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县地图
蓝田县相关地区地图:
矿产资源
蓝田县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目前已发现金属、非金属矿38种,已探明储量的有21种,高岭土矿储量6000万吨,高品位石灰石矿储量1.2亿吨,优质花岗岩储量8亿立方米,蓝田玉储量100万立方米。探明地下热水四处、已开采利用三处,矿泉水16处,经地矿部门评审鉴定,达到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
地形地貌
蓝田县地貌地形复杂,南部为秦岭山地,中西部川、塬相间,北部是横岭。海拔418—2449米。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宜林、宜牧、宜粮。农业资源丰富。
蓝田猿人遗址
位于蓝田县公王岭,距西安约50公里,中国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属古遗址类。196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考古队在蓝田县陈家窝村附近发现一具古人类老年女性下颚骨化石和石器工具;1964年5月,在公主岭发现一中年女性猿人头骨化石,经鉴定是比北京猿人还古老的猿人化石,距今约有90-100万年的历史。附近的陈家窝猿人(人颌骨化石)距今约60多万年。两地化石统一命名为蓝田中国猿人,简称为蓝田人。蓝田猿人的文化遗存有42种,主要是打制的粗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球等。1982年国务院公布蓝田猿人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公王岭建立了蓝田猿人遗址保管所,已成为专家学者从事科学研究和游人参观的地方。蓝田猿人遗址纪念馆建在蓝田县公王岭的山腰上,这是一座飞檐高翘,精致玲珑,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六角碑亭,亭内竖立着蓝田猿人化石出土纪念碑,碑上雕刻蓝田猿人的复原胸像,碑身下刻“蓝田猿人头盖骨化石出土处”,背面有郭沫若题词。以纪念碑为中心,周围环绕文物陈列室,主要是旧石器,包括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和石片,石球等约200多件。经测定,蓝田猿人距今约115--110万年,按照国际学术命名规范,被命名为直立人蓝田亚种。地理位置:位于蓝田县公王岭,距西安约50公里。门票:5元/人。交通:可乘坐西安至商州的班车,九间房下车,南行1公里即到,票价约6元/人。
水陆庵
在蓝田县城东10千米的普化镇王顺山下,以精巧的壁塑闻名于世。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水陆庵本是悟真峪北普陀兰渚庵内的水陆殿,庵毁后,人们便把这座殿宇叫做水陆庵。庵的始建年代纷说不一。据《蓝田县志》及碑石记载,庵是六朝古刹;有人根据今日庵内大殿上的檐兽、滴水瓦和造像的形式风格,以及附近民间传说为唐代尉迟敬德监修来推断,认为可能唐代建筑。庵的建筑形式,与一般佛教寺院类似,前有五间山门,南北两边各有13间厢房,院中有3间中殿,西有5间大殿,形成一个四个院落,加之树木花草的点缀,显得清新幽雅,朴素庄严。大殿内的彩色泥质壁塑最引人注目。传说出自唐代著名的雕塑家杨惠之的手。壁塑共分南北山墙、殿中正隔间西壁及西檐墙四部分,其中以南北山墙上的壁塑最引人入胜。这两墙上的壁塑,均采取连环塑的形式,上下层层列塑着释迦牟尼的传略故事,从北壁开始到南墙终止。壁塑中有山小桥梁、园林瀑布、亭台楼阁和殿宇宝塔等建筑物,人物有诸佛菩萨、飞天供养人;鸟兽有飞龙舞凤、狮子、麒麟、象和牛,布局严整,结构紧密,层次分明,各尽其妙。不论是骑象悠然缓行,骑狮骑麒麟奔驰的,或是乘龙驾凤飘然舞空的;不管是坐卧佛堂说经的,或是划船漫游江湖的,渡河涉水的等等,都是生动自然,形态逼真,而且通过人物面部的表情,反映出了各种人物的不同性格和心理状态。这种精巧的壁塑,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雕塑匠师们的想像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水陆庵周青山环列,绿水抱流,风景十分宜人,历来是关中地区一处游览胜地。
陕西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
地级市市辖区、县级市、县西安市莲湖区|新城区|碑林区|雁塔区|灞桥区|未央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高陵县|蓝田县|户县|周至县铜川市耀州区|王益区|印台区|宜君县宝鸡市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岐山县|凤翔县|陇县|太白县|麟游县|扶风县|千阳县|眉县|凤县咸阳市秦都区|渭城区|杨陵区|兴平市|礼泉县|泾阳县|永寿县|三原县|彬县|旬邑县|长武县|乾县|武功县|淳化县渭南市临渭区|韩城市|华阴市|蒲城县|潼关县|白水县|澄城县|华县|合阳县|富平县|大荔县延安市宝塔区|安塞县|洛川县|子长县|黄陵县|延川县|富县|延长县|甘泉县|宜川县|志丹县|黄龙县|吴起县汉中市汉台区|留坝县|镇巴县|城固县|南郑县|洋县|宁强县|佛坪县|勉县|西乡县|略阳县榆林市榆阳区|清涧县|绥德县|神木县|佳县|府谷县|子洲县|靖边县|横山县|米脂县|吴堡县|定边县安康市汉滨区|紫阳县|岚皋县|旬阳县|镇坪县|平利县|石泉县|宁陕县|白河县|汉阴县商洛市商州区|镇安县|山阳县|洛南县|商南县|丹凤县|柞水县
历史沿革
秦置县,以地产美玉(次等美玉叫蓝)故名。北魏并入霸城县,后复设蓝田县。北周升为郡后又置蓝田县,袭至今。1964年在蓝田县东20公里的公王岭,发掘出猿人头盖骨后,经考古专家测定:距今约在115万年左右,蓝田地区活动着有亚热带特征的“蓝田猿人”,他们过着原始群居生活,狩猎和采集维持生存。据史载:唐尧:(前50~40世纪)即马家窑文化到龙山文化期,传说尧被推为各部落的共主。《竹书纪年》载蓝田当时属雍州,是传说中的三皇故居。夏:(约前21世纪~前16世纪)隶雍州属有扈氏。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蓝田仍隶雍州,属古丰国。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属畿内,当时蓝田称“弭”。大寨乡寺坡一带出土的“弭侯簋、弭侯”等文物证明:战国时期(前475~前211),蓝田属秦,周安王二十三年(秦献公六年,前379)置蓝田县,距今已2368余年,治于今县城西,荆峪沟右岸(具体城址无考)。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食蓝田等十二县。秦(前221~207),属内史。西汉(前206~前25)高祖元年(前206)蓝田属渭南郡,九年(前198)属内史。文帝刘恒三年(前177)有霸陵县地,七年(前173)有南陵县地,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蓝田为右内史直辖,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属京兆郡。东汉(25~220):蓝田归京兆郡管辖(26年京兆归雍州,39年属司隶,213年又属雍州)。曹魏(220~265):中央之下设司隶,再下辖秦国、京兆国、京兆郡等,魏文帝黄初二年(221),蓝田先后属秦国和京兆国,正始五年(244)属京兆郡。晋(265~420):280年蓝田属京兆郡,更上隶雍州。前赵:光初二年(319)设司隶,下设京兆郡蓝田隶之。后赵:太和二年(329)年设雍州辖京兆郡,蓝田属京兆郡。前秦:皇始元年(351)设司隶,下辖京兆郡,蓝田隶之。后秦:蓝田隶属因之。东晋义熙十三年(417):改司隶设雍州,辖京兆郡。蓝田属京兆郡。北魏:始光元年(424),北魏势力始达蓝田,设京兆郡(下辖蓝田县)。初蓝田县有杜陵县地,太武帝神鹿三年(430),京兆郡上设雍州。蓝田属京兆郡所辖。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并蓝田县入灞城县。魏太和十一年(487)又设蓝田,并有灞城县和山北县地,灞城县取代蓝田为时共41年之久(446~487)。西魏时(535~556)设雍州,下辖蓝田山北二县。北周:天王元年(557)置蓝田郡,下辖蓝田、玉山、白鹿三县。北周建德二年(573)废玉山、白鹿二县,辖地入蓝田县,移治峣柳城,隶京兆郡。隋:开皇九年(589)设雍州辖蓝田(589~607)。大业三年(607)设司隶辖京兆郡,蓝田隶之。唐(618~907):设雍州辖蓝田(畿县)。唐武德二年(619),分蓝田县为白鹿、蓝田二县。翌年改白鹿县为宁民县,又增设玉山县,统归雍州所领。贞观元年(627)废玉山、宁民二县,辖地入蓝田隶关内道之京兆郡。690年隶京道之雍州。开元元年(713),蓝田属京道下之京兆府。五代(梁、唐、晋、汉、周):设雍州。其中后梁开平年间(907~911)蓝田属雍州之大安府中。宋:至道三年(997),改关西道为陕西路,下设京兆府,蓝田属京兆府。熙宁五年(1068)蓝田隶永兴军路,大观元年(1107)隶永兴军路下之大都督府。金:皇统二年(1142)蓝田属京兆府路,京兆总管府。元:至元二年(1265)蓝田隶于陕西四川行省,七年(1270)属四川陕西行中书省。二十三年(1286)属西安路。二十四年(1287)属陕西四川行中书省。皇庆元年(1312),属奉元路。明:洪武二年(1369),蓝田属西安府。清:顺治元年(1644),蓝田属陕西布政司西安府,乾隆四十八年(1783),分蓝田南境为孝义川,设抚民同知,为时不久又归蓝田,其后再无变易。民国:蓝田归关中道西安府管辖,抗日战争开始后,全国分若干战区,蓝田先归商州专区,继属咸阳专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蓝田隶属五易,1950年属渭南专区;1956年归省人委直接领导;1959年划归西安市;1961年重归渭南专区;1983年再次划归西安市至今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