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省电子地图 > 阳江市地图 >
阳西县地图
阳西县相关地区地图:

阳西历代的祠建筑

忠勇祠:全县历史遗留下的祠堂很多,其中各方面保存比较完整的祠堂有:
忠勇祠:忠勇祠又称七贤书院:位于织篢太平小学内,于明万历初年由总兵张元勋为纪念平定倭寇战役中牺牲的将士倡导而建,后来被废。到了清乾隆三十一年,当地绅耆在忠勇祠旧址捐建七贤书院,供奉李德裕、寇准、苏轼、苏辙、秦观、赵鼎、胡诠等宋朝一班贤臣,并在书院后面重建忠勇祠,咸丰年间复废。光绪十八年,地方人刘子校集绅士捐资重建。
冯氏宗祠:冯氏宗祠位于溪头镇双水双贯寨自然村,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冯成修中进士后重修,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是二进院落,中问隔有天井,现该祠还存有清朝进士冯符立(冯成修儿子)进士匾一块。

风土人情

建屋入火风俗:旧时阳西人建屋,诸多讲究,忌讳甚多,差不多每事必卜,问过菩萨之后,方可行事。首先,建屋要拣日子,要定于某个时辰行墙,某某日升大梁,某月某日进火。主家定好日子后,第一要请师公“旺屋地”,听说,旺过后的屋地,等于是阴间进行了一次房产登记,证明某月某日某某买下了这块地皮,交了阴司纸钱,日后众鬼不得侵犯。第二是请泥瓦匠行墙,行墙前还有一个小前奏:泥瓦匠拉好线后,要请堪舆先生用罗经定屋向,定好屋向,泥瓦匠在屋角立三仙公神位。据说,立三仙公,可保建屋其间不出意外。行墙这天,泥匠要挖好屋地沟,俗名叫“掘地牛”,“地牛”掘好后,按日子单时辰,房屋四角立四个泥瓦匠,各人择好一块奠基石,时辰到,主家烧爆竹,各人在地上摆三个钱子,撒上谷米,唱句诺:“财丁贵”把石放进沟底,算行了奠基仪式,以后这块石再不许翻动。墙砌上后,是过门头,多数人与上梁一起进行,过门头在
泥瓦匠:门头上方,放七个铜钱,摆成序斗形状,“屏斗”一定要往里序,不能向外,这工作由泥瓦匠做,主家不放心,会去检查。升梁必在半夜,木匠事前把梁整好,涂红漆的叫红梁,不涂色的叫吉梁,绝大部分人都是做红梁。升梁前,由木匠师傅用新毛巾把梁拭一遍,俗叫抹梁,木匠师傅边抹边唱:抹梁头,越做越风流;抹梁中,越做越轻松;抹梁尾,越做越欢喜……总之,是说一番祝福的话,一些木匠师傅,会唱一条很长的歌。抹好梁,主人父子或兄弟一人一头,将梁交给泥瓦匠,一级一级送上去,中途不能让梁掉下地,每升一级,接的人要高叫一声:“高升”,梁放到预定位置后,梁两边要放钱子,一边三个,摆成品字形,也是口向屋内,还要撒些谷米,然后上好梁布,贴利事钱,挂两个竹筛,一个写日,一个写月,升好梁不能露太久,要在当天盖上瓦,说是以免被邪气冲了,屋盖好后,要搞进火。进火前要将屋里所有东西搬出去,泥瓦匠关上门,到了进火时辰,再由泥瓦匠打开,泥瓦匠在前引路,带屋主人家进火,主家男人举火把,女人提灯笼,跟着泥瓦匠后面,先前厅后尾厅,先右房后左房,依次绕一周。屋主人后面,是担担的人,一共分七担,一担谷米,二担衣服被铺,三担是三鸟六畜,四担是油盐酱醋,五是砧板薄刀,六担是水,七担是柴,依次而进。最后到厨房,男人把火把放进灶膛,主家开始煮糖丸,第二天一早,请通村人吃糖丸。主家贴新对,祭神、摆酒,一直闹到日下西斜,才铺床睡觉。这是一般规矩,其中还有很多零碎枝节,让人防不胜防。比如建屋期间,女人不准头发散乱向对新屋;泥瓦匠不准跨红梁,红梁不准钉钉,进火要讲好话,泥瓦匠的工具要检点好,不能埋在主人家里,埋了会变蛇变蟾蛛等等。屋建好后,若主人住不遂心,说进了邪,还要前后在大厅去三排瓦,重新涂梁去积。随着社会文明提高,经济发展,人们去旧俗,树新风。阳西建房风俗已大为改变。
婚嫁风俗:阳西人的婚嫁仪式被视为人生中最重要的礼仪,既隆重又繁琐,夹杂许多迷信色彩,解放以前,阳西人的婚嫁总的来说是封建婚姻礼制,解放后有较大的变革,但有的地方仍保持汉民俗婚嫁基本礼仪,而且满带阳西特色。阳西过去男女到了婚嫁年龄(男十八、女十六),由双方家长请媒人(俗称媒婆)代为物色配偶,媒人按“门当户对”选取对象,向双方家长介绍男女的年龄、品行、家庭状况,如果双方家长同意,便将婚嫁男女的生辰八字(俗称年庚)分别写红纸上,由媒人送给对方,然后双方各请术士(俗称算命先生)推算是否相生吉利,或求神问卜,如无相冲,再把各自年庚放祖宗牌位上。在一定时间如没不吉利事情发生,双方家长便可正式会面,互提婚嫁条件、商定聘金、礼饼、食物和嫁妆等,订立婚约,择定吉日,举行文定仪式。这一阶段全由双方家长作主。双方儿女未见一面。封建社会末期,一些开明家长,在定婚之前,会让双方男女见上一面,会面地点由双方商定,俗称“相睇”,如双方见过无意见,即由父母作主男方给女方下聘礼,女方接受了聘礼,便被视为男家的人,婚期由男方去选。男方选定婚娶日期后,通知女方,派人把写着婚娶日期的帖子送到女家屋里,俗称送“日子单”。女方接下后,各自向亲友发出婚筵请柬。婚期前一天,白天雇请“喃呒先生”为新娘脱俗,晚上设筵招待亲友,俗称入厨。到迎亲这天,男方一早派人送来彩礼,彩礼多少,视男方贫富而定。女方则在此之前准备嫁妆。结婚当日,男方迎亲队伍先放爆竹志庆,再由媒人坐青衣轿引路,堂信手持红柬礼盒随后,跟着是迎娶新娘的花轿,随后是吹打手仪仗队,女家设筵招待迎亲队伍。饭后,新娘行出乘轿与迎亲队伍返回男家。阳西女子出嫁这天,要做很多礼节。一要梳妆,二要开面,三要人喂饭,四要人送出。送出时,要由母亲撒米,边撒边念些祝福语。女子行出时,不许脚踏门槛,不许回头望父兄,还要放出哭声,才表吉利。晚上男家设宴款待宾客。舅父居首席,新郎插花挂红,由伴郎陪着门口恭候。迎亲队伍回来,放过鞭炮,新郎在门口站在凳子上,手拿纸扇,等新娘经过时,轻轻在新娘头上敲三下,意思是给新娘一个下马威,日后要听男人管教。新娘进屋后,新人的陪嫁要由新郎打开,一一验看,并双手迎上头顶,让众亲友过目。
晚宴设圆台:晚宴设圆台,选八个命相好的男女陪伴新郎新娘吃饭,俗称陪圆台。吃饭中间,新娘由伴娘陪着,一一给男方长辈敬茶行礼。长辈喝茶后,要给新娘敬茶钱,以示对新人的关心爱护。饭后,新娘回房,厨工收拾碗筷,设席打堂枚。打堂枚的人分两边,一边替新郎新娘说唱,一边向新郎新娘提问,内容涉古今中外,伦理道德,爱情生活等等,堂枚一直打到深夜方止。新郎新娘成婚当晚,还要被人拥着进行闹洞房,闹洞房节目繁多,礼节重重,但不管闹洞房人怎样打闹,新郎新娘都要听话顺从,不得闹情绪。直到闹洞房人离去,一天的婚礼仪式才告结束。第二天,新婚夫妇要登堂拜祖,捧茶跪拜翁姑,亲戚是日离场,俗称散厨。满三朝,新娘归省父母,俗称三朝回面。新娘归来要在日落以前,由女家送礼饼,给男方分发贺礼亲友。女家出嫁,遇上第一个节日,女家要做粽子送给男家,俗称送头节;遇上第一个年晚,也要做饼送男家,俗称送头年。送过头年头节,以后再看情况而定,一般女家要给男家送饼好几次。旧社会穷苦人家,嫁女愁的就是这送饼,女儿回来一次,父母就要愁虑一次,所以旧社会阳西称嫁女儿为“寒路风”,意思是给父母制造麻烦,得不偿失。旧时阳西女子出嫁前,不许随便外出,要待在家中,邀集一班姐妹,收集哭嫁歌,以哭声作歌词,以表达离开父母亲人的难舍情怀。哭嫁有多种形式,有自哭自叹,有对答式。渔家女出嫁前,要另住一条小船,在船中哭嫁,她们唱的是咸水歌,有月亮的夜晚,静坐岸边,听渔家女哭嫁,是当地人一种享乐,听的人忍不住,还可以把咸水歌唱过去,那边待嫁人接了,还过来,当时还倒挺热闹的。

阳西历代历史名人

王志宾:明万历年间秀才,后为当地富甲一方的首富。
何恬斋:清初年间著名商人。王天锡:清乾隆三十二年进士,官封“朝议大夫”、“儒林郎”以及“湖南岳州督粮道”。
王若霞:七岁知诗文,九岁能写作,十二三岁,被织篢周围的人视为神童。十六岁,太平司有司将她事迹申报朝廷,清世祖册封王若霞为才女。
戴太府:清道光年间进士,曾任高州府守(注:“高州府”者,“高凉”地也!府治于今高州地区一带。)时人称他戴太府。戴太府为官清正,专一好结交当地文友。时高州瘟疫流行,黄肿病患者急剧增多。疫情十分严重,戴太府忧心如焚,他召集地方缙绅,广开言路,多方奔走,很快,疫情得到制止。戴太府吸取教训,下决心整治高州城卫生。他兴建府城的小西门工程,凿井铺路,清除渠道和污泥积水,去掉了虐蚊的孽生地。为地方百姓造福。高州百姓很记念他。公元一八四七年,戴太府任满离职,他久慕阳西大垌山净业寺风景,返乡路上,特意往大垌山来瞻仰。谁知他看了之后,见大垌山山清水秀,风光迥异,遂生出世之思,进了这净业寺剃度为僧,改法号大千,时人又称他释大千。戴太府当了和尚之后,潜心佛事,对净业寺经书一一加以修整注释。他还将一生积蓄,捐给净业寺,将净业寺修葺一新。由于他的诚心佛学,很快成为净业寺有名的三代祖师,过往骚人墨客,仰戴太府风范。慕名前来者不下数十人。其中,戴太府与吴川状元林召棠最为友善,二人以文字交,日将诗酒喝酬。一次,林召棠来到大垌山,见戴太府正在湖边侍弄他的柳树,不禁文思泉涌,脱口吟道∶“三载游人重访柳。”戴太府抬头,见是故人来,略一思忖,便念出下联:“万花绕屋不妨禅。”二句一唱一答,把各人的身份、心境惟妙惟肖地描画了出来:在林召棠,他从吴川来一次阳西,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十分不容易,但他每次来,都见戴太府在辛勤农事,致力于大垌山环境的改造,让他诸多感慨,佳句脱口而出。戴太府回答也不俗。对他的营作作了浅白的阐释∶“花再多,也不会干扰人对佛的向往。”两人此比曾用宣纸写了,悬于禅堂之上,成为一时佳话。后来,戴太府将净业寺香火传送给高州,在高州府衙旁也建起一座寺庙,净业寺的田产,还原数分拨给全县各处寺庙,其中拨给回隆寺的谷米是17担又九升。戴太府死于道光年间,圆寂后葬于净业寺背后的跳架山半腰,其墓坐北向南,为灰砂砖。文革时曾被拆毁,建县后重建,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道光年间进士,曾任高州府守时人称他戴太府。
何文华:文革年间,何文华到美后担任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主讲中国语言文学。他一生主要成就,是汉语声韵的研究。他拿中国普通话与广州话比较,研究二者之间规律和发展轨迹,还有汉语与英语、葡萄牙语的区别与存异等。
关山月:关山月(1912.9—2000.7),原名关泽霈,中国现代画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广东画院名誉院长、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在全国各大城市及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画展。

自然地理

阳西地形:阳西县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沿海,处东经111°22'28"——111°48'43"、北纬度21°29'——21°55′。东接江城区、阳东县,北邻阳春市,西与电白县交界,南临南海。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和东南高,中部低。全县最高点鹅凰嶂海拔1337米,位于县境西北部,与电白县、阳春市交界。阳西县的地貌及土质大体可分为沿海地带和山区地带两大部分。沿海地区程村镇的近河到溪头镇的散头咀这一岸段属洋边海沿岸,洋边海为一深入陆地的溺谷河口湾,沿海地段主要为冲积平原,沿岸高潮区局部有红树林及草滩分布,滩涂辽阔、平坦,底质为泥沙质及泥质。散头咀至沙扒镇,主要由三个镰刀形沙湾连接而成,连接处呈半岛岬角状,是典型的山地溺谷岸段,滩涂类型有岩礁、砾石和沙滩。全县沙滩岸段占海岸线40%,较长的沙滩岸段是上洋镇的河北沙滩、儒洞镇的月亮湾沙滩、沙扒镇的海滨浴场沙滩。沙扒镇到儒洞镇这一岸段的特征与洋边海岸段相似,属儒洞河口岸段,底质为泥沙及沙质。山区地带只要是新圩、塘口、蒲牌以及程村、织篢两镇的西北部。这些地方山地多,地势高,砾质土多。大体上讲,沿海地带土质粘性相对大,部分水田呈碱性,山区地带土质相对松散,部分水田呈酸性。
阳西山脉:全县最高点鹅凰嶂,位于县境西北部。鹅凰嶂:鹅凰嶂,又称饿皇嶂。相传古时候一皇帝领兵打仗,初困在这山中,二十来天,饿得要嚼草根,以后这山就叫了饿皇嶂。又有一说,山下住罗王二娃,山因名罗王障,讹传鹅凰。鹅凰嶂位于阳西县城西北六十里的云雾山脉,处在阳西、阳春、电白县的交界处,是广东第二高峰,主峰海拔1337米。鹅凰嶂山势挺拔,气势雄伟,绵延百里,山上有村庄、田地、水库、溪流,风景煞是好看。峰外有峰,是鹅凰嶂一大特点。进入山中,映人眼帘的尽是一座座小山包,小山包小巧玲珑,有如峰乳,重重叠叠,上主峰峰顶,并不觉高,平坦的坡岗,坡上长少许山草,草中卧着几个黑石。
阳西水文:阳西境内主要河流3条,由北往南流入海。县境中部的织篢河、北部的丰头河源于西北部的鹅凰嶂,其支流构成扇状流域,汇入海陵湾。西侧的儒洞河为电白县与阳西县的界河,发源于鹅凰嶂岭东南麓,于文华岗附近汇合龙湾河,于岭门镇河头入海,全长54公里。县内河流总长315.3公里。全县水力资源3万KW,中小型水库42宗,总库容15340立方米,总蓄水量6704万立方米。境内为高山、丘陵、河流、三角洲组成的复合地貌,地下水贮藏与运动比较复杂,为省地下水资源最丰富的沿海县之一。
阳西气候:阳西县区属亚热带海洋隆季风气候,夏天冬季多吹东北风,夏季酷暑,冬天严寒,阳光雨量充足,草木常青,四季花开。季节分配以夏季最多,七、八月外日照在7小时以上,冬未春初最小,年均每天不足3.5小时,太阳总辐射量为111.56千卡/平方厘米(年),光能资源丰富,7月份是全年最强的月份。全县年均气温23°C,1月平均气温16°C,7月平均气温28.5°C。每年从4月至10月,月平均气温都超过20°C,日平均气温气候都在10°C以上,从气候上说是没有冬季,温度分布规律是西南高(23°C以上),北部低(略低于22°C),等温大致与海岸线平行,温度从西南沙扒、儒洞两镇逐渐向新圩、塘口、递减,南北差温1.7°C。每年雨季一般在3月中下旬开始到10月上旬结束。雨季待续200天左右,降雨量均达1998毫米,占全年总雨量的88.6%,称为雨季,其余5个多月雨量不足254.8毫米,仅占11.4%,称为旱季。冬夏雨量少,春秋雨量多,但雨季刚好是双季平向的生态期,有利于农作业生长。每年雨季有二个高峰期。前一个高峰期(前汛期)出现在4月至6月之间,降暴雨较多,称为“龙舟水”。后一个高峰期(后汛期)出现在7月至9月之间,这时台风频繁,故台风雨较多。各地区降雨量的颂也不平衡,沙扒、儒洞、上洋的年雨量不足1700毫米。而以龙高山、望夫山的塘口、新圩、织篢等镇的降雨量达2400毫米。由于地处亚热带,蒸发量为1912毫米,时段分布是冬春833毫米,占全年的43.5%;夏秋1079毫米,占全年的56.5%。建县以来降雨量最多是1997年,全年3655.6毫米。
阳西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全县林木面积90万亩,森林覆盖率48.7%,活立木材蓄积量200多万立方米,建立了速生丰产林、松脂林等林业生产基地;有耕地33万多亩,低坡度山地50万亩,全县建有水果、蔬菜、中药材以及海水养殖、畜牧业生产等十大生产基地。海洋资源:阳西海域水质好,入海河流、港湾多,水产资源丰富。如软体动物有牡蛎、文蛤、鲍鱼等;甲壳类有对虾、龙虾、梭子蟹等;藻类有江蓠、石莼等;比较名贵的鱼有石斑、马鲛、鱿鱼等二十多种;另外还有海胆、海蜇等海产品。沙扒、上洋、溪头等沿海镇都有盐田,几镇每年共生产食盐14000吨以上。矿产资源:矿产有稀土、独居石、锆英石、花岗岩、石英硅砂、钛铁、金、锡等。其中稀土储量较大。钛铁矿、锆英石和独居石等矿只要分布在上洋、儒洞两镇,花岗岩和金主要分布在程村镇。森林资源: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07万亩,有林面积95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37万亩,沙岸林带56公里,3.9万亩。森林覆盖率48%。县内种植有水稻、甘蔗、花生、番薯、大豆、蔬菜、茶叶、西瓜、荔枝、龙眼、香蕉、柑桔及各种中药材。

阳西特产

阳西的蜜味黄皮。上洋西瓜。溪头、沙扒的海产。河北鱼蟆。程村的蚝。塘口的竹笋、纸媒。阳西县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总面积1451平方公里。1988年建县,辖织、程村、溪头、上洋、蒲牌、沙扒、儒洞、新圩、塘口9个镇以及南山海矿、阳江盐场、织篢农场、阳江林场儒洞分场等省市属4个厂矿场,县政府驻织篢镇,城区面积7.64平方公里。阳西交通网络发达,全县通车里程639公里,其中一级公路50.6公里,二级公路78.9公里,公路密度达45.3公里/百平方公里,325国道贯穿全境,建有溪头港、沙扒港,航线可通广州、澳门、香港等地。阳西依山傍海,自然资源丰富。有126.6公里的海岸线,-10米等深线浅海滩涂面积2.8万公顷,耕地面积2.2万公顷,25度以下宜林果山地3万公顷,有林地面积5.87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8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8.5%。有溪头、沙扒、河北3个省重点渔港,有稀土矿、硅铁矿、石英砂、花岗岩、钾长石矿等30多种矿产,其中石英砂开采量达3000多万吨,纯度达99.2%。水力资源丰富,有中小型水库42宗,可开发利用的水电装机容量达3.2万千瓦,已建成东水系列电站、石碧口电站、双水电站等小水电站14座,年发电量3050万千瓦时。阳西盛产大米、甘蔗、花生、番薯、荔枝、龙眼、西瓜、黄皮等,其中上洋西瓜远销全国各地,成为阳西一大著名水果品牌。海产品有龙虾、蚝、海胆、金钩虾、膏蟹等。阳西工业主要有五金加工业、帽袋业、食品加工业、制盐业、冶矿业等,其中五金刀剪、旅游帽袋、电子材料、电梯配件等是阳西支柱产业,尤其是五金刀剪,畅销港澳和欧美等地,是阳西的名牌产品。阳西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有河北港湾、溪头青湾仔、沙扒月亮湾等多处天然海滩及“大垌禅林”、“东水明珠”、“青洲渔火”等景点。境内有3个温度适中、流量较大的热矿泉,其中儒洞热矿泉为咸水泉,中国较为罕见。

阳西历代的寺庙

阳西净业寺:净业寺位于大垌山脉,古称大垌寺,始建明朝中叶,清康熙十六年大规模重建。该寺分前殿、后殿、大雄宝殿三进院落,两边为耳房,殿与殿之问曲廊相接,每殿中间置天井、假山,整座建筑气势宏伟,环境清幽。据载,原高州知府戴锡伦,河南人氏,辞官归家路经大垌山,为大垌山景色所迷,遂削发为僧,遁入空门,成为净业寺第三代祖师。其圆寂后葬后山(即戴太府墓),今保存完好,文革期间,该寺遭到较大破坏,建县后已大部分修复,如今香火很旺,成为阳西县一个旅游胜地。
青云寺:青云寺位于龙高山顶端600米高的山坳里的南边(始建年代无史稽考),坐东向西,三进庭殿,颇有规模,废于清朝中叶(具体时间不详),现仅存残址。
白云寺:白云寺位于龙高山顶端600米高的山坳里的北边,与青云寺南北对峙,大约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据说,白云寺里有一个沁米石,每天沁的米只够一个和尚吃,当时寺里住着三个和尚。一天,三个和尚商量,认为这沁米石的眼太小了,如果将他凿阔点肯定会出更多的米。当他们把眼凿阔之后,米却再没流出来,沁出来的是水。从此之后,沁米石成了沁水石。该寺毁于1956年,现在石基、门槛等地下部分犹存,沁水石还在,只是不沁水了。
回隆寺:
(或叫二龙寺):回隆寺位于塘口镇竹迳村,建于清朝康熙三年,距今有四百多年历史,是前后三间三进深硬砖建筑,中间两边设假山、天井,有回廊环绕,清朝道光、光绪年间两次重修,解放后回廊已拆除,其它地方仍保持原貌。该寺现保存重建时碑文一块和古钟一个(古钟为康熙四十三年由地方乡绅罗学儒捐造)。
庙的建筑:全县各地庙宇很多,现重建后香火鼎盛的庙宇有上洋镇的河垌庙和程村镇的公山庙。其中上洋镇的河垌庙,位于龙高山脚下,始建于唐玄宗天宝八年,现在的规模是清朝康熙三年所建,民国元年重修,1986年重建。占地面积1118平方米,是座两横十八间、三进呈八角形的殿宇。该庙供奉着六位大王。传说这六位大王过去是龙高山上六个贼头,打家劫舍,无恶不作,后经观音菩萨点化,改恶从善,死后变为神。当地人为了纪念他们后来的善积,就在此为他们建庙,该庙历经千年,至今香火鼎盛。

历史沿革

汉设安宁县,民国复置阳江县。1988年,撤销阳江县,分别设立阳西县(驻织篢镇)、江城区、阳东区。阳西县因在漠阳江以西而得名。2000年,阳西县辖9个镇。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80272人,其中:织篢镇77786人、程村镇50854人、塘口镇25993人、上洋镇50945人、溪头镇63031人、蒲牌镇(已撤消,现属织篢镇)18696人、儒洞镇53846人、新圩镇22647人、沙扒镇16474人。2002年,阳西县辖9个镇(织篢程村溪头上洋沙扒儒洞新圩塘口蒲牌),131个村委会、11个居委会。截至2005年12月31日,阳西县辖8个镇(织篢、程村、溪头、上洋、沙扒、儒洞、新圩、塘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