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山街道地图
兰山街道相关地区地图:
兰山街道-名胜古迹
作为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辖区内名胜古迹众多,分布着临沂古城址,王羲之故居、五贤祠、孔子庙、天主教堂,琅琊冢、小城后遗址,“琅琊八景”中“普照夕阳”、“平野晓霁”、“沂水拖蓝”等诸景遗址。辖区西部有回民聚居村——南道村。传统小吃闻名遐迩,尤以八宝豆豉、糁为著。临沂古城址:临沂城始建于春秋末期,已有2500年的历史。据《春秋》记载: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季孙斯、叔孙州仇帅师城启阳。这个“启阳”,是临沂城最早的名称,也是临沂城的开始。从汉初至清末,此城除为县治外,先后为国、郡、州、府驻地,为全省六大文化古城之一。老城占地面积1.64平方公里。城墙原为夯土筑成,明洪武元年(1368年)始筑砖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始整修四门,添建城楼。清康熙七年(1668)地震,“东门城楼仅存,余俱坍毁”,几经增修,才恢复旧观。据《沂州志·城池》记载:砖城一座,周围9里,高2丈5尺,阔1丈,垛口3782.5个,城堡50座,炮台4座,城内马道阔8尺,城外壕深1丈,阔1丈6尺,城楼4座,除南门楼为大楼3层、又小楼2座外,其余东、西、北3门均系2层大楼一座,又小楼一座。四门名称:南曰望淮,东曰镇海,西曰瞻蒙,北曰宗岱。该城的布局有其鲜明的特色,不呈方形或长方形,却呈椭圆形,东西稍长,南北略短。整个形状像一只展翅南飞的凤凰,故百姓皆传临沂城是龟驮凤凰城。四座城门的名字均题在门楣上,北门城楼还有一方题额,上书“齐鲁锁钥”四个大字,显示了临沂作为鲁东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兵家必争之地的重要地位。古城原无护城河,经过明、清两次开挖引水,始有四面环水的护城河。由于战争的破坏和50多年的改造、建设,现除护城河外,城墙、城门皆已无存。近年来,为再现临沂历史文化名城的古风古貌,临沂市开始规划修复南城门和部分古城墙。
王羲之故居:位于兰山街道洗砚池街中段北侧的王羲之故居,为大书法家王羲之幼年居住处。王羲之,字逸少,因曾为右将军,又称“王右军”。其书法真、草、篆俱佳,尤善隶书,为历代学书者所推尊,后人誉其为“书圣”。西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王羲之生于琅琊临沂,并在此度过他的幼年时期。民国《临沂县志·古迹》载“王右军故宅,治城西南隅普照寺”。西晋末年“永嘉之变”(公元307年—313年)时,王羲之随宗族南迁,“舍宅为寺,东有晒书台,南有泽笔池,一曰洗砚池,皆其遗址”(《集柳碑》)。后魏时,名律寺。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赐名开元寺。北宋改称天宁万寿禅寺。伪齐刘豫时,易名普照寺。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僧妙济禅师觉海来普照寺任主持。4年后,在沂州防御使高召的赞助下,拆除墙垣,开拓庙基,建立围墙;并架石桥,跨望月湖,扩成空旷之境。同时翻修殿宇,并在大雄宝殿北建藏经楼,收藏佛经5048卷。工程告竣后,在寺中庭筑亭刻碑,以记其事,此即有名的“集柳碑”。明正德年间,被封于沂州的泾王又对此寺进行大规模修缮,并铸大批铜佛像及大铁钟一口。此后,为纪念王羲之,又在普照寺和洗砚池之间增建右军祠。祠堂内立右军坐像,两边童子各一,左抱文房四宝,右抱白鹅;祠院内立一龙凤碑。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知州李希贤在右军祠内设立琅琊书院。同治年间,在忠孝祠西又修建了万善庵。昔时,这一带琳宫梵宇,错落分布,苍松古桧,林立其间,为临沂城一大形胜之地。夕阳西下时,暮蔼朦胧,古城沐于一片灰暗之中,唯普照寺内高耸的大雄宝殿的西山壁上,被夕辉所映射,红光熠辉,光彩夺目,堪称奇观。古琅琊八景之一“普照夕阳”即指此景。抗日战争前,寺院等仍一直保存,为省立第五中学的第三、四院。日军侵占临沂后,古建筑被破坏,古文物遭洗劫,普照寺等名存实亡。仅存的大铁钟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1989年,临沂市(县级)开始修复王羲之故居。2003年4月,在纪念王羲之诞辰1700周年之际,临沂市投巨资对王羲之故居进行大规模整修扩建。2003年10月,整修工程全面竣工。整修扩建后的王羲之故居,面积由原来的28亩增至80亩,成为全国最大的名人故居之一。故居坐北朝南,大门匾额“王羲之故居”由全国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院内有砚池怀古、曲水流觞、普照夕阳、千秋五贤四个景区,分布着洗砚池、晒书台、琅琊书院、书法碑廊、普照寺、王右军祠、五贤祠等众多景点。2003~2006年,连续4年书圣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使临沂“羲之故里、书法圣地”的品牌名扬海内外。2003年5月初,在王羲之故居扩建整修过程中,发掘出两座较大的晋代砖室墓葬。两座墓葬东西相距30余米,除墓门为石制外,其余均为砖筑。居东的一号墓为双室墓葬,为山东已发掘汉晋大中型砖室墓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也是山东已发掘的大中型砖室墓中唯一未被盗掘的墓葬。出土有瓷、铜、陶、铁、漆、金及其它质地的随葬品250余件(套)。二号墓墓室建筑规模宏大,为山东汉晋砖砌单室墓中所罕见。由于先后两次被盗,仅发现青铜器虎子、青瓷灯以及串饰玛瑙珠等随葬品一小宗。在两座墓葬出土的近300件(套)随葬品中,有青瓷胡人骑兽器、青铜神雀伏雏衔鱼熏炉、鸡首青瓷壶等7件国家一级文物,铁弩机等7件国家二级文物,另有45件国家三级文物,部分填补了晋代史学研究的空白。由于考古发掘规范、考古意义重大、科研成果突出,此次考古发掘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6年8月,洗砚池晋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贤祠:早称忠孝祠,原在临沂老城南关,明嘉靖年间所建,早仅祀诸葛亮、王祥二人,后改名为景贤祠,祭祀诸葛亮、王祥、王览、颜真卿、颜杲卿五人。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移址洗砚池东重建,并更名为“五贤祠”。五贤祠几经战乱和“文化大革命”损毁,已不存。2003年王羲之故居整修扩建时据原貌重建。主体建筑为硬山式大殿三间,东窗上砖刻“孝感天地”,西窗上砖刻“忠冠古今”。殿内正中塑诸葛亮坐像一尊,东侧有王祥、王览二位坐像,西侧有颜真卿、颜杲卿二坐像。大殿前是御碑亭,亭内有乾隆题诗碑,其诗为:“孝能竭力王祥贤,忠以捐躯颜杲真;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全人。”,据临沂民间传说,乾隆皇帝一次下江南,微服私访路经临沂城,住在一旅店内。当时正值修葺五贤祠的工程完竣,临沂的绅士们商议在五贤祠立碑,或作副楹联,以纪念这一盛事。乾隆听到这个消息,即于寓中写成此诗,并派店中伙计送于五贤祠。及至人们发觉是乾隆的御笔,知府、知县齐集“接驾”时,乾隆早已离城南下了。此说纯属虚构,真实情况是:乾隆皇帝南巡,来到山东,驻跸济南,当时的山东巡抚准泰(满族)向乾隆帝奏请:山东沂州府旧有景贤祠(即五贤祠)修建完竣,请赐御笔。乾隆遂依奏赐七言诗一首。于是,准泰将此诗发交沂州府,在祠内勒石建碑。
孔子庙:旧称文庙,俗称孔庙、圣庙,位于兰山街道兰山路中段。原在临沂老城东南,始建年代不祥。北宋末年毁于大火,金代迁址重建于今地。此后历经兵燹和毁坏,曾先后十次修复。1948年临沂城解放后,孔子庙保存大体完整。“文化大革命”期间,孔子庙遭破坏,仅存大成殿、明伦堂及2棵银杏树。自1982年起,省、市人民政府对孔子庙进行了三次维修。1992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临沂市人民政府对其实施第三次大规模修复后,将其辟为临沂市博物馆。修复后的临沂孔庙是市域内规模较大的仿古建筑群。占地总面积6975平方米,建筑面积2878平方米。沿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前大门(东西耳房)、大成殿(东西两庑)、明伦堂(东西画像石廊)、办公楼(库房)。分前、中、后三进庭院。大门内两侧各有银杏树1株,据史书记载植于金代。东为雄株,西为雌株,虽历经900年风雨仍枝叶茂盛,年年结果累累。一进庭院的正面为雄伟壮观的大成殿,大殿面阔5间,殿内正面为彩绘孔子塑像,高4米、两侧为四配,东侧为孟子、颜子塑像,西侧为曾子、子思塑像,高3.3米。大殿后(二进庭院)的两侧为画像石廊,西廊陈列了在临沂地区出土的两汉时期的画像石近百块,是研究我国汉代历史的实物资料。东廊陈列了魏晋南北朝以后的石刻造像和历代碑刻,为研究我国封建社会的佛教、民俗和历代书法提供了真实的资料。明伦堂位于大成殿后,面阔5间,22.6米,进深10.77米,内有8根金柱,青砖黑瓦。明伦堂后为两层古平顶式库房兼办公楼。经过修复的孔子庙,布局合理,雄伟壮观。它不仅是人们瞻仰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旅游胜地,而且也成为临沂市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临沂天主教堂:又名圣约翰大堂。位于兰山街道兰山路,是天主教临沂教区的主教座堂。1913年建成。由德国、比利时、荷兰等国教民捐资,荷兰人诺广训神甫主持修建。罗马式建筑,建筑面积854平方米,能容纳1000人左右。堂门南向,正中为大门,两侧各1小门。堂外正面墙壁嵌牌5块,由清末官至刑部主事、20岁以诗名领沂州府“四才子”之首的书法家王思衍书。正面及两侧墙壁嵌有大型雕花玻璃窗19个。堂外顶部筑有高低5座尖塔,正中为钟楼,内设3口大铜钟。堂内顶为穹隆式拱顶,雕花柱头。堂大门内上方为大型全木质结构的管风琴楼,堂内后部为主教小堂、大更衣室,其下为地下室。该教堂现为临沂市最大的天主教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琅琊冢:位于临沂老城东南广平亭,今兰山街道琅琊巷,相传系东汉琅琊王刘京的墓葬地。原为大型封土,现已为平地。琅琊王刘京,谥孝,东汉光武帝之子,公元80年(建初五年),由莒县迁都临沂,凡传6世,共141年。
小城后遗址:位于兰山街道小城后村南,东西300米,南北400米。曾出土鹿角,挖掘出泥砖、泥瓦砌的弧型井。属大汶口文化时期遗址。1992年6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沂古称琅琊:“琅琊八景”历代脍炙人口。其中“平野晓霁”,位于街道辖区东北部鼓楼台巷北端。古有平野台,台上建有平亭。元初太守储天章加以修复。清代在此建鼓楼,称鼓楼台。登台远眺,“外瞰祊沂涑水,内览觉寺观楼阁,晨钟初晓,曙色甫开,爽心悦目。”(《沂州志》)。景观尚已不存,巷内民宅仅存有明弘治年间立《平野台井牌记》石刻。“沂水拖蓝”,又称沂河拖蓝,位于街道辖区东北部沂河、祊河交汇处。新版《沂州志》载,临沂城东,沂河与祊河、涑河汇流后,形成清浊两种水流,清流映蓝天,像沂河中拖曳着一条蓝色的彩带,故称沂水拖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