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省电子地图 > 宿州市地图 > 灵璧县地图 >
朱集乡地图
朱集乡相关地区地图:

2、河南省淮阳县朱集乡

乡镇简介:朱集乡位于淮阳县城南25公里处,总面积71.6平方公里,耕地81496亩,辖31个行政村,257个村民组,7.2万人,30所小学,三所初中,一所高中,幼儿院5所。朱集乡是淮阳六个重点扶贫乡之一,又是历史上的革命老区,属于农业大乡.农副产品丰富,畜牧业发展迅速,民营企业规模发展.2003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3.64亿元,财政收入534万元,人均纯收入1866元。境内沟河纵横,泉甘土沃,盛产粮、棉、油、瓜、菜和林果,资源丰盛,交通便利,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曾出现杜有忠、杜恒荣、杨秀荣三位省劳动模范和舍已救人的烈士叶长兴,他们的事迹光照豫东大地,为朱集这方热土增光添彩。
行政辖区:辖朱集、郑小楼、大雷楼、许庄、陈庄、红麻、杰针庄、龙泉寺、高井、杨庄、王李、宋营、小葛庄、朱楼、洪楼、刘营、大郭营、大张营、闫营、杜楼、李小庄、时小庄、时集、杜埠口、南陈楼、马楼、马集、大牛营、大杨寨、张绪庄、邵楼31个行政村,257个村民小组。是革命老区,农业大乡,淮阳六个重点扶贫乡之一。
辖区代码:411626200:~201朱集村~202郑小楼村~203大雷楼村~204许庄村~205陈庄村~206红麻村~207杰针庄村~208龙泉寺村~209高井村~210杨庄村~211王李村~212宋营村~213小葛庄村~214朱楼村~215洪楼村~216刘营村~217大郭营村~218大张营村~219闫营村~220杜楼村~221李小庄村~222时小庄村~223时集村~224杜埠口村~225南陈楼村~226马楼村~227马集村~228大牛营村~229大杨寨村~230张绪庄村~231邵楼村
历史沿革:1956年建朱集乡,1958年改公社,1984复改乡。1997年,面积71.3平方千米,人口6.4万,辖朱集、许庄、西王庄、李鲁庄、李营、后张庄、姚庄、小马庄、大牛营、前张庄、李小庄、小葛、杰针庄、阎营、张绪庄、陈庄、大雷楼、刘营、郑小楼、杜庄、龙泉寺、高井、邵楼、大郭营、马集、杜埠口、杨庄、宋营、洪楼、时庄、朱楼、南陈楼、时集、大杨寨、红麻、大张营36个行政村。
经济状况:朱集乡是淮阳六个重点扶贫乡之一,又是历史上的革命老区,属于农业大乡。农副产品丰富,畜牧业发展迅速,民营企业规模发展。2003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3.64亿元,财政收入534万元,人均纯收入1866元。
农业发展:乡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农村稳定为整体目标,以全新的工作思路和方略,以市场为导向、宏观决策,政策引导,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综合效益,达到突出特色上规模,全乡形成了以龙泉、杨庄、红麻为区域的地膜大蒜、花生套种2万多亩,以阎营、郭营、红楼为区域的麦棉套种1万多亩,以朱集、马集、杜楼为区域的蔬菜500多亩,以郑小楼、田营、杜埠口为区域的小杂果1000多亩,以张营、大雷、郭营为区域的红薯、棉花良种1万多亩,全乡农径比例达5:5。林业生产按照生态农业的要求,以农田林网为骨架,抓好河、路、沟、渠的绿化,重点发展速生高效林。仅2007年冬植树9.6万多株,林网面积达1.2万亩。畜牧养殖业成为朱集经济的一大优势,乡党委、政府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制订科学养殖规划,发展高效特色养殖业,着力培养养殖大户,引进科学技术和优良品种,提高规模效益。全乡形成五大良种养殖基地,即大雷楼波尔山羊良种繁育基地,闫营、刘营瘦肉型猪养殖基地,邵楼、王李长毛兔繁育基地,朱楼、邵楼良种鸡场、朱集红麻肉牛繁育基地,2003年全乡山羊存栏14万只,肉牛1.5万头,生猪3.2万头,兔9.2万只,畜牧业总产值7680万元,占农业生产总产值32%。
产业结构:淮阳县朱集乡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目标,充分发挥农业大乡优势,积极引导农民走农业结构调整之路,已建成大蒜、花生、棉花、小杂果、波尔山羊、肉牛、长毛兔等生产基地。该乡在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中,变“种啥卖啥”为“市场要啥种啥”,围绕市场,选定发展方向,同时积极围绕市场搞农产品的深加工,走产、供、销一条龙的路子。2007年,该乡引进300万元资金,建成了东平纺织有限公司,为棉花就地加工转化成为高附加值的产品找到了销路。该乡选择一些村作为农业结构调整重点示范村,对这些村政策上优惠,经济上扶持,积极帮助其找项目、找路子、送信息,并对农业结构合理调整建立示范基地,典型引路。同时该乡以建立高效示范园区为主体,不断扩大生产基地,不断加大对园区的科技投入,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推动了全乡农村经济稳定发展。该乡已建起“六区一带”产业格局,大蒜种植面积达1.5万亩,棉、瓜、菜面积2万亩,地膜花生面积2.2万亩,建起大雷村波尔山羊繁育基地,邵楼长毛兔饲养基地,闫营、刘营生猪繁育基地,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工业发展: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党委、政府始终把民营企业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来抓,坚持发展不动摇,形成领导带动、部门参与、群众支持的企业发展体系。呈现出多业并举、多轮驱动、强劲发展的势头,乡里制订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环境,打造投资洼地。政府积极为企业引进资金、技术,努力培植私营企业。现有民营企业东平织布有限公司,生产的军工帆布产销两旺,供不应求。年产值达500万元,张营板厂与日本WZ木器公司签订有32双木鞋购销合同,广源、升达金鑫轴承座厂产品直接出品韩国、新建时集蛋白厂、洪楼预制构件厂产销两旺,全乡形成龙头带基地的木材加工、棉织印染、粮食面粉、轴承座加工等产业化格局。
社会事业发展:小城镇建设方兴未艾。为加快城镇化建设,繁荣乡村经济,2003年春,对朱集大街进行拓宽,门面店进行改建,使街面宽达50米,长1.5公里,门面为两层以上楼房,整齐划一,美观大方新颖,并新建封闭式商场两处面积为4000平方米。并以朱集为中心,修通了101、102两条南北柏油路,朱(集)时(集)公路连接106国道、新鲁公路东西横贯朱集全境,形成道路畅通,交通便利,货物流通的交通网络。一个新兴小城镇巍然屹立,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和投资宝地。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乡党委政府重教兴学,切实完善和提高义务教育成果,改善办学条件。几年来,建教学楼11幢,完善了标准教室。2002年以来,为三处中学投资20多万元,修缮了住室、厕所,硬化了路面,绿化了校园、并在全乡实行了学校布局改革调整、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98%以上,普高上线、入学率位居全县第三位。大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党委政府十分注重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乡村两级配备了科技副职,成立有农民技术协会,每年两次聘请专家、技术人员来乡讲学办班。全乡形成以乡农业技术推广站为龙头,村服务组织为桥梁、科技示范户为骨干,技术服务站为支撑点的服务网络。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朱集文化发达。乡文化站为市命名的文化中心站、河南省“百强文化站”、乡办有有线电视差转站、广播站、新闻通讯组,村办有文化大院、民兵之家。朱集乡有卫生院1处,现代医疗设施齐全,开设有内科、外科、手术、妇科、卫生防疫等,村村都设有卫生室和个体诊所。办有兽医站一处。

3、河南省社旗县朱集乡

简介:
朱集乡代码:411327308
朱集乡位于社旗,唐河、泌阳三县结合部。2006年,辖27个村委会:朱集村、王毛村、齐庄村、古城村、王老庄村、袁老庄村、苟庄村、前张村、李黄庄村、端公村、薛庄村、茨园村、雷庄村、刘坟堂村、许庄村、田庄村、梁庄村、葛庄村、后李村、泥河赵村、杨庄村、段洼村、耿庄村、李庵村、殷河村、牛庄村、邓岗村。因人民政府驻朱集,故名。原属泌阳县,1958年属饶良人民公社,1961年为朱集人民公社,1965年划属社旗县。全乡原辖15个行政村,68个自然村,168个村民小组,3.4万人,总面积61.2平方千米。2005年撤销田庄乡,并入朱集乡。
产业发展:该乡党委政府叫响了“团结拼搏、与时俱进,务实重干、敢于争先”的朱集精神,咬定乡财政和农民两个增收,扭住结构调整、发展民营,开发集镇、扩大开放四项重点,走出了—条具有朱集特色的兴农富民之路。农业注重培育特色经济,形成了烟叶、棉花加工,食用菌、林果、畜牧五大支柱,落实无公害林果3800亩,优质麦3.7万亩,烟叶面积6500亩,棉花2.3万亩。建成食用菌专业村8个,发展袋料香菇3000间200万袋,引进试种了双孢菇、杏孢菇、巴西蘑菇,逐步实现了食用菌生产系列化。建成林草牧沼一体化生态养殖小区三个,50头以上养牛大户7户,50头以上养猪户达300余家,其中200头以上养猪大户48户。集镇建设按照“三横五纵”的总体框架,形成了饮食服务、果菜、服装三条主街和食用菌、畜牧、棉花三个专业市场。
特色产业:在朱集,烟叶就是一项金色产业。2008年烟农人均增收超千元,实现烟叶税收302万元,预计该乡财政总收入的70%来自烟叶。为了成就这项金色产业,以刘丰林为主的乡党政一班人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乡里把烟叶生产作为富乡富民的“一号工程”,明确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两年上水平,三年争一流”的工作目标,动员全乡干部群众解放思想,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培育烟叶特色支柱,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特色化发展的路子,稳定面积,科技兴烟,提高产量,主攻质量,把烟叶生产作为卷烟企业的“第一车间”,创新工作方法,强化管理服务,实现平稳发展。这里的耕地大多处于岗丘地带,生产季节,缺少水源;下雨时节,行路困难。乡党委、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投入资金上百万元,围绕烟叶生产基础设施搞建设,科学利用项目资金,组织群众投工投劳,会战“村村通”工程,解决通行难问题;实施平地打井、河间闸坝,解决用水难问题,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在精心培育典型、建设示范园区的同时,加大行政投入力度,强化宏观调控职能,落实奖惩激励机制,乡里设立了面积落实奖、环节生产奖、公斤均价奖、大方种植奖、突出贡献奖等,2006年就拿出50多万元用于烟叶生产奖励,落实奖惩激励机制,真正把全乡干部群众抓烟叶生产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坚持科技兴烟,提高种植效益,对生产要素进行整合,积极筹建育苗中心,推行集约化育苗,提高了烟叶育苗质量;全面推广平衡施肥、地膜覆盖等技术;引进智能化密集炕房,减轻烟农劳动用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了烟叶烘烤质量。健全服务网络,发挥机关干部和烟技员的作用,形成技术责任共同体。生产环节,乡领导带头深入农户、田间、炕房,帮助农户育苗、移栽,帮助分拣分级。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朱集乡烟农的种烟收入逐年提升,烟叶产业在乡域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增加了的财政收入,也为税费改革后乡村公益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