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西省电子地图 > 太原市地图 > 晋源区地图 >
晋祠镇地图
晋祠镇相关地区地图:

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国家环境保护局公布了“2006年度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名单,我省的晋祠镇和晋城市巴公镇榜上有名。当选的181个乡镇,多为江苏、浙江等东部地区乡镇。晋祠镇的获选,标志着通过完成痛苦的经济转型,该镇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晋祠镇因地处闻名中外的晋祠风景区而得名。改革开放之初,晋祠镇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但同时却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致使景区内烟雾缭绕、污水横流。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晋祠镇依法取缔了辖区内小焦化、小耐火、小水泥、小石灰、小煤窑,关停不达标的造纸厂,炸毁24根大烟囱及10个私开矿口,清理了70余万吨的煤堆,经过壮士断腕式的经济结构调整,使空气质量有所好转。2003年开始,太原市投资1300万元建成集中供热热源厂,使该镇两万多居民告别了小锅炉,成功地建成了1平方公里无燃煤烟控制区。同年,又投资3000万元完成了晋祠大循环水工程。晋祠镇投资323万元,修建了护河堤和南沙河、北沙河公路,建成五处拦河坝、两处跨河大桥,从根本上改变了小流域的环境,并建成了垃圾中转站,实现了垃圾不落地管理。该镇还委托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西财经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先后完成了《晋祠发展十年规划(2001――2010)》《山西太原晋祠――天龙山风景区规划》《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环境规划》。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晋祠镇先后实施了“农业生态工程”“观光农业工程”“新镇引建设工程”等一系列工程。在山区退耕还林1560亩,沿边山的七个村建成干果林3600亩,农田林网化建设完成17100亩,初步建成汾河防护林带、晋祠复线路林带和边山经济林带。对景区污染造成的蟠龙松黄叶、死枝现象,晋祠镇组织专家进行会诊,制定了蟠龙松保护方案,强制拆除了周围的10家饭店、30余个摊点,使蟠龙松再现生机。

旅游相关

晋祠博物馆,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晋祠镇,依托著名风景名胜晋祠园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隶属于太原市文物局。1952年成立山西晋祠古迹保养所,1990年更为现名。晋祠创建年代不详,最早见于《水经注》,是为纪念晋国诸侯唐叔虞而建的祠堂,又名唐叔虞祠。晋祠以古建筑、雕塑、名泉、古木著称于世,祠内风景秀丽,建筑宏伟,殿宇林立,有近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点缀于山光水色之间,古木葱郁,诗情画意。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祠博物馆总占地面积101538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0余平方米,开辟有傅山纪念馆、董寿平美术馆、晋溪书院、翰香馆等。晋祠博物馆库房面积1000平方米,馆藏文物5000余件,包括陶瓷器、青铜器、木器、竹器、玉器、刺绣、书画、碑刻、古籍善本等。珍贵文物1600件,其中战国青铜器、唐华严经石幢、元青花刻花盖罐、山西地方名人如傅山、赵铁山、祁隽藻等之书画作品以及近现代折扇等是该馆的主要藏品。博物馆内设办公室、保管部、治安部、群工部及董寿平美术馆、傅山纪念馆等共12个部门。近年来举办的大型展览有“中日书法展览”、“董寿平美术作品展”、“晋阳文物精品展”、“清代帝后文化生活展”、“翰墨迎春——山西近代书画名家作品展”等。1997年9月19日——1997年12月20日,应日本国文字文化研究所邀请,晋祠博物馆提供展品50件/套在日本大阪、滋贺等地举办了“傅山书画展”。近年来,该馆相继出版了《晋祠碑碣》、《华严经石刻》、《太原文物》、《翰香馆法书》、《中国晋祠》、《晋祠之铭并序》、《晋祠(宋代)彩塑》等图书资料。1995年被省委、省政府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地区特色

晋祠镇的得名,是因为镇内有祭祀西周唐叔虞的祠堂——晋祠。说起晋祠,这个现为国家AAAA级的风景名胜区,很多人对此地都是如雷贯耳。到晋祠镇,多数游人都想亲眼目睹晋祠这处风景秀丽的艺术殿堂。晋祠祠庙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公元7世纪至12世纪间极为辉煌壮美,璀璨绚烂的篇章。徜游晋祠的每一处,必看的景点有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祠内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鱼沼飞梁是现代立交桥的前身,在我国桥梁建筑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圣母殿、献殿,体现晋祠的大气,恢弘。圣母殿是晋祠的正殿,高坐在神龛之上的神祗是圣母,唐叔虞的母亲,也是炎帝之后,姜子牙之女。谁也不知道到底是为什么母亲取代了儿子的位置,总之,晋祠里,唐叔虞已经退而求其次,甘心当作配角了。游人对晋祠几乎有一致的共识,认为它是现在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宝库之一;是中国仅存的唯一唐宋园林;是宗祠建筑与造园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晋祠碑刻是一部涵盖丰富的“石史”。晋祠现存有800年以上的建筑4座、塑像42尊、碑刻135块、铸造艺术品8尊;600年至800年、300年至600年的建筑也有多处。在一处文化遗产中保存有如此众多的文物精品,实属罕见,其唯一性与珍贵性都是别处无可比拟的。由东向西,祠门、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排列在东西主轴线上,最后以欢喜岭上望川亭为终点。南部台骀庙、公输子祠、王琼祠、三圣祠、同乐亭、白鹤亭、胜瀛楼、晋溪书院。北部苗裔堂、朝阳洞、吕祖阁、三台阁、待风轩、静怡园、唐叔虞祠、昊天神祠、钧天乐台、东岳庙、文昌宫、五云亭等环周布置。这些建筑或依山或傍水,楼、堂、阁、亭、台、桥、榭间沿渠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景,给庄严肃穆的祠庙增添了几分灵气与动感。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崇宁元年(1102)重修。殿依山而筑,恰在晋水源头之上,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的,单槽,四周围廊,即宋《营造法式》记载“副阶周匝”做法。形成一个宽阔的前廊,其构架做(作)了特殊处理,将下檐前廊当中三间的四道梁加长到深二间,梁尾交于殿身单槽缝的内柱上,使殿身前檐当中三间四柱不落地而立于上述梁上,并把殿身正面的门窗槛墙后移到内柱之间,形成深两间的前廊,格外宽敞。殿内部分,深三间上架通梁,空间完整高敞。殿前八根廊柱上各缠绕木质盘龙一条,即《营造法式》所载的“缠龙柱”,是现存宋代此种做法的孤例。大殿斗栱六铺作,単栱拱出三跳,柱头双抄单下昂,补间单抄出重昂,并施异形拱。下檐斗和上檐补间昂嘴,长大而平出,舒展而豪放。斗栱彩画与《营造法式》卷三十四,五彩遍装极相似,虽属后世重装,当是古法。展顶筒板瓦覆盖,黄绿色琉璃剪边,琉璃脊饰虽为明代更换,但形状色泽精致,整座殿宇庄重富丽,此殿是现存宋代建筑中唯一用单槽副阶周匝的建筑,柱身侧脚,生起显著,屋顶及檐口曲线圆和,表现了典型的北宋建筑风格,可视为宋式殿堂建筑代表作。鱼沼飞梁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其渊源可追溯到南北朝。现存飞梁系北宋时与圣母殿同建。沼中三十四根八角石柱,复盆式莲花雕饰柱础,柱头普柏枋相交,上置栌斗,施十字栱承托梁枋,四向连到沿岸,结成十字形板桥。东西宽阔,连接献殿和圣母殿,南北下斜如翼,与圣母殿脊的角相呼应,大有振翅欲飞之势。其形制作独特,偶见于古画之中,而现存实物仅此一例。洵属可贵。飞梁前的献殿,是陈设祭品之所,琉璃花脊,明间前后设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四周槛墙上装直棂栅栏,施五铺作斗栱,单抄单下昂,补间一朵,上部梁架四椽袱前后檐通梁,上施驼峰托脚承平梁,其上设侏儒柱和大叉手,构法合理,坚固耐久。殿内敞朗,四翼舒展,外观酷似凉亭,整体结构古朴轻巧而稳定。晋祠合周礼、儒学及佛、道文化为一体,使晋祠的精神内涵包容最广、联想极多,在国家社稷与黎民百姓之间架起一座十字桥梁,给后人留下许多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非常值得称道的是,晋祠时至今日,园内除个别建筑进行修缮和维修、铁人因风雨微有侵蚀、有些碑刻局部微有风化剥蚀、水量逐年下降外,大部分园内的文物和自然景观,基本上还保持原来的规模和风貌,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保存较好、较为完整的(唐宋)古典园林。晋祠镇位于太原市西南23公里处,属晋源区管辖。这里还有国家森林公园天龙山、悬瓮山等自然景区,以及有以种植莲藕、水稻为主要农产品的荷花世界稻花香平川。由于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太汾公路、晋祠复线公路、太原环城高速公路又贯穿其中,交通十分便利。特别是座落在晋祠公园旁的晋祠国宾馆,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山西均下榻于此,这是其他乡镇不可与晋祠镇比拟的又一道靓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