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黑龙江省电子地图 > 黑河市地图 > 五大连池市地图 >
建设乡地图
建设乡相关地区地图:

10、黑龙江省青冈县建设乡

建设乡隶属青冈县管辖。位于县境西部,西南部与安达市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1公里。东北沦陷后期,隶属丰才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为第三区。1955年5月,改为双福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建设乡。1958年10月,改称建设人民公社。1974年划出部分生产大队,组建跃进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改为建设乡。建设乡属平原地带,地势东高西低。全乡总面积1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6万亩,主要种植玉米、高粱、小麦、谷子、大豆、葵花、甜菜等。近年来畜牧业和副业发展较快,养鸡、兔、貂的专业户不断增多。乡办工业有亚麻原料厂、造纸厂、农具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100万元。全乡共辖双信、新立、双生、双富、双丰、双德、新发、新合、新茂、双庆、新胜、双义、双中等13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19万人,主要是汉族。乡政府驻地双信村。

9、上海市崇明县建设乡

建设乡位于县城中部偏西,东连大同乡,西邻港东乡,南与鳌山乡交界,北与东风农场、东平林场接壤。总面积22.51平方公里,有可耕地22621亩。辖15个行政村,2个副业基地,229个村民小组。共有7268户、20720人。乡政府设在下三星镇,距县城6.8公里。建中公路纵贯全境,并与8条东西向的晴雨机耕路相交;旭升河、建设横河、郁家河等与乡中心竖河、白钥港、张网港、老滧河交汇,交通便利。解放前,该地北部紧靠长江北泓道,堤岸低矮,常遭海潮侵袭;南部河道淤塞,遇旱不能灌,逢涝不可排。解放后,该乡先后开挖和疏浚县、乡两级横河、竖河11条,总长33.92公里;新开和疏通泯沟294条,总长220.69公里,计挖土285.65万方;平整土地、围垦滩涂,动用土方220.42万方;兴建电灌车口28座。水旱轮作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90%。1984年粮食常年亩产1690斤,皮棉亩产85斤,油菜籽亩产294斤,比1958年分别增长4.2倍、1.5倍和4.1倍。人均收入286.45元。乡村工业始办于1958年。1984年有综合厂、手套厂、针织厂、阀门厂和砖瓦厂等6个乡办企业、15个村办企业。乡村工业总产值1201.9万元,年利润215.2万元。手套厂加工的浸塑和汗布手套远销日本、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乡里的副业生产传统项目有禽畜饲养、土纱布纺织等。解放后,在大力发展养猪事业和淡水养殖业的同时,并开发了食用菌培育、长毛兔饲养等新项目。1984年,全乡有种植和养殖业专业户141户。饲养生猪1.81万头、长毛兔万余只,种植蘑菇、香菇45.35万平方尺,副业总产值50.69万元。该乡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1所,学生1056名;小学8所,学生1824名。

2、青海省果洛州达日县建设乡

建设乡位于达日县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28千米。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面积1614平方千米。辖萨纳合、才尔哇、乎热、卡热4个牧委会。1956年设建设区,1958年并入红旗公社,1962年设建设乡,1969年改设建设公社,1984年改设建设乡。建设乡土地总面积2218640亩。其中黑土滩面积887654亩,占全乡土地总面积的40%,草场面积1331148亩,占全乡土地总面积的60%。平均海拔4100米,平均气温为-0.3℃,最高气温绝对值为24.6℃,最低气温绝对值为-34.5℃,昼夜温差10℃—20℃,无绝对无霜期,年降水量平均540毫米。牧草从4月下旬开始返青,生长期150天左右。建设乡是全民信教的藏族聚居地,全乡有4个牧委会,4座寺院,14个牧业合作社,665户、2493人,其中:男1222人,女1272人,劳动力885人,其中:男434人,女451人。2006年末,完成多年生大面积种草1处,共计2000亩,圈窝子种草任务为每户每处都需种草。圈窝子种草100处,围栏草场面积575处143750亩,打储饲草150000公斤,定居点245户,14700平方米。共修建暖棚476座、98120平方米。全乡各类牲畜存栏37472头(只、匹),其中:牛25527头、羊11652只、马293匹,适龄母畜20508头(只、匹),其中:牛15916头、羊4512只、马293匹;人均占有牲畜15头(只、匹)。全乡国民经济总收入591.2158万元,其中:牧业收入320.517万元;副业收入264.3917万元,户均纯收入为5684.6元,劳均收入为4271.45元,人均收入为1516.34元。人均收入最高的合作社为二大一小,人均收入2140.32元,人均收入最低的合作社为一大二小,人均收入1304.50元。

8、福建省诏安县建设乡

建设乡位于福建省诏安县西北部,处于东经117°8',北纬23°46',是诏安县著名侨乡,人口12860人,下辖8个行政村,9个作业区,土地面积60.5平方公里,山地面积4万多亩,水果面积2万余亩。该乡水果、茶叶资源丰富,深加工潜力很大,市场前景好。建设乡交通便利,省道诏平线水泥路纵贯全乡,乡政府距324国道10公里。土地肥沃,年均温度21.3℃,有效积温7705.5℃,年降雨量1417.9毫米,无霜期363天。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典型的亚热带气候。目前,建设乡水果、茶叶等各种高优农业已初具规模,年产龙眼700万公斤,荔枝500万斤,青梅1000万公斤,八仙茶252万公斤。有近3000亩的“对台高优农业示范基地”,引进台湾软枝杨桃、菠萝、芭乐等二十几种新品种,在全县的农业结构调整中起到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有近万亩的茶叶种植园,年产值达1500多万元,全乡有近一半人口靠种植和经营茶叶获得了稳定的经济收入,农民人均茶叶收入500多元。由于其典型的亚热带气候,该乡还种有菠萝蜜等亚热带作物,成为该乡的特色产业。

6、黑龙江省友谊县建设乡

建设乡隶属友谊县管辖。位于县境北部,北与富锦市毗邻,为农场乡。友谊农场二分场场部驻地。乡政府驻地距县城5公里。原为友谊农场二分场,建于1955年。1960年设置友谊县后,设置建设乡。1968年6月,改称生产建设兵团十八团二营。1976年恢复农场建制,又改为二分场。恢复友谊县建制后,1985年8月,复设建设乡。全乡总面积12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3万亩。全乡共辖建设、兴华、北新发、西望、中心、富民、富源、兴利、福前、旺盛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8350人,其中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7%。乡政府驻地兴华村。

11、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建设乡

建设乡曾隶属德都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南部,讷谟尔河南岸。乡政府驻地距县城9公里。中华民国以后,属克山县管辖。1929年3月,划归德都设治局,始为第三区,后改为第四区。东北沦陷后,1934年属西区保管辖,1938年3月改隶西和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3月隶属城西区,1949年6月改隶第三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建设乡。1958年9月,德都县与北安县合并后,划归青山人民公社,翌年初改为“青山大公社”的建设管理区。1961年4月,仍属青山公社。1963年9月,正式恢复德都县后,从青山公社划出,成立建设公社。1984年春,改为建设乡。德都县与五大连池市合并后,成为五大连池市的一个乡镇。建设乡辖境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属漫岗地形,东部低而平坦。全乡总面积1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7万亩,以种植玉米、大豆、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乡办工业有制砖、制粉、油米加工厂等。全乡共辖建国、万有、幸福、中心、富民、富强、新兴、永兴、民兴、良种场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37万人,其中回、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乡政府驻地中心村。

7、吉林省双辽市建设乡

建设乡位于双辽市县城近郊,东与卧虎、红旗、王奔三镇隔西辽河相望,南与辽宁省昌图县三江口镇为邻,西靠内蒙古科左后旗,北接内蒙古科左中旗。乡政府坐落在双辽市县城。建设乡东西宽约6公里,南北长38公里,全乡面积1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53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22公顷。有各种农业人口14809人,少数民族706人,占总人口的4.1%。建设乡1948年实行土地改革,到1949年12月全部完成。1949年,全乡办起了7个互助组,1953年,成立12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末,全乡所有农户全部加入高级社。1958年实行公社化。1981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公社化前全乡粮食总产没超过万吨,199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3万吨,人均收入2110元。建设乡多种经营生产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发展势头。种植业,全乡有果园30公顷,各种果树8万株,年产水果25万公斤。1984年以后,引进地膜覆盖早熟西瓜,种植10公顷,产西瓜5万公斤。麦茬白菜全乡每年200公斤左右,每公顷增产10万公斤,每年可产白菜2000万公斤,还有大葱、土豆、地瓜、萝卜等,产量也十分可观。建设乡充分利用县城近郊的各种有利条件,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努力建设大棚蔬菜生产基地,1995年,大棚蔬菜面积非军事区以了23.7万平方米。养殖业,1995年,全乡养猪1万头,养牛4000头,养羊2000只,养鹅10万只,养鸡2万只。加工业,全乡有米面加工厂15个,豆腐护7个,酒厂3家,服装加工7户。运输业,全乡有运输专业户7户,利用各种车辆常年进城拉脚95户,大中型汽车4辆,大中型胶轮拖拉机28台。乡办企业主要有:钢窗厂,职工22人,可做空腹、实腹钢窗,年产值150万元,利润10万元;木材加工厂,职工9人,年产值10万元,利润1万元;地毯厂,有职工250人,年产值300万元,利润10万元;采石场,职工25人,产值50万元,利润2万元;砖厂,职工50人,年产值90万元,利润8万元;村办企业7家,其中有大型养鸡场、酒厂、加油站、硅砂矿、地毯厂等。建设乡地处西辽河沿岸,西辽河在境内流经28.12公里,河滩的柳条资源十分丰富,有发展柳编业的优越条件。从1981年开始,乡党委和政府组织农民发展柳编业,并从奖金技术上予以支持,使柳编业迅速发展。据1995年末统计,全乡建起柳编经营点22个,有600多名妇女和辅助劳动力从事柳编生产。产品由原来的几种发展到15种,畅销美、英、法、德、新加坡、香港等11个国家和地区。1995年完成产值160多万元,创汇19万美元。从事柳编生产的农民,每月最高收入400元,最少收入150元。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硅砂,是玻璃行业和其它工业翻砂的重要原料,年采集量2万立方米,年创利润10万元。有小型塘坝7处,总水面积3.53公顷,蓄水量25万立方米,年产鲜鱼25吨。全乡有小学8所,68个教学班,教师98人,学生1510人,入学率100%。中学2所,12个教学班,教师44人,学生566人。学校和社会生体育活动蓬勃发展,被省市评为“体育之乡”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