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陕西省电子地图 > 西安市地图 >
莲湖区地图
莲湖区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区划

莲湖区辖11个街道:青年路街道、北院门街道、北关街道、红庙坡街道、环城西路街道、西关街道、土门街道、桃园路街道、枣园街道。

宗教文化

莲湖区宗教文化浓郁,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天主教、藏传佛教五大宗教文化交相辉映,其代表性建筑各具特色。化觉巷清真大寺作为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中国宫殿式古建筑群,是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结晶,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具特色、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中国式清真寺之一,被称为世界上唯一中国式伊斯兰寺院。广仁寺是清康熙帝御批敕建的著名喇嘛寺院,是西安地区唯一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也是藏汉文化交流、民族团结的见证。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和九世班禅额尔德尼·曲结尼玛窦在此设有坐床。都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是西安市内仅存的两座道观之一。道教城隍鼓乐作为都城隍庙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和“西安古代的交响乐”。2003年政府出资修复了巍峨壮观的都城隍庙大牌楼和山门,使其与钟鼓楼遥相呼应,成为古都西安的又一盛景。西五台为佛教的著名古刹,是李世民为孝敬笃信佛法的母亲,仿照南五台而修建的朝拜场所。卧佛殿内的涅磐佛及侍立的十八罗汉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堪称明代雕塑珍品。天主教南堂属于中西合璧的建筑,始建于公元1716年,具有罗马式教堂的特点,可容纳500人作礼拜,是西安城内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

农业状况

域内农村主要分布在辖区西、北部。建国初,分别由三、六、八、十一、十二区管理。1955年莲湖区成立后,先后由三科、工商科兼管。1962年7月,莲湖区首设农业办公室管理农业。1964年10月,农业交郊区管理。1982年1月,雁塔区将位于辖区内的潘家村公社及所属30个大队、未央区将位于辖区内的6个大队共36个大队划归莲湖区管理。区撤销潘家村公社建制,设区农副业局管理域内农业,兼行使区、公社管理职能。1984年5月至1986年2月,曾改为蔬菜局,管理职能依旧。1984年,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设村民委员会。1985年,草阳村因耕地所剩无几,撤村转为居民户。1993年,全区有35个村民委员会,32133人。建国44年来,辖区农村(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首先,劳动人民增加了耕地。建国前,辖区农村占45.7%的贫、雇农仅占有三分之一耕地。建国后,1950年11月至次年元月,十二区经过土改试点,除有副业生产的农户外,有79%的雇农、64%的贫农和12%的中农分得了耕地;1951年元月后,土改在全市全面进行,域内农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二、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建国前,农业生产力落后,技术落后,生产手段粗放,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亩产均在100公斤左右。建国后,至1990年,小麦亩产达240多公斤,玉米亩产220多公斤。三、蔬菜生产逐渐成为种植业的主体。1949年,粮菜播种面积比为31:1。随着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增加,蔬菜需要量大,蔬菜播种面积逐年扩大。1965年,粮菜播种面积比为1:1.26,蔬菜播种面积首次超过粮食播种面积。至1993年,粮食生产播种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8.5%,而蔬菜占地81.5%;四、建国后建成的西郊工业区和仓储区,大量占用了域内农田,城建、工业用地日增,农业用地日少。1949年,全区有耕地34100亩,占全区总面积的52.99%。1957年,耕地减至23800亩,占全区总面积的36.99%。农民人均耕地0.77亩。至1993年,耕地减至8400亩,仅占全区总面积的13.1%。农民人均耕地为0.26亩。五、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在农村耕地日少情况下,农村劳力逐渐向工、商、建筑、运输等行业转移。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依靠党的政策,大办乡镇企业。1982年,乡镇企业85个,总收入1657.2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71%。1993年乡镇企业增至1041个,总收入3014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92%。农村劳力的64%从事乡镇企业,多数村民已经或正在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化企业职工转变,域内农村已基本成为城市化的都市村庄。

民族发展

1990年,区内有回族、藏族、壮族、苗族、黎族、白族、土族、朝鲜族、俄罗斯族、哈尼族、锡伯族、维吾尔族、羌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26个,30752人,占全区总人口的5.61%,占省、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9.76%和46.46%。其中回族28762人,占区内少数民族的93.5%,分别占省、市回族人口的21.97%和53.51%。在陕西省各县、区少数民族人口和回族人口中均占首位。区内回族大部分聚居在化觉巷、西羊市、大皮院、小皮院、大学习巷、小学习巷、洒金桥、香米园、大麦市街等街巷。其他各少数民族人数较少,分散居住境内。解放前,回族群众在政治上得不到完全平等,经济生活贫困,大多以小商贩为生,不少群众常年是买斤斤炭、两两面,在艰难困苦中度日。解放后,党的民族平等政策,使回族群众在政治上翻身,经济上发生巨大变化。从1955年至1990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莲湖区委员会除第二届外,都有一名回族人士担任主席或副主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少数民族一般都占10%以上;1990年政府机关中的少数民族干部占干部总数的5.5%。从1953年至1990年,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外,经常有一名回族干部担任区长或副区长;从1981年12月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设常委会起,至1990年第十二届止,届届都有一名回族人士担任常委会主任或副主任。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经济生活多方面给予扶持和帮助。对生活困难的适时给予救济。扶持少数民族发展生产,组织少数民族就业。60年代初,基本结束了过去生活不稳定的状况。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企业发展迅速。以马平一为厂长的五金机电设备厂,从八名职工的街道小厂,发展为年产值130多万元、利税31万元的企业,所产“骏马牌”上水器畅销全国各地,并于1986年和1987年六上老山前线,为前线战士赠装供水设备。特别是回族群众发挥传统民族经营优势,1986年有1160户、3952人从事个体经营。大麦市街形成回民饮食街。1987年境内回族中个人购买大小汽车100多辆,并于1988年组建回民伊兰、伊联、协兴三个出租车队。现在回族人民生活中出现了五多:盖新房的多,买汽车、摩托车的多,购置家用电器的多,出外旅游的多,供子女上大学的多。回民的文化教育事业也相应发展。1950年,回民文化馆成立后,办识字班、回民业余中学及各种文化、技术学习班,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1980年以来,陆续建立回民中学、回民小学、民族幼儿园,对回民中学和五所回族学生集中的小学配备回族领导干部。区上还设立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学会,总结、探索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办法和规律。少数民族入学率、普及率、巩固率、毕业率都达到98%以上。由于境内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友好相处,境内政治安定,经济发展,国务院、国家民委1988年、1990年分别授于莲湖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

自然资源

旅游资源: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13个王朝遗留下的古建筑、古墓葬、古石刻等文物古迹125处(件),其中属国家、省、市级重点保护古迹、纪念地19处。建于明代的钟楼、鼓楼历经600年风雨苍桑,依旧遥相呼应,瑰丽壮观,“晨钟暮鼓”已成为西安一个独特的标志。连结古城墙的西门箭楼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堡。全国四大清真寺之一的化觉巷大寺,经历代修葺,目前为西安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真大寺,是中东各国元首访问西安的必区之地。西五台是李世民为笃信佛法的母亲修建的朝拜场所,卧佛殿内涅盘卧佛及侍立的十八罗汉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堪称明代雕塑珍品。广仁寺建于清康熙年间,是西安唯一的西藏密宗黄教寺院,十世达赖喇嘛、九世班禅、十世班禅曾留宿并讲经于此。止园是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的府第,是“西安事变”旧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矿产资源:地质发育史复杂,构造类型多样。秦岭山区大片的火成岩、变质岩以及渭河盆地巨厚的新生代沉积层,为各种金属、非金属以及能源资源的集聚奠定了基础。现已查明的各类矿产共47种,其中金属矿产21种,非金属矿产22种,能源矿产2种,其他矿产2种。主要金属矿有:铁、锰、铬、钛、铜、铅、锌、锌铜、钼、金、钨、铀和高铝矿物原料。非金属矿主要有:大理石、长石、白云岩、水泥灰岩、石墨、建筑砂砾、脉石英、“蓝田玉”、砂线石、硫矿等。

交通环境

莲湖区是古城西安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因明代秦王荷苑而得名,东以北大街、北关正街、龙首村与新城区接壤,西以西户铁路、北以纬二十六街与未央区相连,南以护城河、大环河与碑林、雁塔区毗邻。全区共辖11个街道办事处和35个村民委员会,面积42.87平方公里,人口58万。历史上,此地人文荟萃,商贾云集,是驰名中外的“丝绸之路”之起点。境内交通便捷,道路四通八达。有道路229条,城市主干道16条,次干道23条。西连西兰公路,连通陇、新,南接西万公路,可达鄂、蜀,有专用高速路与西安咸阳国际航空港连结,被誉为第二欧亚大陆桥的陇海铁路横穿境北,火车西站是最大的东西部物资交流铁路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