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贵州省电子地图 > 黔南州地图 >
荔波县地图
荔波县相关地区地图:

旅游资源

荔波县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国家级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保护区占全县1/6的面积,以独特的生态环境资源和珍贵的科研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并被载入吉尼斯世界大全。国家级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原始、古朴、神奇、多姿多彩而著称,主要有四大景区:水春河峡谷景区、樟江田园风光景区、大七孔景区、小七孔景区。整个景区目前已开发57个景点,经专家考证达到世界级的6个,国家级的25个。荔波山水融林、洞、湖、瀑为一体,具有奇、险、静、幽的特点,是贵州景区特点的高度浓缩。荔波境内居住着布依、水、苗、瑶等多种民族,独具魅力、浓郁而又古朴的民族风情,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参观价值,丰富了旅游多元化的格局。荔波县城内樟江园广场旁的樟江部落,占地31.34亩,融吃、住、行、游、购、娱乐、文化体验和会议需求为一体的综合体验式民族文化风情区,其中有夜郎美食街、民族风情酒吧、民族风情茶楼、民族手工艺品区、贵州土特产区、原生态表演广场。通过樟江部落这个窗口,将布依族、水族、苗族、瑶族的深厚民族文化传统,艺术化地展现出来。荔波将会成为贵州南线旅游的中心焦点。全县已开发旅游景点77处,其中一级景点17处,二级景点25处,三级景点35处。全年接待游客13万人次,直接收入646万元,旅游综合收入5120万元。国家级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境内,位于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处于桂林—贵阳—昆明的三角旅游空白区内。风景名胜区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喀斯特形态多种多样,锥峰尖削而密集,洼地深邃而陡峭,锥峰洼地层层叠叠,呈现出峰峦叠嶂的喀斯特峰丛奇特景观。国家级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由小七孔景区、大七孔景区、水春河景区和樟江沿河风光带组成,面积271.3平方公里。樟江沿河风光带,全长30公里,一水贯穿水春河峡谷和大七孔、小七孔景区。河面水流平稳,水清如玉,两岸青山绿树,农田村落,交织成美丽的田园风光。小七孔景区秀丽奇艳,有“超级盆景”之美誉。响水河68级叠水瀑布群像一条飘动的银链;拉雅瀑布飘洒着清凉的珍珠雨,沁人心脾;鸳鸯湖碧水湛蓝,水上古树浓荫繁茂,湖中有山有树有竹,河道交叉相连,形成水上迷宫,是一个静谧、美丽的喀斯特地貌上的湖泊;卧龙潭潭水幽深,春来潭水绿如碧玉之景观令人惊叹,夏季潭水飞泻大坝,涛声震天,瀑布壮观惊人;天钟洞深邃莫测,大自然神工造化,洞景千姿百态,俨如梦幻仙境;神秘的漏斗森林中的野猪林,林水交融的水上森林,奇特的龟背山喀斯特森林,在世界上的自然风光中独具一格。大七孔景区气势恢宏,雄奇险峻。妖风洞暗河阴森,传说使人胆战心惊,激流跃进洞口,形成层层叠水,景致边人;天生桥(又名仙人桥)屹立于河上,桥高雄峻,气势非凡。人称“东方凯旋门”;地峨宫神秘莫测,宫中有河、有瀑、有湖,幽深绝妙,实为贵州高原最大的地下“宫殿”;危岩峭壁的山神峡、横溪高大的双溪桥(大七孔桥)终年滚滚喷涌的清水塘,银浪滔滔,两岸树木参天的笑天河,原始森林覆盖的清澈透底的二层湖,均为世上少见的景致。水春河峡谷景区,有如一首隽永的叙事诗。两岸绝壁夹峙,植被丰茂,怪石突兀,水面晶莹,风光诱人。尤其是有惊无险、无比刺激的漂流,更添异彩,倍受游人青睐,展示了樟江风景名胜区的广阔前景。该名胜风景区以喀斯特地貌上樟江水系的水景特色和浩瀚苍莽的森林景观为主体,景物景观动静和谐、刚柔相济,蕴含着奇、幽、俊、秀古、野、险、雄的自然美,又有浓郁独特、多姿多彩的布依、水、苗、瑶民族风情和一批名胜古迹及人文景观。此外,荔波还拥有极其珍贵的喀斯特森林资源。县境内东南面建立了国家级荔波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1285公顷,森林覆盖率87.54%。区内已鉴定出种子植物144科、493属、1273种;苔藓植物186种,大型真菌163种;脊椎动物300多种。这些珍稀植物和动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茂兰喀斯特森林是目前我国乃至地球上同纬度地区罕见的中亚热带喀斯特森林残存,它不仅是科学工作者研究喀斯特森林、植被、动物、土壤、水文、气象、地貌及生态环境等自然科学的宝贵场所,而且也是广大旅游者梦寐以求的生态旅游胜地。近年,已经开辟了生态旅游。奇特的喀斯特风光胜景吸引了一批批观光者。中国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山川秀美,自然风光旖旎而神奇。1987年县成立了旅游资源开发小组;1988年省建设厅规划设计院为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作了总体规划;1990年6月,省政府批准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自1990年正式开发建设以来,国内外游客越来越多,知名度越来越大。近几年,每年接待的游客已达20万人次。许多中外游客高度赞赏景区风光资源。在国家和省、州、县的关心和支持下,目前景区建设步伐正在加快,交通状况已在有改善,旅游接待初具规模。景区已开办“小七孔一日游”、樟江风景区“二日游”和“三日游”。由贵阳、柳州前来旅游的客人,可搭乘贵阳至麻尾旅游专列或柳州到驷亭的“樟江号”专列。现景区日接待能力可达3000人;游玩、住宿、购物、娱乐等十分安全、舒适、方便。景区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使众多游人玩得舒心愉快。同时,荔波开通了有关航空线,更有利于国内外的游客亲近美丽得多荔枝。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异彩纷呈,风光绝世。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古朴、神奇而神秘。游人来此一游,真有悦目赏心、超凡脱俗、世外桃源之感。一批批中外游客均盛赞“荔波风光天下奇”。荔波真诚地欢迎四海宾朋到“绿宝石”——荔波来观光旅游!
联山湾:联山湾位于贵州省荔波县驾欧乡,是依山傍水式的布依族群居区,以闻名天下的小七孔景区和大七孔景区为依托,以山秀水美的乡村田园风光和布依族农耕文化为特色,以山水景观为灵魂,联山湾风光秀丽,水洁风清,水面平静,视野宽阔,两岸青山翠绿,村庄错落有致,仿佛是一首田园山水诗,被许多游客称为“世外桃源”。由于自然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通过专家、游客、网友的综合评定,联山湾先后获得了“中华民族文化名牌景区”和“中国最佳文体休闲旅游品牌景区”的荣誉称号。2010年5月22日,在贵州日报报业集团首届新闻作品奖表彰大会上,由莫雄亮、韦开典二位作者以联山湾为素材采写的《荔波农民自创民谣唱火家乡旅游》的文章,荣获二等奖,为黔南争得了荣誉,为荔波旅游再添助力。于不久前发表在贵州日报上的《荔波农民自创民谣唱火家乡旅游》用鲜活的笔调、朴实的文风、细腻的手法,不多的笔墨,生动地写出了荔波少数民族参与旅游开发,并结合当地文化,别出心裁地发展壮大旅游,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进一步弘扬了民族民间文化。因为民瑶的《联山湾》作用,如今联山湾每天都有无数海外游客前来寻找歌里的那个田园牧歌式的小村庄。听着民谣“山弯弯,水湾湾,我的家乡在联山;山弯鸟儿飞,水湾鱼儿跃,清水浇得庄稼壮,青草养得牛羊肥;男人播种黄金谷,女人编织七彩布,白云碧水映木楼,布依人家乐悠悠;山弯弯,水湾湾,好山好水联山湾。”感受到了当地农民在荔波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之后,发自内心的那股子“谁不说咱家乡好”的自豪感,以及由此激发出的良好精神面貌。而民谣里那个美丽的联山湾就是荔波驾欧乡联山村,这个由村委会带领农民合股开发的联山湾乡村旅游区去年都还名不见经传,现在却成为了一个热门的乡村旅游点,梅花旅游节期间共接待游客1.2万人次,综合收入达36万元。笔者了解到,联山湾效应的产生就是由这首带有浓郁的布依民族风情和山水农耕文化色彩的乡村民谣——《联山湾》引起的。据了解,这首山村民谣是由联山村土生土长的农民子弟创作,歌词表达了联山湾布依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对美丽生活的憧憬,形象地描绘了联山湾的山水特征和纯朴的布依族文化风情。民谣推出后,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偿到甜头以后,联山村委会决定把“联山湾”这首民谣制作成旅游彩铃,扩大联山湾乡村旅游品牌影响力,提高联山湾的知名度,凡是使用《联山湾》旅游彩铃的手机用户均享受联山湾乡村旅游5折优惠。《联山湾》乡村民谣由此一炮打响,唱响了联山湾乡村旅游品牌,带来了游客量的翻倍增长,给农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万亩梅原:世界自然遗产地贵州省荔波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自然生长着2万多亩梅林,是我国最大的野生梅基地,每年元月初到2月底,当暮冬时节、万木萧疏的时候,这里却是满山遍野、争相辉映的梅花,千树万树野梅凌寒弄影,使原始森林里暗香疏影,含春闺中,把绿色的喀斯特原始森林装点成“南国雪原”真可谓.飞雪入林枝上白,飘花沁鼻暗香风.。“野原寒蕊笑看痴,四野茫茫尽雪枝。苍干苒龙花素洁,孤山隐者雅芳姿。暗香缕缕沁心脑,飞瓣翩翩入砚池。不染铅华晶莹透,清风吹送感相知。”这是古人对梅原的描写。茂兰万亩梅原开发迎客后,有游客诗兴大发:“自古孤山谈梅子,茂兰又出野梅渊。如今若有林逋在,更胜他山一万千。”,每到冬天,家乡贵州荔波一望无际的万亩梅原,总是索绕在我心头,令我时常时常地想念你。多少次在梦境里,我都回到你的身边。几年前,虽然因学业需要,我离开了家乡,也许今后因工作需要,我还要继续离开家乡,但是,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何时何地,家乡的那片一望无际的梅原,总是索绕在心间,挥之不去,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所谓的乡情吧。我的家乡在贵州荔波,那里有二万多亩梅林,是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的野生梅林,家乡人叫它做“万亩梅园”,2005年,有位外乡人称“园”太小,建议改为“原”,中国梅花协会授予她“中国野生梅中心”。为了借助资源发展经济,家乡政府把荔波县注册为“中国野梅之乡”,并从2006年以来,接连举办梅花报春节。每到腊月至春节期间,梅原便“忽如一夜冬风来,千树万树梅花开”,家乡的满山遍野就都绽放着红梅、白梅、绿梅、黄梅,并且争奇斗艳,成为一道十分亮丽的风景线。因家乡是梅乡,从小到大,我见过的梅花不少,但真正理解梅花、懂得梅花的却是那年我住在一个偏僻小山村的时候。冬春换季的一天,这里下了一场雪。我们这里本来很少下雪,至多是打霜结冰,但这一年却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起初是盐粒状的,后来就变成了棉絮状,轻轻地从天而降,于是大路上、沟渠旁结了冰,树枝上、瓦檐上挂满了冰条子,整个山村都成了冰雪的世界。这样恶劣的天气,对那些不识季节想抢先开放的花草,如山茶花之类,自然是巨大的打击,那些花儿一朵不留地被扫落到树下,就是“岁寒三友”中的松树,也被打得垂头丧气,无精打采。为了观看少见的雪景,一天上午,我爬上一个山头,往下一看,眼前突然一亮,原来目及之处全是棵棵梅树!梅树的树身不算大,树枝也不怎么粗,而且树干弯曲,疙疙瘩瘩,活像一个腰弯背驼、形容枯槁的老人。几棵梅都没有叶子,光秃秃的像一根根黑炭棒,伸向悬崖,伸向天空,划着阴暗的天空,扫着灰白的阴云。但几乎所有的梅树都刚劲挺立,精神抖擞,摇曳多姿,似乎全然没有觉察到寒风冰雪、秃山瘦岭的存在,而且大多梅树都正含苞欲放地开着傲气的梅花。这时梅花还是刚刚开放,只是少数枝条上缀着一朵两朵尚未开尽的花朵和一些星星点点的花蕾,花色也不怎么鲜艳,可是过几天再去看看,却见几棵树的枝条上都缀满了花。那花枝,一枝挨一枝;那花朵,一朵挨一朵,一簇簇,一团团,压得那枝条弯弯的,颤颤的,似有一种不堪重负之感。也不知是老天爷的有意操作,还是偶然的巧合,这丛梅花竟有几种颜色:白色的,星星一样晶莹闪亮;粉红的,彩珠一般千媚百态;艳红的,云霞一样灿烂美丽。她们虽没有“村北村南皆是雪,不知深处有花开”的气势,但也给这寂寥的冬天、单调的雪野添上了一个亮点、一种韵致。这就是梅花!就是那“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枝独先天下春”的梅花!梅花这树就是奇。你看它,有那么好的温和湿润的季节它不开花,却在这荒山野岭的、在这冰天雪地的日子里,生长得那么旺盛,花开得那么潇洒,连那位对三皇五帝都敢藐视的伟人,对它都流露出敬佩之情,唱出了“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词句。在料峭的寒风中,往日争妍斗艳的桃李芬芳早已湮然无迹,天地间的色彩顿时暗淡不少。在这样的情形下,哪怕只是一株寒梅的出现,也会顿时吸引所有人的目光,更何况是无边无垠的梅林花海。看着那散发出沁人心脾的一缕缕暗香的梅花,一种无法言说的美顿时揪住了我的心。它看似柔弱,却顽强地绽开在寒风之中;它看似孤独,高雅的风姿却吸引着众多的路人。年幼的我当时并不懂得欣赏,只记得自己在那些傲立雪中的梅花面前站了好久好久。长大后,在众多文人墨客的诗篇中读到了它,原来前人早就以美妙的语言写下了他们对梅花由衷的喜爱和赞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在这么一种诗意的氛围中,梅花淡雅的风姿让人向往。“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淡泊、顽强,是梅花展现的另外一种风情。因而,我庆幸自己生长在“中国野梅之乡”,有梅可赏,有梅可爱,并与梅结下了不解这缘。梅花那独有的高雅气质,随着时间的流逝渗入了家乡布依人的精神,与当地少数民族固有的精神相融相随。布依人的精神如梅般顽强:梅花并不挑剔自己的生长环境,“幽谷”也可,“墙角”也可,甚至在“悬崖百丈冰”和“驿外断桥边”也可见它的影踪。布依人的老祖宗跋山涉水,从江西到蛮荒的黔南重建家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祖先们筚路蓝缕,挥洒血汗,全凭心中一股顽强的意志和坚毅的信念,才为后代子孙开辟下了这一山清水秀的乐园。布依人的精神如梅般高洁:梅素与兰、竹、菊并列为花中四君子,梅花的随遇而安,不与凡花争奇斗艳的姿态,正与君子恬淡谦和的作风相符。今日的布依人仍然秉承了祖先诗礼传家的优良传统,在为人处事上更多地表现出谦谦君子的风度,待人好客,与人为善,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进有经世治国之理想,退有安家守业之担当。梅花外雅而内秀的风范又恰与朴实善良的布依妇女两相映照。欣赏梅花不同于欣赏雍容的牡丹、娇俏的玫瑰,后者的美一眼望穿,梅花的美却并不艳丽,几片简单的花瓣围着一簇花蕊,美得恬静,即便是香气,也只是一缕缕地透出,若有若无。欣赏这样的梅花,更多的需要一份耐心,一种气定神闲的心态,无俗事的烦扰,只为欣赏一份简单而纯粹的美而来,心意方可与梅相通,体会那种不可言传的愉悦。无论是在“层冰破雪时”,还是黄昏明月下,不同的地点欣赏梅花都能领略到不同的美感。欣赏梅花需要的是“有心人”。窃以为,建设家乡与欣赏梅花之间也有一种微妙的联系,建设家乡同样需要有心人。目前的荔波还是一个欠发达地区,大部分出外就读的学子都选择了留在外地,不仅因为外面的世界更精彩,也为了一份比家乡更为优厚的薪酬。建设荔波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难题。懂得欣赏梅花的人都知道,淡雅的梅花虽然不如大红花般开得绚烂夺目,但自有其清新高洁的气质动人心扉。荔波的现状虽然并不如人意,但在荔波县委、县政府“着力建设富裕荔波、活力荔波、秀美荔、和谐荔波、效率荔波”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今天的荔波已经呈现出向前发展的势头。相信如果广大游子加入到鼎力支援家乡建设的行列中,必能开创荔波新一轮发展的春天。“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梅花是报春的使者,随着花开花落,大地回暖,春天也就并不遥远了。荔波的春天也将早日来临。“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增一枝春。”梅花是家乡的信物,虽然只是一节花枝,却传递了无限的故乡情思。愿长年在外的广大游子都能由梅花想到家乡,从而更加热爱自己心中的梅,“中国野梅之乡”——荔波的梅花!(作者:莫重材)
自然资源
(一)矿产资源:荔波县境内,主要矿产有煤炭、铁、铅锌、碳酸钙、方解石、石灰石、白云岩等,分46个矿点。其中以煤炭分布最广,储量最多。另外还有冰洲石、硅、铜、水晶以及贵重金属异常反映现象。1、煤炭包括烟煤和无烟煤两种。县境内大部分地区都有煤系地层和煤层分布。2、铁矿主要有赤铁矿、菱铁矿和褐铁矿。前两者为沉积型,后者为风化淋滤表生矿产。赤铁矿,贮存于下石炭统祥摆组和下二叠梁山组。有水条、拉槽、水利、水庆4个矿点,属高硅、高铝、贫铁矿石,目前尚难利用。菱铁矿,矿体贮存于下石炭统摆佐级炭岩中。含铁45-60%,为高品位矿石,估算储量278万吨。褐铁矿,分赤铁矿风化的褐铁矿、煤系中黄铁矿氧化的褐铁矿和铅锌金属氧化的铁帽型褐铁矿,县境内多有分布。储量8394.52万吨(未审批)。3、铅锌矿县境东北部为广西白城铅锌含矿带延伸部。4、硅石矿翁昂硅石矿,产于下石炭统马坪组、中石炭统黄龙组和上二叠统茅口组灰岩,质量上乘,资源丰富,除作水泥石灰石外,尚有电石和制碱灰岩。5、白云岩产于中石炭统黄龙组,经地质部门调查,矿床特点质优、量大,未开发,矿石品质高镁低硅磷,少钾钠,很具开采前景。6、方解石尚未开发。7、县境内陶土比较丰富,有一定开采价值。
(二)水能资源:荔波境内河流均属龙江水系归珠江流域。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34.9万千瓦,可开发量24.43万千瓦,现已开发4670千瓦,占可开发量1.34%。全县较大的河流水系有:打狗河水系(包括樟江干流和方村河支流)、三岔河水系和甲料河水系。全县集雨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或河道长于10公里的河流共30条。县内河道总长1048公里,其中各河流主河道长483.95公里,河道密度0.47公里/平方公里。全县总面积中属上述三条水系的县内流域面积为2375.1平方公里。打狗河水系(包括打狗河流域、樟江流域及其主要支流方村河、拉达河流域),由北至南贯穿全县。流域总面积为3745.22平方公里,其中县内为1708.4平方公里。主河道长125.2公里,最大流量6558立方米/秒,最小流量7.34立方米/秒,出境河口处年平均流量77.31立方米/秒,平均总水量25.28亿立方米,其中县内径流量12.39亿立方米。打狗河水系的主干、支流分别为:樟江河流域樟江河是县境内最大的河流。樟江流域包括20平方公里以上的集雨面积河流11条,集雨面积1498.5平方公里,其中县内885.45平方公里,主河道长53.1公里,最大流量3704立方米/秒,最小流量2.92立方米/秒,平均流量35.72立方米/秒。年均总水量11.92亿立方米,其中县内径流量6.82亿立方米。方村河流域方村河流域包括20平方公里以上集雨面积河流7条,集雨面积1405平方公里,其中县内525.4平方公里,主河道长138.2公里,最大流量1937立方米/秒,最小流量2.42立方米/秒,平均总流量28.92立方米/秒,年均总水量9.12亿立方米,其中县内径流量3.49亿立方米。拉达河流域集雨面积59.58平方公里,其中县内54.08平方公里,主河道长9.9公里,最大流量148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06立方米/秒,年均总水量0.42亿立方米,其中县内径流量0.38亿立方米。三岔河水系包括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7条,集雨面积598.21平方公里,河道长20公里,最大流量2606立方米/秒,最小流量1.16立方米/秒,平均流量14.43立方米/秒,年均总水量4.70立方米。甲料河水系县内主河道长22公里,境内流域面积92.63平方公里,最大流量507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22立方米/秒,平均流量3.11立方米/秒,年均总水量1.24亿立方米,其中县内径流量为0.98亿立方米。
(三)土地资源:根据五万分之一地形图勾绘量算和1980—1985年区划调查统计,全县各类土地面积为366.15万亩。按1990年底总人口计,人均占有土地面积25.41亩。1、耕地:经土壤普查所得,全县耕地共29.37万亩(图斑毛面积),占总面积的8.02%。再从毛面积中扣除田土坎、沟渠等以外,有效利用面积为18.36万亩(统计部门仍按习惯的13.03万亩统计),其中:田13.02万亩,占有效耕地面积70.92%,旱作土5.34万亩,占有效耕地面积的29.08%。2、园地:全县集中连片种植果园290.1亩,占总面积0.008%。3、林地:全县林业用地面积91.0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24.87%。其中用材地40.31万亩;经济林1.8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4.87%。4、草地:共178.3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8.72%。5、城乡居民占用地:包括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生活、生产及居民点内交通用地共2.8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78%。6、工矿用地:共0.41万亩,点土地总面积的0.11%。7、交通用地:城乡居民点以外的交通用地,共0.6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0.19%。8、水域:共3.6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0.99%,其中:河流水面3.19万亩,水库0.12万亩,池塘552亩,沟渠0.24万亩。9、难利用地:在目前条件下难以利用于农、林、牧的土地共59.7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6.33%。全县土壤共划分为红壤、黄壤、红色石灰土、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七个土类。其中以石灰土土类、黄壤土类、红壤土类为主。全县现有可开发荒地约250万亩。天然草场面积约130万亩,成片高,500亩以上草场426片,草种类繁多,质量优,载畜量为15万头(只)。
(四)气候资源:根据气候带划分,荔波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由于地理纬度较低,境内山峦起伏,河谷深切,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因而具有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湿润气候特征。总的特征是:气候温热,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长冬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尚足,雨热同季,灾害性天气少。全县年平均气温18.3℃。气温分布的总趋势是南高北低。地势每升高100米,气温大致下降0.55℃;河谷地带比同高度的山地,东西向槽谷比南北向槽谷,南坡比北坡,封闭型谷盆地比同高坡地气温高。县境地形地势复杂,气候垂直变化和地形小气候明显。全县常年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7月平均气温为27.0℃以下,极端最高气温不超过40.0℃;1月平均气温各地均在5.5℃以上,极端最低气温在-10.0℃以上。县内霜期少,无霜期在270天以上。平均初霜日期和平均终霜期分别在12月中旬及2月上旬。县境内冬季降雪较少,且多为冰粒,其次为雪花,平均每年降雪日数在一个月左右。冰雹在荔波也较少出现,一般一年1-2次,大部分出现在3-5月,且都为小冰雹,降雹的时间短,范围也不大。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各月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占全年总雨量的50%左右;冬季(12-2月)仅占全年总雨量的5%左右;秋季(9-11月)占15%左右;春季(3-5月)海洋季风逐渐增强,降水占全年雨量的30%左右,但3月份降水量只有50毫米左右,4月份增至100毫米以上。常年于4月下旬进入雨季,4-10月份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1%。10月份以后,海洋季风减弱,逐渐为南下的大陆季风取代,降水量显著减少。
(五)森林资源:1984至1985年,对森林进行二类调查。全县有林地面积为91.0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4.87%。在有林地中,杉木林面积3285亩,占有林地面积的0.36%;马尾松22.04万亩,占24.2%;软硬阔叶林17.94万亩,占19.7%;经济林1.82万亩,占2%;竹林1.08万亩(其中泡竹2000亩),占1.18%;防护林(含特用林)38.26万亩,占42.02%;薪炭林9.58万亩,占10.52%。灌木林55.81万亩,占61.3%。全县林木总蓄积413.67万立方米。其中有林地蓄积393.83万立方米;疏林地蓄积14.62万立方米;散生木和四旁树蓄积5.22万立方米。在第二次调查统计总蓄积量中,杉木蓄积3.16万立方米,占0.76%;马尾松58.32万立方米,占14.1%;软阔叶林195.07万立方米,占47.15%;硬阔叶林157.11万立方米,占37.98%。荔波树种资源丰富,常用的材林树种有42科126种。其中经济林树种有11科17种;灌木林树种13科23种;竹类1科14种;水果树种有5科114种;另外引进树种8科11种。
主要用材林种有:杉木、南方红豆杉、贵州惠花杉、马尾松、广东五针松、黄松、黄枝油杉、罗汉松;柏木、侧柏、福建柏;香樟、臭樟、尾叶樟、大叶樟、黄樟;润楠、贵州润楠、黔贵润楠;细叶香桂、州桂、月桂、香叶树、檫木;枫香、啊丁枫、半枫荷、马蹄荷、继木、红苞木、四州腊瓣花;青杠栎、麻栎、贵州烤饭承青杠、巴东栎、红稠、小红烤、蒴烤、水青杠、甜楮烤;香椿、苦楝、州楝;榆树、光皮举、糙叶木、朴树;臭椿;厚朴、深山含笑、阔瓣白兰花、长梗木连、鹅掌楸;掌叶木、小叶栾树、复叶栾树、伞花木;冬青、小果冬青;皂荚、香槐、红豆树、山合欢;楸树、寿树、柴树、紫威;贵州鹅耳枥、光皮桦、早冬瓜;梧桐;紫花泡桐、白花泡桐、毛泡桐;化香、野核桃、黄杞、枫杨;重柳、响叶杨;桑树、岩桑、榕树、斜叶榕;木荷、银木荷、红花茶、舟炳茶;山柳、椤木;重阳木、粗康柴、园叶乌桕;九里香;虎皮楠;马尾树、女贞、桂花;刺楸、脱皮龙;山桐子;香子树、栀子花;网脉山龙眼;鱼尾葵;大果香园;猴板栗;拐枣树;黄连木、清香木、南酸枣;中华械、飞鹅械、红翅械、青窄械。经济林树种有:木姜子、毛叶木姜子、山苍子、核桃;构树;油桐、千年桐、乌桕;漆树木;盐肤木;油茶;棕榈;花椒;杜仲;十大功劳;白腊。灌木树种有:马桑;溪畔杜鹃;羊蹄甲、云实、黄檀;毛叶榕;救军粮、薅秧泡、金樱子、刺梨;三叶五加、五叶五加;大叶黄杨、细叶黄杨;臭牡丹;六月雪;黑野花椒;白栎;百合花。竹类有:泡竹、白竹、苦竹、南竹、吊丝竹、金竹、大节竹、简竹、四方竹、紫竹、实心竹、射文竹。水果树种有:桃、李、梨、杏、枇杷、花红、酸梅、黄果、桔子、柚子;杨梅、石榴;杨梅豆;猕猴桃。引进树种有:银华、大叶桉、细叶桉、柠檬桉、喜树、柳杉、相思树、北京杨、油橄榄、葡萄桐。根据境内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特点,将全县(1990年林业区划细线条)划为5个林业区:中部低山河谷防护林、经济林区;南北部低中山用材林、竹林、经济林区;东南部岩溶低中山自然保护区;东南部低中山用材林、经济林区;东北部低山、低中山用材林,水源涵养林区。

经济状况


综述: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5.48亿元,同比增长10.3%。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为1.57亿元、1.79亿元和2.11亿元,分别下降2.48%、增长20.95%和16.48%。产业结构之比为28.65∶32.66∶38.69。工业总产值5.1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3660万元,同比增长46.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2亿元,同比下降5.0%。农业综合开发县项目申报工作通过国家评审并立项实施。全年植树造林4251.3公顷,其中退耕还林573.3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86平方千米。财政总收入7008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947万元,比上年下降1.1%。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82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2亿元,增长20.3%。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9965万元。全年招商引资项目22个,其中新建项目15个,总投资2.2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237万元,比上年增长27.52%。城镇建设取得新成就。樟江园文化休闲广场竣工,县医院住院部大楼、县文化活动中心、县检察院大楼等建成并投入使用,三力大酒店、铜锣湾购物广场开工建设,西门大街、外环路、板吉路、广场东路,北街至苗圃开发区建设进展顺利。不夜城广场已与投资商签订协议,拆迁工作有序进行。邓恩铭故居维修扩建工程已通过省评审,正在动工建设。

文化状况

荔波历史悠久,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世居于这块神奇土地的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荔波由于地处华南十万大山之中,在封建时代,经济发展较迟,教育起步较晚,较长时期属于边远落后之地。直到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始设义学。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开建义塾,地方子弟方受教化。乾隆庚子年(公元1780年)县内破天荒地出现第一位举人(陈克谦)。尔后中断九十九年后到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才继出4位举人。从清嘉庆至宣统的115年间,荔波又涌现贡生59人,其中拔贡10人、恩贡24人、岁贡25人。此外还有不少秀才。清代著名的“西南大儒”郑珍(公元1806—1864年),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到荔波任训导,对荔波文化影响甚大。他和荔波的贡生、秀才们,留下了一批诗作流传于世;覃金锡举办学校,培育后人;高煌留学日本后回乡执教,培养家乡子弟;邓国瑾外出山东任职;邓恩铭(出生于水尧水族乡,距荔波机场5公里左右,在县城有其纪念馆)外出求学,追求真理,较早接受马列主义,成为中共“一大”代表;全正熹、杨家骝英勇抗敌,成为抗日英烈。荔波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世居于这块秀美土地上的布依、水、苗、瑶、汉等民族,长期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长期以来,民族的花灯表演、山歌对唱、吹笔管、打刷把、赛龙舟、爬刀山、跳芦笙舞、陀螺赛、打猎舞等,至今仍很好地传承。热烈诙谐的布依族婚礼中的唱“朗外”,盛大非凡的水族“卯坡”对歌,自由纯朴的苗族婚恋,古朴神秘的瑶族凿壁谈婚和抢腰带,令人倍感新奇,乐于探究寻趣。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外交流的扩大,这些民俗没有被很好的保存,渐趋消亡!,新中国成立后,荔波文化走向了新的历程。全县小学、中学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蓬勃发展,文学创作、文化艺术、群众体育、广播电视取得了较大成绩,群众文化活动遍及城乡。建国50年来,荔波初、高中毕业生一批批地走向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并向省内外大专院校输送了大批学生。这些学生大部分学成归来,为建设家园奉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荔波工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等许多方面,也体现了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解放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较快,全县水电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大力兴建,农业技术广泛推广应用,煤炭工业和交通、电讯、旅游业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城镇建设具有独特风格,民族手工艺品设计精美,充分地展现了荔波文化丰富多彩的特色。

美食小吃

荔波风猪:荔波风猪是具有黔南风味的著名高级传统食品,历史上曾作达封建王朝的贡品。其制法是采用四十至六十天的奶膘猪仔,刮毛去五脏后,加洒八角、茴香、花椒、草果、桂皮、山奈、生姜等佐料及精盐腌制风干而成,故名风猪。风猪造型美观,色泽鲜亮,皮脆肉酥,美味可口,食而不腻,并可保存较长时间,是宴请宾朋、馈赠亲友的珍贵食品。荔波风猪曾多次参加广交会,受到外商欢迎,被誉为“厨珍”,产品这销欧洲、印度、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水蕨菜:蕨类植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陆生植物类群,具有四千多万年的历史。早在我国周朝初年,就有伯夷、叔齐二人刹蕨于首阳山,以蕨为食的记载。蕨莱健脾,祛痰湿,具有消暑、利尿、减肥、延缓衰老等功效。水蕨菜又名良蕨,是蕨菜中的姣姣者。据专家考证,合省仅二、三县出产。水蕨菜生于荫凉潮湿的河谷里,荔波水蕨菜主产于王蒙、朝阳、玉屏、捞村一带。水蕨菜在沃土可长至一尺余长,但通常情形仅五寸左右。水蕨菜味甜、鲜嫩。普通蕨菜味苦,口感粗。且可食部分仅为蕨芽。但水蕨菜通株可食,柔嫩可口。

本地主要商品(或行业)

煤炭、旅游、牲畜、荔波风猪。

历史沿革

荔波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为象郡毋敛县地。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置婆览县(治后水婆,即今三都恒丰,原属荔波);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至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改置劳州和莪州(劳州即今捞村乡,莪州在县城附近);宋太祖开宝三年(公元970年)置羁糜荔波州;元世祖至元元年(公元1265年),荔波为蒙、皮、雷三土司领地割据。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统一蒙、皮、雷三土司领地,荔波并入广西思恩县;洪武十七年(公元1494年),撤荔波县,置方村、蒙村、窘来村三巡检司,易十六埲为十六里,改属广西河池州;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荔波改司设县,仍属河池州;神宗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县治设在喇轸村(今时来旧县),改属贵州都匀司;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重定荔波、南丹地界,立石碑定县界。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荔波县属贵州;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县治里袄村(今方村乡)改属广西庆远府;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荔波县改属贵州都匀府;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县治迁蒙石里全亨村(今县城),并设荔波营,五年(公元1740年)置游击署、守备署、千总署。民国时期,荔波县直隶贵州省长公署,先后属贵州第十一、第八和第十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均驻独山)。1949年12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荔波。1950年2月4日成立荔波县人民政府。1949年12月至1951年属独山地区专员公署。1952年以后,属都匀地区专员公署。1956年8月,都匀地区专员公署改建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仍辖荔波县。1959年3月,荔波合并到独山县。1961年6月16日,恢复荔波县建制,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