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陕西省电子地图 > 西安市地图 >
莲湖区地图
莲湖区相关地区地图:

交通环境

莲湖区是古城西安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因明代秦王荷苑而得名,东以北大街、北关正街、龙首村与新城区接壤,西以西户铁路、北以纬二十六街与未央区相连,南以护城河、大环河与碑林、雁塔区毗邻。全区共辖11个街道办事处和35个村民委员会,面积42.87平方公里,人口58万。历史上,此地人文荟萃,商贾云集,是驰名中外的“丝绸之路”之起点。境内交通便捷,道路四通八达。有道路229条,城市主干道16条,次干道23条。西连西兰公路,连通陇、新,南接西万公路,可达鄂、蜀,有专用高速路与西安咸阳国际航空港连结,被誉为第二欧亚大陆桥的陇海铁路横穿境北,火车西站是最大的东西部物资交流铁路枢纽。

民族发展

1990年,区内有回族、藏族、壮族、苗族、黎族、白族、土族、朝鲜族、俄罗斯族、哈尼族、锡伯族、维吾尔族、羌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26个,30752人,占全区总人口的5.61%,占省、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9.76%和46.46%。其中回族28762人,占区内少数民族的93.5%,分别占省、市回族人口的21.97%和53.51%。在陕西省各县、区少数民族人口和回族人口中均占首位。区内回族大部分聚居在化觉巷、西羊市、大皮院、小皮院、大学习巷、小学习巷、洒金桥、香米园、大麦市街等街巷。其他各少数民族人数较少,分散居住境内。解放前,回族群众在政治上得不到完全平等,经济生活贫困,大多以小商贩为生,不少群众常年是买斤斤炭、两两面,在艰难困苦中度日。解放后,党的民族平等政策,使回族群众在政治上翻身,经济上发生巨大变化。从1955年至1990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莲湖区委员会除第二届外,都有一名回族人士担任主席或副主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少数民族一般都占10%以上;1990年政府机关中的少数民族干部占干部总数的5.5%。从1953年至1990年,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外,经常有一名回族干部担任区长或副区长;从1981年12月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设常委会起,至1990年第十二届止,届届都有一名回族人士担任常委会主任或副主任。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经济生活多方面给予扶持和帮助。对生活困难的适时给予救济。扶持少数民族发展生产,组织少数民族就业。60年代初,基本结束了过去生活不稳定的状况。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企业发展迅速。以马平一为厂长的五金机电设备厂,从八名职工的街道小厂,发展为年产值130多万元、利税31万元的企业,所产“骏马牌”上水器畅销全国各地,并于1986年和1987年六上老山前线,为前线战士赠装供水设备。特别是回族群众发挥传统民族经营优势,1986年有1160户、3952人从事个体经营。大麦市街形成回民饮食街。1987年境内回族中个人购买大小汽车100多辆,并于1988年组建回民伊兰、伊联、协兴三个出租车队。现在回族人民生活中出现了五多:盖新房的多,买汽车、摩托车的多,购置家用电器的多,出外旅游的多,供子女上大学的多。回民的文化教育事业也相应发展。1950年,回民文化馆成立后,办识字班、回民业余中学及各种文化、技术学习班,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1980年以来,陆续建立回民中学、回民小学、民族幼儿园,对回民中学和五所回族学生集中的小学配备回族领导干部。区上还设立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学会,总结、探索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办法和规律。少数民族入学率、普及率、巩固率、毕业率都达到98%以上。由于境内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友好相处,境内政治安定,经济发展,国务院、国家民委1988年、1990年分别授于莲湖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

名胜古迹

莲湖区现有125处文物古迹,但是长期以来,不管是市旅游局对外促销,还是省旅游局对外宣传,或市民闲聊,大都没把莲湖区的旅游景点拾到篮篮里。陕西省旅游局旅游资源复核评价组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莲湖区文化旅游资源亟待规划开发。据世界旅游组织对新世纪旅游消费的预测,文化旅游已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宠,宗教文化旅游也列其中,而莲湖区文化旅游资源“家底”又非常丰厚,只是没有管理部门把它们很好地包装起来。
广仁寺:广仁寺,又称喇嘛寺,位于西安城内西北隅,紧靠城墙,是一座环境幽雅、清净无尘的佛寺。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系清康熙帝来陕西巡视时拨款敕建,并御赐“慈云西荫”匾额及御制碑文“……腾绥怀寰宇,顺导蒸黎之至意也”。因题“广仁”之额,故称广仁寺。寺内殿宇宏伟,庭院清幽,是西安地区唯一的西藏黄教寺庙,十三世达赖喇嘛士登嘉措和九世班禅额尔德尼·曲结尼玛都在此住过并设有坐床。该寺自清代以来,是西藏、青海等地活佛入京朝贡,道经西安的行宫。每年农历十月二十四、五两日庙会,纪念黄教开祖口宗喀巴大师。印度、尼泊尔、日本等佛教僧侣也曾来寺进行友好交流,举行佛事活动。广仁寺在佛教界影响较大,八辈大喇嘛龚森建是1995年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阿嘉·洛桑图旦二十一世呼图克图按藏传佛教仪式侧封的。该寺1983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钟楼: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据《咸宁、长安县续志》载:钟楼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广济街口。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由巡抚御史龚懋贤迁建于现址。迁建时,“楼唯筑基外,一无改创”。以后虽经清乾隆五年(1740年)重修,但仍是明建原结构。楼上悬挂一大钟,每晨击钟报时,故称钟楼。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鼓楼:鼓楼位于钟楼西北,北院门街南端。据《咸宁、长安县续志》载: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楼上悬鼓,傍晚击鼓报时,与钟楼清晨鸣钟,组成“晨钟暮鼓”城市报时设施。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清真大寺:西安清真大寺创建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占地12300多平方米,是西安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真寺。寺院呈东西向长方形,周围砌青砖墙,全寺沿东西向中轴线前后分四进院落,殿、楼、厅、堂180余间,每进置墙相隔,前后贯通。一进院内,古建木质牌楼耸立在东围墙的砖雕大照壁对面,翼角飞檐,斗拱层叠,楼顶琉璃制作。二进院内,中央竖立有三间四柱石牌坊一座,中楣镌“天监在兹”,两侧坊楣刻“钦冀昭事”和“虔诚省礼”。东西有踏道,西面踏道南北两侧各竖立冲天雕龙碑两座。三进院内,中央建有二层三檐八角攒顶“省心楼”。楼南北两侧各有厢房15间,南侧正中5间为接待室,北侧正中5间为讲经堂,院西置隔墙,设门楼3座,名曰“连三门”。四进院内,院心建“凤凰亭”一座,中央亭呈六角形,飞檐尖顶,形若凤头,两侧亭呈三角形,左右翘翼,三亭相连,形似凤凰展翅。沿凤凰亭西面石阶拾阶而上,便登上“十门二空亮月台”,台上有面宽7间、进深9间的礼拜殿,面积1300平方米,可容千余人礼拜。殿内天棚藻井彩画600余幅,构图各异。板壁雕画,蔓草花纹中套刻《古兰经》文。解放后,政府多次拨款修葺,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都城隍庙:西安都城隍庙位于西大街中段,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原址在东门内九曜街,明宣德八年(1432年)移建现址,是当时天下三大城隍庙之一,统辖西北数省城隍,故称“都城隍庙”。清雍正元年(1723年)庙毁于火。同年,由川陕总督年羹尧移用明代秦王朱爽府第砖石木料重修。重修后“规模宏大,栋宇崇宏,雄伟壮观,甲于关中”。庙门口原有五间大牌坊,斗拱飞檐,气宇非凡,尉为壮观。牌坊前由一对铁狮子镇守,山门内有一条百米长的青石甬道,两侧是威武雄壮的“帅神”相封守护。由南向北,依次是文昌阁、钟楼楼、二山门、戏楼、牌坊、大殿、二殿、牌楼、寝殿。两侧是道众居住修真的东西道院,共有33宫。整个庙观布局整齐、左右对称、规模宏大、碧瓦丹檀、雕梁画栋、巧夺天工、美伦美奂,是一座建筑艺术的宝库,也是道教文化的胜地。旧时,这里信众如潮,香火鼎盛。周边地区信众“过境必经”,常常人潮涌动,摩肩接踵。1942年,部分建筑惨遭日寇炸毁,“十年浩劫”宗教活动被迫中断。600多年来,虽历经沧桑,但宏伟依旧,是西安市内仅存的两座道观之一,也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历史原因城隍庙长期以来被百货商店占用。2003年3月西安市政府出资,将庙内商贩迁出,将庙产归还道教协会。随着西大街改造工程,对城隍庙进行了全面系统规划,恢复这座都城隍庙往日雄姿。2005年10月启动的城隍庙庙前广场改造工程目前已经完工,修复了巍峨壮观的都城隍庙大牌楼和山门,使其与钟鼓楼遥相呼应,成为古都西安的又一盛景。城隍鼓乐:作为都城隍庙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脱胎于唐代宫廷音乐的城隍鼓乐,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和“西安古代的交响乐”,是中国古乐的一朵奇葩。

自然资源

旅游资源: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13个王朝遗留下的古建筑、古墓葬、古石刻等文物古迹125处(件),其中属国家、省、市级重点保护古迹、纪念地19处。建于明代的钟楼、鼓楼历经600年风雨苍桑,依旧遥相呼应,瑰丽壮观,“晨钟暮鼓”已成为西安一个独特的标志。连结古城墙的西门箭楼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堡。全国四大清真寺之一的化觉巷大寺,经历代修葺,目前为西安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真大寺,是中东各国元首访问西安的必区之地。西五台是李世民为笃信佛法的母亲修建的朝拜场所,卧佛殿内涅盘卧佛及侍立的十八罗汉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堪称明代雕塑珍品。广仁寺建于清康熙年间,是西安唯一的西藏密宗黄教寺院,十世达赖喇嘛、九世班禅、十世班禅曾留宿并讲经于此。止园是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的府第,是“西安事变”旧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矿产资源:地质发育史复杂,构造类型多样。秦岭山区大片的火成岩、变质岩以及渭河盆地巨厚的新生代沉积层,为各种金属、非金属以及能源资源的集聚奠定了基础。现已查明的各类矿产共47种,其中金属矿产21种,非金属矿产22种,能源矿产2种,其他矿产2种。主要金属矿有:铁、锰、铬、钛、铜、铅、锌、锌铜、钼、金、钨、铀和高铝矿物原料。非金属矿主要有:大理石、长石、白云岩、水泥灰岩、石墨、建筑砂砾、脉石英、“蓝田玉”、砂线石、硫矿等。

工艺特色

彩绘泥塑,凤翔彩塑是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品。它是将粘土和纸浆搅拌成塑泥,先制好模子,翻成胎胚凉干,上白色底粉,随后涂彩,绘画和上光即成。泥塑大都是空心圆塑体,也有浮雕式的挂件,既是儿童喜爱的玩具,也是陕西的旅游纪念品.

莲湖美食

牛羊肉泡馍:牛羊肉泡馍的特点是料重味重,肉烂汤浓,香气诱人,食后余味无穷,又有暖胃之功能。牛羊肉泡馍是西安最有特色最有影响的食品。古称“羊羹”,宋代苏轼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诗句。羊肉泡馍的烹饪技术要求很严,煮肉的工艺也特别讲究。其制作方法是:先将优质的牛羊肉洗切干净,煮时加葱、姜、花椒、八角、茴香、桂皮等佐料煮烂,汤汁备用。馍,是一种白面烤饼,吃时将其掰碎成黄豆般大小放入碗内,然后交厨师在碗里放一定量的熟肉、原汤,并配以丛末、白菜丝、料酒、粉丝、盐、味精等调料,单勺制作而成。牛羊肉泡馍的吃法也很独特,有羊肉烩汤,即顾客自吃自泡:也有干泡的,即将汤汁完全渗入馍内。吃完馍、肉,碗里的汤也被喝完了。还有一种吃法叫“水围城”,即宽汤大煮,把煮熟的馍、肉放在碗中心,四周围以汤汁。这样清汤味鲜,肉烂且香,馍韧入味。如果再佐以辣酱、糖蒜,别有一番风味。是一种难得的高级滋补佳品。西安的羊肉泡馍馆很多,其中老字号有“老孙家”、“同盛祥”等较有名气。
贾三灌汤包子:来到西安,你是无论如何该去拜望贾三先生的,该去品味贾三先生透彻人心的清真和美伦美焕的技艺。找到贾三,你就算是找到了真正的小吃。西安的小吃多,“贾三灌汤包子”是名头最大、字号最为响亮的西安小吃之一。贾三是回民,西安的回民差不多都是经商理财、运营资本的天才;同时,西安的回民有着悠久的吃苦敬业、爱国爱教的传统。贾三依靠着优秀的民族传统和祖祖辈辈传下的敬业精神,历经三年初创,五年立基,十年的潜心发现,二十年的不断出新,创制出了“灌汤”形式的、以“贾三”冠名的系列美食。“贾三灌汤包子”的价值和意义,不只是拘囿于为西安食苑填空补缺的层面,他的“灌汤包子”蕴籍着许许多多令人思考的东西。
西安饺子宴:饺子是北方人普遍喜欢吃的一种面食,馅有荤有素,佐以调料,食之味美。民间习俗在春节、元宵节和冬至吃饺子。饺子宴是西安饺子馆和德发长饺子馆在传统基础上发觉创新的一种著名风味宴种。现在的饺子宴有108个品种,分为宫廷宴、八珍宴、龙凤内宴、牡丹宴和百花宴等数十种宴席,可谓一饺一形,百味百饺。
辇止坡腊羊肉:西安“辇止坡”老童家腊牛羊肉,是用鲜牛羊肉加工而成的一种清真食品,是陕西省的传统名特产品。它色泽红润,肉质酥松,膘肉分明,味美香醇,既易消化,又富营养,遐迩闻名。它是佐餐下酒的佳品,馈赠亲友的上等礼品,也是理想的旅游食品。西安“辇止坡”老童家的腊牛羊肉店加工生产的“辇止坡牌”、“凤凰牌”腊牛羊肉,1982年被评为陕西省优质产品,1984年荣获商业部优质名特食品称号。西安“辇止坡”老童家腊牛羊肉,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清代初年,由西安童氏所创制。当时在西安经营腊牛羊肉的店坊有十余家。童氏兄弟综合名家之长,改进配制方法,使老童家的产品质量高人一等,居同行业前茅。原仅生产腊羊肉,近百年又增加腊牛肉制品,故称“老童家腊牛羊肉”。西安腊羊肉以肉质松酥,色泽红润,咸烂可口,气味香醇而久负盛名。清末慈喜太后因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逃往西安,一天当行到北广济街时闻到一阵浓香,立即停辇,派太监探问,方知是老童家烹制腊羊肉而飘出来的香味,品尝之后,赞不绝口,随赠亲书“辇止坡老童家”条幅。老童家腊羊肉即变成贡品,风靡京华。今辇止坡老童家的腊羊肉,已拥有现代化的真空包装,批量生产,销往国内外,使这一宫廷贡品变成广大群众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