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省电子地图 > 宁波市地图 > 鄞州区地图 >
鄞江镇地图
鄞江镇相关地区地图:

区域概况

鄞江镇是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辖镇。位于四明山东麓,属鄞西平原西部边缘大镇,千年历史文化名镇,距宁波市中心25公里。东接洞桥镇、古林镇,西邻章水镇、龙观乡,南连奉化江口、萧王庙,北依横街镇。东西宽5公里,南北长10公里。甬金高速公路擦肩而过,区道荷梁公路穿越镇心,鄞横公路及卢鄞支线直贯南北,离宁波栎社机场及杭甬高速公路几分钟路程。全镇行政区域95879亩,面积为63.9平方公里,下辖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000年底全镇总人口2639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737人,镇区15380人,镇内外来暂住人口4217人。全镇共有耕地面积19909.4亩,山林面积66772亩,农林牧副渔业机械总动力12538千瓦。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共普查出它山堰、它山庙、南北宕、古树群、断坑岩等34处旅游资源点,其中它山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鄞州区十佳旅游景区(点)之一。同时,镇内精神文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自然资源

鄞江镇,自东晋隆安四年建筑勾章县城,即公元四百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了。曾以“小溪”“光溪”为镇名。境内有“鄞江”“光溪”两条水系流经,江上曾建“大德桥”,北宋时改建石木结构,改名“鄞江桥”。桥以江得名,镇以桥得名,该镇以后就改称“鄞江桥”。鄞江镇距宁波西南26公里,镇的南北山峰对峙,为四明长廊入口,水陆交通两便,东去宁波平原,南入山去奉化,西通四明山,北去梅圆、蜃蛟,故称“四明锁钥”,入山咽喉,确系鄞西重镇。鄞江是鄞县发祥地之一。当宁波平原尚属海湾时,山脚已有先民届茅群居。晋朝时光溪设治,唐中期为句章、鄮县县城,明州州治曾设此地,是宁波前身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今,鄞江古貌犹存,有狮子山的晋代古墓葬群,郎官第的古建筑群,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四大古水利工程之一的它山堰等名胜古迹。鄞江镇中古时桥梁随处可见,寺庵、庙宇建筑颇多,并以此成为历史文化名镇。

历史沿革

中华民族幅地广大,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东南沿海一带满目荒芜,称九夷,浙东地方称“东夷”。东海边的宁波,古称“堇邑”之地。据考证:“堇”乃黄土二字之缩写,堇邑二字合称为鄞。又相传,秦朝始皇帝为扩大疆域,命手下大将,名王鄞,执打神鞭驱山填海,在东海里丢了性命,尸体随着潮涨漂浮到鄞县鄞江来,以后就永远葬在鄞江的水底了。故鄞江和鄞县的命名是为了纪念王鄞,这也属于“齐东野人之谈”,姑且听之罢了。明朝黄宗羲《四明山志》卷五行《丹山画泳》:秦皇神将有王鄞,驱山塞海溺其身;葬于水底不填筑,号作鄞江今见存。按此据,则浙江省之鄞县鄞江,皆因王鄞也,自是传说之时附会无疑。东晋隆安四年,即公元400年,东晋大将刘裕(后为南朝宋武帝),戍守句章。时县城地址在慈城南方,岐阳北边的近山渡附近。东晋隆安五年,刘裕决定迁移句章县城,着令堪舆术道士择选地址。数月后,句章县境内,按四明山峰脉走势,以龙鹳为脉络,依狮凤为屏障(鄞江桥东面的狮子山和凤凰山),采龟蛇为灵气(光溪村的乌龟山和悬慈村的蛇山,龟证长寿,蛇呈龙像),点官池为晶珠。分两溪为经纬,濒鸟山(即凤凰山)为伴,鄞江之滨,与响岩隔江相望的风水宝地,建造新县城,即今鄞江镇为县治之始,其地在鄞东村土名古城畈一带。隋朝时合鄞县、鄮县、余姚三县为句章,县治沿袭仍设在小溪镇,因镇西隅有山曰它山故史藉又称小溪镇为它山镇。唐武德四年,公元738年,置明州,州治、县治均设小溪,为州属大镇。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鄮县县治移至宁波三江口,而州治未迁。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鄮县还治小溪,而州治迁入宁波三江口,尔后小溪镇改称光溪镇。五代初期,公元909年,县治亦迁至三江口。小溪镇在历史上作为县治,州治时间长达600余年,作为浙东地区的重镇、大镇,对沟通山区和平原的物资交流,繁荣浙东经济,发挥着重要的集散作用。故鄞江镇有小溪鄞江桥的称谓。宋时,宁波属庆元路、鄞江镇属县内第三十五都第二图。明洪武三年,改庆元路为宁波府。清时改鄞江镇为通远乡。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改名鄞江镇。由于历史的沿革与变迁,东晋隆安年间鄞江镇的句章县城,现在已经很难找到其原来的旧址,可能由于水灾和其它原因,只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名称――古城畈,现浙东啤酒厂附近。隋唐时期,小溪镇再次隆兴。隋朝前,古代行政编制设为郡、县、亭、里四级。各里设伍,即五户人家设伍长,十伍为里,设里正,相当于解放前的保甲制。十里以上设亭,即相当于现在的乡镇级,其官置设亭长;十亭以上设县,万户以下为小县,其长官称县长,万户以上为中县,二万户以上为大县,中县和大县长官称县令。大、中、小三县其管制均为知县。前唐时,浙江省设两浙路,省南部与福建交界处称闽浙路,其官置为浙东路节度使和浙西路节度使。其官衙分别设在金华和会稽二地。浙东路在鄞江设小溪镇,后改名为光溪镇,唐朝的镇和现在的建置镇不一样,不是一个行政机构,而是一个部队编制。浙东路节度使下设十九镇,每镇人马其数不等,一般约千余人,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旅团级,节度使管辖部队约三万人左右。由于军队的屯扎,要适应其上千人的生活军需给养,围绕光溪镇数十里的人民,以生活求利为主要目的,生息地点逐渐向光溪镇靠拢,形成了一个个较大的集市,继而形成了现在的城镇。

经济发展

农业经济基础扎实,至2008年,已形成了万亩花果山工程,四季花果飘香,柑橘、桃、梨、杨梅、枇杷等水果月月应市。有“清沅”早熟芋艿、“清沅”东魁杨梅、“四明银雾”茶叶、“它山堰”白茶等主要农产品基地,其中“清沅”杨梅、“四明银雾”茶叶为省、市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并在区、市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拥有农业休闲园区两个:澄浪潭垂钓中心和金岩寺休闲果园。工业经济加速健康发展,2008年,有511家企业,已形成了以汽配、食品、机械、塑料、电子、轻纺、服装、建材等八大门类为主体的工业生产体系。到2004年底,全镇拥有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的企业28家,中外合资企业10家,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基础设施

镇上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拥有两座总蓄水量为1.4亿立方米的水库。位于悬慈畈的澄浪潭泉水,属国家一级天然水保护资源,不仅是宁波金狮啤酒有限公司制作各档啤酒的优质水资源,也是天然温泉水育鱼种基地。全镇拥有省一级重点中学鄞江中学、华光学校、鄞江镇中心小学、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6所,在线学生5309人,专职教师352人,还有幼儿园、托儿所8所。鄞江卫生院在职卫生技术人员117人,其中医生54人,拥有病床60张。城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截至2008年,甬金高速公路、明州大道、环镇东路已经建成,镇内村村已浇好水泥路面,公交化改造已完成。农村水网改造有序进行,电网、通讯、数字电视等基本改造完毕。生态城镇创建工作扎实推进,生态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