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镇地图
金石镇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建设
金石镇属国亚热带性湿润气候区,兼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7℃,降水量1331毫米,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镇区有亚热带动植物197科,934属,2470种。珍贵树种有铁杉、长苞铢杉、银杏、连香树、水青树等30种。野生动物160种,珍奇动物有红腹角雉、水鹿、苏门铃、大灵猫、华南虎、麝、云豹、锦鸡、娃娃鱼、猴等36种,珍贵药材有绞股蓝、三七、天麻、白芍、党参、厚朴、金银花、百合等。粮食作物有荞麦、大麦、小麦、玉米、黄豆、红薯、花生、绿豆等。水果以柑桔、脐橙享誉海内外。木材、楠竹资源尤为丰富,另外还盛产27种野生食用真菌。金石镇交通运输方便。镇内有15条大道、30余街道,主街是解放路、大兴路、春风路。县主要机关单位、学校、车站、商店大部分在这三条路旁。到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将城东南原水头乡合并入金石镇,镇区建设更为突飞猛进。现镇内交通四通八达,主要交通线有:新宁—邵阳、新宁—黄金、新宁—武冈、新宁—东安、新宁—全洲、新宁—资源,扶夷水道及乡间公路构成的交通网络辐射全境。
简介
金石镇位于三台县西北边陲,距离县城36公里,离中江县城27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04°48′,北纬31°11′。东与建平镇接壤,南与八洞镇相接,西与中江县通济镇毗邻,北与新鲁镇、黎曙镇交界。全镇面积67.07平方公里,场镇面积1.0平方公里。辖3个办事处,21个行政村,197个经济合作社,1个居委会,总人口36657人,其中农业人口32408人。人口出生率5.9‰,人口自然增长率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59人。耕地面积2317公顷,人均耕地1.07亩。森林面积162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8.32%。金石镇原名为童家场,又名双龙场。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后以场上凿有能容水七八十担石缸,更名大石缸,清代设牛金乡。镇内水、电、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齐全。近年来全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先后被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评为"四川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镇"和"四川省小集镇建设试点镇"。距金石场镇3公里的团结水库、翠湖山庄、度假村,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是省、市、县有名的旅游地和各种会议的举办地。四条出境公路通向东、西、南、北。全镇机关内设党政办、经济办、计生办、民政办、财政所、农业服务中心、计生服务站等5个行政机构和2个事业机构,人员编制54人,其中行政在编35人(工人4人),事业在编19人。
简介
金石镇位于涟源市的最南端,距市区约60公里,与娄星区、双峰县、邵东县毗邻,是典型的“边沿乡镇”。辖内5.8万人口,分布在108平方公里的广袤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这个被边沿化的偏僻闭塞的山乡,终于打开山门,与外面的世界对接。一条条公路,一座座高楼,一个个产业化基地,创业的激情在这方曾经贫瘠的土地上涌动。勤劳的金石人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干劲,创造了一个“点石成金”的神话。
农业特色
金石镇的农业颇具特色。粮食连年丰收,保持吨谷镇的称号,潮州柑、杨桃、香蕉等名优水果也比较有名。花卉种植业更是闻名遐迩。辖区内的翁厝村种植花木已有400多年历史,全镇的花木种植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种植的种类由原来的单一草本、木本到现在的藤本、宿根、球根、多肉等,品种齐全,形成了“春节时花”、“绿化苗木”、“鲜切花”、“阴生观赏植物”、“兰花和盆景”五大类800多个品种,其中“大型古典树桩(景树)”,在潮汕地区属特有种类。金石镇的工业经济发展迅速。有工业企业近300家,主要从事食品、家具、服装、毛织、五金机械、电子等。近年来,金石镇委、镇政府确立了“工业立镇”的经济战略,着力扶持企业的发展,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崛起。全镇分别形成了辜厝村的木工家具业,龙下村的服装加工业,厂头村、下陇村、塔下村的毛织业等“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不锈钢产业也在不少村悄然兴起,为本镇的工业经济注入新的活力。镇还拥有一批知名企业及其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如金都集团公司的金都咸菜皇、橄榄菜;获得国家名优产品大奖的金石塑料制品厂古钱牌净水系列产品;在潮汕地区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兴电器有限公司电器产品;双宇陶瓷有限公司的高档出口瓷器等。
历史沿革
金石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镇区汉代属扶夷候国,古称扶阳城,南朝梁代武帝中大通三年(公元531)迁治于夫夷水北岸(今新宁一中附近)因其他附近有金城山,故有金城故城之称。明英宗正统(143年)山同人杨文相起义,梁扶阳故城烧为废墟,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于扶阳故城二里许沙洲筑土城建四门,自此始有城池,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改筑石城墙。清光绪十九年(1895)更名为“金石”,因取金石城村与城效石桥村之合称。民国初改名为“金石镇”。从金城到新宁县至今有840年历史。先后涌现出的历史名人也有很多,如清云贵总督刘长佑,两江总督刘坤一,农民起义领袖李源发、武汉大学教授、文学院长刘永济、建筑家刘敦桢教授,原国家高教部副部长刘子载等,为这片神奇的土地增光添彩。
经济发展
该镇在发展名、优、特、新水果,药材等方面,又有新的进展。全镇发展了10余个名优水果品种,共计12万余株,面积达500余亩。该镇现有果园面积2000余亩,其中优质水果800余亩。全镇水果总产达到280吨,年产值实现80余万元。水产养殖户达682户,养殖面积2490亩,年产成鱼可达240吨,产值可达110余万元。该镇种植蔬菜2500亩以上,其中300亩以上的村1个,30亩以上的社52个。水产、水果专业户达120余户。现已逐步形成以玉仙、海棠、桐子、新安、高井村为主体的台北柚、脐橙基地;以互助、三秀、石柱、李家坝村为主体的金花梨基地;以瓦窑、新安、玉仙、三秀、友谊、元山、李家家坝为重点的畜禽养殖基地;以高井、荣庄、治河、蟠桥、长虹、燕河、明朗、桐子、瓦窑、互助村为重点的商品蔬菜生产基地;以海棠、玉仙、桐子、蟠桥、石柱、康庄、泉源村为中心的林果、药材型经济片等基地,推动了产业化的进程。政府还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投入资金3.9万多元,使"天保工程"得以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