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市地图
胶州市相关地区地图:
地理资源
胶州市是山东半岛与内陆连通的交通枢纽,优越的交通条件是胶州对外开放的突出优势。距青岛港、青岛前湾港均只有30分钟的车程,港口已与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开通了国际航线。胶(州)济(南)铁路、胶(州)黄(岛)铁路以及胶(州)新(沂)铁路横贯境内。距青岛国际机场只有30分钟的车程。目前,青岛国际机场又开通10条国际航线,56条国内航线,可通达全球各地和国内主要城市。济南至青岛的济青高速公路、青岛至黄岛的环胶州湾高速公路、黑龙江同江至海南三亚纵贯中国东部沿海的同三高速公路穿越胶州,与204国道和四条干线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胶州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物产丰富。现已探明或开采的矿产有重晶石、萤石、石墨、陶土、膨润土、珍珠岩、石英砂等。东南隅有25公里海岸线,沿海滩涂5.6万亩,另有淡养水面3.8万亩、海养水面4万亩、虾池2万亩。水产品有对虾、鲳鱼、黄姑鱼、带鱼、鲤鱼、罗非鱼、光鱼、河蟹、杂色蛤等200余种。境内有大沽河、胶莱河、胶河、墨水河、洋河5条主要河流,山洲水库、青年水库等56座水库,1.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境内盛产小麦、玉米、花生、大椒、果品、蔬菜等,胶州大白菜、胶州大椒干、“里岔黑”瘦肉型猪驰名中外。
第三产业
胶州具有悠久的商业历史传统,历来商业比较发达。近年来,随着同三高速公路、胶新铁路的建成和青岛港口西移,胶州立足不断改善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临港优势,倾力打造仓储物流基地,重点做大做亮以港澳零关税(CEPA)商品以及建材五金装饰为专业特色的西部商贸区、以为机械制造业配套服务为主的北部物流产业区和以生活资料配送为主的城市配送中心。目前全市共引进仓储物流项目20多个。其中投资1.8亿元的福兴祥生活资料配送项目去年建成运营;总投资4.2亿元的南方家园建材五金装饰商城一期已经完工,近300户客商入驻市场,年内正式启动;总投资4500万美元的青岛凯凯香港城正在快速推进,部分商铺已开始预售;总投资5亿元的半岛家园商城项目已签约落户;国家铁道部规划在胶州建设的山东省集装箱物流中心,总投资6.8亿元,该项目的建设,将对胶州创建物流枢纽中心城市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一个连接半岛东西,乃至辐射整个江北地区的仓储物流基地即将浮出水面。金融业实现突破发展,新增经营性金融机构7家,截止2009年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73858万元,比年初增加460711万元,增长26.9%,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02663万元,比年初增加212750万元,增长16.5%;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231248万元,比年初增加437011万元,增长55%。保险业较快发展。全年全市实现保费收入65785万元,增长16.5%。
行政区划
胶州共11个镇分别是:李哥庄镇胶东镇胶莱镇胶北镇胶西镇杜村镇张应镇铺集镇里岔镇洋河镇九龙镇,胶州共7个城区街道办事处分别是:阜安街道办事处、中云街道办事处、三里河街道办事处、北关街道办事处、云溪街道办事处、胶东街道办事处、营海街道办事处
城乡建设
胶州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着眼于接轨大青岛、融入半岛城市群,着力构筑“一城四区两翼”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框架,城市化水平达到49.8%。行政中心顺利南迁,新城区开发有序推进,映月园等60余万平方米住宅小区竣工启用。三里河公园顺利开园,成为传承历史文化、展示现代文明的一大亮点,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加快老城区改造,突出抓好“路水电热绿”,城市综合配套功能不断完善。引进香江集团积极实施电影院片区拆迁改造,着力构建古埠文化和现代气息有机交融的胶州湾财富中心。运用市场化融资方式,加快建设兼具防洪、生态、旅游等功能的东部滞洪区,有效提升了城市综合功能。立足于促进城乡互动,着力实施“一环四线”、“村村通柏油路”等公路建设工程,加快铁路电气化改造。五年来,新建改造公路543.7公里,通车总里程达到1539.8公里,初步构筑起沟通城乡、连接内外的现代交通网络。小城镇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镇聚集功能明显增强。2001-200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0.2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180亿元,引进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118个,过亿元内资项目46个。美国艾默生等10家世界500强企业及海尔、中集、地恩地等大批名牌企业先后落户。出口创汇连年居全省各县(市)首位,5年累计创汇71.3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3倍。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深入开展了“城市形象”工程,对市区河流沿岸进行了改造,主要道路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开辟公共绿地和街心景点60多处,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8%,人均占有绿地面积达到6.9平方米。目前,胶州市水环境质量全部达到功能区划标准,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338天,噪声环境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明显,荣获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青岛五市率先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示范区。胶州已建各类工业聚集区28个;省级聚集区1个,市级工业聚集区2个,镇级工业聚集区18个,国内外企业投资创办的专业聚集区7个;总规划面积146平方公里。
现代工业
胶州市以工业聚集区为龙头,以重点乡镇为骨干,以涉外服务为基础,全面实施外向带动战略,使招商引资出现了全方位、宽领域、大跨度发展的新局面。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1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6%,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提高4.3、2和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91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292.47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189.72亿元,增长12.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7:57.5:35.8变化为6.4:56.8:36.8。2009年,我市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组织领导,成立了工业经济运行指挥部,出台支持企业发展各项政策,深入开展“携手企业千人行”活动,工业生产企稳向好。全市910家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51.8亿元,增长22.7%,实现工业增加值275.71亿元,增长14.9%。工业经济效益逐渐回暖,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8亿元,增长22.3%;实现利税129.9亿元,增长14.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12.88%。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平稳。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67.9亿元,增长4.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35.96%。初步形成车船配件、锅炉辅机、家电电子、钢结构、轻工纺织、食品加工、木器厨具七大优势产业集群。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67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70家,利税过千万元的11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3.3%。1.外资企业:目前,全市外资企业发展到700多家,累计引进外资项目2112个,实际利用外资26.3美元,已有艾默生、现代德固萨等10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胶州。外贸出口增长迅猛,2005年全市完成出口总值11.3亿美元,位居山东省县(市)首位。2.内资企业:胶州市工业门类齐全,加工制造业发达,综合配套能力强。经过多年的改造、重组和引进内资,拥有全国最大的高层塔制造企业-东方铁塔和海尔、澳柯玛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分支机构,形成了金属结构、皮革制鞋、电子制造、食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是胶东半岛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2010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和各种挑战,面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迫切要求,全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实施“以港兴市”战略,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同步,坚持促进增长与提高效益并重,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城乡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49.4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36亿元,增长1.4%;第二产业增加值324.44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181.66亿元,增长12%。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调整为7.89:59.05:33.0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1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国税系统组织税收收入128156万元,比上年增长17%;地税税收收入179356万元,比上年增长44.8%。
人口与社会保障
2011年5月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84.31万人。人口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800327人,净增人口3810人。全年新出生人口6651人,出生率为8.33‰;死亡人口5524人,死亡率为6.9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1‰。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着力研究解决民生问题,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70元,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104元,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9152元,增长8.5%,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6687元,增长8.9%。全社会职工平均工资22359元,增长10.3%。就业局势稳定。2009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35428人,全年通过各种渠道共安排失业人员实现就业6582人。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2%。社会保障系统逐步完善。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人数为225289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84459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08809人,全年累计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是2336人。2009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壮大。2009年全市共有敬老院16个,床位达1397张,供养98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