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省电子地图 > 铜陵市地图 > 郊区地图 >
大通镇地图
大通镇相关地区地图:

名镇名村

大院村:坐落在古镇大通的最北端,区域面积5.5平方公里,现有20个村民组615户2115人,耕地面积2052亩,其中水田1622亩,旱地430亩,山场约8000亩,其中经果林800亩。农业主要以水稻、生姜、经果林为主,全村种植生姜面,积约300亩,“大院生姜”声名远播。境内石灰石资源丰富,蓄量大,企业行业主要有采石、选矿、冶炼、化工等,铜陵紫金矿业有限公司落户该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16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2780元。
金华村:坐落在铜陵铜官山南麓,距铜陵市区仅4公里,铜陵市碎石岭煤矿、铜陵县金蟾矿业坐落境内。区域面积12.5平方公里,现有16个村民小组725户2524人,拥有耕地2039亩,山场23680亩,水面205亩。境内石灰石、石英石、煤、铁、金等矿藏资源丰富,全村集体企业9家,联户、个体私营企业89家。村集体经济纯收入1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72元。
民主村:位于铜陵市郊南端,区域面积7.5平方公里,交通便利。现有12个村民组305户1256人,耕地面积1200亩,山场1800亩,可养水面700亩,境内资源丰富,主要有铁、煤、石英石等矿产,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生姜、花卉、大棚蔬菜等。民主村地理位置优越,铜青、铜贵、沿新、铜汤高速从境内贯穿而过。村办集体企业6个,集体经济纯收入在2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

地方特产

大通茶干:大通茶干,早在明朝时就闻名于世,为途经大通朝九华的香客必摆的供茶素点,它具有形方体薄、质地柔韧、色艳味浓、鲜美耐嚼等独特风味,品种有火腿、虾米、蒲色、臭豆腐等系列产品。
大通生姜:大通生姜,产于新建、董店等地,以佘家大院、金华村所产为上品。因其曾为贡品,大多在大通销售或经大通销往武汉、上海等长江中下游沿江城市,故通称“大通生姜”。大通生姜具有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细脆嫩、香味浓烈等特色,自宋朝成为“贡姜”以来,即驰名全国。
大通小磨麻油:大通小磨麻油,以芝麻为主要原料,色泽清纯,香味醇和,质地优良,久存不变,明清以来,在长江中下游一带颇受青睐。
大通藤编:大通藤编,具有工艺精湛、造型古朴、质地柔韧、经济实惠等特色,常由朝九华的香客带往港澳地区。

基本介绍

大通,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江南名镇,位于安徽省铜陵市西南,地处长江下游南岸,西北与枞阳隔江相望,南以青通河与贵池、青阳交界,距“世界公园”黄山仅有180公里,与中国四大佛山之一九华山相隔90公里,铜青公路、铜贵公路、沿江快速通道和合铜黄高速穿境而过,是进出皖南旅游区的枢纽和重要通道,是安徽“两山一湖”(九华山、黄山、太平湖)的北大门,是九华山头天门的所在地。全境面积70.72平方公里,辖永平(铁板洲)、和悦(荷叶洲)、光荣、新一、大院、金华、福光、黎明、民主、新建10个村,澜溪、河南嘴2个社区居委会,现有人口2。2万余人。大通是沿江重要港口之一,水上交通十分发达,有码头数十座,年吞吐量数百万吨。大通农业主要以生姜、蔬菜种植和水产品养殖为主,是铜陵市主要的无公害蔬菜和水产品的生产基地。境内矿业资源丰富,富蕴金、铁、铅、锌、石灰石、煤炭等矿产,尤以金、石灰石储量极为丰富。大通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林业、畜牧业已呈生态化发展,土特产品声誉较好,生姜、沙艺棠小磨麻油、茶干等早已名扬四海。大通现已形成集蔬菜种植、水产养殖、选矿化工、建筑建材、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旅游业于一体的经济格局,是矿山建材基地与周边市县物流集散地。镇城区基础设施自成一体,配套齐全、功能完善。全镇拥有35千伏变电所一座,供电容量为2×3150千伏安;新扩建的大通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5000吨;电信通讯设施先进,无缝覆盖;邮政储蓄绿卡与全国联网,办理电子汇兑,特快专递业务高效快捷;镇内主要道路铺设了柏油或水泥路面,循环畅通;现医院2所,其中:中心卫生院1所;初级中学2所,小学9所,其中中心小学2所。先后荣获“联合国迪拜人居环境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国家重点镇”、“国家卫生镇”、“中国农村改革典型镇”、“全国新农村建设典型镇”、“国家科技乡镇”、“省级中心镇”、“安徽省卫生镇”、“全省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安徽省科技乡镇”等称号。

历史记载

据史志记载,大通唐始设水驿,曰大通水驿。南宋时期,“日出而市,及午而散”的集市活动已由“镇”所代替。诗人杨万里在《舟过大通镇》中有“渔罾最碍船”、“鱼蟹不论钱”的诗句,为渔乡留下了生动的写照。明代洪武初年,大通设巡检司、河泊所、驿运站等机构。清设大通水师营,“辖枞阳以下水东至获港水面”。同治初,兴建大通参将衙,驻参将统帅水陆清军近千人,还设有“纳厘助饷”的厘金局和专征江西、两湖及安徽中路盐税的盐务督销局。降至清末民初,大通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为安徽四大商埠之一。明代学者王守仁曾驻足大通,作《泊船大通》诗:扁舟经月住林隈,谢得黄莺日日来。兼有清泉堪洗耳,更多修竹好衔怀。诸生涉水携诗卷,童子和云扫石苔。独奈华峰隔烟雾,时劳策杖上崔嵬。

基础建设

大通镇有耕地面积45958亩,农业作物以典型的“稻—麦—油”为主。现辖区内有跃进、大通中型水库2座,小(一)、小(二)型水库9座,主干渠道8条共70KM,当家塘600多面,水利设施配套完善,农作物优产高效,旱涝保收;境内有各类企业230多家,涉及仪表、线缆、钢架、玩具、服装、席梦思床垫加工等多个行业;现有医院2所,中学2所,小学11所,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公民办幼儿园3所;有柏油路和砂石路80.4KM,村村通公路;2005年全镇开通调频广播;全镇共安装程控电话5086门,覆盖率达到78%,移动通讯覆盖全镇。

基础设施

大通镇供电、供水、电信、邮政、道路、卫生、有线电视等集镇基础设施自成一体,配套齐全,功能完善。全镇拥有35千伏的变电所一座,4000千伏、1800千伏配变各一台,10千伏变压器34台;新扩建的大通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达5000吨;新上的秸杆气化项目属国家环保试点工程,通讯拥有先进的电话程控交换机,容量为2600门;货物运输拥有3000平米货场的码头一座,可往来于长江各港口城市;邮政储蓄绿卡与全国联网,可办理电子汇兑、特快专送。镇内道路全部按市级标准铺设柏油或水泥路面,循环畅通,主要街道全部绿化,覆盖率达30%。镇区中学、小学、幼儿园教育体系完备,中心医院、血防站、有线电视台、文化广播、金融服务、影视院、歌舞厅等娱乐服务设施齐全。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投资环境,高起点、全方位、多功能的园区,为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提供一个理想的投资乐园。大通镇的主要园区有:大通工业贸易园、大通生态农业园、大通休闲度假园、大通新建工业园,根据本地区规划要求,其主要投资方向为:发展环保、生态、农产品精细加工、高科技、旅游等产业。大通镇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位于铜陵、池州、安庆三市交汇处,距铜陵长江公路大桥2公里,距佛教圣地九华45公里,距黄山82公里,是安徽省“两山一湖”的北大门、大九华的头天门,也是铜陵西南及周边地区重要的商贸、文化、物流中心。大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公路:省道铜贵公路穿境而过,合铜黄(合肥—铜陵—黄山)高速、沿江高速,均穿越本镇。铁路:距连接京沪、皖赣、淮南线的铜陵站仅12公里,已建成的铜九(铜陵—九江)铁路和建设中的宁安(南京—安庆)城际铁路均穿越本镇。航空:大通至合肥飞机场150公里,距在建的九华山机场也不过十几公里之遥。水路:距铜陵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长江十大港口之一)仅5公里,同时,大通鹊江也是一条天然黄金水道,常年可行驶中小型船舶。

大通镇名特小吃

大通热凉粉:大通热凉粉是南充市大通镇的名特小吃。现在流行全川。凉粉是四川人的喜爱食品,尤其是夏天,用以佐餐,既满足了口味的需要,又如吃了冰淇淋般凉爽,所以颇受人欢迎。但是到了冬天怎么吃呢?如果寒冷的冬天还是吃冰凉的凉粉的话,便会冻得人瑟瑟发抖。但这个时候,热凉粉便大行其道了。聪明的大通人便发明了独具风味的“大通热凉粉”,此种吃法,因为美味价廉,很快风行巴蜀大地。当然,最正宗、味道最好的依然是大通镇本地烹制的热凉粉,“大通热凉粉”享有盛誉的原因,可能与其水质和地产豌豆有关,当然也跟配料的制作有关,因而好吃嘴们往往不远千里前往南充市大通镇,就为一品“大通热凉粉”的风味!深受世人欢迎。原料及制作工序,大通“热凉粉”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说起它的主要原料那是再普通不过了,就是我们常见的豌豆粉,只是现在用的豌豆粉都是精加工过的,一般工序是先将豌豆浸泡发胀之后,磨成豆浆,再过滤去渣,沉淀取粉,将粉加水煮熬至熟,然后加入调料即成。至于辅助材料,如腊肉、油、米豆腐、花生、黄豆、芹菜、葱、蒜、大头菜、榨菜、萝卜干、冬菜、花椒面、辣椒面、味精等十多种食物或调料,只要添加适量,都是名副其实的热凉粉。
口味特色,大通热凉粉名曰“热凉粉”,自然有热腾腾之感。但是,热凉粉并非热得不能下口,相反,热凉粉吃在口中,温度适中,而且口感柔爽,味道清香。一大盆热凉粉端上桌,表面给人感觉毫不起眼,看起来是乎那盆中物杂七杂八,让自己不知所措不能下口,心中疑惑顿生,“这东西能吃吗?”;不过,当第一次接触热凉粉,从盆中盛上一碗,试着让凉粉吃在口中时,才发觉热凉粉其中美味无穷,感叹自己差点丧失与美食失之交臂,甚至会心中责备起自己对地方小吃的无知来,同时感悟出什么事不能只凭表面现象作出判断定下结论的。而事实上,大通热凉粉在大通镇集镇上以至附近的乡镇,热凉粉是饭桌上的必备佳肴,随便到场镇上的大小饭店一溜达,哪家也少不了热凉粉;三朋四友,随意走进一家饭馆,一盆热腾腾的“热凉粉”端上来,既实惠又味道宜人;凡是进饭馆、酒楼大的,不上“热凉粉”这道菜就是一种缺憾,热凉粉是老少皆宜,雅俗共“尝”的。如今,大通热凉粉已成了附近民居招待贵宾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了。
历史典故,大通热凉粉还有一个历史典故。据说,张献忠统治四川末期,兵败经过南充大通,遇见一陈姓人士,要求其在十五分钟内做饭出来,但陈姓人士家徒四壁只剩下自家磨制的豌豆粉,因早闻张献忠残暴无比,情急之下将豌豆粉倒入锅内热水之中胡乱搅拌,随后加入一些辣椒、盐、姜、蒜等常用调料,然后盛上桌去,没料到张献忠等人吃得津津有味,连声称赞“大通热凉粉真好吃,好吃!”,自此,大通热凉粉便传播开来,经过几百年大通人的不断改进,大通“热凉粉”无形之中成了一道地方名小吃。今天,大通热凉粉仍然在嘉陵以至南充赫赫有名,虽然大通热凉粉尚无统一的配方、统一的原料供应,也无注册商标予以推广,但是在南充市西路一带乡镇、民居,热凉粉总是吸引着外地来客,大通热凉粉更是让大通镇的人们引以为骄傲。笔者想:如果大通热凉粉作为一种地方名小吃,就像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加以保护,同时地方政府文化部门加以大力宣传,餐饮服务部门对热凉粉加以深入开发,那么南充市又会增加一道地方名小吃,而且一定会被发扬光大的。
锅盔夹凉粉:锅盔!始于唐代,以雪白雪白的小麦面粉为原料,锅盔不是南充市大通镇的特产,但锅灰夹凉粉却是大通镇的特产。.锅盔,一种烤制的面食。制作锅盔一般是两个人,一人称白案,负责在案板上揉面,不断将一团团发酵的面在手中搓弄,直到觉得满意后,再放在一旁醒着;另一个则可叫成红案,根据顾客的需要,甜就加糖,咸则加盐,甚至还可以加辣椒酱。打锅盔的细节是这样的:先是扯下一小坨面团,滚动擀面杖擀成三指宽扁平的面皮,涂抹上油盐,花椒辣面粉末,有时候还要涂抹上一层芝麻,更增加口味。然后才卷成一个小卷,竖置案板之上,又用擀面杖将面卷从上向下擀,直到擀成一个圆圆的面饼,就摊开在油桶上烧得火辣辣的平底锅上烫烤,并不断用一把铁夹翻边烫烤。那面饼渐渐变得金黄蓬松之时,就揭开平底铁锅,放进肚大口小的的桶里一溜儿沿灶膛泥台竖置摆开烘烤,片刻工夫,那面饼便烤制得变成了一个仿佛发了酵的蓬松酥脆的飞碟一般,起出灶膛,用一把雪亮的小刀沿锅盔边沿,切入,理开一道小口,然后再用一个小铁刮子,将倒扣在案板上的一个洗脸盆一般形状的凉粉细细地刮上一碗,放进红油、盐、酱、醋,抖上一点花椒粉、胡椒粉,浇上生姜、蒜水,撒上几丝青葱的芫荽,在金黄黝黑的土碗里拌得晶莹剔透,鲜红耀眼,然后就从锅盔切出的口子处灌进去,装满锅盔的肚子,那金黄酥脆的锅盔顿时更变得更加脑肥肠满大腹便便了。然后热气腾腾地装进一个透明的小小的塑料袋子里面,交上一块钱,递过来,一个美味可口的锅盔灌就是属你所有了。那锅盔灌吃起来“咯吱咯吱”,脆生生的,香喷喷的!麻辣热脆香,看得旁边没买的人也禁不住垂涎三尺,仿佛见了可餐秀色一般!让人抓耳挠腮,情迷意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