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省电子地图 > 宿州市地图 >
灵璧县地图
灵璧县相关地区地图:

区位交通

灵璧县南临淮水,北倚中原,在对外开放的整体区间上,处于沿海与内陆梯次开放的结合部,是东进西出的“桥头堡”,是北上南下的“咽喉地”。灵璧县北顾徐州,南临蚌埠,西接宿州,处于徐州都市圈、黄淮海经济圈和长江三角洲的经济辐射圈内。灵璧县交通便利,水陆运输优势互利,铁路空中近水楼台。陆路:104国道穿经灵北,302、303省道横贯东西,201省道纵贯南北,形成倒“夫”型框架。铁路:距陇海线仅50公里,距京沪线仅20公里。水路:横跨豫、皖、苏三省的新汴河从境内穿过,通长江、入东海,空中:离国际航空港——徐州观音机场仅95公里。四通八达、出入快捷的立体式的交通格局已全面形成。

地理特征

灵璧县耕地面积180.7740万亩。全县地势低平,地形为北高南低,呈西北东南倾斜。海拔27—18.5米,一般多在20米左右,地貌特征为“大平小不平”,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89.6%,黄泛冲积土层较厚、土壤肥沃,适宜于机械化生产、人工种植优良牧草。境内主要山丘属低山丘陵和剥蚀残山,属淮阳山系,徐淮山脉余脉。主要山峰有54座,海拔超过100米的有24座,最高峰为下楼镇西部的灵觉峰。

相关内容

天津话发源地:宿州-徐州方言为天津话的根源。尤其是“灵璧话”对其影响甚深,也属中原官话(宿州-徐州片区)。“燕王扫北”历史上称此事为“靖难之变”,即明成祖朱棣在登基之前被封为燕王,被明太祖朱元璋派往北京、天津一带戍边。同时他也带去了不少家乡及附近的人——包括大量安徽北部人和江苏北部人等——戍边屯垦。后来朱棣夺取帝位,亲赐天津这个地名,在此筑城设卫,即天津卫。至此,天津成为真正的城市,并且从安徽及苏北来的军人是最大的群体。他们的家眷、亲属等也随他们迁入天津。这样,他们占据了当地的上层地位,其使用的江淮方言也成为强势语言。而天津卫内其他地区的人较少,所以形成北京音与静海音包围天津方言岛的态势。
发音特点:中国人类学家李世瑜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天津话与以宿州为中心的淮北地区的方言最为接近,并认为,天津话脱胎于此。这个地区的发言属于中原官话的宿州-徐州片区,而淮河以南则属于江淮官话,还是有不少差别的。蚌埠、凤阳一带方言只与天津话的阴平(一声)都读低平调,其他的音调都与天津话有差距,特别天津话是没有入声字,而蚌埠、凤阳的方言都保存了许多入声字。而宿州地区的方言则与天津话非常接近,李世瑜用天津话与当地人对话中,当地人甚至没能认出李世瑜是外地人,可见其接近程度。

县属学校

城属学校:灵璧县第一中学灵璧县灵城教育路23号灵璧中学(原第二中学)灵璧县灵城教育路20号,灵璧县第三中学(职高类)灵璧县灵城龙山路北段,灵璧县广志外国语学校(原第五中学所在地)灵璧县灵城南关东段,灵璧县飞翔双语学校灵璧县城南新区,灵璧师范学校灵璧县灵城东凤后街四号,灵璧县第四中学灵璧县灵城张巷村西
乡镇学校:灵璧县唐庄中学灵璧县朝阳镇,灵璧县黄湾中学灵璧县黄湾镇,灵璧县韦集中学灵璧县韦集镇,灵璧县向阳中学灵璧县向阳乡,灵璧县下楼中学灵璧县下楼镇,灵璧县下楼镇王集中学灵璧县下楼镇王集村,灵璧县下楼镇程庙中学灵璧县下楼镇程庙村,灵璧县下楼镇谢楼中学灵璧县下楼镇谢楼村,灵璧县冯庙中学灵璧县冯庙镇,灵璧县杨疃中学灵璧县杨疃镇,灵璧县浍沟中学灵璧县浍沟镇,灵璧县浍沟镇土山中学灵璧县浍沟镇土东村,灵璧县浍沟镇马庄中学灵璧县浍沟镇马庄村,灵璧县大路中学灵璧县大路乡,灵璧县九顶中学灵璧县朝阳镇,灵璧县尤集中学灵璧县尤集镇,灵璧县尤集镇大康中学灵璧县尤集镇大康村,灵璧县尹集中学灵璧县尹集镇,灵璧县尹集镇张集中学灵璧县尹集镇张集村,灵璧县尹集镇李楼中学灵璧县尹集镇霸王城村,灵璧县曙光中学灵璧县向阳乡汤圩村,灵璧县朱集乡湖光学校灵璧县朱集乡王店村,灵璧县杨疃镇郑庙中学灵璧县杨疃镇大亢村,灵璧县渔沟中学灵璧县渔沟镇,灵璧县菠林学校灵璧县尹集镇菠林村,灵璧县邱庙中学灵璧县杨疃镇邱庙村,灵璧县高楼中学灵璧县高楼镇,灵璧县禅堂中学灵璧县禅堂乡,灵璧县范桥中学灵璧县虞姬乡范桥村,灵璧县虞姬中学灵璧县虞姬乡,灵璧县虞姬东风中学灵璧县虞姬乡朱桥村,灵璧县金圩中学灵璧县向阳乡王集村,灵璧县单圩中学灵璧县韦集镇龙岗村,灵璧县大庙中学灵璧县大庙乡,灵璧县大庙乡马庄中学灵璧县大庙乡马庄村,灵璧县大庙乡沙滩中学灵璧县大庙乡沙滩街
乡镇小学:灵璧县唐庄小学灵璧县朝阳镇,灵璧县黄湾小学灵璧县黄湾镇,灵璧县韦集小学灵璧县韦集镇,灵璧县向阳小学灵璧县向阳乡,灵璧县下楼小学灵璧县下楼镇,灵璧县下楼镇王集小学灵璧县下楼镇王集村,灵璧县下楼镇程庙小学灵璧县下楼镇程庙村,灵璧县下楼镇谢楼小学灵璧县下楼镇谢楼村,灵璧县冯庙小学灵璧县冯庙镇,灵璧县杨疃小学灵璧县杨疃镇,灵璧县浍沟小学灵璧县浍沟镇,灵璧县浍沟镇土山小学灵璧县浍沟镇土东村,灵璧县浍沟镇马庄小学灵璧县浍沟镇马庄村,灵璧县大路小学灵璧县大路乡,灵璧县朝阳小学灵璧县朝阳镇,灵璧县尤集小学灵璧县尤集镇,灵璧县尤集镇大康小学灵璧县尤集镇大康村,灵璧县尹集小学灵璧县尹集镇,灵璧县尹集镇张集小学灵璧县尹集镇张集村,灵璧县尹集镇李楼小学灵璧县尹集镇霸王城村,灵璧县曙光小学灵璧县向阳乡汤圩村,灵璧县朱集乡湖光学校灵璧县朱集乡王店村,灵璧县杨疃镇郑庙小学灵璧县杨疃镇大亢村,灵璧县渔沟小学灵璧县渔沟镇,灵璧县菠林学校灵璧县尹集镇菠林村,灵璧县邱庙小学灵璧县杨疃镇邱庙村,灵璧县高楼小学灵璧县高楼镇,灵璧县禅堂小学灵璧县禅堂乡,灵璧县郭海小学灵璧县禅堂乡,灵璧县范桥小学灵璧县虞姬乡范桥村,灵璧县虞姬小学灵璧县虞姬乡,灵璧县虞姬东风小学灵璧县虞姬乡朱桥村,灵璧县金圩小学灵璧县向阳乡王集村,灵璧县单圩小学灵璧县韦集镇龙岗村,灵璧县大庙小学灵璧县大庙乡,灵璧县大庙乡马庄小学灵璧县大庙乡马庄村,灵璧县大庙乡沙滩小学灵璧县大庙乡沙滩街,灵璧县沈庄小学灵璧县虞姬乡灵光村

历史人文

灵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建县于1086年,始称“零璧”。1117年改称灵璧。这里是楚汉相争的古战场,中华奇石的主产区,素有“虞姬、奇石、钟馗画,灵璧三绝甲天下”之美誉,又有“一美,一‘丑’,一奇”之说,灵璧的三件宝:美的是虞姬,奇的是灵璧石,那“丑”的,便是钟馗。钟馗画,作为灵璧三件宝之一,享誉国内外。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给灵璧留下了众多的人文景观,灵璧大地到处闪耀着中华古文明的辉煌。城北有刘邦大败项羽地——霸王城,城南有韩信瞭望台——金、银山,城东南存有垓下古遗址,城东有霸离铺、虞姬墓。虞姬墓几经整修,扩其旧制,增设新观,已成为环境幽美、声播遐迩的名胜景点。无数中外名人、游客仰姬高风,纷至沓来,吊祭英灵。此外,还有三山汉墓群、磬云山摩崖石刻等古迹,令中外游人流连忘返。
灵璧石:灵璧石居全国四大奇石之首,鬼斧神工,浑然天成,集皱、瘦、漏、透于一体,以色、形、质、纹等储美而扬名,享有“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碧玉”之美称。其石质坚贞,其姿千种,其形万状,或沉倚伟岸气势雄浑,或各显神态风姿绰约,或晶莹温润风采迷人,或玲珑幽遂妙趣无穷,为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所珍藏。在’99昆明世博会上,灵璧石荣获金奖3枚,银奖6枚,获奖总数名列全国第一。
钟馗画:钟馗画,一般特指安徽省灵璧县所产的终南山下陕西西安户县人唐“赐福镇宅圣君”钟馗画像,传说可以镇邪消灾。并认为上方要加盖篆印“灵璧县印”才有效。灵璧传统钟馗画经过长时间民间艺人的传摹和创新,受杨斐、龚开、高其佩等文人画的杂糅,而改变但是虽然都称为灵璧钟馗画,但是正宗传统的的灵璧钟馗画为工笔重彩钟馗画。灵璧传统钟馗画,是中国意象式艺术的一种典型,它保留着中国传统深层精神的艺术形式,是大有值得发掘并传承的中国艺术宝藏。清人齐周华在《名山藏画副本·钟馗像赞》里就写道:“由吴道子画能通神也,无如天下传写,渐失其真,惟灵璧所画,往往不环脱道子原格,故世群推之。”而吴道子所在的年代为唐代,明清时代才出现水墨文人画。却失去了吴道子的“吴带当风”之真、之美。钟馗画扎根于民间,寄情于民俗,蕴雅于拙,寓美于丑,“土而不陋,俗不伤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公元1915年,画家翟光远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中荣膺金奖(世博会前身),在解放前夕,民间画师韩本贵绘制的《百馗图》在上海《申报》上刊登,近年来,著名画家孙淮滨先生被授予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钟馗画)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在全国“第四届民间艺术博览会中国创造·民间文化品牌评选活动”中,又授予孙淮滨“中国创造·民间文化品牌艺术家”称号。他的钟馗画作品被评为“中国创造·民间文化品牌珍贵艺术品”。2009年10月,孙淮滨先生钟馗图被评为“新中国国礼”,他也被评为国礼艺术大师。自唐代起,灵璧人始画钟馗。经过1000多年的风雨浸润,至2003年,灵璧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钟馗画)之乡”称号。灵璧画也被称为画中“活化石”。灵璧传统钟馗画承传吴道子之法,并与民间技法相结合,风格独特,自宋至今兴盛不衰,已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饮誉全球。
灵璧唢呐:灵璧唢呐艺术的广泛普及,据说与明中晚期的朱元璋九世孙朱载堉有关,朱载堉一生淡泊宫庭生活,热爱民间艺术,长期在怀庆府(今河南沁阳)一带,深入到黄河沿岸民间唢呐班子里,潜心研究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和校堪研究工作,广泛流传于中原地带的几十个唢呐曲牌如《叫句子》、《凡字调》、《百鸟朝凤》、《抬花轿》、《大开门》,是朱载堉整理保留下来的,明天启二年(1622)和崇祯二年(1629),黄河两次决口,使得黄淮地区流离失所的灾民,辗转迁徙,有的落户灵璧,有的外出学艺。唢呐便成为灾民们谋生的手段,每逢过年过节、迎神赛会、男婚女嫁、举丧祭祀等习俗,均有唢呐鼓吹,锣鼓敲打。

历史沿革

宋哲宗元祐(音右,you)元年(1086),析虹县之零璧镇置零璧县,县名仍用镇名(镇名由来无考),同年七月复为镇。七年二月,零璧复为县。政和七年(1117)改“零璧”为“灵璧”,沿用至今。历代县治,除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有过短暂的变迁外,其余都设在灵城镇(原灵璧镇)。宋元祐元年(1086)析虹县零璧镇置零璧县,属宿州,隶淮南东路;建炎后没于金。元初复立灵璧县,属宿州,隶河南归德府。至元四年(1267)改属泗州;十七年复属宿州。明初属宿州,洪武四年(1371),宿州改属临濠府;六年属中立府;七年属中书省凤阳府;后属凤阳府,直属南京。清初沿明制。顺治二年(1645)改属江南省凤阳府;康熙六年(1667)改属安徽省,先后属凤阳府、凤颍六泗道管辖。中华民国元年(1912)四月废州设县,本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置道,属淮泗道。十六年废道,又直属安徽省。二十一年,安徽省设十个行政区,本县属第六行政区。二十四年改为九个行政督察区,本县属第六督察区。抗日战争期间,先后裁并改设8个专署,本县属第六专署。三十四年,安徽省设九个行政区,本县属第四行政区。三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灵璧解放,属江淮解放区第三行署。三十八年四月二十一日改属皖北行署宿县专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本县仍属皖北行署宿县专区。1952年4月12日改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元月12日改属安徽省蚌埠专区。1961年4月13日,蚌埠专区划为滁县、宿县专区,本县属宿县专区。1971年3月29日,宿县专区改名为宿县地区(后又改名为宿县地区行政公署,现为宿州市),隶属关系未变。2000年,灵壁县辖13个镇、8个乡:灵城镇、韦集镇、黄湾镇、娄庄镇、杨疃镇、尹集镇、浍沟镇、尤集镇、下楼镇、朝阳镇、渔沟镇、高楼镇、冯庙镇、长集乡、朱集乡、大路乡、大庙乡、禅堂乡、灵西乡、虞姬乡、向阳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051325人,其中:灵城镇57730、韦集镇46373、黄湾镇44831、娄庄镇43492、杨疃镇63077、尹集镇65032、浍沟镇44860、尤集镇47876、下楼镇61431、朝阳镇67481、渔沟镇59036、高楼镇63582、冯庙镇67189、向阳乡37589、长集乡26848、朱集乡38699、大路乡35571、大庙乡45219、禅堂乡45244、虞姬乡41985、灵西乡48180。2004年,灵璧县乡镇由21个调整为19个。共有524个行政村(另一数据为514个)、4个居委会。2005年2月,正式调整乡镇区划,撤销灵西乡、长集乡建制,分别并入娄庄镇、灵城镇。灵壁县辖13个镇、6个乡。2005年,灵壁县进行行政村区划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