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省电子地图 > 恩施州地图 >
建始县地图
建始县相关地区地图:

气候

建始县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夏季多偏南风,冬季多偏北风,雨量充沛,雨热同季,立体气候特征十分显著。

资源概况

生物:建始有众多的资源,其中许多资源在国际国内享有盛誉。县境内硒资源出露面积近480平方公里,是国内连片面积最大、平均硒水平含量最高的富硒生物圈,土壤平均硒水平含量17.7ppm,有“富硒王国”之称;是全国优质白肋烟出口基地县,白肋烟常年种植面积在6500公顷左右,年产优质白肋烟10000吨以上,有“烟草王国”之美誉;是全省的魔芋大县,全县60%的耕地和40%的可开垦荒地适宜种植魔芋,全县魔芋种植面积达8万亩,已形成芋角、魔芋精粉加工生产线。
出产矿物质:全县已发现的有开采价值的矿藏有煤、硫、铁、硒、铅、锌、铀、石灰石、陶土、硅石、耐火土、铝土、紫色砂岩、大理石、东湖砂岩、石英砂岩、五花岩、磷石、石膏等20种,占全县已发现矿产109种的19%;占全州60种的31%,开发前景可观。建始是全国141个重点产煤县之一,优质无烟煤储量1.98亿吨,占湖北总储量的32%;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日本落叶松生产、科研基地县,人工营造日本落叶松用材林达20万亩,建成了中国南方最大的日本落叶松种子园和基因库,森林覆盖率达69.2%;是清江流域山羊重点产区和中国南方草场试验示范基地,已建成全省最大的山羊饲养基地,目前山羊饲养量已超过20万只;是首批农村初级电气化试点县,境内共有大小河流104条,总长853.65公里。其中主要河流有清江景阳河段、野三河、马水河、太阳河、东龙河、闸木水河、刀龙河、伍家河、猪耳河等10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条。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24.2万千瓦,可开发量9万千瓦。截止2001年底,全县共建中型水库两座,小(Ⅰ)型水库5座,小(Ⅱ)型水库8座,堰塘1334口,人畜饮水池5183口,蓄水9500立方米,修建渠道281条,长354.6公里,灌溉农田4万亩,年发电2亿度,解决农村饮水困难22.01万人,治理水土流失1048平方公里,年减少水土流失量201万吨。
耕地面积:现有耕地面积为37.49千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6%,人均占有耕地1.1亩,旱地占耕地面积88%。全县建设用地面积为9107.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4%,可利用的土地面积252937公顷,现有待开发土地资源99579.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7.3%,宜林、宜牧面积较大,可供发展林、牧、特生产。

山脉特征

县境地处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内,跨大巴山脉南缘分枝末端与武陵山脉分枝余脉结合部,经受地壳运动次数较多,地壳断陷和抬升显著。

地貌形态

以褶皱为主,属构造、侵蚀、溶融等体系的结合,山体走向NE至SE向,与构造线走向基本一致。南北两端以构造作用为主,有强烈的侵蚀切割作用,有古老的高原和平缓起伏的岗峦,基岩为碳酸盐类的山峦,峰顶浑圆,山脊轮廓缓和,山坡以阶梯状坡形出露较多;基岩为砂页类岩的山峦,山峰尖棱,山脊陡峭。中部山地地表切割深度达200至500米,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化学风化旺盛,地貌特点是峰顶浑圆,冲槽、溶洞、盲谷、伏流、岩溶洼地随处可见。西南部马水河流域石英砂岩与页岩地段为红层构造盆地。清江横穿县境,把县境分为南、北两个部分,清江以南属于武陵山脉,清江以北属于巫山山脉。巫山山脉从建始县北部与重庆市奉节、巫山两县交界地带入境,绕伸东南,构成县境山脉主干,再分成数支,呈北东——南西走向伸展至清江北岸;武陵山脉系云贵高原余脉东延部分,由东南——西北走向,沿县境与恩施市、鹤峰县交界地带延展至清江以南。县境北部,最高点为太平峰,海拔2090.1米,系全县最高点,最低点为长梁乡细沙村水井槽,海拔287米;南部的最高点为建始县与鹤峰县交界处的鹰嘴崖,海拔2079.1米,最低点为野三口,海拔213米;全县最高点与最低点海拔高程相差1877.1米。

民俗风情

民族构成: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未见民族情况记载;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有汉、土家、苗、回、满、蒙古、侗、畲、白、彝、维吾尔、朝鲜、壮、藏、瑶族等15个民族,其中:汉族325174人,占总人口的63.7%。14个少数民族都没有聚居区,散居在约占全县总面积60—70%的区域内,但间有大分散、小集中区域。汉族主要居住在低山地区,土家族主要居住在二高山和高山地带。县内的土家族人姓氏主要有向氏、黄氏、田氏、冉氏、谭氏;苗族人姓氏主要有白氏、杨氏、龙氏等;回族人姓氏主要以马氏、李氏为主;蒙古族人姓氏主要有金氏、余氏等。
宗教信仰:道教源流之一的巫觋之风和多神崇拜在县内流传较早,影响颇深,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土家族的先人巴人就在建始境内活动,巴人以巴务相(廪君)为自己的先人,以白虎为图腾,尊崇、敬畏日、月、水、火、土、山、川,并奉之以为神。土家族人因循旧例,以廪君为族神,顶礼膜拜日、月、水、火、土、山、川诸神,并相信人与鬼可以相互交通。凡是土家人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方,一般都建有“向王庙”,供奉向王神,常有人去烧香礼拜,祈财、求子,或祈求免祸禳灾。春、秋“社日”必祭土地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过“小年”时必祭灶神,以求来年丰衣足食;正月十五“赶毛九”,祝愿一年之中家中不失火,一家人平平安安;七月“月半节”,必烧“冥袱”以供列祖列先“享用”,并请先人“回家”共渡佳节。若遇日(月)蚀,从官府到百姓都要鸣锣击鼓,防止“天狗吃日(月)”。凡遇天灾人祸,县内群众多请道士“做斋打醮”,驱鬼除灾,若有人患重病,还要“还相公愿”,杀牛祭祀向王,或“还傩愿”,驱鬼禳灾。婚丧嫁娶要择黄道吉日,建房、筑墓要卜吉地,送老人“上山”要做斋、“开路”,甚至丢失了东西也要请人推算能否找到等,所有这些活动一般都要请道士参加并请其指导。据清同治版《建始县志》载:同治年间(1826——1874)全县有宫、观40余所,其中以朝阳观、石柱观、三宝观、云雾观、下坝观等较为著名。道观中,有供奉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太上老君)四御的三清观、玉皇阁等,有供奉四方神的玄武庙及二十八宿的魁星阁、文昌宫等,有供奉自然神的雷神庙、火神庙、土地庙、龙王庙、城隍庙等,有昭彰英雄的关帝庙、三义宫等,还有财神庙、药王庙、康王庙、牛王庙、二郎庙等。有的道观中佛、道兼祀,如朝阳观又叫天池寺,住过和尚,也住过道士,甚至还住过尼姑,寺、观、庵合一。建始县的道士多属“正一”派,有道士近百人,一般都有妻子儿女,吃荤腥,穿戴普通,除定期去观中打坐念经以外,也在外替人“消灾解厄”,为穷家小户四处募化。懂医术的道士也给人行医治病。佛教于唐代(公元618——907)传入建始。民国24年(1935)全县有寺庙220座,僧尼424人;民国26年,寺庙减少到188座,僧尼减少到91人。寺庙较著名的有:位于龙坪乡申酉坪岔口子、始建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的对佛寺,位于高坪乡石门河、始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的石门佛寺,此外还有普恩寺、永兴寺、天池寺、兴隆寺、飞仙寺、观音庵、开元寺、下坝寺、冬瓜寺、白云寺、府行寺等。一般大寺庙有和尚10余人,还有部分山产、田产,小寺庙无和尚只受香火。住庙僧尼每天鸣钟、击鼓、集中念经,并为信佛群众诵经做“法事”,有的出门化缘。大部分寺庙香火不盛,年久失修,残破圮废,至民国末年已所存无几。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后,寺庙香火日渐衰败,和尚、尼姑纷纷还俗,佛事活动停止。清光绪十九年(1893)以前,巴东细沙河天主堂在建始县龙潭坪的玉兰、南界一带传教,成立教会,但无教堂。是年,该天主堂神甫胡志兴(荆州人)将天主教传入建始景阳乡,并在该乡设立教堂1座。三十四年(1908),天主教传入高店子,并在麻扎坪设立教堂1座。此后,天主教逐渐向花坪、官店、城关等地渗透,发展信徒,陆续建立起教会组织,并在县城内西街、官店、高坪的望坪等地各建有教堂1座,均称“天主堂”,除望坪以外,其余几处都有神甫常驻。1949年末,信奉天主教的达660户1976人。新中国成立后,天主教在县内绝迹。原天主教堂房屋除景阳的尚存外,其余的均不再存在。
生产习俗:1949年以前,建始县是个纯粹的农业县,生产条件恶劣,耕作方式落后,“苞谷根从石罅寻,石田戴土土如金”,“菽麦沿山聊布种,艺麻方可望三成”(清道光八年建始县训导周鲲化《业州竹枝词》。祭青苗土地县内农民为求苗稼健壮,每年农历3月3日杀雄鸡祭祀青苗土地:杀死雄鸡后将鸡血洒在纸上,再将涂过鸡血的纸挂在树枝上或竹竿上插在田间,或将涂过鸡血的纸张在地上焚烧掉。打薅草锣鼓中耕时节,为抢时间,县内农村有互相“转工”(即先请人帮忙,然后自己再去“还工”给别人帮忙)锄草的习惯。届时,主人往往请一帮锣鼓师傅在田边地头打锣鼓、唱山歌,以助兴鼓劲,谓之“打薅草锣鼓”。薅草锣鼓一般由鼓、锣、勾锣、钹、唢呐等乐器组成,长梁乡石板山、三宝观,业州镇肖家包、柴林山一带还配有胡琴和箫,称为“丝弦薅草锣鼓”。打薅草锣鼓时,伴有高腔或平腔山歌,声乐并茂,优雅悦耳。整栽秧酒产水稻的地方,一般请人“转工”插秧。届时,主人要置备酒、肉“整酒”,以款待客人。早、晚餐通常吃饭,中餐往往吃糯米汤圆(谓之“栽秧砣”。栽秧砣较一般汤圆要大一些。客人可放开肚皮吃,且认为吃得越多越能预示年景好)。带徒县内九佬十八匠大都带徒跟师学艺,期限一般为2—3年,只供食宿不付工资。学徒期满后要谢师。谢师过后,徒弟可自立门户,也可继续在师傅店中工作,由师傅包吃、住,并可领取一定报酬。祭鲁班凡较大的土木工程,如建房、修桥等,破土动工之前或修房立高架升梁时,工匠们为祈望施工安全顺利,必先由掌墨师烧香蜡、纸钱祭祀鲁班,然后才会开工。(此习俗在丧葬工送老人上山启程前也举行,称为“祭杠”。)
生活习俗:居家县境居民住宅多依山面水,座东朝西,或座西朝东、座北朝南、“四维向”(即非正东、正南、正西、正北),忌座南朝北,有“北风扫堂,家败人亡”的俗谚。民国以前,城镇或乡村的豪绅大户的住宅一般是石基高墙,正房一般为两层木质楼房,内有条石天井(少数巨宅有几个甚至于数十个天井)、木质厢房、花园,髹漆、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大四合院,四合院之间有封火墙,前有门楼;其他人户有三间以上正屋、两头为吊脚楼厢房的“撮箕口”型房屋、有三间以上正屋,一头为吊脚楼厢房的“钥匙头”型房屋、有并列三五间的单头屋,还有的赤贫农户以岩洞栖身。从建筑材料上看,有纯木结构房屋,有石木结构、砖木结构、土木结构屋。吊脚楼一般是厢房,地势比正房低3米左右,吊脚楼下做猪牛栏或堆放杂物,楼上是居室。厢房一般为干栏式木质建筑物,有一侧或两侧相互连通的阳台或外置木质走廊,装有雕花栏杆。房子多盖布瓦,家贫的则盖杉树皮、木瓦、石板或茅草。还有鳏寡孤独或讨米叫化之人住的“狗爪棚”,以三根木棍作支架,上覆茅草以避寒暑,农村中戏称之为“千根柱头落地”。农房有三间以上正房的,一般中间是堂屋,作为祭祀祖先和迎接宾客的处所,两边分别为灶屋(厨房)和火坑屋。火坑屋也叫火铺堂,是取暖、煮茶的地方,其中三分之二的面积铺有木地板,三分之一的面积为地面,铺地板的地面比土地面约高20—30厘米。木地板靠近土地面的一侧设有约1.5米见方的火坑烧火,火坑上方悬挂一个木架、一个铁质或木质的可调节高矮的带钩子的三脚架(俗称“梭钩”),用于烧水或煮饭,木架上可熏腊肉、玉米等。山区多雨,湿度较大,吊脚楼既可防潮,又可防止毒蛇为害,而且不需占用平地,还可以少平整地基,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境内菜肴独具地方特色,大体可分为酸、辣、干、咸四类。家家户户都爱用辣椒、大蒜、萝卜、包菜等泡制酸菜,晒干辣椒,用辣椒做各种咸菜,辣椒也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佐料;冬天杀猪后,把大部分猪肉熏制成土腊肉以备慢慢食用;豆类食品花样繁多,有豆腐、腐乳、合渣、豆豉、干豆腐、豆芽、血豆腐(豆腐中拌猪血做成);用鲜魔芋磨制成的魔芋豆腐。传统小吃有桃片糕、薯片、糍粑、米花糖、苞米花、干鲜果等。县内传统饮料有苞谷酒、绿茶。
礼仪习俗:县内把老人亡故称为“白喜”,是一种特殊的“喜庆”,也用一种特殊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即跳丧。跳丧又叫打丧鼓、撒叶儿嗬、闹灵歌、撒忧祸、闹夜等,是运用艺术手段以乐的形式表达哀的内容的一种特殊的群众性舞蹈,盛行于全县。表演者多为男性;一般只能在大夜时在亡者的灵堂内外表演,边跳边唱。跳丧时以鼓、堂锣、马锣、钹伴舞,舞姿古朴、粗犷。演唱的歌曲因具体地域不同而有差异,演唱形式有高腔、平腔之分;演唱的曲目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热闹一晚歇》、《正月二十一》等。由于流行的地域不同,县内的跳丧舞有高桩(站着跳)和矮桩(蹲着跳)之分,有2人舞、3人舞和群舞3种形式,有4种各不相同的风格,其中高坪镇箱子井的《闹灵歌》1957年曾赴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报演出,并多次参加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业余文艺汇演。建房县内传统房屋都是木质平房,多为一层,三开间或五开间,楼上搁杂物。开工前要祭鲁班。屋架立起来后,要“挡水”,亲朋好友前往祝贺,并敲锣打鼓去送“梁树”(作成堂屋主梁的杉木,一般中间要加以彩绘,送时披红挂彩)、帮忙上梁、钉椽、盖瓦。主人家要整酒款待。上梁时,由掌墨师主持升梁、上梁仪式:在屋梁两端吊两只斗,各装一对糍粑和若干小米粑粑和硬币。屋梁安放妥当后,上梁师傅念祝词,然后用绳子放下糍粑(俗称“主粑”),由房主人夫妇一边一人双手接下;上梁师傅再向地上抛撒米粑粑和硬币(称“撒梁粑粑”),由小孩儿或大人抢捡粑粑和硬币以讨得封赠的吉利语;接下来是“甩发锤”即把钉锤丢下来,上梁师傅问“前面有人吗?”应答“有人”,再问“后面有人吗?”也应答“有人”,问答被理解为是一语双关的。
岁时习俗:嫁毛虫农历四月初八,农家在这天“嫁毛虫”:在两张红纸条上书“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嫁到山中去,永世不还家”,呈十字交叉状贴在自家墙壁上,据说可减轻虫害。牛王节农历四月十八是牛王节,这天禁止使牛,并要给牛吃精粮以祝寿。磨刀节农历五月十三为“磨刀节”,据说是关羽赴东吴单刀赴会的纪念日。农村有一句俚语说:“你不给我磨刀雨,我不给你晒龙袍”,即是说五月十三若这天下雨,那么六月初六便会出太阳,反之,若这天是晴天,六月初六就会下雨。若这天下雨,年成会好。晒龙袍农历六月初六,据说土家族历史上有一位王爷为维护本民族权益在这天血战身亡,血染战袍,后人在这天晒衣物以示对他的纪念。据说在这天晒过后,衣物不生虫。

旅游资源

境内有七大风景区、业州十景和朝阳观十个景点。
朝阳观风景区:位于业州镇郊区。朝阳观又名凤冠山,上有天池寺,该寺俗称朝阳观,方言以观名山。该山在县内方圆百里内独具显著的丹霞地貌特征,与其周围的山地迥然不同,山上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清风送爽,曲径通幽,更有洞穴处处,清泉常流,诚为探幽、旅游佳境,被历代文人墨客反复吟咏,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等历代名流咏石通洞的诗词达28首之多。该风景区含朝阳观、米水河、穿洞子、闸木水峡、石鼓门、宝塔山等。天池明镜、石洞飞泉、虎头昂翠、崖悬白印、虎榜天开、蓬莱仙境、石涧天桥、石耸乌纱、凤尾拖青等朝阳观十大景点被载入清代《建始县志》,除狮滩夜吼不复存在以外,其余9个景点基本保持原貌;山麓的石通洞20世纪90年代被收入《中国名胜词典》。原天池寺在20世纪50年代初被废弃,90年代末重建,正在进行开发。
景阳峡风景区:位于景阳镇境内。清江横贯全境,河谷幽深,两岸壁立,重崖叠嶂,峭壁悬绝。江北有凤凰展翅、雾中石人、绝壁驿道、景阳关、景阳温泉等。“景阳关”雄立万仞绝壁之间,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概,为古代川盐入湘的重要孔道,又是古代防范外部族入侵的战略要隘,系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下临清江,自关口沿羊肠小道左纡右折而下,至江滨约7.5公里即是古渡口;江南有五花暮霭、兴隆古刹、双石擎天、龙湾瀑布、土司大寨、双土地、将军岩、潮水洞等景观。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前曾为容美土司属地,土司大寨据传为容美土司的最后据点,境内曾有双虎纽錞于等古巴人青铜器出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年代,关向应等曾在该镇硝洞管理区的杨家街活动过。清江水布垭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后,可乘小火轮沿清江直达长江。该镇气候温润,是县内著名的水果之乡,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相对较集中,民风古朴、强悍。旅游景点尚处于自然状态。
石柱观风景区:位于高坪镇望坪境内,含石柱观、石门河、野三河峡谷、一、二级电站、桑园坝、巨猿洞等景点。石柱观在一山间盆地中央孤峰独耸,“左有宝塔映日,右有蛤蟆吐涎,上有石柱冲天,下有金盆偃月”,在清代以前即被誉为建始古“八景”之一。石门河号称“施南第一佳要”,是古代从陆路进入施南府的必经之地,河上的一座小石拱桥,民间传说系张献忠入川时用一夜时间修建而成,民国初年,南、北两军曾在该桥两岸对峙数月之久。麻扎坪的巨猿洞有化石宝库之称。马虎山下的岩石上有数千个马蹄状的岩窝,俗称“马脚迹”,被誉为“花石仙踪”载入清同治版《建始县志》。
姜家坪风景区:位于龙潭坪镇北偏西2.9公里,与巴东县相毗邻。含姜家坪、天堰山、剪子口、石人坪、十八革等景点。景区内岩溶发育,石峰、石柱、石芽星罗棋布。以姜家坪、石人坪、十八革等处最为壮观。
九股山风景区:位于业州镇境西部当阳管理区境内,与恩施市和重庆市奉节县分别接壤。含城门洞、马鬃岭、观山、“鲤鱼跳龙门”、“石海螺”、狮子岩、朝东岩、西漂湾、石柱、姊妹洞、青树子、十八罗汉、四十二坝水库等景点。主峰海拔1940米,“当阳旭日”被作为建始古“八景”之一载入清代《建始县志》。四十二坝水库海拔1726米,水清如镜,倒映蓝天白云,碧波涟漪,鱼群嬉戏穿梭。青树子水电站1121级石阶宛若上天云梯,西漂湾瀑布咆哮如雷十里之外隐约可闻。还有众多的石柱石峰。
照京坪风景区:位于官店口镇东南3.6公里,与鹤峰县接壤,主峰海拔1941米,含照京崖、小三峡(白河下游)、蛤蟆溪洞、系马柱、红军洞、红军树、向王天子洞、鹰嘴崖等景点。该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年代是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革命纪念地甚多,红军树(两株柏树)据说系贺龙种植。蛤蟆溪溶洞内石钟乳千姿百态,有“猴儿戏狮”、“石海螺”、“牯牛坪”、“铁匠铺”、“华山雄峙”等,俨然一座地下宫殿。白沙村的千年巨杉高49.62米,形如巨塔。
张大顶风景区:位于茅田乡北偏东2公里,主峰海拔1930米,面积11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穿山洞、牛肺洞、仙人桥、龙骨水瀑布、雪岩顶峰丛等。张大顶由70余峰相连而成,植被良好。穿山洞长174米,高9米,洞内宽敞、明亮、平坦。仙人桥系风化而成,酷似石拱桥。龙骨水瀑有溶石柱挺立。

区域性气候区

全境分为6个各具特点的区域性气候区:
马水河流域温暖区:县境西部、中部的低山与丘陵地带,大部分在海拔500至800米之间,包括县城、业州镇的七里、杜家、客坊、罗家、猫坪,长梁乡的白云、广龙、三宝,三里乡的槐坦、河水坪、三里坝、蟠龙等村。该区内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4.2至16.2℃,相对湿度80%;7月最热,平均温度24.9至26.9℃,1月最冷,平均气温2.7至4.7℃;年最高气温一般年份37至39℃,个别年份39至40℃,年最低气温一般年份-5至7℃,极个别年份达-15.2℃;年降雨量1200至1500毫米;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大于等于80%的保证率的平均初日在3月下旬至4月初,平均终日在11月上旬,其间活动积温4200至4950℃;平均初霜日出现在11月下旬,平均终霜日出现在3月10日前后,日照百分率32%。该区范围内适宜种植水稻、玉米、麦、薯类农作物,经济作物适宜发展油菜、油茶、茶叶、白肋烟、小木漆、油桐、水果等。林业适宜营造杉、马尾松、乌桕、椿、白杨、水杉、泡桐、梧桐等。主要气候灾害有伏旱、寒潮、春季低温、连阴雨、暴雨、大风。
西北温凉区:县境西北部,大部份在海拔1400米以上,少部份在1200米左右,包括业州镇的杨泗、代陈、寨坡、龙门、当阳、杉木,长梁乡的盛竹、茶园、黄岩、鞍石、钟塘、榨茨等村的大部或全部地方。该区内气候温凉、湿润,年平均气温7.9至10.6℃,相对湿度85%;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18.3至23℃,基本无夏季,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2至1。0℃;年最高气温29至34℃,年最低气温-15至18℃;年均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大于等于80%的保证率的平均初日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其间活动积温2000至3000℃;平均初霜日出现在10月下旬,平均终霜日出现在4月上旬,无霜期200天左右;年均日照时数1500小时左右,年日照百分率35%。该区内气候寒冷,雨水多,湿度大,山大人稀,坡多田少,宜林面积占总面积65%,适宜大量发展油松、黑松、柳杉、落叶松、大木漆、大叶杨、马褂木、迎春花、桦木等林木,和厚朴、黄柏、党参、当归、红花、玄参、绞股兰等药材。主要气候灾害有暴雨、寒潮、秋风、冰凌等。
东北温凉区:县境东北部,具有高原山地特征,海拔大部为1400至1600米,包括龙潭坪乡的玉兰、花椒园、小垭、光河、下棋棚、楂树坪、龙潭坪、柳林,茅田乡的封竹、太河、子母、茅田,高坪镇的青花、三里乡的中坦等村。该区内气候冷凉湿润,年平均气温9.4至10.9℃,相对湿度85%;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9.9至21.5℃,基本无夏季,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8至0.4℃;年最高气温30至32℃,年最低气温-12至16℃;年平均降雨量1400至1700毫米;日平均稳定通过10℃的大于等于80%的保证率的平均初日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平均终日在10月上旬至中旬,其间活动积温2500至3000℃;平均初霜日出现在10月下旬,终霜日出现在4月上旬,无霜期21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1500小时左右,年日照百分率35%。该区内寒冷、雨多、湿重、热量差,宜林面积占区内总面积67.3%,以发展油松、黑松、柳杉、落叶松、大叶杨、桦树等用材林,经济树种以发展大木漆、厚朴、黄柏、杜仲、大杜鹃等为宜,药材可发展黄连、天麻、党参、当归、绞股兰、大黄等。主要气候灾害有秋风、寒潮、冰凌、冰雹、大雨、暴雨。
中部温和区:县境中部,海拔大部分在1200米左右,包括花坪乡的唐坪、金盆、田家坝、黄木、周塘、石马、关口、后塘,红岩寺镇及其所属的凉水、落水洞,高坪镇的望坪、干沟、土岭、石垭、向午、小水田、东庄、河落等村。该区内气候温和湿润,冬长夏短,年均气温11.7至12.9℃,最热7月,平均气温22.2至23.5℃,最冷1月,平均气温0.3至1.4℃;年最高气温34至36℃,年最低气温-10至15℃;年均降水量1300至1500毫米;年均相对湿度82%;日平均稳定通过10℃的大于等于80%保证率平均初日在4月中旬,平均终日在10月下旬,其间活动积温3300至3700℃;平均初霜日出现在11月中旬,平均终霜日出现在3月中旬,无霜期220至230天;年日照时数1300小时左右,日照百分率30%左右。该区内气候适合玉米生长要求,土地肥沃,是县内旱粮和烟叶生产基地;山林面积较大,占全县林业用地约17%,宜发展马尾松、杉木、柏、柳杉、栎、白杨、桦木、泡桐等用材林和柑橘、猕猴桃等经济林木;药材可发展丹皮、贝母、黄连、芍药、金银花等。主要气候灾害有秋风、寒潮、冰雹、大风、暴雨等。
清江台地温暖区:建始县,县境东南部清江沿岸,海拔大部分在400至1000米左右,包括景阳镇的凤凰、景阳、大里、楠木、革塘、尹家、高辽、挖葛、硝洞、青龙等村。该区内气候温和,小气候特征是坡地暖带明显。年均气温15.0至17.0℃,最热7月,平均气温25.6至27.6℃,最冷1月,平均气温3.4至4℃;年最高气温38至40℃,年最低气温-4至6℃;年均降雨量1200至1300毫米;年均相对湿度78%;日平均稳定通过10℃的大于等于80%保证率的平均初日在3月下旬,平均终日在11月中旬,其间活动积温4500至5100℃;平均初霜日出现在12月上旬,终霜日出现在3月上旬,无霜期270天左右,冬无严寒;年日照时数1500小时左右,年日照百分率32%。该区内适宜发展柑橘、梨子、核桃、板栗、柿子、葡萄、油桐、乌桕、小木漆等特产林木,闻名全湖北省的建始白花泡桐最先在该区内被发现,该区是县内白肋烟主产之一。主要气候灾害有伏旱、冰雹、暴雨、大风等。6.东南温凉区:县境东南端,海拔在1300至1800米左右,包括官店镇及其所属的战场、铜钱、竹园、鱼精、大庄、原岭、熊母、照京、摩峰、车营、红沙、刘家堡等村。该区内气候温凉、湿润,基本无夏季。年均气温7.2至11.7℃,最热7月,平均气温18.0至22.0℃,最冷1月,平均气温-3.9至0.3℃;年最高气温28至32℃,最低气温-15至17℃;年均降雨量1300至1600毫米;年均相对湿度85%;日平均稳定通过10℃的大于等于80%保证率的平均初日在5月上旬至中旬,平均终日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其间活动积温2000至3000℃;平均初霜日出现在10下旬,平均终霜日出现在4月上旬,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1500小时左右,年日照百分率35%。该区内以高山为主,宜林面积占总面积50%以上,适宜发展马尾松、油松、栎、杉、漆等树种,药材可发展党参、当归、贝母、玄参、大黄、黄柏、迎春花等;区内300公顷以上的草场占全县55%,有发展畜牧业的优势。主要气候灾害有寒潮、冰凌、大风、暴雨、秋风、冰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