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省电子地图 > 湖州市地图 > 南浔区地图 >
菱湖镇地图
菱湖镇相关地区地图:

大事记

1986年11月,菱湖镇与溪西乡合并。1987年9月,水乡菱湖镇湖州至菱湖公路通车。1991年,菱湖镇举办首届龙湖文化艺术节。1993年5月,撤小区建大区,菱湖镇成为全区首位镇。1995年,菱湖镇被评为浙江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1996年,菱湖镇被列为浙江省首批小康镇。1997年9月,菱湖自来水厂投资千万元搬迁取水口工程。1998年,被列为省第二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1998年,兴建湖州至菱湖快速干道和建设跨径为576米的菱湖公路特大桥;1998年,省二级重点中学——菱湖中学实施易地新建,总投资3000余万元。

历史沿革

菱湖镇古名秀溪,又名凌波塘。原是被用来种菱的大湖,每年秋季“丛丛菱叶随波起,朵朵菱花背日开”,盛产菱,因名菱湖。菱湖始建于唐,盛于明,时称湖州府东南雄镇。建国后,系吴兴县直属镇。1986年11月,溪西乡并入菱湖镇,今辖18个居委会、16个行政村。1995年,被列为湖州市中心城市的六大辅城之一。1998年,列为浙江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03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南浔区,菱湖区管委会撤销,菱湖镇整体划归南浔区。

旅游资源

种德桥简介:种德桥建于明朝,俗名藤桥,古藤缠绕,生机勃勃,誉为“江南第一桥”,在古桥畔立桥碑亭和小型休憩场所,并展示清朝末年“双溪倡和”盛景(“双溪倡和”指前溪吴氏和竹溪沈氏27位诗人聚会吟诗,在湖州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文化盛事)。
种德桥历史:种德桥建于明天顺元年(1457年),为三孔薄墩薄拱实腹石拱桥,东西向横跨清溪港。全长31.4米,宽3.7米,高5.9米,中孔净跨10.6米,拱矢高5.3米;边孔净跨6.7米,拱矢高3.3米。拱券构造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身金刚墙用长系石拉结,桥栏无存。种德桥是一座明代前期石拱桥,体量较大,是研究古代桥梁的重要实例。

城镇特色

一方名村——陈邑村:陈邑村有8个村民小组,445户,1814人,998个正半劳力,耕地(水田)总面积549亩,粮食总产量462.82吨,单产926公斤。桑地949亩。全年饲养蚕种1001.2张,蚕茧总产量32.94吨。全村渔塘932亩,水产品总产量450吨,出售鱼苗2000万尾,夏花鱼种120万尾,冬片鱼种15万尾,渔业总收入达700多万元,占全村农业总收入的60%以上,是农民致富的重要来源。为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大胆调整水产品的养殖结构,改变传统“四大家鱼”的养殖,走以养殖特种水产适应市场需求的路子,村水产养殖重点是加州鲈鱼,养殖面积800亩,总产量达320吨,收入600万元。饲养青虾30亩,罗氏沼虾10亩,桂鱼25亩,网箱黄鳝养殖1500平方米,总收入达100多万元。199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00元。为区、镇引导农村调整结构,发展效益农业起到了示范和带头作用。成为远近闻名的特种水产养殖专业村。
震远同“茶食三珍”:震远同“茶食三珍”是菱湖镇乃至湖州市的传统特产之一。震远同的“茶食三珍”包括玫瑰酥糖、椒盐桃片和牛皮糖,为上等茶点,蜚声遐迩。酥糖品种较多,有玫瑰酥糖、芝麻酥糖、椒盐酥糖、荤油酥糖等。玫瑰酥糖制作精细,由酥屑、馅心、饴糖三部分组成,屑用面粉、糖、熟芝麻、玫瑰酱、食色合制,馅心由绵白糖、饴糖用糯米或麦芽酿制。经过十八道工序精制,香气扑鼻,入口细腻,甜而不厌,松而不酥。椒桃片,素以薄松、脆、清香爽口驰名于世。椒桃片是由上等芝麻,元炒米粉、食油、精盐、砂糖等多种原料精致而成,甜中带咸、松脆上口。牛皮糖是由砂糖、淀粉,并辅以桂花、橙皮、芝麻熬煮而成。初嚼之时,觉得此糖软而富有弹性,但不粘牙,丝丝甜味入口,非常舒心。继嚼时,顿觉芝麻芳香四溢,香甜沁人心脾;再嚼之,更觉松子、橙皮醇香。相传在清咸丰七年(1857年),湖州菱湖镇沈震远开了一家茶食店,其自产自销的茶食美味可口。后由其徒弟方幼时继承店业,并把地址迁到了湖州闹市区骆驼桥下。为谢恩师,他把店名改为“震远同”,意为继承师业,奋发图强。“同”者,师徒一脉相承也。后“震远同”成为湖州老字号,在江浙一带久享盛誉。现该厂生产的“震远同”茶食三珍以其独特的风格深受消费者的欢迎,产品远销日本、香港、台湾等东亚和东南亚各国及地区。
菱角:菱,一名芰,通称菱角、水栗。属菱科,为一年生浮叶水生草本植物。湖州郊区太湖南岸一带,菱的种植历史悠久,据对钱山漾遗址发掘出来的炭化菱所作的放射性碳素断代测定,距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郊区菱湖就是以“种菱满湖”而得名。据《菱湖志》载:唐宝历年间(公元825—827年),湖州“刺史崔元亮察土,宜知郡城南上肥泽,水势平缓,多淤泥,独宜菱。因深种备荒,咸赖足食。今沿其业,如法以种,盈池遍泽,无不成熟。菱称果中洁品,惟此乡最佳且多,故曰菱湖。”,菱素为果中洁品,水乡佳蔬。历代留下了不少关于菱的诗句,“路人菱湖探菱花,夜开昼合故性寒”;“丛丛菱叶随波起,朵朵菱花背日开”(庸·浩然);“菱儿个个相依生,秋水有情终觉冷”;“绕城菱莲一千顷,三秋菱歌满街头”(清·沈瑾学)。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画过一幅《采菱图》,落款题诗曰:“吴兴众山如青螺,山下树比牛毛多。采菱复采菱,隔舟闻笑歌。王孙老去伤迟暮,画出玉湖湖上路。两手纤纤曲有情,我思红袖斜阳渡。”
菱的品种:湖州郊区菱的品种很多,据《湖州府志》载:“菱有两种,一四角,一两角。今乡土种此成荡不止两种。两角都有果菱,差小有湖跌菱,色红又大有青菱,色青角曲而利四角者谓之野菱,最小角极,有泰少峻”。“近又有无角者谓之馄饨,青者谓之翘角,沉于水者谓之乌菱。”水红菱壳软薄而水分多,肉质细嫩,味道甘美,宜于生吃。主要产于湖州城郊,有的和藕间作。有民歌唱道:“桃花红来杨柳青,清水塘里栽红菱。姐栽红菱郎栽藕,红菱牵到藕丝根。”两角菱;即青菱、翘角菱:乌菱,主要产于菱湖地区。《宝前两溪志略》载:“射村(今下昂乡)之北产菱最佳,并有三角者。”《湖录》载:“菱与芰不同,武陵记四角、三角曰芰;两角曰菱。今菱湖水中多种两角。”从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湖州菱的品种繁多:从来源分,有野生菱和栽培菱;从角的数目分,有四角菱、三角菱、两角菱,无角菱;从颜色分,有白菱、青菱、红菱、乌菱。菱一身是宝。每百克菱肉含蛋白质3.6克,脂肪O.5克,钙O.9克,磷O.49克,铁O.027克,胡萝卜素O.01克,硫胺素O.23克,核黄素O.05克,尼克酸O.19。克,维生素0.6克,热量115千卡。菱角鲜嫩时味甘美,可作水果生食;老菱带壳煮熟,性糯清香微甜,号称“水栗”;老菱可制淀粉,菱粉身质细洁爽滑,为淀粉中佳品,最宜于制雪糕、冰淇淋和细糕点。《红楼梦》中也提到,“方才舅太太那里送来的菱粉糕……,’给姑娘们吃的”。菱还可以代粮食,李时珍说:菱“为饭为粥,为糕为果,皆可代粮。”《菱湖志》载:“菱湖居人采菱焙干,以备凶年,号曰菱米。”菱角焙干一般有三法:一是晒菱,三是栈菱,三是风菱,一般存贮两月不变质。特别是风菱经年不坏,且风味甜美,品质极佳,清代曾列为贡品。
菱的药用和食疗价值:菱的药用和食疗价值也很高。《本草纲目》载:“菱性甘平,能解暑气积食,消渴。”《中药大辞典》说,菱肉可治“一切腰腿筋骨疼痛,周身四肢不仁,风湿人窍之症”和“醒脾,解酒,缓中”。《齐民要术》载:菱“上品药。食之,安中补藏,养神强志,除百病,益精气。耳目聪明,经身耐老。多蒸曝,蜜和饵之,长生神仙。…’日本医学家中山恒明有一个方子:菱角、薏米、紫藤、诃子各20克,每日一剂煮服,治胃癌和食道癌,连服一至两月,有很好的效果。日本《信使刊》1978年9月29日报道,菱实对癌细胞抑制率为28.8%。我国《中草药通讯》1979年2月报道,菱实于体内体外筛选试验,均具抗癌作用。

社会事业

不断提高精神文明的创建水平。到1998年,全镇先后评出省级文明单位3个,市级文明单位8个,区级文明单位5个,农村文明户1100户,区级文明示范户27户,镇十星级文明户22户,城乡文明程度和群众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积极推进“科技兴镇”,以“双高”为标准。1997年完成教育强镇的规划。加强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质量名列市、区前茅。努力发展群众文化体育事业。镇文化中心连续两年被评为市级和省级东海文化明珠、省群文工作先进乡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1998年群众体育和老年协会体协均被评为省级先进集体。全面开展新家庭计划活动,推动了计生工作的规范化管理。1998年,计划生育符合率达到99%,人口自然增长控制在3‰以下。全面开展卫生城镇创建活动。1998年,被评为市级卫生城镇。巩固农村初级保健和合作医疗制度,努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菱湖人民医院和镇卫生院先后新建门诊大楼,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力发展广电事业。全镇农村有线电视入户达8000多户,1998年新增1000多户,16个建置村广播入户率达100%。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建立和完善治安责任制,全力维护社会稳定。1997年,被评为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镇。认真做好民事纠纷调解工作,开展创建平安社区,确保人民安居乐业,优化经济建设环境。

农业生产

菱湖镇原是粮、桑、鱼三者同等典型的三·三制镇,全镇拥有水田面积37181亩,桑地21110亩,旱地5277亩,鱼塘19876.5亩,外河养殖5483亩。自古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是全国著名的四大淡水鱼生产基地之一和蚕桑重点产区,1998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10.436万元,粮食总产量8219吨,油菜籽总产量473吨,淡水鱼总产量达8000吨,蚕茧总产量460吨。大力发展效益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镇万余亩内荡养殖中的60%以上从传统“四大家鱼”养殖发展到依靠科技养殖“名、优、新”特种水产。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4000余万元,对23个中小圩区和现代化农业园区改造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