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区地图
南湖区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区划
辖8个街道、5个镇:新嘉街道、解放街道、建设街道、新兴街道、南湖街道、东栅街道、城南街道、长水街道;七星镇、大桥镇、凤桥镇、余新镇、新丰镇。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区内地势低平,平均海拔3.7米。南湖,面积仅有800余亩,南湖由运河各渠汇流而成,上承长水塘和海盐塘,下泄于平湖塘和长纤塘,南湖四周地势低平,河港纵横。
气候特点:地处北亚热带南缘,属东亚季风区,冬夏季风交替显著,四季分明,气温适中,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具有春湿、夏热、秋燥、冬冷的特点,因地处中纬度,夏令湿热多雨的天气比冬干天气短得多。
自然资源:这里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资源丰富,人均耕地占有1.3亩,为浙江省人均土地占有量的近3倍,并且拥有大量的建设用地。同时,南湖区盛产粮、油、茧、淡水鱼等农产品,为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和发展食品加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商机。
人文资源:这里人文资源深厚,不仅传承吴越文化之渊源,保留楚文化的余韵,而且深受海派文化乃至西方文明的影响,历代名人辈出,有着丰富的社会人文优势和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目前,嘉兴籍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有39人,从而有“近现代名人一半在浙江,浙江的一半在嘉兴”之说。嘉兴市目前有大中专院校66所,其中普通高校1所,大专4所,中专6所,技校5所,普通高中37所,成人教育机构11所,并另有社会办学机构192所,科研机构21所。每年都至少有6000余名毕业生进入人才交流市场。同时,还有众多的各类紧缺人才源源不断地从国内外向南湖集聚。
基础建设
不失时机地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建设的南湖新区已经全面启动,其中中心区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加紧建设中的区行政中心已累计投入资金近2亿元。以南湖新区建设为龙头,市区“城中村”改造和老住宅区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加大,面貌明显改观。加大小镇建设力度,五年来共完成小城镇投入11.4亿元,城镇功能和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中心村建设继续推进,农村“双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农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道路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实现了镇镇通二级以上公路和村村通公路。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带动了物流、人流、信息流,促进了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2002年,全区城市化水平接近60%。
经济发展
2002年,全区属地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亿元,人均GDP超过2万元。农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格局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效益农业发展迅猛,全区粮经种植面积比已经达到40:60,种养业产值比也达到了45:55。并且成功地创建了属全国首批21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之一的——嘉兴南湖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基本建成了粮油种子产业、生态环保牧场和科技孵化园以及茭白、葡萄、水蜜桃等六个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全面启动了优质水果、桑蚕、粮油、瓜果等五个示范区,在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下,全区农业已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转变。2002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470元。工业经济稳步推进,行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初步形成了以五金塑料、纺织服装、合成纤维等五大传统行业为主导、精细化工等五大新兴行业为潜在优势的格局。特色工业园建设势头强劲,开发档次日益提高,集聚效应不断显现。亚太嘉兴科技工业园、加西贝拉工业园和德丰科技工业园建设全面启动,南湖工业区、各镇(街道)工业园区、企业工业园建设进展迅速,全区各类工业区开发总面积累计达8962亩,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4亿元,519家进区企业总投资已达29亿元。
社会文明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围绕嘉兴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坚持不懈地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争创精品社区,全区涌现出一批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文明行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工作不断推进,近两年全区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00多项,已先后跨入了“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和“全省科技进步先进区”行列。着眼于发展先进文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硬件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强化,广播电视、体育事业和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等再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着眼于提高人的知识化水平,大力开展省级教育强区争创活动,九年制义务教育高标准普及,幼儿教育、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协调发展。顺利通过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达标验收,实行了“四级筹资、两级管理”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并取得明显成效。建立了区社会保险(保障)管理中心,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得到加强,通过了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和“一控双达标”验收,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残疾人事业、老龄工作、救灾救济、扶贫帮困等工作扎实开展。城镇及农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住房成套率达到80%以上,电话普及率成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前达到小康标准。
改革深化
南湖区着力破除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全面实施了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攻坚战,建立新型劳动关系,确立市场主体地位,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开展审批制度改革,削减行政审批项目,实行政务公开、政府采购,全面推进区镇两级党政机构改革、理顺管理体制和行政体制,逐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各类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中介机构,调整区、镇、街道和行政村以及城市社区的行政区划,建立并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以及住房、教育、养老、医疗社会保险覆盖面,基本形成了新的发展格局。同时,招商引资不断取得新突破,对外贸易实现大幅增长,经济外向度显著提高。2002年全区合同利用外资7229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2077万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01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