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峰镇地图
灵峰镇相关地区地图:
区位优势
贺州市八步区灵峰镇辖管3个行政村,7200多人口,总面积204平方公里,其中有林地24万亩,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人均水田面积不足5分,但人均拥有山地面积却达35亩,林木覆盖率已达到86%以上。灵峰镇气候温和湿润,并且沿绕广阔林地的交通网(新旧信灵路等)相对便利。灵峰镇是一个地域前沿、交通便利的特殊山区乡镇,对林果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条件。故此,灵峰镇通过“靠山吃山”,大力发展林果经济,靠出了“绿色产业”,吃出了“绿色银行”。八步区位于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处,国道207线和323线东西南北贯通,建设中的桂梧(桂林至梧州)高速公路、广贺(广州至八步)高速公路和洛湛(洛阳至湛江)铁路的贺州段经过本区,有“三省通衢”之称,是三省(区)边界重要的交通枢纽及工商业重镇和物资商品集散地,也是大西南地区重要的出口通道之一。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八步区成为接纳海外及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辐射与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自1999年以来,历经灵峰镇三届领导班子的不懈努力,在紧紧围绕“林业富民”的发展目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林果大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体制,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强镇壮村富民创财源”的好路子,赢得了社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的大提升。到为止,灵峰镇共发展速生桉9万多亩,约占八步区的五分之一。2006年,灵峰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65元,其中来自林果的收入占到了18.8%。资源优势
水电资源:八步区是中国第一批农村100个电气化县(市)之一,水电资源极为丰富。境内河流密布,大小河流共404条,总长875公里,主要河流有贺江、临江,支流繁多,属西江流域,归珠江水系。全区水力资源的蕴藏量达70万千瓦,可装机容量35万千瓦。规划建设中小型水电站100多座,现已基本建成42座,装机容量13万千瓦,在建电站45座,装机容量10万千瓦。水电产业已逐步成为我区新兴的支柱产业。矿产资源:现已探明的矿藏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和稀有金属四大类,27个品种,主要有锡、钨、黄金、银、锰、铁、稀土和花岗岩、大理石等,其中锡钨、黄金和大理石储量最大,尤以精锡、“汉白玉”大理石享誉国内外。农业资源:全区河流纵横、气候温和,给农、林、牧、渔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已经形成了以粮、林、果、菜、猪、禽为主的特色农业,已经建成中国最大的青梅和三华李生产基地,外向型农业已经成为中外客商投资热点。八步红瓜子、信都三黄鸡、贺街青梅、三华李、信都龙眼、桂岭肉姜和贺州香芋等名优特产品久负盛名,每年有百万头生猪、百万吨蔬菜、千万羽家禽销往粤港澳市场。八步区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中国菜篮子生产先进县、中国第一批100个创建无公害农产品(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区)、中国畜牧生产试点县、中国生态农业工程县(区)、广西现代农业示范区。旅游资源:八步区山川秀美,钟灵毓秀,民风古朴,民族风情浓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是广州至桂林黄金旅游线的中间站。境内的大桂山空气清新,风景优美,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东汉时期的临贺故城、莲塘客家围屋、玉印浮山、铺门石城和千年凤尾草等文物名胜古迹,以及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黄洞瑶族风情村、瑶族盘王节、浮山歌节和信都端午赛龙舟等,丰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展示了八步区的秀丽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经济发展
凡了解贺州市八步区灵峰镇的人都会惊奇地发现:一个人口不过7200人的小镇,经过几年的努力,经济方面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1年灵峰镇财税收入96万元,2006年财税收入850多万元,2007年1至10月财税收入达1003万元,完成全年税收任务的93.75%,同比增长了33.6%,提前两个月实现财税“超千万元”的目标,6年时间增长了10余倍。灵峰镇按照“干部创事业、能人创企业、群众创家业”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小乡镇、大财政”的工作目标,通过工业拉动效应,带动商贸、餐饮行业的发展,培育新税源。工业项目,是灵峰镇发展乡镇经济的主战略,围绕“工业富镇”发展思路,努力发挥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形成产业簇群,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实行了领导挂点服务和帮扶制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使之成为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支柱产业,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仅桂峰金属制品厂,今年1-9月份,就实现税收600万元。灵峰镇招商引资有新招。为了适应招商引资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灵峰镇在广州成立了灵峰镇流动党员服务站,为灵峰镇在广州务工创业的20多位党员提供了一个互通信息的场所,为党员与党组织架起了桥梁,为资金回流、项目回乡、人才回归、信息回传、党员回报搭建起平台,有效地促进了招商引资。同时,通过完善招商引资环境,以良好的环境“引资”,营造“环境磁场”效应。灵峰镇地处半山区,但是具有资源和区位优势,因此在半山开辟空间,山上工业灵峰成了灵峰镇的一大特色。灵峰镇还通过加强项目跟踪服务,推进项目建设,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方式,带动其他税种(建筑营业税等)的征收,扩大征收面;通过促进企业优化升级,扩大生产能力,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手段,做大单个税源的总量,加快“工业兴镇”步伐,打造“强工富民”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灵峰镇有在建项目17个,引资总额1.1亿元。从2000年起共引进项目40多个,总投资额3.62亿元客家风情
客家竹板歌:竹板歌是流行在贺州市客家人民间的一种歌唱艺术形式,由于歌手在演唱时双手使用四片竹板自行伴奏而得名。竹板以楠竹或毛竹、水竹片制作,长约六寸,宽约一寸半,为使其音清脆,多以桐油煮浸。歌者在手执的两片两边缘削成锯齿状,谓锯板;右手执的两片叫平板,无齿,也有为握得稳不易滑落而在边缘上半截加制少量锯齿的。演奏竹板时,锯板用手掌挟持,以虎口为支力点,拇指根骨卡板内缘,食指和中指第一、二节卜板外缘,握中段,用手劲伸震,使两板紧密碰击而发出乐音,为歌唱伴奏。伴奏分前奏、间奏、尾奏、奏时长短不拘,由歌者即兴发挥。竹板歌本是过去衣着褴褛的流浪艺人走街串巷卖唱,借此乞讨点钱米苦度岁月的演唱形式,故又名叫化歌。在旧社会,唱竹板歌的乞讨艺人地位低下,别人只知其姓,不知其名,民间习惯在其姓氏后加一“满”字以便称呼,如朱满、李满、廖满等。艺人唱歌,伴以“沙沙乐、沙沙乐、沙乐沙乐沙沙乐”的竹板乐,所唱歌词随编随唱,灵机应变,可谓“见人说话,见鬼打卦”,总能博得听者欢心。客家歌舞贺州客家歌舞:贺州客家歌舞是以客家方言演唱,配上音调和谐、韵律优美的客家山歌调,载歌载舞反映客家人生产生活、风土人情的一种地方艺术形式。早在清末,贺州市八步区的公会、沙田、莲塘、黄田、桂岭、贺街等地就盛行客家鸡歌、鲤鱼歌、竹板歌、客家道情等歌唱艺术,每年的浮山歌节或炮期、黄田二月二、大庙山庙期、莲塘六月六立琴庙会,都有民间艺人去演唱,并由一人唱发展到二人、三人、四人直至群体对唱。演唱者为表达歌词内容,淋漓尽致地传达自已的喜、怒、哀、乐之情,于是便“咏歌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是贺州客家歌舞的雏形,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为增加艺术感染力,民间艺人给歌舞配以二胡、木叶、竹板、锣鼓等乐器伴奏,使客家歌舞的艺术形式走上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