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地图
阳江市相关地区地图:
文化节日
开渔节:南海(阳江)开渔节是广东省12大节庆活动之一,至今已连续举行8届。在连续两天的时间里,开渔节以“飞歌南海、领唱渔风”为主题,通过民间祭海、放生、文艺晚会、渔家婚嫁庆典、千人骑车游海陵、油画展、男子篮球赛等系列活动,展现独具地方特色的海洋文化。
国际风筝节阳江风筝己有1300多年的历史,最初用于古代传递军情,后流行于民间的一种活动,延续至今。1990年,在第七届国际风筝会上,阳江市代表队取材于民间传说《白蛇传》扎制而成的“灵芝”风筝被评为“世界十绝”风筝之一。在国内,阳江凤筝与山东潍坊风筝形成“南江北坊”两大流派,被誉为中国南派风筝杰出代表。1991年,广东省体委授予阳江“风筝之乡”的光荣称号。现阳江己建成14万平方米、可容纳30万名观众的“南国风筝竞赛场”(由原广东省省长叶选平题)。每年农历九月九口重阳节,这里都举行盛大的放飞表演(比赛)。
阳江市龙舟节每年农历初一至初五,阳江都举行龙舟竞赛,内地在江河(漠阳江、鸳鸯湖)划龙船,沿海地区在海上扒艇仔,不近江河的地区则舞旱龙庆祝。阳江龙舟一般长30多米,坐挠手50人,船上另有锣鼓手各一人,以壮船威。龙舟扒完后,被埋在河(湖)边,至第二年四月才又挖出来,初一至初四为小扒(分赛),初五为大扒(决赛)。获奖者可得金猪一只和龙包(肉包子)无数。特别的是,阳江每年龙舟节举行的都是逆水赛龙舟。
山歌节自1987年起,阳江每年举行山歌节。它的渊源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的一种民间节目“跳禾楼”。“跳禾楼”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山歌演唱形式,流行于阳江农村各地,意在祈求农家丰收。类似“跳禾楼”这种斗歌形式的还有后来妇人祈子的“跳花枝”,新婚闹洞房时的“打堂梅”以及海边沧家的咸水歌“对叹”等等。以上所列的尽管在演唱方式方面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活动都是驳歌仔(斗歌),山歌擂台除有组织地进行外,许多都是群众自发的,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
高流圩阳春的“高流圩”历史悠久。“高流圩”每年一度,农历五月初四这天,各式各样的木器、竹器、藤编织品云集高流河滩,人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抢购各种编织品、工艺品,据说这些经过高流水浸使过的工艺品,永不蚀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高流圩”吸引了无数游人。
瑶族风情阳春县有瑶族同胞约一万人,居住在云雾山区之中,语言、服饰、节日、生活习俗与汉族不同。瑶胞在属于自己的节日里载歌载舞,别有一番风情。
渔民风情阳江市有闸坡、东平、沙扒、溪头、河北、对岸六个全国重点渔港,渔民的生活习惯,穿戴打扮,风俗习惯、烹调技巧,渔歌曲调,独特有趣。
六、常用工具书
《阳江方言注音字汇》——第一本以阳江话音和普通话音对照的字典。谢绍祯编注的《阳江方言注音字汇》是一本学习阳江方言的实用性工具书。作者是阳江市中华诗词学会、楹联学会原会长、书法家协会原会长、中国语言文学高级讲师。该书发行前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曾传荣、林贤道、姚维幸等同志提示尤多;著名语言学家山东省青岛大学黄伯荣教授(阳江籍),亦于审阅后给予肯定。该书得到当年阳江县教育局专题组织审正。《阳江方言注音字汇》,此书实用性强,是以《新华字典》为基本内容,以阳江方音同普通话音对照。为了配合全国教育界“诗词进校园”,又增编了以古诗词平水韵为根据的常用诗韵,更全面地适合于地方中小学教与学和全体机关干部、社会群众的文化需要,比单纯用普通话注音的《新华字典》充实得多。它更方便、更有效地根据方音推广普通话,进一步加强了配合《新华字典》的作用。此书具有以下的特点:1.准确保留我国少数方言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语音。这有着世界性民族语言意义。我国教育部规定各大学语言学系要教授一种少数地区方言的原因即在于此。2.以正确的方言推广普通话。此书将普通话读音和阳江话读音对照比较,易于辨别,可减少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使普通话讲得更准,易于掌握。3.更难得的是“常用诗韵”。此书附有全部常用诗韵平水韵。分上平声十五韵,下平声十五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三直韵。这就便于诗词进校园,便于诗词教学,便于学生阅读和学写诗词。在高考中提高语文成绩,不懂诗词的只有“望诗兴叹”。因此,此书对帮助诗词进校园,培养千百万继往开来的诗词事业接班人,十分有利,对一般诗词爱好者同样有利。说明:同音字注音、反切注音是曾经普遍采用过的注音方法。但是,同音字注音、反切注音用字十分繁复,而且还会出现这种情况:注音字、反切字比所注音字更难认、更生僻,甚至有的字找不到同音字或贴切的反切上下字。因此,同音字注音、反切注音有它的局限性。为了克服这种局限性,出现过注音字母注音。后来,又发展到用汉语拼音字母注音。汉语拼音注音,给我们有了表音准确,易学易用的注音工具。阳江方言和现代汉语(普通话)都渊源古代汉语,它们之间有差异,但也有共同的地方。能不能运用拼音字母给阳江方言拼音注音呢?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题目。阳江方言与普通话有它的共同的地方,而且多年推广普通话,许多人学会了汉语拼音,这些都为阳江方言拼音注音打下了基础。阳江方言拼音注音,是用拼音字母,参考汉语拼音的原则和方法,根据阳江方言规律进行拼读的一种注音方法。反切字注音是我国传统的注音方法。反切的方法是用两个字合起来注明另一个字的读音。构成反切的两个字,上边的称为反切上字,下边的称为反切下字。上字的声母和所注音字(反切字)的声母相同;下边的韵母(包括声调)和所注音字的韵母、声调相同。也就是“上字定声,下字定韵”。在反切字时,取上字的声母和下字的韵母拼合,就能读出被反切字的读音来。例如:天[tin1他烟切]tin1←t[α1]+[o]in1,哀[oi1阿该切]oi1←o[α1]+[g]oi1,控[hong4呵贡切]hong4←h[o1]+[g]ong4
经济概况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641.8亿元,增长15%;人均生产总值约26500元,增长11.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亿元,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5亿元,增长26.8%。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28亿元、贷款余额158.4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24.2%和16.8%。单位生产总值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3.5%和12.6%。节约用地取得新成效。阳江是粤西地区当之无愧的“快马”。2009年的18项主要经济指标中,阳江有11项在粤西位居第一。阳江是全省经济增速第一集团军中的“快马”。2009年,阳江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外贸出口值、实际利用外资、合同利用外资等7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分别在全省排第七、第五、第三、第六、第四、第一和第一位。2009年,全市水产总产量突破百万吨大关,达100.16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首破百亿元大关,达110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首破万元大关,达到10345元,水产品出口额首破3亿美元大关,达3.09亿美元。居广东省首位。
行政区划
阳江市辖1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阳江市面积7822平方千米,人口277万(截至2010年底)。江城区面积453平方千米,人口67万。邮政编码529500。区人民政府驻南恩街道。阳春市面积4055平方千米,人口111万。邮政编码529611。市人民政府驻春城街道。阳西县面积1271平方千米,人口51万。邮政编码529800。县人民政府驻织篢镇。阳东县面积2043平方千米,人口48万。邮政编码529900。县人民政府驻东城镇。*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11)》,人口截至2010年底。
阳江人著作
《骆驼和星》诗集作者:林贤治,《茉莉的祝福》诗集作者:黄昌成,《渔乡子》小说作者:冯峥,《疯狂的站长》网络纪实文学清华大学出版社作者:温世豪,《情满关山——关山月传》传记文学作者:关振东
名字来历
阳江之名来源于“漠阳江”,而漠阳江起名又源阳“莫阳”,阳江最早叫“莫阳”,为什么呢?因为阳江古时候属于古越,居住的多是越人。古越语中,“牛”为“莫”,(阳江现在称“牛”还叫“牛么”);“羊”越语为“阳”,和太阳的“阳”。“莫阳”就是牛羊的意思,这说明古代的阳江曾是牛羊聚居的地方,或者是牛羊集市。江边现有一村,叫牛场村。这条江在莫阳,故此叫漠阳江。中国古代地理立位,山北水南曰阴,山南水北曰阳,我们阳江在江之北,所以叫阳江。古代“青”、“春”谓之东,阳春在江东边,所以名叫阳春。阳江作为古高凉县、郡的治所,已经有1000多年历史,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阳江”还只是个地域概念,未有具体的城市存在。宋代以前的阳江,作为一个地方的文化、经济、政治中心,也不过是一个地形相对高起来的山坡或土墩而已。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阳江正式始为阳江县。宋绍圣四年(1097年)知州丁琏(番禺人)依鼍山(现在江城第一小学周围)筑起一座土城,这就是阳江城的老祖宗。长期以来,阳江的治地中心都在鼍山脚下,因此阳江又称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