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地图
嘉兴市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发展
嘉兴市境地处太湖流域,水乡泽国,为古越人聚居地。春秋时地跨吴越,史称“吴头越尾”,因此兼有吴“泰伯辞让之遗风”与越“夏禹勤俭之余习”。楚并越后,又接受了百余年楚文化的影响。自秦(前222)实行郡县制至五代(907-960)以前,嘉兴一直归属会稽吴郡,语言亦属吴方言区,故民间习俗以吴俗为主流,江南水乡特色鲜明,有别于省内山区、半山区。西晋末与北宋末,国家二次动乱,北方衣冠之族多渡江而南,带来了中原文化,优势互补,使嘉兴民风融合了中原风俗的成份,独特性与多元性并存。2005年,嘉兴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56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82亿元,二产增加值681亿元,三产增加值393亿元。完成一般预算总收入135.1亿元,增长18.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6.8亿元,增长21.7%。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3亿元,增长1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8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07元,同比分别增长10.2%和14%。浙江省嘉兴市统计局发布了2010年度嘉兴经济运行基本情况。初步核算:2010年嘉兴市实现生产总值22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7%。2010年,嘉兴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达5137.50亿元,比上年增长39.8%。其中,私营企业生产回升势头强劲,总产值增幅快于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纺织、电气、化纤、化工、通用设备、冶金工业等六大行业对工业生产增长贡献率达52.9%。工业出口交货值1193.50亿元,比上年增长29.5%,增速比上年提高38.7个百分点。农业经济稳中有升: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40亿元,同比增长5.2%。农业结构继续优化,畜牧、特种养殖、花卉、优质水果产量大幅增加,旅游观光和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加快,全市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57.2万亩,同比增长1.4%。全市已建成各类观光休闲农业园区28个。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1家。农产品质量得到提高,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取得成效。
工业经济较快增长:引导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148.08亿元、利税177.37亿元,分别增长25.7%和23.5%。工业用电量达123亿千瓦时,增长19%。重工业产值887.74亿元,增长27.6%。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增长26%,高于工业平均增速。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7.3%。品牌工程取得实效,新增中国名牌4个、浙江著名商标20个。
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0亿元,增长14%。嘉兴会展中心、综合物流园一期和海宁皮革城迁建一期建成使用,易初莲花、“国美”电器等著名连锁企业入驻嘉兴,江南摩尔、国际中港城等项目加快推进。南湖景区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桐乡乌镇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106.7亿元,增长24.1%。
开放型经济继续发展:全年合同利用外资2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57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列全省第三位。全年引进内资63亿元,增长21%。完成进出口总额99.22亿美元,增长25.2%,居全省第四位。其中出口70.44亿美元,增长38%。全年新批境外企业36家。截止2005年底,全市有出口实绩的企业1748家,出口的国家和地区达188个。
城乡建设扎实推进:沪杭高速公路拓宽工程全线贯通,嘉善大道、嘉湖大道建成通车,07省道市区段改建工程基本完成,建成乍浦港区3个万吨级以上码头,内河国际集装箱港建设开始启动,南郊河工程完成进度的65%。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中环东路延伸段等基本完成,小街小巷整治全面推进,完成危旧房拆迁3.5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1400亩,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全面启动“数字城管”,市区“三乱”和无牌无证营运三轮车专项整治取得实效。电源电网建设力度加大,新增11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162万千伏安。城乡交通、供水等一体化进程加快,新建连村到组公路1502公里,全市已有827个行政村开通公交线路;开工建设南郊贯泾港水厂,加快供水管网建设,新增城市管网供水人口31.5万人。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年疏浚河道1027.9公里,市区完成16家工业污染和危险源改造、整治任务。“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作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达到90%。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启动建设嘉兴科技城,中科院嘉兴中心微系统所等10个分中心入驻嘉兴,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启动15项国家和省、市级科研项目,全市新认定市级以上区域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中心15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8家。市科创中心被评为国家级科技孵化器,海宁纺织新材料基地被新认定为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增强,26个项目列入国家火炬计划,11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级新产品。科技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就共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签定了协议,达成合作意向88项。网上技术市场交易活跃,173个项目签约成交。教育强县创建成果得到巩固,平湖、海盐、桐乡通过省级教育强县复评,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全市初升高比例达到94.1%,普职比为1∶1,高考上线率达到90.7%。嘉兴市民健身中心、残疾人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动工兴建。全面完成经济普查登记工作,1%人口抽样调查开始启动。气象、档案、地方志、外事、侨务和对台工作取得新成绩。
历史沿革
嘉兴是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距今7000年前市境就有先民从事农牧渔猎活动。春秋时,此地名长水,又称槜李,吴越两国在此风云角逐。战国时,划入楚境。秦置由拳县、海盐县,属会稽郡。两汉时煮海为盐,屯田为粮。三国时吴国雄踞江东,析由拳县南境、海盐县西境置盐官县。吴黄龙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吴大帝孙权以为祥瑞,改由拳为禾兴,赤乌五年(242)改称嘉兴。两晋、南北朝时,嘉兴得到进一步开发,“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隋朝开凿江南河,即杭州经嘉兴到镇江的大运河,给嘉兴带来灌溉舟楫之利。唐玄宗天宝十年(751)析嘉兴县东境及海盐、昆山等县部分辖地置华亭县。唐代嘉兴屯田27处,“浙西三屯,嘉禾为大”,嘉兴已成为中国东南重要产粮区,有“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的说法。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在嘉兴设置开元府,领嘉兴、海盐、华亭3县,是为嘉兴首次设州府级政权。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40),因吴越王钱元瓘之奏请,在嘉兴置秀州,领嘉兴、海盐、华亭、崇德4县。北宋改秀州为嘉禾郡,南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升郡为府,后改嘉兴军。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嘉兴军为嘉兴府安抚司,旋升为嘉兴路总管府。宋元时,嘉兴经济较发达,被称为“百工技艺与苏杭等”,“生齿蕃而货财阜,为浙西最”。乍浦、澉浦、青龙等港口外贸频繁,海运兴隆。明宣德四年(1429)析嘉兴县西北境为秀水县,析东北境为嘉善县;析海盐县置平湖县;析崇德县置桐乡县,嘉兴府下辖7县,称一府七县。此后四五百年内嘉兴府县体制基本未再变动。其时,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日渐繁荣,棉布丝绸行销南北,远至海外,嘉兴王江泾镇的丝绸有“衣被天下”的美誉,嘉善有“收不完的西塘纱”的谚语,桐乡濮院镇丝绸“日产万匹”,名闻遐迩。明弘治《嘉兴府志》记载:“嘉兴为浙西大府”,“江东一都会也”。明末清初,清军攻破此处进行后进行了屠杀,使嘉兴损失惨重,不复当年繁华。清朝中期,清政府进行了赋税改革和整顿,并多次对杭州湾沿岸海塘进行修筑,嘉兴社会经济才逐渐好转,市镇恢复繁荣。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克嘉兴,建听王府为当地军政领导机构。清朝中期以后,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剥削,嘉兴的经济和城市面貌日渐衰落和凋敝。1911年11月7日,辛亥革命党人光复嘉兴,成立嘉兴军政分府。民国初废府存县,改称嘉禾县,后复称嘉兴县。1921年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闭幕,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1949年5月7日嘉兴解放,分设嘉兴县、嘉兴市,后撤并频繁。1983年8月,撤销嘉兴地区行政公署,分设嘉兴、湖州市,嘉兴市设城区和郊区,下辖嘉善、平湖、桐乡、海宁、海盐5县。1985年1月,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嘉兴市区及所辖嘉善、桐乡、海宁县被列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至1988年,嘉兴市及所辖5县均被列为经济开放区。1993年11月,嘉兴城区更名为秀城区;1999年6月21日,郊区更名为秀洲区,2005年嘉兴秀城区更名为南湖区。嘉兴市境地处太湖流域,水乡泽国,为古越人聚居地。春秋时地跨吴越,史称“吴头越尾”,因此兼有吴“泰伯辞让之遗风”与越“夏禹勤俭之余习”。楚并越后,又接受了百余年楚文化的影响。自秦(前222)实行郡县制至五代(907-960)以前,嘉兴一直归属会稽吴郡,语言亦属吴方言区,故民间习俗以吴俗为主流,江南水乡特色鲜明,有别于省内山区、半山区。西晋末与北宋末,国家二次动乱,北方衣冠之族多渡江而南,带来了中原文化,优势互补,使嘉兴民风融合了中原风俗的成份,独特性与多元性并存。:嘉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中国江南文化的发源地。早在六、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此孕育了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代表——马家浜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源头之一。嘉兴历代名人辈出,仅近现代就涌现出了文坛巨匠茅盾、国学大师王国维、新月派诗人徐志摩、漫画家丰子恺和张乐平、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等一大批名家大师。嘉兴自古为富庶繁华之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嘉兴承载着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辐射、苏南开放型经济和浙南民营经济的交汇影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目前所辖县(市)均进入中国百强县前30强和“浙江省小康县”行列。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15.30亿元,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嘉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环境优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嘉兴的自然风光以潮、湖、河、海并存驰誉江南,境内有革命圣地南湖、“天下第一潮”海宁钱江潮、“江南水乡古镇”嘉善西塘和桐乡乌镇,以及海盐南北湖、平湖九龙山等一批著名景点,构成了独有的江南水乡特色。目前全市拥有国家AAAA级景区4个,AAA级景区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科学技术
嘉兴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进步水平变化情况保持浙江省前列,市及所属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行列,所属县(市、区)全部进入省科技强县(市、区),实现双“满堂红”。科技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建设开始启动。以海宁皮革研究院为主体的浙江省皮革行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获浙江省批准立项建设,实现了省级科技重大平台零的突破;行业科技创新平台-软件业技术服务平台和专利服务平台已获浙江省批准立项,嘉兴现代毛衫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也已通过省级初步论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省级专家认证,并向国家科技部申报验收挂牌,全市新认定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2家,认定省级农业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建设单位4家。全市科技孵化器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今年新增国家级科技孵化器1家,省级综合性孵化器1家,省级专业孵化器2家。
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2007年全市高新园区入驻企业421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38.90亿元,同比增长30.08%;利税16.58亿元,同比增长106.46%;引进外资项目42个,合同利用外资2.29亿美元。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区域特色基本形成,新增了海宁复合包装材料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全市已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7家。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被认定为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6家和25家。注重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分别有11家和20家单位被新认定省、市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积极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提高科技创新显示度,2007年省级以上重大科技专项有23项。全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6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29家,比上年增加59家。
气候特征
嘉兴市地处北亚热带南缘,属东亚季风区,冬夏季风交替,四季分明,气温适中,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具有春湿、夏热、秋燥、冬冷的特点,因地处中纬度,夏令湿热多雨的天气比冬季干冷的天气短得多。年平均气温15.9℃。年平均降水量1168.6毫米。年平均日照2017.0小时。嘉兴市-名胜古迹
1990年新建巍峨的南湖革命纪念馆后,更增添了肃穆雄壮的氛围,前来瞻仰者络绎不绝;市区范蠡湖、落帆亭、子城、瓶山、清真寺、小蓬莱等都是有名的景区,知名远近。海宁盐官的钱江潮,素称天下奇观,每年农历八月十八观潮节高潮汹涌时,各地前来的观众常以十万计;盐官附近的海塘,工程宏大,堪称海上钢铁长城;盐官海神庙建筑峻伟,占鳌塔耸立海塘,均为游览壮观;盐官陈阁老故宅尚存部分明清古迹。海盐的南北湖人称小西湖,兼有山海湖之胜,是浙江省级游览区,区内景点众多,尤交通,火车站:嘉兴站、嘉兴南站、海宁站、嘉善站、嘉兴东站(货运);沪杭客运专线:嘉兴南站、嘉善南站、海宁西站、桐乡站;机场:嘉兴机场(建设中);杭州湾跨海大桥(海盐)。市花市树
香樟树:香樟为常绿乔木,树冠广展,枝叶茂密,绿荫蔽日,气势雄伟,为优良的庭院、行道树种。香樟植物全身均有樟脑香气,可提取樟脑和樟油,供工业及医药等用,木材坚硬美观,是良好的家具用材。樟树广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地,嘉兴种植也比较普遍,而且还存有百年以上的大树,市区内列入大树、名木档案的樟树有90株。石榴花:开在夏季,花常呈橙红色,亦有黄色或白色。石榴花作为一种观赏品种,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该市栽培也极为普遍,不少庭院、阳台和室内案头,人们都喜欢置有一、二盆石榴花作为点缀。石榴花开时,红色的花朵像烈火熊熊燃烧,能给人带来一种憧憬未来,努力向上的力量。黄和白色的花朵素淡清秀,使人赏心悦目。
杜鹃花:杜鹃花居我国三大天然名花之首,在嘉兴花卉的栽培中已经占有一定优势。目前杜鹃在嘉兴市的种植已十分普及。据初步统计,本市已有约二百栽培品种,种质资源较为丰富。杜鹃花在该市的栽培史已有四十年,近几年栽种已较为普及。杜鹃花色彩绚丽,花期从3月至6月,长达四个月之久,深受该市人民的喜爱。杜鹃作为市花,将以她独特的风格出类拔萃,象征着新嘉兴欣欣向荣,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