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省电子地图 > 铜陵市地图 >
郊区地图
郊区相关地区地图:

社会经济学派定义

社会经济学派从市区周围地区与城市的经济联系出发,认为郊区是城市范围内,经济水平、社会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既不同于传统农村地区,又不同于城市的中心城区到农村的过渡区。

综合定义

综上,郊区是城市辖区范围内,受城区经济辐射、社会意识形态渗透和城市生态效应的影响,与城区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和生态系统密切联系的城市建成区以外一定范围内的区域。根据它的位置以及同中心城区的联系,可分为近郊和远郊两部分。近郊是建成区周围以城市生活方式、产业结构和建设景观为主的环状区域,是城市人口、住宅和工业扩散的直接承载区。远郊是近郊外围,受城市经济的影响,以农业为主,但产品的城市市场指向明显,表现为农村生态景观和建设景观的区域,是城市所需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

城市规划学派定义

城市规划学派认为,郊区是市区除建成区和规划区以外,满足近期城市建设和布局需要,同时又是城市发展需要控制的区域。

地理

总面积388.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779公顷;总人口21.97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8.2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47‰。辖东郊、西郊、南郊、北郊、汪屯、土柏岗、柳园口、水稻8个乡。

地理位置

1992年,佳木斯市郊区佳木斯市管辖的市郊区。位于松花江南岸,从三面环绕城区,东与桦川县接壤,南与桦川、桦南县毗连,西南与依兰县分界,西北与汤原县隔江相望,北靠市区。全区总面积756平方公里,全区共辖2镇、7乡。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1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8万人;朝鲜、赫哲、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5%。区政府驻市区友谊路。(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人口

2000年,郊区辖5个镇、10个乡:莲江口镇、长发镇、望江镇、敖其镇、大来镇、建国乡、松木河乡、平安乡、高峰乡、群胜乡、西格木乡、沿江乡、四丰乡、松江乡、长青乡。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305988人。其中:莲江口镇17974人、望江镇17784人、大来镇15959人、敖其镇14145人、长发镇16222人、建国乡12206人、松江乡53527人、平安乡15554人、长青乡58818人、西格木乡13402人、四丰乡17544人、群胜乡6530人、高锋乡5761人、沿江乡19660人、松木河乡3814人;省莲江口水稻研究所虚拟乡17088人。2004年,市委、市政府批准郊区和永红区合署办公。2004年,将郊区的松江乡整建制划归东风区管辖;将四丰乡的南岗村整建制划归前进区管辖;将长青街道办事处的江南社区、万发社区、长青乡的长青村,四丰街道办事处的和平社区、四丰乡的新丰村划归向阳区管辖。调整后,郊区辖4个街道办事处,12个乡镇。

历史沿革

佳木斯市郊区的大部分地区位于市区西南部,清代属三姓副都统管辖。清末,1909年(清宣统元年),划归桦川县管辖。东北沦陷后,1937年设置佳木斯市,将佳木斯近郊的竹板、三合、洋草川等十余个村屯划归佳木斯市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设置第三区,1952年改为第四区,1955年10月撤销区的建制。1956年3月,将桦川县的太平山、三家子、新华等6个村划归佳木斯市管辖。1957年11月,将桦川县的黑通、西格木、永安、裕太、大来、兴华6个乡及花园屯划归佳木斯市管辖。1958年3月8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设置佳木斯市郊区。1968年7月,撤销郊区建制,所属农村公社由市直辖。1972年2月恢复郊区建制,管辖三合、松江、大来、永安、西格木等5个公社。1980年将桦南县的高峰、陡沟生产大队和依兰县的西高峰生产大队划归佳木斯市郊区管辖,设置高峰公社。1983年7月,将松江公社划分为松江、四丰两个公社。1984年4月,将敖其公社划分为敖其、群胜两个乡,其它公社均改为乡的建制。1985年,将大来、敖其两个乡分别改为镇的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