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省电子地图 > 宿州市地图 >
灵璧县地图
灵璧县相关地区地图:

区位交通

灵璧县南临淮水,北倚中原,在对外开放的整体区间上,处于沿海与内陆梯次开放的结合部,是东进西出的“桥头堡”,是北上南下的“咽喉地”。灵璧县北顾徐州,南临蚌埠,西接宿州,处于徐州都市圈、黄淮海经济圈和长江三角洲的经济辐射圈内。灵璧县交通便利,水陆运输优势互利,铁路空中近水楼台。陆路:104国道穿经灵北,302、303省道横贯东西,201省道纵贯南北,形成倒“夫”型框架。铁路:距陇海线仅50公里,距京沪线仅20公里。水路:横跨豫、皖、苏三省的新汴河从境内穿过,通长江、入东海,空中:离国际航空港——徐州观音机场仅95公里。四通八达、出入快捷的立体式的交通格局已全面形成。

历史典故

灵璧石产地灵璧县,汉为、夏丘等县地,属沛郡。后汉属沛国、下邳国(今江苏徐州沛县、邳州市)。北周改夏丘为晋陵县,隋复名夏丘,司下邳郡。唐省夏丘县入虹县,属宿州。《宋史·地理志》:元右元年(1086)析虹县之零壁镇置零壁县,政和七年(1117)改零壁为灵壁。元属归德府宿州。明清属凤阳府宿州。灵璧,除《明史》外,各史均作“灵壁”。如《史记·项羽本记》:项羽大破汉军,“追击至灵壁东”。《清史稿·地理志》:灵璧县“本虹县灵璧镇,宋始置县”。乾隆《灵璧县志》:旧名“零壁”,因县产磬石而“神之”,改名为“灵璧”。《名胜志》亦载,灵壁县产磬石“珍之如璧”,故名。灵璧建县,有所反复。《宋史·地理志》:元右元年(1086)始置零壁县,当年七月即废去。元右七年(1092)再拟建县之际,苏轼曾持异议,事见《苏东坡集·奏议集》。当时苏轼新任兵部尚书,建立新县属“兵部所管”。苏轼视察宿州,得悉“乞改零壁镇为县”,乃是“本镇豪民靳琮等私自为计”,并以自筹置县费用,毋须拨支公款为由,取得朝廷批准。但所谓“自备钱物”,其实是向百姓摊派,“深为不便”。预计建县“用钱四千五十余贯”,只征收半数稍多,“其余未纳钱数”难以催纳。“纵使尽行催纳”,也不够实际开支。如今县署已兴工构筑,“恐维中辍”。为此,苏轼建议:停建宿州外城,从一万贯建城经费中拨出款项,用于灵壁建县,不再向百姓征收钱物,“未纳到钱数”,均予“放免”。由此可见,苏轼办事公正,颇能体恤民间疾苦。灵璧县旧城久圮,明弘治八年(1495)始筑土城。正德六年(1511)重建,周围六里许,开四门:东鹿鸣门;南对怀远荆山,名为望荆门;西有凤凰山,名为凤仪门,北向磬石山,名为来璧门。县城北倚龙车山,山麓有浏清、坛西,白莲等湖。龙车山东北三注山,有云洞、蜘蛛洞。凤凰山在城西北五里。鹿鸣山今司泗县。山均低矮,是平原丘陵。灵壁东北有潼河,潼河北岸有潼郡,因北魏临潼郡故城而名。潼郡是否即秦汉取虑县故城,前人有争议。《方舆纪要》:“取虑城,(虹)县北百二十里,汉县,属沛郡”,“后魏(即北魏)亦日取虑县,置临潼郡。”这是说,临潼郡治即取虑县城城。乾隆《江南通志》以为非是,在《辨讹》中指出:“旧志谓取虑汉县,后魏置临潼郡,”“在虹县(今泗县)北一百二十里。”“按:虹县北六十里睢宁县(今属江苏),取虑既在虹县北一百二十里,尚得谓虹县地乎?”“又按:临潼故城在今灵壁县东北七十里。金志元光初,议于灵壁县潼城镇设仓都监,是也。而取虑又在临潼东北,属睢宁界。”此说以为取虑县故城不在泗县,更不在灵璧。唐人李贤等注《后传书》,也以为取虑故城在睢宁。《后汉书·陶谦传》:曹操与陶谦作战,“过拔取虑”。注:“取虑,音秋闾,属下邳郡,故城在今泗州下邳县西南。”下邳县故城在今江苏邳县东,其西南即是睢宁县境。旧时灵璧县境南北狭长,北界抵黄河故道,南界在淮河之滨,包括今固镇县地,与怀远县接壤。城北六十里有睢水东流,俗称小河,是项羽大败汉军处。《水经·睢水注》:“睢水又东迳彭城郡之灵壁东,东南流。项羽败汉王于灵壁东,即此处也。”,《通鉴纪事本未·高帝灭楚》:汉高祖三年(前204),刘邦占领彭城,项羽率精兵三万来战,“大破汉军”,汉卒淹死于谷水、泗水者“十万余人”。楚军“又迫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兵“十余万人皆入睢水,水为之不流”。刘邦陷入重围,幸而大风骤起,飞沙走石,才“与数十骑遁去”。县志记载传说:刘邦见楚军追来,藏匿于枯井,坐骑隐入于山洞。追兵过后,坐骑将缰绳垂入枯井,救出刘邦。后人称此井为“垂缰井”,在灵壁城北七十里。五河县也有类似传说。楚汉战场“灵壁”,不是今灵璧县城,而是另一地名。《元和郡县志》在宿州苻离县下注:“灵壁故城,在(苻离)县东北九十里。”苻离县故城在今宿城北苻离集。今灵璧县城在苻离集东偏南,而不在东北。光绪《宿州志》:“宋元右时复置于宿州之东者,乃今之灵壁县,非古地灵壁也”。灵璧县城近汴水,古灵壁则近睢水。《灵璧县志》:城西北七十里三村集有霸王城,是项羽军垒,附近有“吹箫台”,又名“散楚台”。汉高祖五年(前202),距项羽大破汉军、刘邦落荒逃遁仅两年,形势急转直下,霸王被围于垓下,闻“四面楚歌”,以为刘邦已尽得楚地,大势已去,悲歌泣下,突围逃奔,全军覆没。但垓下决战,主战场不在灵璧县城西北七十里,而在灵璧县东南地区。垓下聚在汉县,古水(今沱河)之滨,即今固镇县濠城集。县志所记“散楚台”,属于传说;若有所依据,只能是外围战场。灵城城东十五里,与泗县接界外有虞姬墓,至今墓碑尚存,额刻“巾帼千秋”四字。旧有联语:“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此墓出自“霸王别姬”故事。项羽军壁垓下,陷入重围,“兵少粮尽”,忧心忡忡,夜饭帐中,面对美人虞姬、骏马乌雅,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王歌罢而泣,虞姬歌而和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史记正记》引《楚汉春秋》所载虞姬歌词:汉兵已略地,田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虞姬歌罢,拔剑自刎;项羽突围,仓惶南走。成语“拔山盖世”、“霸王别姬”、“四面楚歌”均由此而来。虞姬墓不止一处。《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虞姬在濠州定远县东六十里,长老传云项羽美人冢也。”定远虞姬墓,又称嗟虞墩。北宋熙宁四年(1071),苏轼赴杭州就任通判,途中作《濠州七绝》,其一为《虞姬墓》:帐下佳人拭泗痕,门前壮士气如云。仓黄不负君王意,只有虞姬与郑君。苏轼之诗作于濠州定远。郑君,指项羽忠臣郑荣,被汉军俘获而坚贞不屈。刘邦欲考察被俘楚臣是否恋旧主,均令改名为“籍”(项羽又名项籍),唯独郑荣拒绝,因此被逐。苏轼之北苏辙,亦有《虞姬墓》诗,记咏黥布叛楚投汉,范增受项羽疑忌而离去,霸王成为孤家寡人,只有虞姬与之共患难:布叛增亡国已空,摧残羽翮自今穷。艰难独与虞姬共,谁使西来敌沛公?,灵璧虞姬墓,有南宋诗人范成大题咏,范成大出使金国,途经泗州、宿州,有诗多首,其一为《虞姬墓》,诗人自注:墓“在虹县(今泗县)下马铺北三十七里”,即今灵壁虞姬墓。诗云:刘项家人总可怜,英雄无策庇婵娟。戚姬葬处君知否?不及虞兮有墓田。
民间故事:①小白龙探母的传说(在灵璧东北三十公里大庙街西一里处,有个庄子叫陈宅子,有一座高大的坟茔,传说这是小白龙母亲的坟。),②唱大鼓(一手敲击大鼓,手打着钢板或木板),③《水漫兰桥》(明朝万历年间一位村姑与赶考举子的爱情故事,有遗址),④虞姬墓(虞姬墓,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东7.5公里处,是项羽爱姬之墓。据《史记》载,公元前202年,项羽被汉军困于垓下,夜闻汉军四面楚歌,料大事已去,遂夜饮帐中,慷慨悲歌,虞姬和之“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吟罢自刎身亡,后被部属安葬于此。墓园占地3942平方米,墓冢和墓碑修复一新。墓园外建门楼、围墙,内建展厅、草坪、碑廊,供人游览凭吊、栖息或泼墨挥毫。)

风俗文化

饮食文化:灵璧这个古老的大地千百年来受楚汉文化影响甚深,是南北方文化的交融地,既有北方人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方人的精明小气。灵璧的饮食习惯一概同北方,中午吃米饭,晚上是各类面食。米类制品通常有粽子、年糕。其他的饮食还有馒头、烧饼、面条、稀饭、包子、煎饼等。菜系偏鲁菜,口味较重。
节日习俗:春节前,从腊月二十四开始,百姓就开始准备年货。还要蒸馒头、炸出各式的面制小糕点。第一锅馒头出炉后要燃放鞭炮以祭灶神。早晨时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春联、年画、挂门笺,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图案的新衣。中午时是正餐,菜类相当丰盛,在吃饭前要祭祀祖先,即把菜或者酒水,丢/洒在灶前或者正门前,好让祖先们也能一起过个新年,以求在新的一年里能平平安安!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吃团圆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晚饭后开始捏扁食(即素馅水饺),全家动手。扁食是作为年初一的早饭,素馅,主要以青菜、鸡蛋末、粉丝末作为原料,包制时随机放进一些硬币、一元、一角、五角等。扁食完工后,会有一个自愿“守岁”的家人照看。初一早饭时,谁吃到包有硬币的扁食,就代表谁会在这一年里财运亨通,而且硬币面值越大,就证明赚的钱越多。除夕的晚上,小孩子会守岁(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凌晨12点左右会放鞭炮或者礼花以迎接新的一年,新的气象!。大年初一挨家拜年,小孩子可以问长辈们要压岁钱,以及进城逛街赶集。元宵节做杂面油灯,置于门前、鸡圈等处辟邪,有的地方会放礼花或者玩花灯之类的节目。清明节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以驱邪避鬼,中午时吃粽子,喝雄黄酒,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的风俗习惯。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人们早早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禾坪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苹果等果品,准备“敬月光”活动。一般拜过月后,桌子南面的位置是不准人做的,因为那是祖先或者神仙之类要做的位置。
婚嫁习俗:联姻程式有:说媒、过柬、出嫁、迎娶、陪嫁、拜堂、闹房、回门。说媒,即媒人说合。过柬即定亲以后,男方要到女方去“过柬”,也称“过红”。“过书子”后就可择期完婚,由男方托媒出面邀请女方喝一次‘哈亲酒”,双方言定完婚日期,并分头准备嫁娶的各项准备工作。前三天要过红,就是送些鸡、烟、酒、肉(现在一般都送金猪,里面塞上钱就可以了)、炮、糖,彩礼依家庭情况而定。结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旧时,男女一般在十八周岁以上结婚。婚期选择双日子,以求吉利。婚期定后,女方置办嫁妆,称为“陪送”;亲友们赠送礼物,称为“添箱”。男方设新房,打制家具,铺新床,办酒席。婚期当天早上发轿/发车,轿杆上放一只公鸡随带四色礼,回来时,女方给一只母鸡名为“跟轿鸡”,表示双双对对,回来时不走原路,沿途要燃放鞭炮。(不过现在都是轿车接送的)女方有送亲的,一般都是新娘的叔伯、哥哥、舅舅,送亲的称“上客”、“大宾客”。喜轿或喜车回到男家时,新娘、新郎互相搀扶。这时开始放鞭炮,以示中午的正餐开始。吃饭时,新郎新娘要敬亲朋好友以及长辈们的酒,给长辈们磕头要彩礼!晚上,闹房的便开始了,你的朋友,亲戚会问你要烟或者喜糖之类的东西,不给就会闹你们!新房内充满欢乐和诙谐。晚上还有“听房”的习俗。婚后第一天新郎新娘依次向长辈们行见面礼,并上坟祭祖。三天夫妻双双回门省亲,当天返回。六天娘家来人看望新娘,十二天娘家接回新娘,称“回门”。
丧葬习俗:旧时丧葬礼俗亦极为隆重以至过于繁琐,大致可分为“送终、报丧、入殓、请七、出丧、安葬”等等。送终:老人病危,家人站立床前,听候交待后事,老人神情有变,即将咽气,已出嫁的女儿要回避,儿孙立病榻前,高声呼唤,直到咽气,全家人跪在床前嚎啕大哭,此为“送终”,远方的儿孙须在老人咽气前赶到家,否则就被认为没有能为之送终,或者说是没能尽孝,是一大憾事。报丧:完成送终前后的种种程序后,便向亲友报告死讯,此为报丧。报丧者,是长子身戴重孝,腰系麻绳,手执哀(丧)棍,在亲房长辈的带领下到其姥姥、舅舅家去跪拜,报告父母去世的消息。入殓:将死者裹棉穿戴整齐入棺,谓之“入殓”。各地均有专事为死者入殓的人,有求必应。请七:丧亡之日起,每7天为一七,七七共49天,逢七,儿孙们备香烛贡品,在灵前或坟上祭奠,俗称“请七”。出殡:由于选择坟地或其他原因,停柩做丧,最短3天,最长经年,一般是49天,把灵柩送往墓地,谓之“出殡”。出殡时要沿路撒纸钱。死者的长子双膝跪倒,手捧烧纸钱的瓦盆,痛哭失声,然后把丧盆在地上摔破,称之为“摔牢盆”。民间认为,摔破丧盆,死者就可以把所有烧化的纸钱带到阴间去用了。孝子孝孙要加穿粗麻衣、草鞋、系草绳,持孝杖棍。送葬队伍,由持引魂竹的引路,此人负责丢引路纸。接着是持旌旗的、抱灵牌的、乐队、祭轴、花圈、送葬的亲朋、灵柩、子孙。行至村外交通道口处(城市、集镇走出街口)“谢孝”,由孝子孝妇等跪向送葬的亲朋叩首。谢孝后,孝子才孙扶柩至坟前,把草鞋、孝棍、花圈等丢在坟地上,即参加筑坟。坟筑好后,有喝彩、撒粮米习俗。安葬:出殡前,先请风水先生选定坟地穴位,破土挖坑,坑内倾石灰。灵柩到达,坑内再烧一些豆萁麻拮,并留火种,然后才能陈棺摆正。还要宰雄鸡淋血于棺盖,放爆竹,烧纸钱,最后一次焚香跪拜。圆坟即送葬后的第三天,死者家庭亲人包饺子,数量与死者年龄同等,带到墓地去,沿墓周围转三圈后,把饺子埋在坟四周作供品,向死者致祭行礼,表示崇拜并求保佑,最后加高加大坟墓。
拉魂腔:〖拉魂腔〗泗洲戏的旧称,又称柳琴戏。据徐州方志载:早年这种地方戏,人们叫它为:"肘古子",后来又改名为:"拉魂腔"。因那拉魂动魄之处极为使人念想,这剧种便因此有了一个最初的名称--"拉魂腔"。它以丰富的花腔和独有的拖腔翻高,有别于其他剧种,感染力极强。这里至今还流传着“拉魂腔一来,跑掉了绣鞋,拉魂腔一走,睡倒了十九”的民谚,足见这个剧种在民间受欢迎的程度。但是在当地民间很多老百姓还是一直叫它为:“拉魂腔”。那是因为:这种戏曲从音乐伴奏,锣鼓点子到唱腔表演都是十分地让人们"着迷",只要小锣子一响,琴声一起真的就能够把人们的"魂"给勾拉了过去.可见当地老百姓对"她"的痴迷程度!,其唱腔南、北方风格交融,婉约与豪放并蓄。尤其是女声唱腔,婉转揉情、优美动人。被群众称誉为“有拉魂的魅力”。戏剧的艺术表演以“压花场”为基础,分“单压”和“双压”两种,具有明快爽朗、粗犷有力的鲜明特色。戏剧目丰富,如传统剧目《大出观》、《三踡寒桥》、《樊梨花点兵》、《走娘家》、《拾棉花》、《喝面叶》等长期盛演不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连目不识丁的人也能一套一套地唱拉魂腔。有了拉魂腔,生活便变得有滋有味。高兴时唱快板,把五腑六脏都荡涤得干干净净;悲苦时,唱慢板,那撕心裂肺的情调便抚平了心中痛苦的皱纹。每到农闲的夜里,村里传来几声锣响,戏便开场了。一片空地,一座寺庙,就成了古今真乐府,天地大梨园。每一村,每一地,都有自己的绝对权威。权威一出场,整个戏场立即鸦雀无声。吹、拉、弹、唱、翻、打、念,提袍甩袖,吹胡子瞪眼睛,一套功夫,十分娴熟。唱到动人之处,人人啧啧赞叹。还有献殷勤的则提着水壶,拿着茶杯,不断地给演员们敬茶。上了年纪的老大爷老大娘或慢慢地扇着芭蕉扇,或津津有味地抽着香烟,慢慢将唱腔品赏。一声叫板,便可以使他们坠入艺术之宫,"听了拉魂腔,啥肉酒不香",他们自是体会得最深。月在西天,戏毕人散,心满意足地回家敲门去了。在乡党们眼里,这个人生的世界,就是拉魂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末,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恶的夸张其丑,善的凸现其美,善使他们获得了美的教育,恶的也使丑里化作了美的艺术。农村的人们每在戏中认定"好有好报,恶有恶报"的人生结局,聊以自慰,也以此慰人,虽然这"精神食粮"有时还有骗人的毒素,他们也乐意喝下这杯酒。"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纯朴的乡人并没有接受多少教育,但是他们在戏台上接受伦理纲常,在戏台下感受悲欢离合,戏台就是他们的学堂。
行酒令:灵璧人喝酒一般是比较会“磨蹭”的,就是和你“耍赖”,一直到你醉倒。但是灵璧人喝酒是非常讲究的,酒一定管你喝足、喝好。在酒桌上是先要敬年龄最长,辈分最大的人,一般是晚辈或者年轻人敬长辈2次酒,但是碰杯时要低于长辈的酒杯,要一次喝尽(这是代表对长辈们的尊敬)!如果有迟到的,可以先让他一次喝完3杯酒,以示惩罚。关系好的,可以先和他们每人喝2次酒。我们灵璧人还有一个绝招就是“劝酒”,把你劝的不得不喝酒,如果你不喝就是不尊重我!最后,大家共同喝完最后一杯,酒席就正式结束了。我们喝酒的行酒令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猜拳即用手指中的若干个手指的手姿代表某个数,两人出手后,相加后必等于某数,出手的同时,每人报一个数字,如果甲所说的数正好与加数之和相同,则算赢家,输者就得喝酒。如果两人说的数相同,则不计胜负,重新再来一次。一般会说:“哥俩好啊,五魁手,六六顺…”
炸雷子即一小杯白酒沉到一大杯啤酒里,一般没有人这般喝法,不过为了证明、打赌之类的人群喜欢这样喝酒!这种喝法猛的不得了!喝多了,容易昏迷,甚至死亡。许多真正北方的人都傻眼了!!
虎棒鸡虫令即有四种动物,老虎、棒子、鸡、虫,一物克一物,两人相对,各用一根筷子相击,同时口喊“棒子棒子棒子……”或喊老虎,或喊棒,或喊鸡,或喊虫。规定:以棒击虎,虎吃鸡,鸡吃虫,虫吃棒;负者饮酒,若棒子与鸡,虎与虫同时喊出,则不分胜负。此游戏适合两个人玩,因为出口很快,老虎,棒子,鸡,虫都是脱口出的,所以玩起来速度很快!可一人当庄,多人轮流玩。

行政区划

灵璧县辖13个镇、6个乡:灵城镇、韦集镇、黄湾镇、娄庄镇、杨疃镇、尹集镇、浍沟镇、尤集镇、下楼镇、朝阳镇、渔沟镇、高楼镇、冯庙镇、向阳乡、朱集乡、大路乡、大庙乡、禅堂乡、虞姬乡。区划代码:341323政府驻地:灵城镇位置:经度:117°17′—117°44′纬度:33°18′—34°02′,区号:0557邮编:234200人口:115.62万面积:2054平方公里。

历史人文

灵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建县于1086年,始称“零璧”。1117年改称灵璧。这里是楚汉相争的古战场,中华奇石的主产区,素有“虞姬、奇石、钟馗画,灵璧三绝甲天下”之美誉,又有“一美,一‘丑’,一奇”之说,灵璧的三件宝:美的是虞姬,奇的是灵璧石,那“丑”的,便是钟馗。钟馗画,作为灵璧三件宝之一,享誉国内外。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给灵璧留下了众多的人文景观,灵璧大地到处闪耀着中华古文明的辉煌。城北有刘邦大败项羽地——霸王城,城南有韩信瞭望台——金、银山,城东南存有垓下古遗址,城东有霸离铺、虞姬墓。虞姬墓几经整修,扩其旧制,增设新观,已成为环境幽美、声播遐迩的名胜景点。无数中外名人、游客仰姬高风,纷至沓来,吊祭英灵。此外,还有三山汉墓群、磬云山摩崖石刻等古迹,令中外游人流连忘返。
灵璧石:灵璧石居全国四大奇石之首,鬼斧神工,浑然天成,集皱、瘦、漏、透于一体,以色、形、质、纹等储美而扬名,享有“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碧玉”之美称。其石质坚贞,其姿千种,其形万状,或沉倚伟岸气势雄浑,或各显神态风姿绰约,或晶莹温润风采迷人,或玲珑幽遂妙趣无穷,为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所珍藏。在’99昆明世博会上,灵璧石荣获金奖3枚,银奖6枚,获奖总数名列全国第一。
钟馗画:钟馗画,一般特指安徽省灵璧县所产的终南山下陕西西安户县人唐“赐福镇宅圣君”钟馗画像,传说可以镇邪消灾。并认为上方要加盖篆印“灵璧县印”才有效。灵璧传统钟馗画经过长时间民间艺人的传摹和创新,受杨斐、龚开、高其佩等文人画的杂糅,而改变但是虽然都称为灵璧钟馗画,但是正宗传统的的灵璧钟馗画为工笔重彩钟馗画。灵璧传统钟馗画,是中国意象式艺术的一种典型,它保留着中国传统深层精神的艺术形式,是大有值得发掘并传承的中国艺术宝藏。清人齐周华在《名山藏画副本·钟馗像赞》里就写道:“由吴道子画能通神也,无如天下传写,渐失其真,惟灵璧所画,往往不环脱道子原格,故世群推之。”而吴道子所在的年代为唐代,明清时代才出现水墨文人画。却失去了吴道子的“吴带当风”之真、之美。钟馗画扎根于民间,寄情于民俗,蕴雅于拙,寓美于丑,“土而不陋,俗不伤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公元1915年,画家翟光远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中荣膺金奖(世博会前身),在解放前夕,民间画师韩本贵绘制的《百馗图》在上海《申报》上刊登,近年来,著名画家孙淮滨先生被授予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钟馗画)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在全国“第四届民间艺术博览会中国创造·民间文化品牌评选活动”中,又授予孙淮滨“中国创造·民间文化品牌艺术家”称号。他的钟馗画作品被评为“中国创造·民间文化品牌珍贵艺术品”。2009年10月,孙淮滨先生钟馗图被评为“新中国国礼”,他也被评为国礼艺术大师。自唐代起,灵璧人始画钟馗。经过1000多年的风雨浸润,至2003年,灵璧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钟馗画)之乡”称号。灵璧画也被称为画中“活化石”。灵璧传统钟馗画承传吴道子之法,并与民间技法相结合,风格独特,自宋至今兴盛不衰,已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饮誉全球。
灵璧唢呐:灵璧唢呐艺术的广泛普及,据说与明中晚期的朱元璋九世孙朱载堉有关,朱载堉一生淡泊宫庭生活,热爱民间艺术,长期在怀庆府(今河南沁阳)一带,深入到黄河沿岸民间唢呐班子里,潜心研究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和校堪研究工作,广泛流传于中原地带的几十个唢呐曲牌如《叫句子》、《凡字调》、《百鸟朝凤》、《抬花轿》、《大开门》,是朱载堉整理保留下来的,明天启二年(1622)和崇祯二年(1629),黄河两次决口,使得黄淮地区流离失所的灾民,辗转迁徙,有的落户灵璧,有的外出学艺。唢呐便成为灾民们谋生的手段,每逢过年过节、迎神赛会、男婚女嫁、举丧祭祀等习俗,均有唢呐鼓吹,锣鼓敲打。

灵璧名人

张学栋:张学栋(1921--1953),战斗英雄。安徽灵璧县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7月17日在围歼进犯福建东山岛214高地台湾国民党军队的战斗中,在排长受重伤,副排长牺牲,两次攻击受挫的着急时刻,挺身而出,从负伤战友手中接过轻机枪,向敌人冲去。胸部和大腿负重伤,仍坚持战斗。子弹打完后,用身体堵住敌地堡眼而牺牲。同年被追认为模范共产党员,被华东军区追授予战斗英雄称号。战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授予张学栋“黄继光式的一级战斗英雄”和“模范共产党员”光荣称号,并授予他生前所在班为“张学栋班”。
刘成:刘成为安徽灵璧县人,明朝开国将领。怀远将军。以统兵总管从耿炳文定长兴,为永兴翼左副元帅,数佐炳文败士诚兵。李伯升以十万众来攻,城中兵仅七千。太祖遣兵援之,未至,炳文婴城守。成引数士骑出西门,击败伯升兵,擒其将宋元帅。转至东门,敌悉兵围之,遂战死。赠怀远将军,立庙长兴。
汪洋:汪洋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男,汉族,1955年3月生,宿州市灵璧县人,1975年8月入党,1972年6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大学学历,工学硕士。1972-1976年安徽省宿县地区食品厂工人、车间负责人,1976-1979年安徽省宿县地区“五七”干校教员,教研室副主任,校党委委员,1979-1980年中央党校理论宣传干部班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1980-1981年安徽省宿县地委党校教员,1981-1982年共青团安徽省宿县地委副书记,1982-1983年共青团安徽省委宣传部部长,1983-1984年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1984-1987年安徽省体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87-1988年安徽省体委主任、党组书记,1988-1992年安徽省铜陵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其间:1989-1992年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本科班党政管理专业在职学习),1992-1993年安徽省计委主任、党组书记,省长助理,1993-1993年安徽省副省长,1993-1998年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其间:1993-1995年中国科技大学管理科学系管理科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班在职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1997年3月-5月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1998-1999年安徽省委副书记、副省长,1999-2003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其间:2001年9月-11月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2003-2005年国务院副秘书长(负责国务院办公厅常务工作,正部长级)、机关党组副书记,2005-2006年重庆市委书记,2006-2007年重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2007年-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广东省委委员、常委、书记,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七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
刘亚洲:刘亚洲为宿州灵璧县人。中共党员。197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英文系。1968年应征入伍,历任兰州军区二十一军六十三师一八七团战士、班长、排长,空军政治部联络部干事,中央军委办公厅干事,装甲兵装备技术研究所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空军少将军衍。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2年10月出生,1968年参军,1972年入武汉大学英文系学习,1974年开始文学创作,处女作长篇小说《陈胜》于1977年出版。大学毕业后到空军联络部工作,以敏锐的目光和宽阔的胸怀捕捉国际军事斗争新动向,创作了一系列国际军事题材的报告文学,代表作品有《恶魔导演的战争》,《攻击、攻击、再攻击》等。1984年,南国有战事,随军采访,负伤,创作了战争题材的小说《一个女人和一个半男人的故事》,引起反响。1984年在第四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6年,任美国斯坦福大学东方语言系客座教授。1990年后创作了《广场》、《胡耀邦之死》、《实录》等作品。多次获奖。不少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在国外出版。
赵汇川:赵汇川为宿州灵璧县人,1913年出生。1931年9月在凤阳五中加入中国共户主义青年团。冬因闹学生运动被开除。九一八事变后去张家口投军。1933年5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是政治交通员。1933年在抗日同盟军的平定堡战斗中,身负六处重伤。1935年赵汇川回到家乡,以教书为掩护,在师生中进行抗日宣传。1939年,在张爱萍领导下,开辟皖东北抗日根据地。1948年投入淮海战役。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1949年4月参加渡江战役。后又参加解放上海的淞沪战役。进驻上海后不久,参加创建新中国海军的工作。1952年1月19日,赵汇川奉命调离青岛,赴京筹建海军航空部的工作。6月,赵汇川被任命为海军航空部参谋长,紧接着曾克林任海军航空部副司令员,李克如任政治部主任、顿星云任司令员,海军航空部的机关,是以陆军第10军军部为基础组建的。1953年,赵汇川赴苏联,在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1957年毕业回国,任海军航空兵部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北海舰队副司令员。1959年4月14日,国防部批准,以海军青岛基地防空兵部为基础,组建青岛基地航空兵部。6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青岛基地航空兵部”正式成立,国防部任命海军航空兵副司令员赵汇川兼任青岛基地航空兵司令员。他经常来到青岛,主持青航的军事工作。1961年晋为少将。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旗勋章。1964年4月,赵汇川调任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分管舰队航空兵。到达青岛,他就全力投入到航空兵的战备工作之中,主持领导截击美蒋P-2V侦察飞机的训练,在海航时他已经参与了这项工作。经过数百次的飞行和各兵种的配合演练,提高了北航部队的空中打击能力。1964年6月11日,驻莱阳机场的海军航4师独立5大队,在北航作战指挥所和驻流亭航4师作战指挥室的指挥下,击落入侵的台湾当局P-2V侦察机一架。赵汇川在“文革”中遭受磨难,但是他刚正不阿,百折不挠;“文革”后,恢复工作,彻底平反。胶南小口子军港是他的杰作;1988年授予我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离休后,与病魔做顽强的抗争,意志坚强。他喜好书法,颐养晚年。他一生钟爱大海……,1996年5月27日安详逝世。享年84岁。
马秀英:马秀英为明朝朱元璋的皇后,大脚马皇后,芳名秀英,宿州灵璧县人,生于公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八月初八,时值壬申,肖猴,幼年失怙。在以三寸金莲为美为贵,妇女皆缠足的元代,马秀英坚不裹脚,故被人称为〃马大脚〃。马秀英十二岁时为其父好友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收养,二十一岁时嫁给朱元璋,与其共同渡过十五年患难与共的征战生涯。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立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册立马秀英为皇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积劳成疾的马皇后在南京病故,终年51岁。死后被溢为孝慈高皇后,葬于钟山之阳,即朱元璋死后合葬的明孝陵。大脚马皇后本是一位极具反叛精神的平凡女子。她生于乱世,有胆有识,在艰难逆境中,全力帮助朱元璋成就大业,五次救朱元璋死里逃生。做了皇后后,虽大富大贵,仍不娇,始终不忘民间劳苦,不改勤俭本色,不变平民心态,时常用自己的言行规劝、影响朱元璋。她惩奸佞亳不手软,扶良善鞠躬尽瘁,保忠臣机智灵活,助皇上能屈能伸,革陋习坚决果敢,倡新风大马金刀。朱元璋称她〃家有贤妻,犹国之良相〃。她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诸后乃至命妇民妇皆以其为楷模,争相仿效。她是史家公认的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贤后。
孙淮滨:孙淮滨为当代著名书画家、赏石家、著名学者。安徽灵璧人,1932年2月生。为清道人高足王奎璧、吕凤子先生入室弟子。主攻书画,兼修古文经史。书画作品在国内外展览夥颐,并为诸多博物馆、艺术馆、碑林珍藏并刻石。现为安徽省文史馆官员、中国民族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学会副主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灵璧钟馗画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创造民间文化品牌艺术家、新中国国礼艺术大师。著作有《中国灵璧钟馗画渊源探赜》、《中国灵壁石宝典》、《孙淮滨钟馗画》、《灵韵仙姿》、《孙淮滨论文集》、《孙淮滨书画集》等。

地理特征

灵璧县耕地面积180.7740万亩。全县地势低平,地形为北高南低,呈西北东南倾斜。海拔27—18.5米,一般多在20米左右,地貌特征为“大平小不平”,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89.6%,黄泛冲积土层较厚、土壤肥沃,适宜于机械化生产、人工种植优良牧草。境内主要山丘属低山丘陵和剥蚀残山,属淮阳山系,徐淮山脉余脉。主要山峰有54座,海拔超过100米的有24座,最高峰为下楼镇西部的灵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