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昌镇地图
吉昌镇相关地区地图:
吉昌镇-组织建设
吉昌镇从村干部管理机制入手,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有效促进了全镇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2007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7.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256元。吉昌镇,一是动态管理,建立良性用人机制。镇党委根据各村实际情况采取民主选举、组织下派、兼任、交流等形式,在选人用人上打破身份、职业、地域界限建立动态管理模式,使村级干部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全镇下派镇干部到村兼任村支部书记的有3人;以交流形式任村干部的5人。二是加强培训,增强“双带”本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党员创富基地等资源,采取短期培训、示范交流、外出考察、挂职锻炼等多种办法,对村级干部特别是党支部书记轮流进行教育培训,使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增强了村组干部领富带富能力。全镇共举办村“两委”成员各类培训班30多期,培训400多人次。三是培养后备,增强村组活力。镇党委制定了《吉昌镇村级后备干部选拔方案》,注重对德才兼备、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党员的培养,并把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致富带头人和乡土人才纳入后备干部队伍管理,建立了村级后备干部信息库,实行培训准入制度,使一批批优秀后备干部脱颖而出。四是提高待遇,解除“村官”后顾之忧。镇党委本着多支持、少指责,多奖励、少惩罚,多服务、少干预的工作理念,对村级干部实行激励工资制度,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提高村书记的待遇。村党支部书记年薪最高可达6000多元。吉昌镇-劳动力转移
磐石市吉昌镇党委狠抓转移剩余劳动力,提出“一年打基础,两年大发展,三年成产业”的工作思路,采取多种措施,将劳务输出工作作为富镇裕民工作的重点来抓,收到实效。共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9767人,其中跨省5462人,省内3943人,境外762人,赴境外务工人员年人均收入8—10万元,年收入7000余万元。安置252名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举办集中培训700余人接受集中培训。900余人接受分散培训。吉昌镇-主导产业
根据吉昌镇农业大镇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选项目和确定主导产业时,要把着眼点放在农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上。吉昌镇确定了6个主导产业项目。2个农业农产品,即高油大豆、专用玉米、4个农副产品加工,即白萝卜加工、蛋鸡、蓝狐、金针蘑。通过6个主导产业的发展,可使全镇人均收入增加100-200元。一、发展高油大豆产业项目::以辽源裕龙公司为龙头建成2500垧高油大豆基地,主要分布亚吉灌区水改旱等12个村社,3200户。同时,在兴华、当石、倒木汉、长胜四个村建成专项大豆生产基地。
二、发展专用玉米产业项目::以吉粮集团为龙头建成3000垧专用玉米基地,主要分布在吉昌北片长崴子等16个村,4200户。
三、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即白萝卜加工。引进金鑫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建成100垧白萝卜生产加工基地,分布全镇各个村屯。
四、发展畜牧业基地建设:即帽山蛋鸡养殖基地:由帽山村农民尤立章等7户人家投资150万元人民币,在本村南侧兴建蛋鸡牧业小区,占地面积达2公顷,年产鸡蛋1500吨。蓝狐
五、发展蓝狐园区养殖建设:即由吉昌镇内韩大明等人投资150万元人民币,在吉昌镇原朝鲜族小学内新建一个蓝狐养殖小区,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并引进河北蓝狐和皮毛加工项目,打出“昌兴”牌蓝狐皮毛品牌,年可加工皮毛1万张。年内蓝狐存栏达2.3万只,真正形成吉昌特有经济动物小区。
六、发展吉昌镇食用菌基地:即金针蘑养殖小区:是由辽宁省东港市武文奎先生投资50万元人民币,在吉昌原场站飞机洞内养殖金针蘑,面积达2万平方米,年产金针蘑15万吨。
山西吉县吉昌镇
概述:吉昌镇,原名城关镇,在二00一年撤乡并镇更名为吉昌镇,乃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东连车城乡,西接东城乡,柏山寺乡,南界中垛乡,北毗文城乡,东西长20.8公里,南北宽17.5公里,总面积181.46平方公里,原辖19个村民委员会,2002撤村并组中合并为14个村委会。2004年3月,经县政府批准设立了六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007年,全镇总户数10402户,人口34977人。其中城镇居民14002人。吉昌镇政府机关共有机关干部、行政事业人员42人,设办公室,财政所、林业站、经管站、农技站、民政所、团委、妇联、文化站等科室。镇直机关包括吉昌镇卫生院、城关信用社、吉昌联校、吉昌粮站等。历史概况:民国六年(1917年),全县设3个区,现吉昌镇归一区所辖,一区政府设在现东关村,辖东关、柏村、上阳庄、西关、上东村、兰村、三堠、白额、南坪、谢悉、安平、东石泉、杏渠、底贴、南耀、白子原、马家河,三教18个村。即城关镇的前身。1947年10月,县城解放,全县设5个区,现吉昌镇大部分村划归一区人民政府,政府设在东关村,辖东关、西关、林雨、社堤、沟南、真村、山头、兰村、小府、柏村等10村。1954年撤销区建制,全县划为28乡(镇),现吉昌镇基本划分为城关镇和祖师庙乡、林雨乡、兰村乡。1968年10月1日,撤销乡建制,改称人民公社,其中城关人民公社,包括今城关、车城、东城等乡镇所属村庄,同年11月,吉县与乡宁县合并称为乡宁县,原吉县城关人民公社称为吉镇人民公社。1961年7月1日,乡吉分县恢复吉县建制,吉镇人民公社分为城关、曹井、东城3个公社。1983年底,城关人民公社成立辖:马家河、东关、西关、桥南、祖师庙、小府、林雨、上东村、兰村、苏家坪、大田窝、山阳、谢悉、辛村、准子河、柏凡头、两满池、兰古庄、学背后19个生产大队,102个生产队。1985年10月,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改城关人民公社为城关镇,辖马家河、东关、西关、桥南、祖师庙、小府、林雨、上东村、兰村、苏家坪、大田窝、山阳、谢悉、辛村、准子河、柏凡头、两满池、兰古庄、学背后等19个村,102个村民小组。2001年撤乡并镇时,更名为吉昌镇,辖区不变。2002年2月撤村并组合并为14个村委会:马家河、东关、西关、桥南、祖师庙、小府、林雨、上东村、兰村、大田窝、山阳、谢悉、兰古庄、学背后。2004年3月,设立6个社区居委会即:东关社区、西关社区、桥南社区、学背后社区、小府社区、祖师庙社区。
重大事件:吉昌镇历史上曾发生的重大事件:1958年10月1日,城关公社成立,同年,城关公社办机械厂建10千瓦发电车间,为本县发电之首。1959年8月27日,吉镇公社首次引进乌尔苏斯----45拖拉机。1969年6月,建立城关公社有线广播转播站。1973年1月,国家投资54万元,调集城关公社民工500名,修建栏杆沟水库。1980年2月,城关公社桥南大队办企业,被省政府评为“社队企业”先进单位。1983年9月,城关公社桥南大队醋厂生产的“古桥”牌醋,被评为“省社队企业优质产品”。1985年9月,祖师庙村“农村基金合作社”(即村办信用社性质)开张营业,同年12月24日《山西日报》报道了这一消息。2005年5日9日,吉昌镇桥南村水洞沟发生大面积山体坍塌,掩埋居户12户,死亡24人。2005年5月,吉昌镇城北垣万亩苹果园区被省工农业旅游发展指导与示范点评定委员会评为“全省农业旅游示范点”
自然概况:吉昌镇有农用土地面积47565亩,农户人均2.4亩,地理座标介于东径110°27′至111°7′与北伟35°53′至36°21′之间,属于吉县中南部残垣沟壑地区,海拔在740——1300米之间,地表平缓,坡度一般在3°以下,境内特征为东高西低,五垣一川,即城北垣、兰村垣、兰古庄垣、立马垣、谢悉垣五大垣面,一川即清水河沿川。吉昌镇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冬季寒冷少雪,夏季雨量集中,春季多风,年平均气温摄氏10度,年积温3947.3℃,平均年日照数2563.8小时,年平均降雨量579毫米,无霜期172——180天。土壤分2个土类,8个亚类,21个土属,62个土种。在土类中以褐土为主。平均有机质含量1.04%,含氮0.052%,速效磷6.17PPM,速效钾50.5PPM。
境内主要山脉有:人祖山:位于县城北20公里处,分水岭呈北东东走向,主峰顶海拔1820.5米,南北长6.6公里,东西宽3.5公里,总面积23.1平方公里,该山为古代森林区之一,除有众多野生动物外,盛产橡籽、连翘、山桃、山杏、沙棘、萱草、木耳、蘑菇和猴头,并遗有北魏以后所建庙宇和摩崖石雕多处。(人祖山风光),庖山:位于县城东北15公里处,属人祖山的一条支脉,分水岭呈南北走向,主峰海拔1449.7米,南北长6.25公里,东西宽2.15公里,总面积13.44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