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省电子地图 > 梅州市地图 >
蕉岭县地图
蕉岭县相关地区地图:

民俗风情

客家风情:蕉岭客家人,是古代中原汉族的后裔,在长期手产生活中生成了客家人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意识。客家人十分好客,每当亲朋戚友到来,他们都喜欢以家酿米酒相待,这种米酒又称“水酒”,如是初开坛提取的酒,称之为“酒娘”。这种“酒娘”好喝,度数虽然不高,但后劲大,容易醉人。他们在喝酒时,很注意礼节。客家人喜欢使用四方桌,俗称“八仙桌”,一种可供八个人同坐的木头桌。上座时,他们很重视席位的安排,一般按亲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坐。宴席间的大小位,是这样安排的,如正厅只排有一张桌子,这时以面对大门的左侧为首位,右侧为第二位。然后从左到右,穿插论序,面对正厅的右侧为最小。如果安排二张桌子,这时候以左边桌位为大,右边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称之为“一品席”,这种情况,以首席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宴席间第一回斟酒(亦称筛酒),是按尊卑长幼次序先后斟酒,最后再给自己斟酒。酒斟好后,酒壶嘴不能对客人,要对着自己,否则就是失礼。敬酒时,敬酒者要站起来,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诚意),右手举杯讲几句祝颂的吉祥语,并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迟到,视不同情况罚酒1-3杯,妇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离席。客家人喝酒时,为了增添酒兴和热闹气氛,在各种宴会场合,或俗、或雅、或简、或繁,都有猜拳助兴的习俗。猜拳时还有一些规则,比如出三时,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时,大拇指要侧向,不能往上翘。出二时,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时要侧向,不能象灯驳壳枪一样食指指向对方,以表示礼貌。客家人酒令,具有丰富的知识性。猜拳的数字从零到拾,如猜中双方所出的手指合计数,即为胜方。如双方同时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采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时叫“一品高升”;猜“二”时,叫“两家和好”;猜“三”时叫“三星高照”;猜“四”时叫“四季发财”;猜“五”时叫“五子登科”;猜“六”时叫“六六顺心”;猜“七”时叫“七巧成图”;猜“八”时叫“八仙庆寿”;猜“九”时叫“九久长长”;猜“十”时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语。喝酒猜拳时,一般以三杯酒为一组,输拳者喝酒,三杯酒喝完就算过关。如余兴未了,可再来一组或几组。如需请人代拳、代酒,应和对方协商,征得对方同意才行。除了猜拳斗酒外,还有出手指点数字斗酒,做法是席间指定一人为首,按大家所出手指的总数,算到谁,谁就得喝一杯,例如大家所出手指是六,从为首者算起,到第六位即为喝酒者。另外也有“转汤匙”斗酒的,桌中摆一个汤匙,由一人旋转汤匙,待汤匙停止转动时,汤匙柄指向谁,谁就得喝一杯。除外还有“猜单双”斗酒的,在手心中任意放入一枚或两枚硬币,让别人猜单、双,输者喝酒。客家人酒令花样多,有文化的人还喜欢“字词令”(包括地方特产令、农谚令等)、“诗词令”,此外还有“通令”(多是别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谜等。客家人喜欢通过酒规酒令、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游戏,增添酒兴,消除寂寞困倦,直至尽欢尽醉。
生产习俗:以耕田为主业,禾分早晚两季。农忙时村人互帮互助,不计报酬。男人多外出谋生。理家与耕作由妇女担任。传统农具有犁耙、辘轴、脚头、铁扎、禾镰、荡耙、木制龙骨水车等。妇女上山割草代名叫割鲁萁,客家妇女鲁萁担最有特色,一担鲁萁二头共八捆,用竹杠勾索绑担,四平八稳,旧时,园中种苎,妇女用其织为夏布,名曰家机布。另种黄麻以编绳,作萝索、牛索等。
生活习俗:服饰旧时用自织的织家机布制被和衣着,今已淘汰,清至民国初期,官吏豪绅及儒生穿长袍马挂,平民男女服装为开襟式,女的为在则开襟上衣,称大襟衫,衣长齐膝,现在服饰多样中西服盛行。鞋帽旧时有布鞋,俗名阿姆鞋。草鞋和粤俗传统木履,现时的品种多,式样日趋新颖,旧时冬天男人戴毡帽、礼帽和棉帽。妇女冬日戴帽(头裙)蓝布所做。饮食一日三餐,米饭为主。旧时早上用锅煮饭,用罩捞把饭捞起,盛于饭甑中,供一天吃,传统名菜、名吃有“蒜头焖猪肉”、“焖狗肉”、“炒鸡酒”、“盐焗鸡”、“扣肉”、“蘸仔鸭”、“酿豆腐”、“鱼生”、“仙人粄”、“猪油粄”、“锅笃粄”、“黄粄”等。民居最具特色和代表性客家民居是“围龙屋”,它多建在丘陵、斜坡地面或田畴交错的小丘前。其所采用的建筑工艺,是中原汉族建筑艺术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形式,其结构一般是“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屋前有一晒禾坪,大门之内,分上、中、下3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以两厢向后延伸,形成马蹄形的后围,其特点是以南北子午为半轴,左右对称,以屋前面的半月形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屋结合成一个大极形整体。
婚姻习俗:解放前,蕉岭人的嫁娶分为“大行嫁”、“童养媳”、“等郎妹”、“二婚亲”。大行嫁,多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程序有定亲、纳彩、迎亲、拜堂闹洞房、做三朝等礼节。迎亲之日,女子穿旗袍、戴凤冠、乘花轿,出嫁时,先行一童桃枝或榕枝开路,谓拖青,男家鼓乐迎亲,花轿到男家后,新郎要踢轿门扶新娘入屋拜堂成亲,旧时小户人家生有男孩后,就向邻近外姓人捡(收)一女孩,俗谓“细心”。待成年后于除夕晚成亲,称圆房,此为童养媳。等郎妹即旧时有些贫苦人家当时自己没有儿子,先买个女孩来抚养,等自己生有男孩后,即配为偶,长大后即行婚配。有的媳妇长到十八岁,“小丈夫”才几岁,故有“十八娇妻三岁郎”的说法。二婚亲即妇女再嫁,旧时多受歧视,新中国成立后,婚事新办,大兴文明之风,有集体婚礼、男到女家、旅行结婚、开茶话会等形式,婚礼简朴而热烈。
祭祀习俗:旧时,老人逝世,俗称“过身”;安葬,俗称“还山”。葬礼亦有许多繁文缛节,有钱人家还要延僧诵经(俗称做斋)。蕉岭县用棺木土葬为尚,今已除旧习实行火葬,祭祀,蕉岭各姓均有祖祠,设于县城者为宗祠,设族中曰家襟祠亦称祠堂。祭祀祖先分春祭与秋祭,春祭主要为扫墓形式,秋祭在八月,每姓各有祭日,从八月初一至秋分为止。但也有部分地区祭祀祖先日期七月半或其他时间。

蕉岭县各镇行政规划及变迁

蕉城镇(JiaochengZhen):县府驻地。元以前称“石窟”,元时改怀仁里,清称蕉阳镇。1949年设蕉城镇,1958年蕉岭、梅县合县隶梅县蕉城公社,1961年分县后,设城镇管理区(村委会),属蕉城公社。1971年为城镇公社,1981年复建蕉城镇。位于县境中部,石窟河畔。石窟河流经境西,205国道过境。面积28.9平方千米,建城区面积2.5平方千米,人口4.7万。辖城郊、横岗、樟坑、黄田、金星、陂角6个管理区(村委会)和城东、城北、城南3个居委会。
兴福镇(XingfuZhen):明末称兴福乡,1958年设蕉城公社,1973年更名东方红公社,1983年改兴福区,1987年改乡,1993年建镇。位于县境中部,石窟河上游,与蕉城镇相连。205国道过境。面积55.3平方千米,人口2.2万。辖东山、湖谷、龙安、叟乐、高畲、堑垣、浒竹、上村、神岗9个管理区(村委会)。
新铺镇(XinpuZhen):原为新铺圩,1956年设新铺区,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建镇。位于县境南部,石窟河中下游。距县城19千米。面积102.8平方千米,河湖水面1913公顷,人口3.5万。辖尖坑、长江、同福、狮山、矮车、油坑、潘田、福岭、蔼岭、镇郊、象岭、金沙、南山、下南14个管理区(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修明是南山村人。抗日英雄谢晋元出生于此。
高思镇(GaosiZhen):1973年析蓝坊公社建高思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改乡,1993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20千米。面积37.7平方千米,人口0.6万。辖高思、高南、程官、大光4个管理区(村委会)。
长潭镇(ChangtanZhen):原为白马乡,1956年属蕉城区,1958年设长潭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改乡,1993年建镇。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5千米。面积68.2平方千米,人口0.9万。辖白马、新泉、麻坑、百美、高陂、长潭、长东7个管理区(村委会)。长潭水库和省级长潭水电站建于境内。
三圳镇(SanzhenZhen):原为招福乡,1933年为三圳镇,相传有三条圳水流经而得名。建国初为招福乡,属第二区。1958年设三圳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建镇。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10千米。石窟河分全境为东、西部,河东多平原,河西属丘陵山地。面积66.7平方千米,人口1.7万。辖九岭、芳心、招福、福北、河西、顺岭、台塘、东岭、铁西9个管理区(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
文福镇(WenfuZhen):明末称丰田乡,清代改文基乡,清末易名文福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建镇。位于县境北部,北连福建省武平县。距县城12千米。295国道过境。面积112平方千米,人口1.9万。辖坑头、暗石、逢甲、长隆、白湖、鹤湖、红星、乌土8个管理区(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抗日护台志士、教育活动家丘逢甲故居。
广福镇(GuangfuZhen):1958年设广福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建镇。位于县境北端,东邻福建省武平县岩前镇,西接平远县泗水乡,北连福建省武平县中赤乡。距县城24千米。205国道过境。面积107.1平方千米,人口1.4万。辖广育、大坝、石峰、洪才、西山、铁坑、留畲、豪岭、叶田、乐干10个管理区(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
徐溪镇(XuxiZhen):1971年析新铺公社建徐溪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改乡,1993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25千米。梅(县)平(远)省道过境。面积81.1平方千米,人口0.8万。辖黄坑、东陂,高乾、徐溪、黄沙、三坑6个管理区(村委会)。
蓝坊镇(LanfangZhen):原称蓝坊乡,1956年并乡为蓝坊区,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复改乡,1993年建镇。位于县境中部偏东,距县城7千米。地处山区。面积91.1平方千米,人口1.2万。辖峰口、蓝坊、石湖、龙潭、石中、高场、大地7个管理区(村委会)。是县林区之一,单丛茶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宋代文林郎、国子博士蓝奎出生于此。相传“蓝坊是因奎而得名”。
南礤镇(NanZaiZhen):原属石寨乡,建国初为礤南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撤区建南礤乡,1993年撤乡建南磱镇。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22千米。面积62.5平方千米,人口1万。辖步上、富足、南礤、甲华、白水、左槐、插峰、蓝源8个管理区(村委会)。
北礤镇(BeiqiZhen):原属石寨乡,1949年为北礤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复置乡,1993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北部,毗邻福建省武平县、上杭县。距县城34千米。面积99.1平方千米,人口1万。辖石寨、皇佑、金山、三泰、岭背、洋山、尚田、多宝8个管理区(村委会)。建于明末的北礤石寨土楼,为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2000年,蕉岭县辖12个镇:蕉城镇、兴福镇、新铺镇、高思镇、长潭镇、三圳镇、文福镇、广福镇、徐溪镇、蓝坊镇、南礤镇、北礤镇。总人口203173人,各镇人口:蕉城镇51803兴福镇27068长潭镇7663三圳镇14402新铺镇30419徐溪镇5875文福镇17443广福镇13582蓝坊镇9261高思镇5164南礤镇6366北礤镇7066华侨农场虚拟镇7061(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002年,蕉岭县辖12个镇(蕉城、广福、文福、新铺、三圳、北礤、南礤、蓝坊、高思、兴福、徐溪、长潭),97个村委会、8个居委会。截至2003年5月16日,蕉岭县辖10个镇(兴福、长潭、蓝坊、南礤、北礤、蕉城、广福、三圳、文福、新铺),共有9个居委会、97个村委会,1514个村民小组。面积975.1平方公里,人口22.53万。2004年10月,蕉岭县撤销2个镇:兴福镇河东片的东山、湖谷、龙安、叟乐、高畲5个村委会并入蕉城镇,兴福镇河西片的堑垣、浒竹、上村、神岗4个村委会并入长潭镇;北礤镇并入南礤镇。截至2005年12月31日,蕉岭县辖8个镇(蕉城、广福、文福、新铺、三圳、南礤、蓝坊、长潭)。

交通概况

交通运输平稳增长,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13360万元,比上年增长3.8%。由于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2005年末,公路通车里程853.9公里,比上年增加39.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88.9公里,比上年增加4.08公里。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周转量175436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0.2%,其中公路174935万吨公里,增长0.15%,水运501万吨公里,增长34.3%;客运周转量72214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6.2%,其中公路71944万人公里,增长6.1%,水运270万人公里,增长28%。年末全县汽车拥有量达到5107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6.7%。其中:载客汽车2417辆,增长10.5%,普通载货汽车2685辆,增长22.7%。205国道贯穿全县境内,分别连接闽西、赣南,联通省内潮汕沿海和河源、广州,县城离梅州火车站仅40多公里、半小时的行车距离。全面实现了县到镇公路水泥硬底化、村村通公路目标,全县97个行政村有91个村实现了镇通村水泥硬底化,县城到镇实现了一小时行车距离。此外,随着天汕高速公路蕉岭段和梅河高速公路的建设,蕉岭与珠三角和闽赣的距离进一步拉近,蕉岭作为沿海与内陆过渡地带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现。

农业概况

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方面:一、粮食安全生产卓有成效。2004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87037亩,总产70426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41816亩,总产61513吨;单产434公斤。2、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2004年,粮食种植面积与去年增加7166亩,与此同时,优质稻、无公害蔬菜、脐橙、梅花柚等十大种植业基地面积不断扩大,全年优质稻播种面积130470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92%;文福梅花早熟柚、广福脐橙新种面积均超过5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迅猛发展,预计全年蔬菜面积可突破8万亩(含夏种指数),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有新的发展。3、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表现在石窟河一河两岸的堤围建设有条不紊,进展较快,山塘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顺利进行;农业耕作区主排灌圳常管常修,圳道畅通,特别是长潭东西干圳输水快捷,为我县重点农业区的供水提供了保证,为确保农业的增产增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4、科技兴农力度不断加大。一是与深圳福田农产品批发公司、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等单位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在市场准入、种子、技术、信息等方面得到大力支持,打通了我县农产品进入大市场、大流通的绿色通道。二、水稻免耕抛秧技术和水果套袋技术的推广得到迅速发展,全年水稻免耕抛秧面积22000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16%,全年推广水果套袋面积1500万亩;三是南药、水果、茶叶加工技术的引进有新突破;四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生物农药在水稻、水果、蔬菜、茶叶中的使用面积累计达15万亩次。5、农产品的产后服务不断增强。一是从事农产品流通销售的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如农裕菜业公司、三圳志龙菜业公司、碧水农产品服务中心等企业,2004年1-10月份的蔬菜收购量和销售量均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据统计,上述三家企业销售蔬菜达0.9万吨;二是农产品流通协会和各种民间经济合作组织在蔬菜、淮山、佛手、李子等农产品的流通销售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发展,特别是宝尔植物食品有限公司和昂天塘茶业有限公司以及县烟草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县茶叶、南药和烟叶等初级农产品向高级产品的转化,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提供了载体;四是信息服务有新突破,农业专栏节目《蕉阳田野》农产品流通销售信息的发布不断加强,农技推广机构、农业龙头企业、个别种养大户相继开通了农业信息网。6、农村工作有新进展。一是通过电视、印发资料等形式积极宣传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进一步把农村土地发包、承包、土地经营流转等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二是不断加强农村经济的管理,全面实行村级会计代理制,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此项工作得到省、市有关单位的充分肯定,今年11月中旬,梅县、梅江区两地农财干部一行40多人前来我县参观学习交流;各挂钩单位切实加强了挂钩扶贫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挂钩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三是增强了对农村减负工作的监督,在效地减轻了农民负担。四是指导扶持农业种植大户采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成立蔬菜、香蕉合作社,今年初三圳招福蔬菜合作社被省农业厅确定为省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试点单位。
农业产业化建设方面:为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的指示精神,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县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切实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的决议》,县政府对农业龙头企业建设进行了工作部署,制订了实施意见,要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树立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的思想,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从2001年起至今,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催生、培育、建设了12家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科技开发能力、加工流通能力、为农民提供服务和带动农户发展商品生产的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含5家市级),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目前,我县主要有15家农业企业,其中已建成的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有12家,分别是:县神农有限公司(市级)、昂天塘茶业集团公司(市级)、县烟草公司(市级)、宝尔植物食品(梅州)有限公司(市级)、三圳志龙菜业公司(市级)、三圳种猪场、农裕菜业有限公司、健民绿色畜牧有限公司、森华林业有限公司、碧水农产品服务中心、金山八宝绿色保健食品公司、伟氏果品有限公司。据预测,2004年12家农业龙头企业共拥有固定资7400多万元,年销售产值达10800万元,约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7.6%,其中年销售产值超过1000万元的有2家,3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有5家,300万元以上的有5家;上交税金450万元以上,实现利润760万元,连结农户1.2万户,约占全县农业总户数的25%;带动种植面积9.2万亩,养畜量1.8万头,养禽量42万只,农户从中增加收入1837万元,户均收益705元,直接或间接吸纳劳力5000多人。通过发展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对我县农业生产促进最大、发展最快的是蔬菜生产。全县年种植面积达8万多亩次,形成了在三圳、兴福相对集中连片近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其中获省无公害认证的基地3500亩,蔬菜商品率高,仅志龙菜业、农裕菜业、碧水农产品服务中心3家农业龙头企业向外销售蔬菜8千多吨,约占当年全县蔬菜总产量的17%,所产茄瓜独占惠州市场。

经济

总体状况:2010年,我县经济保持平稳、协调运行发展态势,城乡消费市场成交活跃,工业效益、,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金融运行平稳,职工和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财政、税收收入增速不断加快。
生产总值: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2954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1000万元,同比增长8.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9401万元,同比增长21.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9146万元,同比增长9.5%。
农业:2010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现价13430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1%,其中:农业比增8.7%,林业比增12%,牧业比增6.2%,渔业比增10.5%,农林牧渔服务业比减13.5%。
工业: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51家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现行价)112277万元,同比增长29.1%,完成工业增加值112277.0万元,同比增长25.6%。其中:国有企业增长22.4%;集体企业增长16.4%;股份制企业增长7.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49.2%;其他类型企业增长50.9%。
存款、贷款余额:2010年各项存款余额495507.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06%,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328540.4万元,增长15.97;各项贷款余额197150.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09%。
城乡居民收入: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008元。职工人均年工资21507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5%。

领导班子

周章新县委书记,县人大主任负责县委全面工作,负责县人大常委会全面工作,陈伟明县委副书记,县长负责县政府全面工作,张利民县委副书记协助周章新同志负责县委日常工作,分管城市建设、维稳、信访、政法和610办工作,联系县人大工作,张新忠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分管意识形态、精神文明、宣传、文化、教育、旅游工作,戴军生县委常委,县委政法委书记,分管政法、维稳、综治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联系部队工作,盘连欣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协助林健雄同志负责县政府日常工作,分管农业农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刘四海县委常委,县武装部长,分管武装、民兵工作,卓利清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分管组织、人事、老干、统战、侨务、党校、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联系县政协工作。卢尧生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分管党风廉政建设、纪检监察、纠风、直属机关工委工作,协管维稳、信访工作,巫敏和县委常委,分管招商引资工作,协管计划生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