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源区地图
晋源区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条件
晋源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度,无霜期170天,年均降雨量462毫米,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大自然赋予晋源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蒙山、太山、龙山、天龙山,都有较好的森林植被和珍奇的野生动物。西边山覆盖着全区90%的森林,是野生动物的天堂,仅天龙山一带就有鸟类150余种,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褐马鸡、金雕、天鹅等。同时,西部山区又是资源富存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原煤储量2亿吨,石膏储量3500万吨,还有石灰石、耐火粘土等矿产资源。地表水与地下水储量丰富,是北方城市中少有的富水区。开发利用水总量为8039.79立方米/年。按水源分类:地表清水3050万立方米,占总量的37.94%;地下水4989.79万立方米,占总量的62.06%。特别是晋祠的难老泉水、善利泉水自古闻名于世,5.1平方公里的晋阳湖是华北最大的人工湖。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独特的自然景观浑然一体,形成了黄土高原上少有的山水风光,为晋源建设旅游经济特色区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文化底蕴
晋源区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文物历史资源,境内现存各类文物古迹95处。文化遗址:太原市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五个,晋源区就占了四个:晋祠、天龙山石窟、古晋阳遗址、龙山石窟。古遗址10处,最著名的有晋阳古城遗址;石窟、古墓、造像、摩崖19处,最著名的有天龙山石窟、龙山道教石窟、北齐娄睿墓、虞弘墓、春秋大墓、西山大佛、北齐童子寺连理塔等;古建筑65处,其中久负盛名的晋祠古建筑群,云集了中国古建楼、台、殿、阁、亭、榭、轩等建筑,有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等古建国宝,祠内群树交荫,晋水穿凿其间,难老泉、宋塑、周柏并称为"晋祠三绝"。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用"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鼓箫鸣,微波龙磷莎草绿"的诗句来描绘晋祠美景。除此之外,还有明秀寺、张氏祖祠台骀庙、晋源文庙等。古晋阳还是许多炎黄子孙的开姓立祖之地。许多中华民族姓氏与这里有着渊源关系,有已经认可的"王氏"和"张氏"的祖地。
历史文化:古晋阳还曾经造就过王之焕、王维、王昌龄、白居易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晋源区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五教齐全,现有对外开放的佛教寺庙5个:古寨村弥陀寺,晋源西街普贤寺,武家寨村观音寺,花塔村华塔寺,姚村的仙岩寺,古城营村的阿育王塔(舍利塔)是区内佛教标志性工程;道教场所1个:金胜镇西寨村的北极宫,是太原市唯一有专职道士的道教活动场所;天主堂14个,分为五府营、姚村、洞儿沟三个堂区,洞儿沟本堂楼群林立,设施齐全,紧邻的七苦山上,建有"上天之门"、"祭坛"和"圣母大殿",形成了金碧辉煌的建筑景观;基督教活动场所3个,教会设在晋源南街;伊斯兰教区2个,罗城、义井两地的伊斯兰教信众分别为500余人。
经济概况
发展方针:“十五”时期,是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五年来,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率先发展、强区富民”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为今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十五”期末,全区生产总值实现31.6亿元,年均增长16.5%(原口径),超过“十五”预期8.5个百分点(原口径);财政总收入2.05亿元,比2000年的6125万元增长235%,年均增长2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4776元,比2000年的2862元增加1914元,年均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比2000年增长60%以上。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三次产业结构渐趋合理,经济增长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效益型转变。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形成了化工、纸业、医药、煤炭开采及深加工等四大优势支柱产业。工业企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规模以上企业从“九五”期末的13个发展到33个;优势产品不断做优做精,侨友顺酐、伸华炭黑、伟业造纸等位居国内同行业前列。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在全区经济中的比重达80%以上。工业园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北部医药园区完成产值5000万元。农业种植结构逐步优化,粮经比由2000年的8:2调整为5:5。日光节能温室从3万间发展到近10万间,“5422”农业园区建设工程基本完成,各类农产品初加工率达到50%,蔬菜、苗木花卉、林果、畜牧等四大特色产业效益不断提升,初步形成了西边山林果带、中部高效农业带、东部汾河沿线生态林带“三带”和种、养、加相结合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大步迈进,从单一的交通运输业向旅游、餐饮、休闲娱乐、物流配送等高层次、宽领域拓展。市场建设日益完善,万国汽贸、新源集贸等专业市场形成规模,康庄生态园、龙山滑雪场健康运营,全区商贸业由个体分散经营向同类集中。城乡贸易日益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09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城乡统筹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五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5亿元。晋源新城完成投资3.5亿元,基础配套日益完善;较好地完成晋祠拆迁任务,晋祠新镇投入使用;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全区新建、改造公路200余公里,旧晋祠路拓宽改造、新晋祠复线绿化、亮化和美化工程顺利完成。村村通工程取得重大进展,90个行政村全部通了油路,农村客运班车通车率达97%。完成集中供水工程47处,解决了4万多群众的饮水困难和水质不达标问题。
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进一步巩固。园林城区创建成效不断显现,累计完成造林面积542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2.89%,被省政府评为林业建设先进区;全区城市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48.39%和30.38%,人均绿地面积达10.47平方米。对破坏环境的非煤矿山企业进行清理整顿,关停取缔了75家耗能高、污染重的土小企业,在晋祠和罗城地区创建了2平方公里无燃煤区,各种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八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协调进步。“十五”时期,社会事业项目累计投入4890万元。区实验中学、实验小学完工投用,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师资力量不断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累计转化科技成果220余项。计生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长效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5.9%。区、镇、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为群众提供了周到的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完成了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和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审计、档案、双拥、民族宗教、防震减灾、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民兵预备役等各项事业也取得新成绩。旅游资源
晋祠博物馆: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公元7世纪至12世纪间极为辉煌壮美、璀璨绚烂的篇章。晋祠是祭祀西周唐国诸侯姬虞的祠堂,创建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1500年前,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晋祠已有相当规模。后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国诸时期,历经2000多年的擘划营造和修葺扩充,遂成当今规模。其中于公元7世纪至12世纪间最为兴盛,是中国唐、宋古建园林、雕刻艺术之典范。保存至今的有盛唐时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古代建筑100余座,特别是主体建筑圣母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实例。保存在圣母殿内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为当时社会上真实人物的写照,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它不仅是中国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宫廷人物的造像,而且是中国雕塑史上艺术高超的罕见精品。晋祠创建年代久远,跨越时空漫长,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幽美,是许多祠庙建筑难以比拟的。晋祠以大量的古建筑、雕塑、碑刻、壁画、古树名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建筑、园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且跨越的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实例,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最珍贵的遗产。交通提示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太原市通往晋祠的308,856,804路无人售票公共汽车,昼夜持续时间长(早6:00--晚23:00),行车间隔时间短(15--20分钟),乘车环境舒适。天龙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龙山腰。天龙山亦名方山,海拔高1700米。这里风光秀丽,历史上曾是北齐皇帝高洋之父高欢的避暑宫。四周山峦起伏,遍山松柏葱郁,山头龙王石洞泉水荡漾,山前溪涧清流潺潺。天龙山石窟创建于东魏(公元534—550年),高欢在天龙山开凿石窟,高欢之子高洋建立北齐的晋阳为别都,继续在天龙山开凿石窟。隋代杨广为晋王,继续开凿石窟,唐代李渊父子起家于晋阳,建造石窟达到高峰。石窟分布在天龙山东西两峰的悬崖腰部,有东魏,北齐、隋、唐开凿的24个洞窟,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3窟。现存石窟造像1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幅。各窟的开凿年代不一,以唐代最多,达十五窟。东魏石雕比例适度,形象写实、逼真,生活气息浓郁;唐代雕像则愈见严谨、洗炼、精湛。唐代石雕体态生动,姿势优美,刀法洗炼衣纹流畅,具有丰富的质感。第九窟“漫山阁”中的弥勒大佛坐像高约8米,比例和谐,容貌端庄凝重;下层观音立像,高约11米,形体丰满,璎珞富丽,纱罗透体,而普贤雕像,面带微笑,治然自得,是石雕中的精品。明人张冕《天龙寺》诗有“门对虬松欹偃石,殿围龙柏倒撑丘”句,即指此景。天龙山上,还有遍山松柏,尤以盘龙古松龙游神盘,纵横缠绕,为天龙山上又一奇观。天龙山石窟以其造型的娴熟、比例的适当、线条的柔和、雕刻的精细为我们研究佛教、美术、雕刻、建筑各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典范,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交通线路:坐太原到清徐的小巴,或者坐8路公交晋祠下车,然后绕道晋祠后面上天龙山,沿着盘山公路一直走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