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原乡地图
燎原乡相关地区地图:
4、黑龙江省安达市燎原乡
燎原乡隶属安达市管辖。位于市境西北部,西与大庆市萨尔图区毗邻,西北与林甸县相连。乡名“燎原”,为“辽原”的谐音,因此地草原辽阔而得名。原属安达县第四区管辖。1955年由个体奶牛户组成新兴奶牛场,1957年改为地方国营畜牧良种繁殖场,1958年并人燎原人民公社。1960年11月,更名为太平庄公社。1962年7月,将太平庄公社燎原牧场划出,改为燎原畜牧社。1976年4月,恢复燎原牧场。1984年4月,设置燎原乡。燎原乡全境地处红旗、大庆水库之间,地势低洼,草场丰茂。全乡总面积190.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仅1.8万亩,草原面积25.1万亩,是安达市饲养北方黑白花奶牛较早、发展规模较大的牧业乡之一。1979年以后,畜牧采草全部实现机械化。乡办工业有畜牧机械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786万元。全乡共辖三岔河、黑鱼泡、青龙河、向阳山、八里岗、红旗等6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9216人。乡政府驻市区铁西南一道街。3、黑龙江省兰西县燎原乡
简介:燎原乡位于兰西县西北部,距兰西县城55公里,西接安达、东临青冈,安兰公路从南部穿境而过,交通便利。现辖5个行政村,有67个村民小组,50个自然屯,户数3590户,人口1.75万。沿革:燎原乡一带,清代,属呼兰城镶蓝旗,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划归兰西县,隶属西乡一区。中华民国时期,隶属四保。东北沦陷后,设新阳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隶属新阳区,1949年改隶第六区。1956年6月,撤区划乡,设置新阳乡。1958年8月,改称燎原人民公社。1983年5月,政社分开,改为燎原乡。
环境及经济:燎原乡面积14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6万亩,草原4.6万亩,其中打草场近1万亩,素有七分田地,三分草原之称,可观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自然风情,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农牧资源的先天优势,畜牧业发展潜力极大。近年来,勤劳智慧的燎原人,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实事求是,开拓进取,调结构、抓特色、兴牧业,经济工作不断登台阶。全乡50个自然屯,已有10个屯建成了畜牧养殖专业屯,特别是7个肉牛养殖专业屯,起点高,站位准,65%的农户养牛,85%以上存栏肉牛为西门塔尔、夏洛来等优良品种。目前,全乡黄牛饲养量达到了3000头,肉羊饲养量达到了9800只。畜牧业的发展,正以专业屯建设为载体,集约经营,规模推进。预计到“十五”期末,以黄牛育肥为主,羊禽饲养为辅的新的经济支柱将形成,牧业经济将与第一产业平分秋色,占据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为了突出牧业经济主体,燎原乡种植结构正大幅度调整,反弹琵琶以农养牧,强力追求质量效益农业。规划用三年时间,退耕还草2.6万亩,第一期退耕种草5200亩,项目已经启动,其中优质紫花苜蓿饲草集中连片,分布种植在三个千亩以上地块,长势好,规模大。施农家肥,垅作直播,新的饲料、饲草产业将以A级标识投放牧业养殖市场;抓特色,燎原乡绿色产业正在做大,以葵花为当家品种的绿色产业发展势头强进,借“金福黄花”品牌,无公害优质寸葵、甘葵2号新品种种植面积连年稳定在1万亩以上,年产1000吨绿色葵花籽的规模已经形成。此外,北药开发、食用菌开发为农民发展特色种植,开辟了增收新渠道。燎原乡经济与社会发展已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活力。
5、贵州省桐梓县燎原乡
燎原乡位于遵义市桐梓县域南部,东接娄山关镇,南连遵义县板桥镇,西抵该县官仓镇,西北邻高桥镇、九坝镇。辖油草、花园、新河场、田坝、大沟、大关6村委会,56村民小组。该乡农业开发早,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是全县粮食、油菜主产区之一。粮食以水稻、玉米、小麦、大豆为主;经济作物有油菜、烤烟、蔬菜;林副特产有茶叶、木材、生漆、油桐、水果等。粮经作物单产水平较高。矿产资源有煤、硫磺、白云石、石灰石等。工副业及第三产业有较好基础,煤、建材生产有一定基础,在乡镇企业中采煤业占比重较大。1992年,燎原乡、石门坎乡、娄山关乡(部分)合并设置燎原镇。镇人民政府驻地柏香树,离县城约6公里,共辖123村民小组。总面积83多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万亩,总户数5400余户,总人口1.87万人。2、陕西省紫阳县燎原乡
乡村概述:燎原乡位于紫阳县城西北45公里处,东临本县东木乡,西与镇巴碾子镇毗邻,南与镇巴巴庙镇相连,北与汉阴上七乡接壤,素有一脚踏三县之誉。总面积63.73平方公里,有耕地16350亩,林地面积有41300亩,牧草场10700亩,宜林地21000亩。辖5个行政村,19个村民小组。5821人,其中农业人口5680人。燎原民风淳朴,风景优美,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境内矿藏丰富,年产板石达10万平方米,有发热量超过2000大卡的优质无烟煤,有藏量、品位均居全国首位、并引起航空界广泛关注的稀有金属铌钽矿和钛矿。茔石,石灰石贮量巨大。乡村发展:乡党委、政府在立足乡情,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科教兴乡、干果富乡、药材强乡、板石壮乡"战略,确立并实施了以优质核桃、板栗为主的万亩干果基地建设,以大黄、天麻、厚朴、枣皮、杜仲为主的万亩药材基地建设和以桑、羊为主的短、平、快主导产业建设的追赶型,跨越式的乡域经济发展路子。随着退耕还林逐步推进,万亩药材基地和万亩干果基地已具规模,累计达到6000亩和4000亩,桑、羊主导产业建设成效显著,2002年以来,新建羊圈154间,购种羊1358只,新建蚕室128间,栽桑123万株,折合面积1230亩,达到户均一亩桑。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45万元,财政收入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64元。
人口数据:总人口5146男2836女2310家庭户户数1387家庭户总人口(总)5146家庭户男2836家庭户女23100-14岁(总)13260-14岁男6680-14岁女65815-64岁(总)333415-64岁男189615-64岁女143865岁及以上(总)48665岁及以上男27265岁及以上女214户口本地住在本地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