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省电子地图 >
恩施州地图
恩施州相关地区地图:

恩施资源

土地资源:全州土地总面积240.61万公顷,按全国土地利用类型统一分类,为11个一级类,49个二级类。根据2002年土地普查资料,全州实有耕地面积262.11千公顷,林地面积1407.23千公顷,未利用地439.89千公顷,水域面积32.7千公顷.人均耕地面积1.03亩。
水资源:全州水能蕴藏量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大,共有大小河流60多条,总流域面积21801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为299.8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这509万千瓦,可开发量349.1万千瓦,占全省的10.6%,本州岩溶发育强烈,暗河伏流多,地下水储量丰富,类型为裂隙岩溶水储量64亿立方米,占全州水资源总量的21.4%。著名的水利枢纽:水布垭水利枢纽、大龙潭水利枢纽
矿产资源:州境内矿产门类较多,储量丰富。全州已探明矿产60种,产地36.6年,分别占全国和全省矿种的40%。其中具有D级储量以上的矿产16种,产地100处,分别占全国、全省D级储量矿种的11.76%和20.78%。尤其是铁、煤、石煤、天然气、磷、黄铁第一位。铁矿保有储量10亿吨,硫铁矿保有储量5152万吨,煤炭保有储量1.77亿吨。石煤保有储量326亿吨,天然气保有储量110亿立方米,磷矿保有储量11.78亿吨。硒资源极为丰富,分布广、含量高,居世界之首。矿产资源相对集中在6个区域,地域组合好,矿区附近均有煤或水能资源,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森林资源:州域森林资源尤为丰富,共有树种171科,645属,1264种。其中乔大木60科,114属,249种;灌木32科,89属,228种,约占全国树种的七分之一。经济价值较高的有300余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有水彬、珙桐、秃彬、巴东木莲、钟萼木,光叶珙桐、连香树、香果树、杜仲银杏等40余种,约占全省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树种的90%。宜林面积广阔,共有宜林面积150.25万公顷,约占全州总面积的61.99%。全州有林地面积106.3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8.4%。
旅游资源:州域自然风光无限,特别是以“雄、奇、秀、幽、险”著称于世。恩施主要旅游景点:巴东神农溪腾龙洞清江闯滩鱼木寨大水井建筑群星斗山恩施大峡谷水布垭梭布垭石林,咸丰坪坝营原始森林公园

地理特征

由北部大巴山脉的南缘分支----巫山山脉,东南部和中部属苗岭分支----武陵山脉,西部大娄山山脉的北延部分----齐跃山脉等三大主要山脉组成的山地。全州地势是三山鼎立,呈现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高,逐渐向中、南倾斜而相对低下的状态。其地貌基本特征是:阶梯状地貌发育。由于受新构造运动间歇活动的影响,大面积隆起成山,局部断陷,沉积形成多级夷面与山间河谷断陷盆地。境内除东北部有海拔3000米以上小面积山地外,普遍展示着海拔2000----1700米,1500----1300米,1200----1000米,900----800米,700----500米等五级面积不等的夷平面,并存在一至二级河谷阶地。呈现明显层状地貌。岩溶地貌发育,山间谷地星罗棋布。全州碳酸盐岩类(石灰岩、白云岩)面积占总面积54.4%,裸露的碳酸盐岩受本州温暖多雨气候的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石芽、溶洞、漏斗、育谷、伏流比比皆是。

恩施市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恩施市,英文名称,EnShiCity,HubeiProvince,People'sRepublicofChina,【位置面积】恩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面积3967平方千米。【人口民族】2007年底,全市人口79万。【地形气候】由北部大巴山脉的南缘分支----巫山山脉,东南部和中部属苗岭分支----武陵山脉,西部大娄山山脉的北延部分----齐跃山脉等三大主要山脉组成的山地。全州地势是三山鼎立,呈现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高,逐渐向中、南倾斜而相对低下的状态。其地貌基本特征是:阶梯状地貌发育。由于受新构造运动间歇活动的影响,大面积隆起成山,局部断陷,沉积形成多级夷面与山间河谷断陷盆地。境内除东北部有海拔3000米以上小面积山地外,普遍展示着海拔2000----1700米,1500----1300米,1200----1000米,900----800米,700----500米等五级面积不等的夷平面,并存在一至二级河谷阶地。呈现明显层状地貌。岩溶地貌发育,山间谷地星罗棋布。全州碳酸盐岩类(石灰岩、白云岩)面积占总面积54.4%,裸露的碳酸盐岩受本州温暖多雨气候的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石芽、溶洞、漏斗、育谷、伏流比比皆是。【驻地邮编】市人民政府驻小渡船街道。邮编:445000。行政区划代码:432400。区号:0718。拼音:Enshi。
简介:恩施市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南部,清江上游,北邻重庆市万州区,西邻重庆市黔江区,东临湖北宜昌市,南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北端接神农架林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面积3967平方千米,人口约78万,以汉族为主,汉巫县地,三国时吴置沙渠县,元为施州,明洪武十四年(1381)置施州卫,清雍正六年(1728)改卫置恩施县,1982年划县城关镇及近郊置恩施市,1983年恩施县并入,恩施市境内为鄂西南山地。主要有煤、铁、硫、水晶石等矿产,农业主产有玉米、水稻、红薯、小麦等,经济作物以桐、茶、漆、麻著名,恩施黑猪为优良品种。珍贵树种有穗花杉、珙桐、水杉等,产党参、当归、天麻等100多种药材。有机械、采煤、电力等工业。土特产品有玉露茶、板桥党参、石窑当归、紫油厚朴、香菌、中华猕猴桃等,是历史古城,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政府曾迁此,名胜古迹有连珠塔、文昌祠、柳州城遗址等。恩施市地处湖北省西南腹地,位于长江之南清江中游,是镶嵌在鄂西南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因拥有举世罕见的硒资源而被誉为“世界硒都”。恩施市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硒矿第一市候选世界纪录。全市国土面积3967平方公里,辖10个乡、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172个行政村、34个居委会。总人口78万,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占38%。1998年被列为国家对外开放城市,是湖北省九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还有“鄂西林海”“天然氧吧”“华中药库”“祖国三大后花园之一”的美誉。
硒资源:恩施市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全市蕴藏着举世罕见的硒资源,富硒碳质页岩出露面积约850平方公里,储量高达25亿吨,最高含硒超过8000毫克/千克。受富硒岩层影响形成的大片富硒区域内,粮食、油料、中草药、饲草饲料、畜禽产品及矿泉水中,硒含量为世界之最。这为世界上70%以上缺硒区的人们带了福音,也为硒产品和硒矿床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恩施市是一片富饶的土地。有香獐、猴面鹰、红腹锦鸡等省级以上保护动物40多种。有各种药用植物2000多种,享有“天然植物园”、“华中药库”美称,其中板党、窑归、紫油厚朴等名贵中药材为世界独有。这里是“鄂西林海”、“天然氧吧”,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5%,人均林地面积近5亩。境内河流纵横,水能资源富集,可开发装机容量在63万千瓦以上,目前仅利用13%,开发潜力巨大。域内喀斯特地形地貌发育完善,加之30余万土、苗、侗等少数民族儿女所传承的民风民俗,使恩施旅游独具特色且已成为环长江三峡、张家界大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江漂流”被誉为“神州第一漂”;“梭布垭石林”已成为省级重点旅游景点;土家“女儿会”被称为“东方情人节”;“撒尔嗬”、“傩戏”等被学术界视为民族文化奇珍。恩施市被联合国评为全球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烟草王国

烟叶是支柱产业之一,也是财政增收的重要经济来源。烟叶为恩施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州烟叶种植面积稳定在40千公顷左右,收购量75000吨以上,占湖北省年均烟叶收购量的50%以上,农民直接经济收入达到3.77亿元,实现烟叶特产税8356万元。为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恩施州在烟叶生产上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在科技兴烟"三个转移"上狠下功夫,实现了品种良种化、种植规范化、生产布局区域化。目前,合理布局,烤烟重点乡64个,白肋烟重点乡30个。其中1万亩以上科技示范乡23个。500亩以上科技示范乡35个,1000亩以上科技示范村75个,100亩以上科技示范组794个,5亩以上科技示范户23540户。恩施州生产的烤烟与"云烟"媲美,白肋烟质量居国内之首。产品远销欧洲、非洲,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成为国家四大烟叶生产基础之一。目前,恩施州与世界最大烟草集团菲英公司、BAT公司及国内上海烟草集团合作办基地,在科技上联合攻关,技术上相互合作,进一步巩固烟叶基地,提高烟叶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烟草工作,当务之急是加快卷烟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适应全国卷烟工业集团化发展的形势,抓好利川卷烟厂40万标箱扩建改革,把利川卷烟厂培植成全州卷烟工业龙头,实行资产重组、走集团(公司)化发展之路。

气候资源

恩施属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总的特点是: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雾多寡照,终年湿润,降水充沛,雨热同期。但因地形错综复杂,地势高低悬殊,又呈现出极其明显的气候垂直地域差异。热量、温度随地势升高而下降,年平均气温,低山16.3℃,二高山13.4℃,高山7.8℃;年降水量,东南部1100—1300毫米,西北部1000-1900毫米,中部1400-1600毫米;年平均日照,低山1300小时,二高山1200-1350小时,高山1000—1350小时;无霜期,低山238—348天,二高山237—264天,高山170—233天;相对湿度,低山82%,二高山85%,高山82%。

人口状况

全州总户数111.99万户,总人口381.79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99.52万人,女性人口182.27万人,性别比为109.46;2003年内出生人口3.39万人,出生率8.80‰,死亡人口1.95万人,死亡率5.06‰,人口自然增长率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