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房乡地图
卡房乡相关地区地图:
产业特色
新县卡房乡党委、乡政府立足当地山场自然资源的优势做文章,念好“山”字,经,唱好“林”字戏,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该乡一是优化经济林。积极鼓励群众大力发展、优化经济林,并在资金、技术、信息上给予倾斜,已发展茶园面积达520亩,改造老板栗园面积达200亩,栽种银杏达5万株。二是保护天然林。大力宣传保护天然林的目的和意义,增强群众爱林护林意识,成立专业巡逻队,配备专用巡逻车辆,统一巡逻服装,明确巡逻路线,突出巡逻重点,加大巡逻力度,严禁乱砍滥伐,杜绝破坏天然林,坚决封死天然林,并对重点天然林区明确专人管理,挂牌保护。三是改造次生林。充分利用当前的系列林业优惠政策,鼓励群众加大次生林改造力度。2008年春以来,完成次生林改造达2800亩。行政区划
卡房乡下辖村:古店村、牛冲村、卡房村、胡河村、王畈村、居畈村、胡湾村、何山村、叶湾村经济发展
卡房乡人均只有6分耕地,但山场面积广阔,而且历史上曾有种植板栗的传统,所产板栗个大、皮薄、色艳、含糖分高。1987年,乡党委提出了咬定青山不放,大力发展板栗、银杏、杉木林的思路。10年栽树,回报丰厚。2007年,这个乡的板栗树已达4万多亩,杉木林3万多亩,人均银杏树20多棵,绿化覆盖率达60%以上。胡河村黄坳村民组胡克经一家,就是靠发展板栗富起来的。他开发了100亩板栗园,已全部挂果。他说,平时施施肥、治治虫,农活不多,但树上多长一个板栗,就等于多下一个鸡蛋。他幽默地将此比喻为“人在床上躺,钱在树上长”。这个村的村委会主任胡克林说,原来胡河人只知守着几分田,不知也不敢开发山场,穷得叮当响。现在全村人均6亩板栗园,人均年收入少说也有2000元。他介绍说,村上60多岁的张瑞兰,单身一人,请人开发了7亩板栗园,每年再请人施肥、治虫、收板栗,她只给请来的人做做饭,2006年收入2万多元,2007年是“小年”,也收入6000多元。农民富了后,首先想的是修路、办电,改变生产生活环境。何山村郭凹村民组只有74人,坐落在山上,运送东西祖祖辈辈靠肩挑、背扛、手提。随着板栗的发展,全村人强烈要求修路。村民们用改革的办法,把一片板栗园和几棵银杏树出租5年,得款25万元,全村老少齐上阵,4个月就修通了8公里的盘山公路。全乡筹资800多万元,修了60多公里的村组公路,通电入户率达100%,95%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电冰箱、彩电已基本普及,有的还用上了煤气。经济的发展,使卡房乡农民的精神面貌和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逢年过节,走亲串友,已由过去把烟酒作礼品,改为送生产资料、化肥、良种和喷雾器。乡干部介绍,胡湾村一刚结婚的青年农民,拜望老丈人时,带的礼品就是化肥、喷雾器……新农村建设
新县卡房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立足当地资源优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大力实施“富民强村”工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产业富村:该乡坚持走“科技兴农”之路,始终把科技推广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头等大事来抓。该乡成立了以乡长任组长的科技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县、乡、村三级科技网络。该乡定期邀请市林科所、县林业局、县科技局等单位的技术人员,举办各种新品种、新技术培训班,还采取提供科技信息、发放科技资料、播放科技电教片等多种形式,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群众自身的“科技含量”,积极培养“科技型农民”。该乡共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80余期,发放资料2万余份,播放电教片130余场次,推广新技术42项。
支柱龙头带村:卡房乡是一个林业大乡,该乡通过不断加大对板栗、天麻、银杏等支柱产业的扶持力度,全乡已形成5万亩板栗、5万窖天麻、30万株银杏的产业规模,并积极推广湖北靖州油栗、豫栗王等板栗优良品种和“豫银一号”银杏,做大做强支柱产业。该乡年产板栗300万公斤、天麻20万公斤、银杏20万公斤,产值1600余万元。
精神文明强村:该乡以开展“五好”党支部、“五好”党员和“文明村组”等创建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星级文明户”、“科技示范户”等争创活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道德实施纲要,还经常组织群众开展舞狮、旱船等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