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省电子地图 > 青岛市地图 > 城阳区地图 >
棘洪滩街道地图
棘洪滩街道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状况

经济指标:1994年6月建区以来,全街道国民经济各项经济指标逐年增长。1994年,完成社会总产值122991万元,完成国民生产总值33095万元,完成国民收入28470万元,实现财政收入978万元,人均收入1625元。2004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6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入13.5亿元,完成财税总收入2.63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547万元,人均纯收入5688元,综合经济实力列青岛市乡镇“十强”和山东省乡镇前列,进入全国千强乡镇行列。
特色经济:工业是棘洪滩街道的支柱产业,连续多年获得青岛市利用外资“十强”乡镇。改革开放以来先后设立青岛市民营科技工业园和城阳区金岭工业园,大规模地吸引和利用内外资,包括青岛市十大工业园中的纺织工业园、橡胶工业园等在内的10余个园中园项目先后在棘洪滩街道落户。2007年,棘洪滩街道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总体工作部署和建设现代化特色城区的目标,开拓创新、扎实苦干、克难而上,经济社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全街道完成生产总值79.5亿元,同比增长35%;完成财税总收入6.06亿元,同比增长73%,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完成1.23亿元,同比增长43.3%;完成出口创汇3.8亿美元,同比增长3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70元,同比增长11%。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区前列,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始终坚持以优化经济结构为发展目标,加快构建现代工业新体系,凸显服务业区域特色,街道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四大特色产业”培育初见成效,工业经济实现高速增长。以四方股份、庞巴迪为龙头的高速列车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全国最大的高速列车生产基地,生产配套企业达到31家,全年完成产值85亿元、税收3.8亿元。石油化工产业,重点推动总投资50亿元的安邦石化加快建设,07年投资1.3亿元的扩建项目已建成投产,全年完成产值22亿元、上缴税金6200万元。新材料产业累计引进、转化项目26个,全年完成产值30.6亿元,国恩科技等6个新建项目均已建成投产或开始安装设备。橡胶产业已完成黄海橡胶60万套全钢生产线搬迁,08年初完成技改后可达到年产180万套、20亿元的生产能力。全年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总产值175亿元,增长106%,完成增加值53亿元,增长108%。同时着力转变增长方式,对外开放质量有了新提高。全年引进内外资项目60个,其中外资项目23个,到帐外资5122万美元,增长43%,实际利用内资21.2亿元,增长23%;引进世界500强项目1个、累计达到6个,引进投资过1000万美元外资大项目4个,投资过5000万元内资大项目10个;全年新开工项目24个,开工面积18.2万平方米。全年有13家外资企业增资、新增注册资本2664万美元。突出区域特色,三产服务业发展实现新突破。着力促进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全面启动生产资料和产成品配送、商贸物流、餐饮娱乐、旅游开发等领域的大项目,投资1000万美元、年营业额8亿元的北冶钢铁物流项目和投资6000万元的南万商贸城均已建成、开始装修,总投资26亿元的卓越建材城进入评审和规划设计阶段,投资1亿元的四方机厂物流项目已完成规划设计,投资1.8亿元的桃源河综合开发二期建成投入使用。全年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4.6亿元,同比增长24%。

下辖社区

金红滩社区(棘洪滩社区),中华埠社区,大胡埠社区,小胡埠社区,上崖社区,下崖社区,港北社区,南万社区,魏家庄社区,黄家庄社区,沈家庄社区,古岛社区

城镇建设

城市建设2001年,聘请山东省规划设计院完成《棘洪滩街道区域发展规划》和上海市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城阳区锦绣小区规划》。

特产

海西末货:名产“海西末货”。棘洪滩(金红滩)的海产品丰富,最为珍贵驰名的是海西末货。“末货”是指浮游在河口入海处水面上的一种微小的虾。“末货”一词至今未在全国通用,各类辞书中查不到它,但《崂山县志》中有“末货”记载。它是胶州湾北部的特产,因其太微小,被认为是“海货的末末”而得名。末货经过精心烹饪,味道鲜美,是餐桌上的美食佳肴。素有“海西末货,越小的越贵”之说。相传在清朝时,海霸占据海域,靠海上捕捞为生的海西渔人失去了生机。走投无路的渔民们,想通过村中驻京师的和尚疏通官府惩治海霸。几个精明强壮的渔人偷偷到海口捕捞末货,装入家中瓷,罐,连日风餐露宿赶往京城,找到和尚。和尚第二天即宴请朝廷官员,开宴后将末货端上,官员们吃后赞不绝口,问为何物。和尚边道出菜名,边落泪叹气,道出原委。第二天早朝,官员向皇上奏本,要求铲除海霸,还海西百姓公道。皇上恩准,遂颁布诏书,铲除海霸,使海西渔民能自由自在捕捞生产。
韩洼海水豆腐:“韩洼海水豆腐”。棘洪滩(金红滩)的海水豆腐,风味独特。早在清末民初,河南头村人利用清澈甘冽的洪江河水和本地大豆为原料,用海水点浆生产豆腐,细腻白嫩,爽滑可口,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全村有30多户,雇工200多人,在青岛专营豆腐生意。后来,河对岸的韩洼人也掌握了此项手艺。20世纪30年代,韩洼人也流往青岛做豆腐生意,业户达28家,从业人员270人。1950年代初,青岛市各豆制品厂的生产骨干,多为韩洼、河南头人。后来,河南头和韩洼村合并为韩洼生产大,故而人们把当地生产的豆腐统称为“韩洼豆腐”。如今,“韩洼豆腐”已是人们喜爱和熟知的品牌。
渔盐之利:历代“渔盐之利”。棘洪滩(金红滩)地处胶州湾北岸,自古以来,借地利之便,享有“渔盐之利”。域内制盐,最早入典《禹贡》。自明朝始,盐民淋卤,置锅支灶,燃薪煎制,傍海煮盐,资本萌生,盐业最著。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南万村民万永方率族人开辟盐田,以晒代煎,开胶州湾盐业改煎为晒之先河。所产之盐除销往国内,还远销朝鲜、日本、俄罗斯等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加大投入,实施旧滩改造,采用先进技术工艺,促进了域内盐业发展。至2005年,有盐田2万余公顷,年产原盐8.35万吨,成为青岛市重要的化工原料和生活用海盐的产地,其主导产品“海玉牌”原盐粒大、色白、纯度高,被评为省、部级优质产品。

历史文化

摩天岭:摩天岭传说。棘洪滩(金红滩)因摩天岭的故事而驰名四方。所谓“摩天岭”,原是一座高20米左右的岭埠。相传清朝乾隆皇帝欲东游山海时,曾问询鲁籍高官刘墉有关崂山风光。刘墉忠君爱民,怕皇帝出游搅扰地方百姓,便把摩天岭脚下的洪江河、棘洪滩说成是白浪滔天、虎狼出没的凶险之地,使乾隆打消了游览崂山的念头。有关摩天岭的传说由民间口耳相传,经过作家整理在《城阳间故事》《刘思志民间故事》《崂山民间故事》发表后,更充满了神奇色彩。
柳腔戏曲发源地:棘洪滩(金红滩)街道是被誉为“胶东一枝花”的著名地方戏柳腔的发源地之一。清咸丰七年(1857年),棘洪滩开始有人清唱柳腔。清末民初,东毛家庄村的于守汉、李维同、李壮德、李丙福、于瑞宝等发起组织柳腔戏班,演出剧目为古装戏。1915年,村民刘作尧发起组织柳腔戏班,由王敦珍、刘吉富、余孟(艺名小忌讳)任戏班师傅,演员7人,演出剧目多为《四京》《八记》中的折子戏和其他传统剧目。20世纪60年代,棘洪滩境内村村都有业余柳腔剧团,农闲时节排演剧目,春节前后演出。上演的剧目,既有传统戏,又有现代剧。在柳腔戏演员中,最著名的是东毛家庄村的毛秀美。毛秀美1950年代初拜柳腔名伶、人称“戏母子”的即墨县南泉镇挪城村的刘森学艺,三年后登台。1956年进入即墨县民益柳腔剧团,成为台柱子,扮演青衣、花、大生、小生等角色。其演出剧目和唱腔,曾多次录制成音像制品,在省、市电台、电视台播放。

社会事业

2004年,有初中2处,小学16处,在校中、小学生4420人,幼儿园16处,入园幼儿830人,共有教职员431人。城阳区第二人民医院预防保健所、棘洪滩医院坐落域内。全街道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1%,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4%。2003年,被命名为青岛市文明单位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