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省电子地图 > 宁波市地图 > 鄞州区地图 >
姜山镇地图
姜山镇相关地区地图:

农业经济

在农业经济发展上,政府始终坚持立足农村,支持农业、关心农民,将解决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点来抓,切实加强农技培训、农资服务、动物防疫、农经管理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四个转变,即:从鼓励单体产业结构调整向加强设施投入转变、从低效传统农业向高效优质农业转变、从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从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扶贫转变。在重视保护好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宜粮则粮、宜调则调”的原则,稳步发展效益农业,积极引导农户引进和推广“名、特、优”种养业,打响做强我镇农产品品牌和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同时,通过人才结对、扶贫结对、项目结对、公益结对、村企合作等方式,切实加大村企结对工作力度,不断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促进村级经济均衡协调发展。2005年,全镇粮食种植面积达到76847亩次,农业结构调整面积达到4.7万亩,其中设施栽培面积5100亩,已经建成了国家计委立项的千亩宁波港城农业示范园、千亩棚栽茭白、千亩南美白对虾等特种水产、千亩花木、千亩果桑和千亩翠冠梨等各具特色的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园区和基地32个,宁波港城农业示范园被列为市级效益农业示范基地,我镇被市政府评为粮食工作先进乡镇。按照“突出重点、以人为本、量力而行”的原则,立足生态型城镇发展定位,扎实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造。一是生态型城镇发展框架进一步构筑。坚持规划在城镇建设中的龙头地位,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抓好镇村建设规划定位、规划编制和规划控制,完善事前审批、事中监管、事后评估的规划监管体系,严格控制不符合规划要求的项目进入镇区。委托东南大学的《姜山镇城镇城市形态设计方案》和委托宁波大学的《姜山镇生态建设规划》已基本完成,镇建成区三年重点建设项目已经明确。二是城镇形态进一步优化美化。几年来,我们累计投入城镇建设资金2亿多元,不断完善镇村公共基础设施,切实加快旧镇旧村改造和新镇新村建设步伐,鄞南重镇的美好形态加速凸现。先后完成了镇中学南扩、镇中心小学、朝阳、茅山、丽水小学等教育设施改造工程;完成了日最高处理可达200吨的环卫站垃圾集中处理工程和姜山、茅山、丽水三个自来水厂的扩建增容工程;全面完成了天童南路延伸段征地、拆迁、建设和定桥路、北大路、南大路、小学北路改扩建工程;新姜山中心卫生院已投入使用,改善了姜山人民的就医环境;撤并了原全镇四个敬老院,使全镇160余名“五保”老人得到集中供养;在镇内主干道路和部分通村道路上新装路灯1050多盏;到去年年底,全镇水网改造已累计投资达2000万元,共有42个村,近1.6万户完成了水改工作;横溪水库引水工程已经并网供水;中巴车公交化改造工作全面完成;姜山头、夏施、乔里和仪门后庄等旧村拆迁改造工作有序推进,目前,已有3个村、720户居民入住安置小区;唐叶和翻石渡地块新村建设一期工程已经完成,我镇的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三是配合省、市、区重点工程扎实推进。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绕城高速、甬新干河、甬台温铁路、500KV、220KV和110KV高压架线等省、市、区重点工程的土地征用、劳力安置、拆迁赔偿等各项基础工作,确保了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四是镇村建设管理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始终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立足农民为主体、镇村为重点的现状,不断提高镇村建设管理水平,整合现有城建、环卫、环保等力量,加大日常化管理力度,加强综合治理,大力整治乱占道、乱设摊、乱搭建等“三乱”问题,大力开展违法建筑整治工作,2005年,有2家钢带酸洗厂被取缔,2家污染企业被限期搬迁,共查处违章建筑6630平方米,镇村形象有明显改观。

发展思想

二次创业、四年翻番:青年志愿者走进新农村——姜山镇,在工业经济发展上,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二次创业、四年翻番”的工作目标,努力实施“双优”战略,积极做好“龙头文章”、“改造文章”、“开放文章”和“盘活存量文章”,工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2005年,我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43亿元,销售141.3亿元、利润11.2亿元。
大力扶持和培育规模企业发展:一是大力扶持和培育规模企业发展,2005年,镇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7家,其中产值上亿企业14家,计税销售上亿企业9家,规模以上企业共实现产值62.5亿元、销售59.5亿元、利润5.7亿元,规模以上经济占全镇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44%。
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二是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利用要素制约和市场竞争的“倒逼”机制,引导全镇企业切实加快以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资源节约为标志的“二次创业”步伐,2005年,全镇工业总投入达到15.87亿元,75个技改项目,计划总投资12.9亿元,财务实际到位10.8亿元,其中千万以上技改项目达到33个,有4个项目被列入市级重点优势行业技改项目,9个项目被列入区级重点技改项目;全年引进各类人才735名,其中副高以上职称55人,申报立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项、市级新产品26项,申报各类专利50项,目前,镇已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市级2家、区级6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区级3家,区信息化示范企业3家。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三是着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全年新批外资企业20家,协议利用外资6865.8万美元,实际到位4606万美元;设立境外办事处2家;全镇80家自营出口实绩企业共实现外贸自营出口1.31亿美元。
努力化解资源要素制约:四努力化解资源要素制约,面对要素紧缺和粗放利用并存的现状,以破解土地制约为重点,大力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采取行政主导,层层发动,政策配套的方法推动标准厂房建设和低效厂房改造,全年共盘活存量、低效土地602亩,新增标准厂房27.57万平方米,置换绿化土地新建厂房28000平方米,改造老厂房11400平方米。经区委、区政府考核,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位列全区第二。

下辖村庄

一村一、一村二、二村、三村、四村、五村、六村、菜元、七里庄、全家岭、前垛、后垛埠、兴隆庄、宋泽口、苏泽口、解泽口、闫泽口、邢泽口、李泽口、宫泽口、吕泽口、泽口集、前山一、前山二、前山三、中山、黄土台、高家庄、哈喇、双桥、孙岚庄、东岭后、西岭后、岭前、李家庄、荣家屯、李家泊、前庞、后庞、绕岭村、大泊、小泊、于旺庄、邓家庄、东庄、西庄、石城、胡家泊、后山、刘埠子、望埠庄、东屯、南仙庄、马家泊、黄汶头、陈家屯、西屯。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姜山镇

莱西市姜山镇位于山东半岛东部,居青岛、威海、烟台、潍坊四个对外开放城市之间,处于青岛市一小时经济圈内,是胶东半岛的交通枢纽,距青岛机场45公里,距青岛港80公里,距蓝烟铁路莱西火车站12公里。烟青一级公路纵贯辖区15.6公里。镇域面积122平方公里,辖57个行政村,1.3万户,常住人口6万人,耕地9.8万亩。近几年来,姜山镇先后被国家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六部委命名为“全国重点镇”;被国家环保局授予“全国环境优美镇”;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山东省中心镇”;被青岛市委、市政府授予“青岛市郊区经济发展二十强镇”和“青岛市郊区实际利用外资十强镇”等荣誉称号。

社会文化事业

社会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中心小学通过了青岛市规范化学校验收,中心幼儿园被评为山东省示范幼儿园,获莱西市教育示范乡镇称号;镇文化中心有影剧院一处,图书1万多岫;村村建立了农民文化大院,拥有文艺宣传队3队,农民秧歌队10支;镇村文艺活动丰富多彩,定期举办联欢会、播放电话、录像,寓教于乐,被莱西市评为社会文化工作先进乡镇。

历史沿革

姜山镇历史悠久。陶唐、有虞、夏后时,属莱邑地,商、西周时属莱子国,东周属齐地东境即墨地。秦属齐郡东境,西汉属邹卢县,隶胶东国。东汉属挺县,魏晋时还属挺县。北魏属长广县。隋时属卢乡县,唐时属昌阳县。五代时改昌阳为莱阳,宋、元、明、清而下,一直属莱阳县。民国元年,属莱阳县嵯西乡,民国十九年改乡社为区、乡(镇)时,姜山镇属莱阳县第六区,第九区分治。民国二十三年,新区制改乡农学校,属莱阳县驻莱阳城姜山乡农学校驻姜山村。民国二十九年属莱阳县第七区,区驻地留格庄。1945年本地解放,姜山镇属五龙县姜山区。1950年,莱阳县、五龙县合并为莱阳县,仍是姜山区。1956春,姜山区由莱阳县划归莱西县,1958年1月撤区改乡,姜山区为姜山乡。1958年9月,撤乡改为人民公社,1958年10月17日莱西县与莱阳县合并为莱阳县,属莱阳县姜山公社。1962年1月1日,莱西、莱阳两县分立,属莱西县姜山公社。1983年10月莱西县由烟台专区划归青岛市所辖。1984年撤公社改为姜山镇。1991年2月,莱西县改县级市,姜山镇区划未变,属莱西市姜山镇。2001年前,姜山镇辖39个行政村。2001年2月乡镇合并,原绕岭镇18个行政村划归姜山镇,姜山镇共辖57个行政村。

工业园区

地理位置:姜山镇工业园区是青岛市人民政府确定的沿三线乡镇工业园区之一。园区位于烟青一级公路西侧,总规划面积2.38平方公里,园区内规划有工业、商饮服务、文化娱乐、住宅4个小区,计划到“九五”末全部开发结束。园区自1992年成立以来,共引进外资项目55个(其中韩资企业30个),内联项目1个,办起集体和个体私营企业7个,总投资1.037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65亿美元,资金到位1.1亿美元。目前,三资企业已经投产或试生产18家,投产企业年产值3.7亿元,年出口创汇7000万美元,安排当地劳动力5000人,年可增加农民收入2600万元,输出劳务560人,直接增加农民收入800万元;增加镇、村集体收入1050万元。总计增加农民收入4100万元,全镇农民年人均增加收入1413元。园区连续3年被青岛市评为先进乡镇工业园区,1997年9月被命名为山东省乡镇企业示范区,12月被命名为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
提高收入:在园区的带动下,园区周围发展饮食服务业户18家,年收入可达108万元。以南南食品有限公司、青岛吉羊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全镇种植菠菜5000亩,萝卜1000亩,大白菜等蔬菜7000多亩,农民年可增加收入1340万元,全镇人均增收462元。工业园区自设立以来,镇党委、政府克服资金严重不足的困难,先后投入资金1780多万元,完成了工业园区内供水能力达1.2万立方米的工业供水一期,二期工程和3处生活供水点配套建设工程;供电能力达到11万KVA;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到1.2万门;并投资开发工业园区居住小区配套工程。目前园区配套设施齐全,交通方便,水、电供应充足,土地、厂房价格优惠,闲散劳动力丰富,并以热情周到的后期服务,赢得了众多国内外客商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