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区地图
江城区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地理
水力:江城区面临南海,四周基本被河流环绕,水上交通运输方便,沿海地区水位较深,开发利用潜力大。区位:阳江市唯一市辖区,位于广东南沿海,是珠三角通往粤西的门户,广东西部经济走廊的重要枢纽.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乃至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海产:江城区海岸线长59.1公里,10米等深以内的浅海滩涂面积14973公顷。海洋资源丰富,主要水产品品种有:泥蚶、近江牡蛎、文蛤、对虾、青蟹、石斑鱼、鲷鱼等20多种。渔业后勤设施较完备,拥有万吨级的阳江港和1个万吨级油气码头;有国家二级渔港-对岸渔港及江城渔业港区;还有按现代化国家一级渔港和广东粤西远洋渔业基地建设的阳江吉树渔港。江城区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水产品,为全区发展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生物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工业原材料。
交通:在建的云阳高速公路在境内交织成网。阳江港更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建设已初具规模,两个万吨级集装箱码头、3万吨油气码头和3万吨粮食码头己投入使用,3.5万吨级散货码头正在兴建,运输业务通航世界各地。陆路距广州240公里,距珠海160公里,水路距香港143海里,距澳门129海里,到广州和珠海车程分别仅是2小时和1个半小时,融入珠三角两小时的经济圈,并成为我省继广州之外,第二个周边拥有高等级公路环形网络的城市。
经济概况
工业:江城区工业发展基础良好,传统产品小刀、漆器、豆豉被称为“阳江三宝”。近年来,江城区实施“工业带动”战略,按照“建园、上争、外引、内聚、服务、做大、扶强、增效”十六字方针,制定实施一系列促进民营工业发展的优惠办法,加快工业园区载体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实行“一条龙服务”,搞活招商引资,全区民营工业的发展迎来新一轮的创业高潮。目前,全区工业企业已发展到1245家,其中民营工业企业1222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3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初步形成了以五金、塑料、服装、食品、制药五大支柱行业为主的产业优势和产业特色,涌现了“宏鹰”、“宝马利”、“乔士”、“威健”等一批知名品牌。五金行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中国剪刀中心”、“中国菜刀中心”落户江城。农业:江城区被国家定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大县(区),现有耕地171748亩,农作物有水稻、蕃薯、花生、大豆等。全区海岸线长59.1公里,浅海滩涂面积近14973公顷,渔业生产总产量12.16万吨,产值10.4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7.9%。
财贸金融:拥有各类商业企业5384家,从业人员3.7万人。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4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16亿元。区直外贸出口总额3765万美元(不含间接出口),其中贸易出口总额2758万美元,“三资”企业出口总额(含来料加工)1007万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166万美元。主要出口产品有拉链、五金产品、服装、水产品、皮具等。金融机构齐全,可办理国内外一切资金往来业务。
城市定位:阳江是粤西地区的次中心城市和新兴工业滨海城市,江城是我市唯一的市辖区,其中心地位无可替代,将凭藉其连接大珠江三角洲与我国西南地区的交通走廊的优越地理位置,建设区域交通枢纽、物流配送基地、工业制造中心,打造现代城市经济。近年,江城全力实施“西进南拓、工业强区、经营城市”三大战略,努力做强“二级核心区经济、产业园区经济、现代服务业经济、企业总部经济”等四种经济,形成了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共同参与江城发展的大好机遇,也必将为投资者带来丰硕回报与成果。
产业发展:漠南片——————包括埠场环保工业城、漠南化工创业园、城西龙湾工业小区,发展环保、化工、临港石化、造纸及再生资源等产业。漠西片——————包括银岭科技产业园、广州花都狮岭(江城)产业转移园、双捷工业园,发展高新科技、家具制造、电子、制药等产业。城北片——————主要为奕垌工业园,发展五金传统产业及模具制造研发等产业。金郊商贸城——————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中心及高品位居住区。中洲新城——————行政次中心,企业总部经济区,教育培训基地,金融商贸中心。
行政区划
江城区辖8个街道、5个镇:南恩街道、城南街道、城东街道、岗列街道、城西街道、白沙街道、城北街道、中洲街道、埠场镇、平冈镇、双捷镇、海陵镇、闸坡镇。其中,海陵镇、闸坡镇委托海陵岛经济开发试验区管理,平冈镇由高新区管理。经济状况
财政收入方面:据快报统计(以下2010年财政收支数均为快报数),2010年全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4403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3%,比上年收入19454万元增收4949万元,增长25.4%。其中:镇级一般预算收入601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4.2%,比上年收入506万元增收95万元,增长18.8%。全区主要收入项目是:1、税收收入14601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9.7%,比上年增收1979万元,增长15.7%。其中:镇级税收收入551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7.7%,比上年增收148万元,增长36.7%。2、非税收入9802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41%,比上年增收2970万元,增长43.5%。其中:(1)专项收入(教育费附加)565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25.5%,比上年增收126万元,增长28.7%。(2)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4215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3%,比上年增收95万元,增长2.3%。其中:镇级收入50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29.6%,比上年减收53万元,下降51.5%。(3)罚没收入443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76.8%,比上年增收37万元,增长9.1%。(4)国有资本经营收入902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53.1%,比上年减收613万元,下降40.5%。(5)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3677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47倍,比上年增收3326万元,增长10倍。区本级财政收入(含岗列、城西、中洲、白沙街道办事处):2010年区本级一般预算收入23802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4%,比上年增收4854万元,增长25.6%。主要收入项目是:1、税收收入14050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9%,比上年增收1831万元,增长15%。2、非税收入9752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43.8%,比上年增收3023万元,增长44.9%。其中:(1)专项收入(教育费附加)565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25.5%,比上年增收126万元,增长28.7%。(2)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4165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3.3%,比上年增收148万元,增长3.7%。(3)罚没收入443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76.8%,比上年增收37万元,增长9.1%。(4)国有资本经营收入902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53.1%,比上年减收613万元,下降40.5%。(5)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3677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47倍,比上年增收3326万元,增长10倍。
2010年1-11月江城区经济运行情况:
工业生产稳步回升。1-11月份,全区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700833万元,同比增长20.4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1150418万元,同比增长23.32%;民营工业总产值1532811万元,同比增长20.89%。1-11月份全区工业销售产值1631432万元,同比增长24.65%;产销率达95.92%;工业品出口交货值1007604万元,同比增长17.5%。
国内市场继续旺盛。11月份,消费市场稳定,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753万元,累计实现126852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9%,其中批发贸易业实现362702万元,零售贸易业实现802744万元、住宿实现12970万元和餐饮业实现90107万元,分别同比增长20.84%、21%、18.1%和21.22%。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1-11月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32964万元,同比增长40.6%;其中房地产完成投资24018万元,同比增长66.62%,高于全区投资增速16个百分点。
外贸出口下降,实际利用外资增势喜人。11月份,全区实现出口总额327万美元,累计实现4070万美元,同比下降11%,其中,一般贸易累计1593万美元,同比增长21%,三资出口累计2477美元,同比下降24%。利用外资项目3宗;合同利用外资金额5310万美元,同比增长21.8%,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380万美元,同比增长56%。
财政、税收稳定增长。1-11月份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917万元,同比增长14.22%;累计实现税收35547万元,同比增长21%,其中国税15253万元,同比增长19.54%,地税20294万元,同比增长22.12%。2010年实现GDP97.6亿元,人均GDP22800元,工业总产值18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6.9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44亿元,
特色:江城区地处广东西南沿海,成立于1988年,是阳江市唯一的市辖区和全市的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全区总面积55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1万亩,海岸线长59.1公里,浅海滩涂面积22.9万亩;现辖3个镇、10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渔委会,共有86个村委会和43个社区居委会。江城区山海兼优,气候温和,物产丰饶,交通便利,文化传统独特,素有“鱼米之乡”、“文化之乡”美誉,是“南国风筝之乡”、“中国刀剪之都”。
文化:投资创业环境优越,江城区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完善。开阳高速公路、阳茂高速公路、西部沿海高速公路联络线和325国道、站港公路以及阳阳铁路在境内交织成网,注入南海的漠阳江水系纵横全区,境内的阳江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对岸渔港是省二级渔港,海陆交通十分发达。陆路距广州、湛江均为240公里,距珠海160公里,水路距香港143海里,距澳门129海里,到广州和珠海分别仅需2小时和1个半小时。所有镇、村通电、通水、通公共汽车,邮政网点和电信网络覆盖全区。享有沿海开放区、重点卫星镇、高新科学技术成果推广示范等优惠政策,享有阳江市制定的工业发展优惠政策和民营经济发展优惠政策,随着融入珠三角两小时经济圈,全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民营工业迅猛发展,江城区工业发展基础良好,传统产品小刀、漆器、豆豉被称为“阳江三宝”。近年来,江城区实施“工业带动”战略,按照“建园、上争、外引、内聚、服务、做大、扶强、增效”十六字方针,制定实施一系列促进民营工业发展的优惠办法,加快工业园区载体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实行“一条龙服务”,搞活招商引资,全区民营工业的发展迎来新一轮的创业高潮。目前,全区工业企业已发展到1245家,其中民营工业企业1222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3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初步形成了以五金、塑料、服装、食品、制药五大支柱行业为主的产业优势和产业特色,涌现了“宏鹰”、“宝马利”、“乔士”、“威健”、“碧水”等一批知名品牌。五金行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中国剪刀中心”、“中国菜刀中心”落户江城。2004年,全区工业总产值82.97亿元,比上年增长19%。第三产业繁荣兴旺,江城区商贸服务业素来比较繁荣。近年来,积极培育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专业市场、商业街等新型流通载体,不断拓展服务新领域,以商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加速发展。拥有金郊水果批发市场等9个专业批发市场,振鸿商贸城等23个集贸市场,新华北路、石湾南路等6条专业街和太傅路风貌街,以及阳江铜锣湾等4家大型百货公司。交通运输、金融保险、邮电通讯、旅游、广告、中介、证券服务、信息咨询等新型服务业迅猛发展。200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4.19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城郊农业加速转型,近年来,江城区充分发挥地缘和资源优势,城郊型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全区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3.33万亩,蔬菜播种面积13.43万亩,水果种植面积8.20万亩,水产养殖面积13.01万亩。建设了岗列对岸1300亩“菜篮子”基地、双捷白鹤朗垌1300亩休闲生态园和沿海精养高效网箱养殖、低产田引咸改养工程等一批特色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培育了丰源粮油有限公司、坤源实业有限公司、大开水产冷冻厂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了一批农户共同致富。2004年,全区农业总产值19.4亿元,比上年增长6.04%。精神文明硕果累累,江城区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配合阳江市成功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省卫生城市、省文明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实施科教兴区战略,荣获省“科技进步显著县(区)”、省教育工作“双基”先进区称号。文化阵地和医疗卫生服务网点遍布城乡,“风筝之乡”饮誉海内外,端午龙舟竞渡历史悠久,岗列镇获得“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称号。都”。
诚信江城:我们的理念:实现双赢,我们的宗旨:政府为企业承担麻烦,提供方便,我们的愿望:为投资者实现利润最大化,我们的目标:谋求共同发展,我们的信用:努力做好我们的承诺,我们的承诺: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给您创造优越的环境,使您享受优惠的政策让您得到优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