山,修建于北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年间,明英宗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荆靖王朱祈镐迁建于蕲州城外,文革中被毁。今重建的玄妙观规模宏大,风格独特,王任重同志亲笔题写了“玄妙观”三个大字。
[雨湖]:历为游览胜地,水面二千多庙,无污染,春多桃李、夏盛芙蓉,历史上曾有“有雨湖、不下西湖”之赞誉。湖边有名人教授馆、药都宾馆。雨湖盛产武昌鱼、鲫鱼等,雨湖鲫鱼以肉质鲜嫩著名。
[金陵书院]:位于蕲州镇,是黄冈仅存的古书院遗址之一。为清代旅蕲南京人集资兴建。现存建筑兴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建筑面积210平方米,由“金陵书院”、“聚德堂”、“保婴堂”三部分组成。院内有“钟山遗秀”、“重修碑记”等碑刻5块,大门首“金陵书院”几个遒劲大字仍历历在目,现改为道观。
[四祖正觉禅寺]:位于蕲州凤凰山麓,又名“凤山寺”,禅宗四祖道信于隋唐时创建。明洪武年间重建,正殿之外有转轮藏阁、千仞亭、望江亭等建筑,规模较为宏大,为“十方丛林之一”。清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战火,同治与光绪年间又重修,为蕲春佛教中心。
[昭化寺]:位于蕲州城北缺齿山南麓。明宪宗成化初,孙悟空在此结草为庵;1471年,在蕲州建王府的荆王捐金,僧智明主持,就庵建寺,一进四重,规模宏大。整个建筑占地五十余亩,内供佛像百余座,殿内石雕香案和石柱石梁上雕刻的龙、凤、花、鸟,栩栩如生。寺庙佛像及所有梁柱均由石料制成,技艺精湛,无比壮观。“文革”时,昭化寺毁坏严重,所幸正殿保存完好。1993年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对正殿进行了重修,先后建起了三圣殿、观音殿、斋堂、住宿楼和大雄宝殿。现在,昭化寺终日香火缭绕,香客络绎不绝,与邻近的李时珍陵园、中药材市场、博士街和玄妙观联成了一个旅游景点群。
[高山铺战役遗址]:1947年秋,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根据中央战略决策,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4万余人,转战千里,长驱直入大别山,揭开大转折历史序幕。蒋介石急忙调兵追截,纠合22个旅的野战部队要予“聚歼”!刘邓审时度势,决定利用蕲春境内高山铺一带的有利地形,创造条件,诱敌深入,围歼尾追之敌。10月25、26日,刘邓指挥我军一纵十八旅、六纵第五十二团和中原独立旅用“拖刀计”将敌整编四十师(相当于军)及整编五十二师八十二旅,引入高山铺狭谷地带围击聚歼,共歼敌1.26万人。这次战役,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第一次重要战役,极大地震慑了大别山的蒋军各部,从而使大别山迅速变成我党我军逐鹿中原的前进基地,从此拉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高山铺战役遗址于1992年被省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主战场位于漕河镇高山铺村,距县城5公里;总指挥部云林宫位于刘河镇胡凉亭,距县城26公里。1987年,在县城以东一公里处的蕲漕大道东南侧,修建高山铺战役烈士陵园,占地面积25346平方米。园内建有原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碑名的“高山铺清水河战役烈士纪念碑”一座,碑高27米,碑顶塑造巨型步枪刺刀一把,雄伟豪壮。由集体撰写的603字碑文镶嵌于碑名之下。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为此园亲笔书写了“壮怀激烈,英名永存”的题词。
[仙人台风景区]:在蕲北大同与英山县交界处,主峰海拔1176米。《蕲州志》记载:“仙人台,在州北二百一十里,以名魁山、旋螺山,有九十九峰,高若列屏,横亘州北,陡其巅,可极目千里。”,山顶南向有一长方形天然石台,体积约十余立方丈,台面及其四周均如刀削,石台西边有一座巍巍石庙,相传建于清乾隆年间,自四周墙壁至顶端,全用方形条石砌成,长8米,高6米;石厅内矗立着4根巨大的石柱,大厅周围刻有数百个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小型浮雕佛像。庙门刻有对联:“眼光俯视大千界,心地高悬第一峰。”相传此地为著名禅师刘五、刘六修炼羽化登仙之所,故名仙人台。此地盛产名茶,种茶历史悠久,始于汉,盛于唐,有“唐满顶,汉齐腰”之说。唐宋时所产之“蕲门”等名茶为鄂东重点名茗,为“淮南三茗”之一,被定为每年的皇家贡品。现有国营仙人台茶场,所产的“台茶”为全省名茶。
[横岗山风景区]:在蕲春、武穴交界处。重峦叠嶂,宛如龙卧其巅,故名“横岗”。唐朝开国功臣尉迟恭有游山碑文尚存。寺庙景观有真武殿、圣母殿、祖爷殿、玉皇殿、云盖寺。横岗山寺庙始建于隋初,禅宗上祖道信幼年曾在此出家,卓锡七年。当年修炼时在石壁上留下的指印以及石凳、石椅、石屋至今仍在。唐宋时佛道合一,山上佛寺道观盛极一时,有“庙宇七座,殿厢塔室七十余间”。1990年新落成之灵隐寺大雄宝殿,又使香火渐盛,现在每年来山上进香观光者多达数十万余人。龟驮经书:横岗山风景独特,景点繁多,许多景观都有美丽的传说,并留下了佛教的印迹。“龟驮经书”石就恰似一只神龟背驮一箱经书。相传它从遥远的西域送经而来,路上历经磨难,到横岗便涅磐成石。龙头石雕:横岗山一景,融自然形态和人工雕琢于一体。巨石位于山顶,状于龙头奋起,其阴阳两面均有名人石刻。阴面为巨幅阳刻,“云”字清晰异常,阳面为阴刻诗文,阴阳互补,浑如天成。舍身崖:地势高峻,陡于刀削,身居其上远山近水尽收眼底。相传禅宗四祖道信在横岗山卓锡期间,常在此参禅修炼,悟出舍身向佛之道。所以,后人称之为“舍身崖”。太阳神庙:横岗山寺庙繁多,尤其在唐宋时期由于佛道合一,寺庙道观更是盛极一时,有“庙宇七座,殿厢塔室七十余间”。龙松:卧横岗山为国家森林公园,植被丰富,林木茂密,形态各异,气象万千。卧龙松生于峭壁之上,形似卧龙出山,蔚为壮观。云界寺:因地处山顶,常为云雾履盖而得名。始建于隋朝初年,禅宗四祖道信幼年在此出家,卓锡七年,原寺已毁,这是1990年重建的新寺,为蕲春县开放寺庙之一,常年游人不断,香火鼎盛。
[三角山风景区]:三角山,又名笔架山,距蕲春县城西北30公里,横跨蕲春、浠水两县,方园60平方公里,大小山峰近30座,主峰海拔1200米,是鄂东地区名山之一,以其古、奇、特、丽名闻遐迩。山中的“笔架飞瀑”胜景,载入了《中国名胜辞典》。三角山高峻秀美,怪石嶙峋,佳林繁茂,一步一景。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揽胜观光佳境。主要景点有一尖、二尖、三尖、老龙洞、三角寺、笔架飞瀑;还有舍身崖、龙船石、拨火棍等。山中崖壁上还保存有不少诗、词、题刻,“三角山摩崖题刻”,已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是有名的“猎场”,珍禽异鸟,种类繁多,断板龟、红毛狗举世罕见;这里是天然的植物园,林果花草,季季纷芳,红茶花树、月内梭罗极其珍贵;这里是有名的药物库,《本草纲目》中记载的1892种药材,三角山就有400余种。这里气候宜人,冬暖夏凉,既有山珍野味,又有美景佳境,是人们旅游观光、回归自然的绝妙去处。千年茶花三角寺旁的这株茶花树,相传为建寺之初僧人从南国引进种植的,树与庙相依相伴已有千余年历史。据专家考证,它是湖北省境内最“年长”的茶花树。此树一年开三次花,一次花红如火,一次花黄如金,一次花白如雪,谓为奇观。每年花季,赏花者络绎不绝。石门三角山不仅是旅游胜地,而且还是古代的兵家必争之地,山上古时城墙依稀可见。古城区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这是其中保存较好的南门。三角庙三角山历为宗教圣地,隋唐时期,山内有36寺庙,72庵观,有“三千和尚八百道人”之说。现存寺庙有三座,即山上的三角寺,山腰的龙门资教寺和山下的达城庙,均香火旺盛。老龙仙洞三角寺东北上侧有洞,相传有“龙”潜入而名“老龙洞”。洞内有泉井,子午有潮。洞顶石缝有千年古松一株,苍翠挺拔。旁有“松龙结缘”、“唯天在上”、“有龙则灵”等摩崖古刻。碧仙洞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距老龙洞不远有一洞曰“碧仙洞”,相传有仙人居住。大革命时期,我游击队曾在此建立根据地。望夫石又称舍身崖,位于三角山“二尖”之巅,极目远眺,视野千里。相传早在秦始皇修长城时,三角山一带不少男丁远征北国。山里有一位少妇思夫心切,天天登山遥望,历时数十年,后来听说丈夫客死他乡,便跳崖殉情。达城庙位于三角山下,始建于北宋初期,清嘉庆十七年建成现在的四进四楹规模。庙里主要供奉二令公尊神,祖籍河南洛阳、世有勋爵。达城庙虽历尽劫波,而庙貌依然,金像亦保存完好。徐向前元帅曾率主力在达城庙及其附近全歼国民党劲旅,恢复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当时的指挥中心就设在庙里。因此达城庙是一个既具有历史文化意义又具有革命意义的文物单位。龙门资教寺位于三角山上,俗称三角寺。据旧志载:“后梁高僧慈应创建,宋仁宗赐额‘龙门’,宋高宗加赐‘资教’。”开山祖师被赐封为“当山得道,慈应祖师”。明洪武元年(1368年),僧正梁重修。当时规模宏大,主殿之外,尚有“大士阁”等建筑。主殿采用古代传统“斗榫”工艺,内呈正方形,面积1200平方米,殿顶由4根圆形立柱支撑36根大小不一的横木组成伞形顶篷,内看四角下垂,外观四角上翘如荷叶,故又称“荷叶殿”。大士阁、龙云阁均有楹联,其中龙云阁客堂联为:“独坐蒲团,细剪山云缝旧衲;客来禅室,闲敲石火煮新茶。”据传当年曾有“三千和尚八百道人”。1947年10月,刘伯承、邓小平转战大别山时曾到此歇息,并嘱咐寺僧保护文物,搞好生产。
[太平森林公园及避暑山庄]:太平森林公园坐落于蕲春县青石镇东部的云丹山,最高峰海拔1244.1米,为蕲春之最。公园总面积1515.4公顷,其中有林地985公顷,水面30公顷。它地处北亚热带南部,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5°C;年降水量1352毫米。春秋两季气候宜人,特别是夏季凉爽,盛夏最高气温28°C左右,且空气湿度小,无蚊蠓。公园距县城50公里,有蕲(春)太(安徽省太湖县)公路和三级公路相连。公园地形复杂,地貌神奇,地理条件优越,层峦叠嶂,深涧含幽,云奇石异,险绝突兀,形成三十多处各具特色的景点。太平避暑山庄:太平森林公园风景秀美,气候宜人,吸引了二十余家省内外单位环太平水库建了风格各异的避暑山庄,占地面积34平方公里,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一幢房屋就是一个景点。再加上各项配套娱乐设施如健身馆、游泳池,更令太平森林公园增添万分秀丽,丰富诸多内容。云丹山日出:云丹山海拔1224.1米,大别山东南第一高峰,山顶有一古石碑刻“云丹山”。站在峰顶,极目远眺,云蒸霞蔚,颇为壮观。极顶观日出,更是妙不可言,美不胜收。云丹山(故又名太平山)清朝诗人顾昌曾留下诗言道:“拔地起崔嵬,崇峦万仞开。嶂褰青霭合,崖护紫霁回。草色常烟雨,山光到酸醅。须知琼绝处,步履接三台。”,烂泥滩:云丹山顶北侧,有一约500亩凹地,上有一泉,常年积水成沼,烂泥淤积,深则数丈,有耕牛掉进泥潭淹死的记载,充满神秘色彩。传说古代一贪官在烂泥滩筑山为寨,将从百姓那里搜括的金银财宝挖掘大坑埋藏,以备招兵买马和营建宫殿用,却突然出现一神秘老叟,一阵山崩地裂,埋宝之地变成一滩烂泥,金银财宝全部沉没于烂泥至今……,线粉槽瀑布:高六十余米,涓涓细流似雾似粉丝,故名“线粉槽瀑布”,雄奇壮观,秀丽迷人。瀑布底有一深潭,潭水深不可测,站在潭边凉气袭人,抬头望瀑布顶端,令人头晕目眩。太平水库:修建于1966年,面积约20平方公里,四面青山环绕,山庄亭阁环布,水上游乐,凉风习习,水上垂钓,其乐无穷。云丹山水库:面积10平方公里,位于云丹山以东,库水清澈见底,无任何污染。现有水系引水渠5公里,供应太平山庄饮用水,余水发电。赛老寺庙:古寺庙名闻四方,现在旧址重建赛老寺庙,因历史久远,游人可瞻。财神洞:洞内有财神,传说到洞内烧香求财,十分灵验。凉亭洞:位于太平森林公园进出口,传说是古代战争进出关口,又是行人歇脚的地方,夏天山下炎热,上山一到此洞,立刻寒气逼人,倍感舒凉。双峰尖:位于云丹山主峰以东,一高一矮,如竹笋直插云霄,酷似兄妹,攀登二峰,奋力先登夺冠。烈士墓: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六位战士,英勇同敌周旋,最后因弹尽粮绝,不幸牺牲在黄竹园,表现出新四军革命战士的英雄气概。人们为了纪念他们,特修建了“烈士墓”,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地方。火焰洞:位于双峰尖以南,洞内深邃昏暗,雾气缭绕,传说唐僧西去取经,路经此处,孙悟空在此洞内降得一妖。铁索桥:太平山庄人工架设的铁索桥,横跨太平水库东西,高50米,长60米,人行桥上,脚下碧水蔚蓝,索桥悬空,令人心悬。远处观桥,彩虹飞架,天堑变通途;登桥步行,水上悬空,刺激特别。观音泉:在太平水库北侧,两块巨石缝中,一股清泉涓涓而下。据说此泉水矿物质丰富,对人体生理机能有调节增强之功能,育龄妇女饮后有利怀孕易于得子,故又名“送子泉”。雷劈石:一块高15米,宽20米的巨石,当中一分为二,象刀劈斧斩,传说雷公为降妖将此石一劈为二,故为“雷劈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