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地图
太原市相关地区地图:
社会事业
教育:2010年底,全市共有高等院校36所,在校学生442945人(含博士、硕士研究生);中等职业学校61所,在校学生164858人;技工学校45所,在校学生43983人;普通中学230所,在校学生239953人;小学607所,在校学生267325人;幼儿园784所,在园儿童95352人;特教学校5所,在校生数992人;工读学校1所,在校生992人。科技:全市现有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305个,工作人员144万人,每年研究与开发项目4000多项,完成科技著作近300种,发表科学论文达万余篇,获得了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如中北大学获得了一批包括5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科研奖励,2011年9月学校又有3项2012年度国家科技奖目前已通过评审,这一获奖数量在全国也位居前茅。其科研成果成功应用于神舟系列飞船、“嫦娥一号”、天宫一号、战略导弹、我军主战坦克等国防科技工业,超重力化工技术、集成精密成形技术、新型材料技术等在国民经济建设及重大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文化:全市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6个,群艺文化馆12个,博物馆5座,国家级综合档案馆11个,各类公共图书馆馆藏图书4290.4万册,馆藏档案资料556万卷(册)。晋商银行是首家总部设在太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全市人均公共体育场馆面积达到0.91平方米。小轮车训练基地被列为国家级基地。全市新闻媒体主要有《太原日报》、《太原晚报》、《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太原广播电台、太原在线、太原新闻网、龙城热线、太原市政府信息网。
高等院校:公立本科院校序号学校名称主管部门办学层次12中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山西省本科省部共建大学本科2113山西大学山西省本科4太原科技大学山西省本科5山西医科大学山西省本科6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本科7太原师范学院山西省本科8太原工业学院山西省本科9山西中医学院山西省本科,独立学院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太原科技大学华科学院、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高等专科,太原大学、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西职工医学院、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山西生物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综合职业技术学院、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山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山西工商职业学院、山西经贸职业学院、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兴华职业学院、山西警官职业学院、山西体育职业学院、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山西华澳商贸职业学院、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
中学:省重点中学,成成中学、进山中学、太原五中、山西省实验中学、太原十二中、市实验中学(原太铁一中)、十五中、太原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十八中)、太原三十六中、太原外国语学校、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四十八中、太原师范学院附中、太原育英中学、太原市第四实验中学(太钢一中)、太钢三中,省二级重点中学,太原第三十八中、太原三十中、第二实验中学、第三实验中学、十九中、二十中、太原市第二十一中学校、二十七中、太原市第五实验中学、化二建中学、古交一中、清徐中学、徐沟中学、小店一中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太原矿藏堪称丰富,主要有铁、锰、铜、铝、铅、锌等金属矿和煤、硫磺、石膏、钒、硝石、耐火粘土、石英、石灰石、白云石、石美砂等非金属矿。在矿物资源中以煤蕴藏最丰,铁矿次之,石膏居三。山西以盛产煤而有“煤海”之称。太原处在“煤海”中部,地质上称太原的煤藏为“太原系煤”,储量居全省第七位,是山西煤炭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太原系煤不仅储量丰富,而且煤种齐全,焦煤、肥煤、瘦煤、贫煤、气煤、无烟煤应有尽有。铁矿储量较为丰富,分布亦较广,主要类型为沉积变质型、接触交代(矽卡岩)型、沉积型,锰铁矿储量较少。非金属矿中石膏矿是太原第三矿产,石膏以其质地优良驰名全国。动植物资源:太原植物区系含有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地衣、藻类和菌类,具有植物资源丰富、植物起源古老、单种属植物较多等特点。许多植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广泛的用途,为太原市的科学研究、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植物资源。据1987年普查,太原地区野生动物资源,有鸟纲16目、37科、17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四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7种、中日保护候鸟80种、山西省重点保护鸟类8种;哺乳纲6目、17科、4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兽类一种、国家二级保护兽类5种、山西省重点保护兽类3种;爬行纲动物3目、4科、8种;两栖纲1目、2科、5种;鱼纲2目、4科、21种;甲壳纲动物1目、2科、2种;昆虫纲13目、70科、177种;蛛形纲2目、3科、10种。
其他
1.越南太原省。(TháiNguyên)辖2市、7县、13镇。位于越南北方的东北部,面积3542平方公里,人口109.54万人。(2004年数据)全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有越南“钢都”之称。地方特产
晋祠大米:产于太原晋祠镇一带,这种大米,颗粒长,个头大,外形晶莹饱满,呈半透明状,米色微褐,做出饭来颗粒分明,香气扑鼻。吃到嘴里,味香甜,有韧性、粘性,有咬头。晋祠大米所以质地优良,是由于水土关系。生产这种大米的稻田,用晋祠难老泉水浇地,这种水,水温低,含有明矾等矿物质,加之晋祠附近村庄土地肥沃,土壤呈黑色,有利于水稻生长。清徐葡萄:产于太原清徐县境内。这里是国内著名的葡萄产区之一,素有“葡萄之乡”的美称。清徐葡萄已有一千余年的栽培历史,葡萄产地主要分布在县城西北一带的山定。这里生产的葡萄品质优良、味美香甜、色泽鲜艳、含糖量高。唐朝诗人刘禹锡来并州曾写有葡萄歌,赞美清徐葡萄。
太原玉雕:太原玉雕历史悠久,雕刻工艺精致、细腻,所用原料石质精美,产品品种多样,它既是太原古老文化的象征,又是太原人民智慧的结晶。太原玉石资源丰富。太原玉雕,就是根据天然玉石资源因料取材,因材施艺,在玉雕大师们的精工刀刻下形成了色、形、态俱佳的工艺美术品。
太原仿古铁器:太原仿古铁器是太原古代冶金技术的继承和发展。太原晋祠宋铸铁人名闻中外,就是太原古代冶金技术高超的最好历史见证。近年来,太原北城区金属工艺厂以优质生铁作原料,陆续生产仿石铁器。他们的产品品种繁多,用工精细,产品形象酷似原物,如“马超龙雀”、“明九龙鼎”、“云冈佛头”、“晋祠铁人”等,形象逼真,神态自如,与原物陈列一处,凡可乱真。
经济发展
太原是中国建国初期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一五”时期,太原为全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当时与北京、天津同为华北地区“工业重镇”。20世纪末以来,随着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和全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政策的出台,太原的经济发展又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在全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中,太原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承担起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化“领头羊”的重任。近年来,以不锈钢生产基地、新型装备制造工业基地和镁铝合金加工制造基地“三大基地”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发展良好。经过50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以能源、冶金、机械、化工为支柱,纺织、轻工、医药、电子、食品、建材、精密仪器等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加上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集中及商业物资供应中心的优势,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代表性的企业有世界产能第一的不锈钢生产基地——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镁铝合金加工和研发基地——富士康太原科技工业园;全国最大的主焦煤生产基地——山西焦煤集团;制造曾托起“东方红”、“神舟”七号升空的航天发射装置和三峡水电站1200吨桥式起重机的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还有兵工厂单位中国兵器晋西机器工业集团和全国最大的不锈钢综合销售企业太原希尔发集团有限公司。还有美国惠普,沃尔玛,华硕,通用电气,日本新石油和中石化,三一重工等一大批世界和中国500强落户太原。其中来自北京的大型飞艇制造项目已经开工,太原将成为全国最大的飞艇制造城市。环境治理:2006年,全市开展以控制结构性污染、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调整燃料结构、遏制扬尘污染为重点的环境治理工作,实现了经济增长、污染减排。实施战略转型,设定“绿色高压线”。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实施了19项重点污染治理工程和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发展了10个清洁生产型企业和10个工业废水零排放企业。工业污染治理总投资达到12.7亿元。整治落后燃煤设施,调整燃料结构。全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面积已达到23平方公里。开展综合整治,全方位控制扬尘污染。2009年,全年二级及二级以上空气质量天气达到296天,其中优等(一级)天气达到23天,并被评为国家级园林城市。2010年全年二级及二级以上空气质量天气达到304天,其中优等(一级)天气达到62天。
2009年经济指标:地区生产总值1545.24亿元,同比增速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2.63亿元全市财政总收入279.57亿元,比上年下降8.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28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28.92亿元
应对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下政府决定扩大内需,太原“一揽子”新项目扩内需保增长太原市先行。启动基建项目:
一是实施外围框架道路新建工程,在城市中心区外围新建一批城市道路,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是实施中心城区道路改造提档工程,对城市中心区道路破损严重、交通拥堵的主次干道进行拓宽改造,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改善交通状况,提升城市品位。
三是启动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工程,做好尖草坪-小店-榆次轨道交通线的规划设计、科研论证等工作。
“大太原”经济圈:
范围:太原市域全部、晋中市的多数县(市、区),吕梁市、忻州市及阳泉市的少数县(市、区)。为山西省经济最发达地区。
空间结构,核心——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内圈层——将成为核心城市的工业生产区、都市农业区和都市功能外延区。
外圈层——作为煤焦产业的疏散地,承担经济圈“全国能源基地”的生产运输职能。未来太原经济圈的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500亿元至6000亿元,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一,人口总数超800万。
轨道交通建设:据了解,太原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已基本完成,相关文件包括客流量预测报告、环评报告、轨道沿线土地利用规划,城市交通发展规划也在同步进行编制。根据规划,太原市轨道交通由市区线和市域线组成,中心城区内城市轨道交通网远期规划方案为L型线路构成的棋盘放射状布局方案,由5条轨道交通线组成,全长158公里。远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由10条路线组成,市区线路6条,市域线路4条,全长331.7公里。其中,地铁2号、3号、7号线将经过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太原南站。太原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整体建设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近期建设阶段,时间从2010年到2017年,应建设1号线一期工程和2号线一期工程,通车里程为56.9公里。将设置车站52座。预计该项目近期建设需要动态投资约272亿元,静态投资约265亿元。
星级酒店:
五星:,万狮京华大酒店,山西国贸大饭店,金港大酒店,晋祠宾馆,花园国际大酒店,丽华大酒店,龙城国际饭店,五洲大酒店,希尔顿太原酒店,迎泽宾馆
万达威斯丁6星,
摩天石7星。:四星:三晋国际饭店,山西大酒店,阳光大酒店,金蓉家园大酒店,愉园大酒店,黄河京都大酒店,滨河饭店,御花园金悦酒店,三星:并州饭店,晋阳饭店,锦麟东方酒店,新纪元大酒店,御花园假日酒店,泰瑞国际商务酒店,中城宾馆,汾酒大厦,铁道大厦,康庄生态度假村,快捷酒店:如家快捷酒店,锦江之星旅馆,汉庭快捷酒店,金广快捷酒店,维客商务酒店,格林豪泰酒店,(截止2009年)
主要商场:贵都世纪广场(柳巷南路),茂业百货(柳巷南路),华宇购物中心(开化寺街),梅园百盛(亲贤街),燕莎友谊商城(长风街),新康隆商城(平阳路),铜锣湾国际购物中心(柳巷北路),阳光王府井百货(亲贤街),华宇购物广场(漪汾街),世贸购物中心(长治路),美特好购物广场(千峰南路),华宇国际精品商厦(新建北路),东方红服装城(朝阳街),同至人购物中心(朝阳街),巴黎春天百货(柳巷北路),新天龙购物中心(迎泽大街),北美新天地(长风街),天美新天地(长风街),万达广场,和信商座(长风街),山姆士
(截止2009年)
商业银行:国家级,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制,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渤海银行,境外,汇丰银行,花旗银行,巴克莱银行,澳大利亚澳新银行。总行设在本地,晋商银行
大型企业: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山西省煤炭运销集团有限公司,太原铁路局,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美锦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晋西机器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太原煤炭气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省国新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太原希尔发不锈钢有限公司,(2008年山西省企业100强,太原部分)
文化艺术
从人文环境来说,太原自古处于华夏民族与草原民族交往和冲突的中心地带。从夏商周直到宋元明清,先后有群狄、诸戎、匈奴、鲜卑、羯、氐、羌、突厥、回纥、女真、契丹、蒙古、满等民族在此与汉民族进行过激烈的冲突和斗争。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或缘于仿效,或缘于抵御外敌,保家立国,太原一带“人性劲悍,习于戎马”,如杜佑在《通典》中说的“并州近狄俗,尚武艺”,形成了尚武,强悍、侠义的民风。太原“乱世出英才”,“并州自古多英豪”。卓尔不群: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自然造化赋予太原这样一种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使得太原在文化层面上具有了极富个性、极具风采的特点。
包容性:由于自古地处汉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错地带,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过渡地带,因而太原必然在文化层面体现出包容的特性。
首先,表现在政治上的包容。汉族、胡民族政权统治时,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常常照顾对方的利益,以缓和矛盾,加速民族融合,以维护巩固其统治。如周初,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地(今太原地区)时,就为其定下了“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略,在生活习俗上又照顾戎狄的传统习惯,从国家大政方针上兼顾戎狄的利益。
其次,表现在民族上的包容。汉民族主导下的游牧民族内迁,使太原成为北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丰富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组成。东汉末年,政府在太原地区的汾阳、祁县、忻州、文水等地大规模安置内迁的匈奴部族,共计15万人,开中国大规模接受游牧民族的先河,此后,游牧民族内迁的趋势不断。李渊父子太原起兵时,就有胡人成员参与。胡人安禄山曾兼任河东节度使,驻守过太原。唐晚期,李光弼保护太原时,用的军队基本上都是以胡人为主的朔方军。到五代末期,太原地区的各民族大致已经完成的融合,汉胡之间的界限,特别是文化上的差距渐少,生活习性趋同。今天,曾分布在太原的部分少数民族已经不见了踪迹,显然已经融入了太原这块土地,成为太原人的一个组成部分了。因此太原人身体里流动的不仅仅是汉族的鲜血,更有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的血缘基因。
第三,文化上的兼容并蓄。政治的包容与民族的融合,促进了文化上的兼收并蓄。在太原南郊出土的春秋赵卿墓,其中有不少青铜器物兼有中原和草原文化的特点。
开放性:不同民族间的反复冲突与交融,各种政权你来我往的攻伐征讨,促进了人员的频繁流动,必然带来文化上的开放性。太原早在原始社会就与周边地区有着密切的来往。考古资料表明,太原光社文化,其影响涉及内蒙、河套及陕西东北部。夏商周时期,太原盆地的诸戎群狄一直与中原地区有贸易往来,所谓“戎狄荐居,贵货易土,土可贾也”。春秋时期,大原盆地的汉族,就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周边的戎狄,与戎狄通婚,进行贸易。当时晋与活动厂太原西南的狐氏之戎交好,晋公室与其首领狐突的两女儿联姻,一位成为晋文公重耳的母亲,一位成为晋惠公夷吾的母亲。汉民族这种对外开放的态势一直沿续了下来。战国时期,赵国与周边进行经济贸易往来,在晋阳制造的货币流通于中原各国,甚至在今内蒙古的赤峰都发现过晋阳货币。南北朝时期,是古代民族大冲突大融合的黄金时代。从太原近几年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看到,太原在北齐时,与周边的交流是非常活跃的。隋唐时,太原也是东西方交流的通道,甚至同远在万里之外的西域、波斯都有着相当的联系和交往。宋朝,太原地区是中原与契丹、辽、西夏进行互市贸易的重要枢纽。元时,太原与西方交往更频繁。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来过太原,并在其游记中,留下大量的记载。明清时期崛起的晋商,以太原为主要基地和商埠码头,与外省甚至外国贸易,以山西富有的盐、铁、麦、棉、皮、木材等特产,进行长途贩运,换取江南的丝绸、茶等,再转销西北、蒙、俄等地。清代中叶,山西商人不惧艰险,远涉重洋,在日本的东京、大阪、横滨、神户以及朝鲜的新义州等地,设立了票号海外分庄,从事国际汇兑业务,开创了中国金融机构向海外设庄的新纪元。其开放的意识在当时领中国风气之先。
多样性: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错与过渡的地理因素,汉胡融合杂处的人文环境,其在文化上必然体现出一种多样性的特点。首先是种族的多样性。中国古代几次大的民族融合,太原地区都是重要的场所。从古代最早的戎狄到后来的鲜卑、匈奴、羯、羌直到契丹、女真、蒙古、满族,都曾在晋阳大地历史舞台上演出一幕幕的历史活剧,至今,太原仍然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有回、蒙、满、俄罗斯、鄂伦春、哈尼、壮、土、土家黎、维吾尔、藏族等26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太原。其次是性格上的多样性。久受儒家文化教育的熏陶,太原人知义、尚信、讲求气节,务实纯朴。又因久居边塞和民族冲突与融合的要冲,频临战事,强化了太原人尚武的精神,使他们具有了粗犷豪放,坚韧刚烈、尚武侠义的性格。
完备性:太原最具特色的地方,是它表现在文化层面上所具有的完备性。
一是历史传承的完备性。2500多年的悠久的建城历史,使太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西周春秋时期。三家分晋,赵以太原为都城,在此拉开战国序幕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并与封建社会共进退,经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在太原的履历表上得到了完整的体现。它也见证了中国所有朝代的兴衰更替。因此是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古城。
二是社会环境上的完备性。易守难攻,可进可退的地理形势,丰饶的物产和发达的手工业,强悍的民风,再加上几个朝代苦心经营的坚固城池,这几种因素汇集起来,决定了太原具有一个自成一体,小而全的社会环境。在外敌来犯时,它可以据险自守,长期不依赖外界,自给自足,独立存在。又可以在条件具备时,主动出击,影响中原政权。谁占据了太原,谁就拥有了逐鹿中原的基础和资本。这种既能独善其身,又可兼济天下的战略优势,在历史上成就了许多政治家的宏伟抱负,或建一姓王朝,或成千古英名,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前进。但同时,恰恰正是因为这种自成一体的完备性,常常在国家动荡之时,给封建割据势力以支持,逆潮流而动,与历史前进的趋势相抗衡。
三是城市角色的完备性。太原可称得上是千面之城。它曾经是九个封建政权的都城,同是又是历朝历代重要的军事重镇。它既是古代重要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基地,又是古代北方重要的贸易枢纽,特别是明清以后,随着晋商的崛起,又成为一个商业和金融业的都会。中国古代城市所应有的各种角色与功能,太原都经历过、扮演过,因此,是历经世事沧桑的集大成者。这种完备性,自古以来不断塑造着太原人自信进取、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在天下太平、战事不兴时,也常常助长太原人万事不求人、肥水不落外人田的处世哲学。太原所表现出的这种完备性,在全国范围内绝无仅有,成为中国城市文明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细分起来,太原文化主要蕴涵在以下4个方面:
一是人文精神,太原文化很大程度上主要表现为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悬釜而炊”、“孤城自守”、“薛王出降民不降”的精神。
二是文物古迹,太原文物的遗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太原这座古城昔日曾经达到怎样的繁华、怎样的富足和辉煌。
三是名章文献,李白、王维、王之涣、王翰、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于谦等,都曾来过太原并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四是民风民俗,太原人民风淳朴,“有尧舜遗风”,太原人勤俭善贾,“首重商,其次读书”,太原人敬重鬼神,乡里多佛殿神祠。太原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四时节庆,相互往来乃至于民间艺术,花样百出,讲究繁多,原始纯朴,回味无穷,它们共同构成了太原历史文化中最具特色、最具魅力的一部分。
太原莲花落:莲花落(lào)(也称为“莲花乐”)太原惟一的地方曲种,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曲艺艺术,流传于城市乡村,它那雅俗共赏、妙语珠连、脍炙人口的艺术魅力倾倒了无数的男女老少。四十年来,它不仅以浓郁的太原方言与传统的晋唐文化跻身于中华古老民族文化的大花园中,而且其艺术奇葩的灿烂光彩再现了黄河文化雄浑古风。无独有偶,它的产生与发展与一位土生土长的太原传奇人物曹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莲花落的说唱词,基本上是七言四句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来合辙入韵。表演之时,先扣大竹板,间配小竹板,打板三巡之后,开始说唱,以唱为主,间以夹白,边唱边说,抑扬顿挫,尾音稍长。时下的太原莲花落,不仅有七件子伴奏,而且发展到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伴奏。主要乐器有三弦、扬琴、二胡、木鱼等。当年的莲花落极不注重表演,仅是边说边唱。这是因其早年为街道表演的形式所决定。自从解放搬上舞台后,已经注重于身段和动作的表演,与昔日不可同日而语。2010年,山西省太原市的“莲花落”,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编号地区遗产名称类别Ⅳ-9山西太原太原秧歌传统戏剧Ⅹ-2山西太原傅山传统故事民俗Ⅹ-1山西太原小店牺汤民俗Ⅵ-5山西太原形意拳杂技与竞技Ⅵ-2山西太原洗髓经杂技与竞技Ⅷ-3山西太原六味斋酱肉系列传统手工技艺Ⅱ-2山西太原九大套民间音乐Ⅹ-11山西太原晋祠庙会(水母娘娘的传说、晋阳风火流星)民俗Ⅸ-1山西太原傅山养生健身术(八珍汤、傅青主女科、傅山传说)传统医药Ⅷ-12山西太原郭杜林晋式月饼制作技艺传统手工技艺Ⅷ-5山西太原山西面食传统手工技艺Ⅶ-4山西太原山西民居砖雕艺术民间艺术Ⅴ-2山西太原太原莲花落曲艺Ⅲ-11山西太原背铁棍(抬阁、挠阁)民间文学Ⅱ-8山西太原太原锣鼓民间音乐Ⅰ-2山西太原民间传唱史诗《杨家将》民间文学Ⅷ-61山西太原清徐县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传统手工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