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林镇地图
双林镇相关地区地图:
城乡建设
城乡规划编制,进一步深化细化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了南浔城区浔东、浔西分区规划,并经市政府批准;编制完成了南浔城区浔东、浔西四个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覆盖率达到100%;编制完成了南浔城市总体规划战略发展及概念设计、南浔城区水系、绿地等专项规划;组织编制了南浔历史文化保护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南林路道路两侧景观设计;组织修测了南浔中心城区地形图;编制完成并经区政府批准了10个村庄建设规划。城乡规划管理,加强村镇规划管理,全年发放“一书二证”385件、“一书一证”657件,实施了南浔城区建设规划联审制度,进一步推行了“阳光规划”。村庄环境整治继续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活动。南浔镇横街村、练市镇练南村、水口村、千金镇朝阳村、和孚镇长超村、善琏镇含山村等6个村被命名为省级示范村。村庄环境整治新增受益自然村216个,人口30219人,累计受益自然村1915个,累计受益人口262878人,受益面达到了64.4%。完成了南浔镇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工作。同时,以“文明家庭”、“绿色家庭”为抓手,组织开展了长效管理工作“回头看”,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1、南浔古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投资1195万元,完成了南东街复线建设;投资154万元,完成了青平桥辅道建设;投资100万元,进行了便民路大修;投资560万元,完成了古镇主出入口停车场建设。2、南浔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886万元,完成了人瑞路、泰安路改造和污水管网铺设,新增景观道路3345米;完成了投资概算2.52亿元的南浔五桥、外环东路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初步设计文件的编制和专家审查。同时,完成了南浔消防站的土建、装修和移交使用。3、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南浔、练市、双林、菱湖四个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南浔污水处理厂在8月份由市建设局移交该区后,加快工程建设进度,于12月份建成并投产。练市污水处理厂基本完成了主体工程建设,污水管网铺设完成计划75%以上。双林、菱湖污水处理厂均基本完成项目建设前期准备。城市管理通过省级文明示范城区创建、夏季环境大整治,以及文明示范路创建等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城市管理。一是加强卫生保洁工作,全面施行主干道18小时清扫保洁、市河12小时保洁制度,更新了主要街道垃圾桶,并实行了垃圾桶清洗保洁制度。二是实施生活垃圾袋装化,从9月20日起在嘉业路、泰安路、南林路、适园路、同心路、万顺路等路段率先实行了垃圾袋装化,并增设果壳箱400只,取消了垃圾桶。三是强化城市监察管理,通过示范路管理、集中整治等活动,共查处各类违法(违章)案件1395起,占道经营、车辆停放、户外广告设置进一步规范。市政维护,南浔城区全年共投入资金580多万元,修复砼路面2050平方米、维修沥青路面18750平方米、疏通下水道32300米、增添、更换窨井盖板318只,增设护树圈85只。改善了环卫基础设施,南浔城区改造新建公厕14座,并强化了公厕保洁力度。绿化管理,新增绿化面积15万平方米,加强了公共绿化的养护管理,并做好节日和重大活动期间的鲜花摆放,路灯亮灯率保持在98%以上。交通基础建设,1、通村公路:全面完成了130条317.5公里“康庄工程”建设任务,提前二年实现了村村通等级公路目标,建成237个港湾式停车场,公交车通村率达到了96%。2、“三路”改造:完成了菱新公路、三新公路和墙莫公路的土路基建设,启动了菱新公路部分路段路面和桥梁建设。文化教育
文化,围绕建设文化大区这个目标,抓文化队伍建设,抓制度化管理,以开展群众文化“十百千工程”为契机,以农村文体建设年为抓手,创建省级文明城区,不断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2005年,区社发局被评为“浙江省全民健身活动月”先进单位。加强文体市场管理,全年检查文化经营场所1714家次,取缔非法经营户61家,有效地规范了文化市场经营行为。启动南浔区群众文化活动“十百千工程”。全区共开展文艺精品演出活动2次,广场文化活动40场,群众文化活动260场,放映电影2272场,区社发局组织举办文艺活动13次。配合南浔镇参加央视“2005年度中国魅力名镇”展示第二轮评比,经过加工提炼的和孚镇特色文化节目《渔家乐》打击乐,在北京农业电影电视制作中心演播室登台亮相,既展示了南浔区的特色文化成果,又为南浔镇顺利入围“中国魅力名镇”赢得了关键的一分。2005年,还创作和演出了说唱《美啊,南浔》、越剧小戏《桃子熟了》、小品《明天就要结婚》等一批新节目。第三届湖笔文化节期间,组织《湖州风情》广场文艺南浔区专场演出,有2个节目得奖。越剧小戏《两把钥匙》获浙江省乡镇文艺调演创作金奖、演出银奖。历时5个多月,开展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培育民族民间艺术产业基地。先后访问36位民间艺术直接传人和代表人物,通过走访、座谈、交流,记录了近万字的普查笔记,拍摄了122张照片,250分钟的原始录像。根据普查资料进行整理筛选,最后形成9套文本及声像资料上报,得到市文广新局的充分肯定。其中善琏湖笔被推荐申报浙江省重点民间艺术产业基地,同时成功申报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列入保护名录。菱湖灯谜、善琏湖笔参加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保护成果展。配合市文保所完成荻港名人陈列室的布展工作。制订南浔区《关于开展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年活动实施意见》,明确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对照省级“东海明珠”工程复评要求,完成20个农村文体俱乐部建设,培育文体示范户60个;挖掘发现了和孚镇的《渔家乐》、《采菱舞》,千金镇的民间剪纸队,练市镇的船拳表演队、舞狮队,菱湖的马灯队、女子舞龙队等8支文体特色团队。全区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嘉业堂藏书楼和张石铭旧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2个。另有重点保护古桥73座,一般性保护古桥69座,文物保护点7处。教育南浔区地处湖州市东南郊,与嘉兴市、江苏省苏州市交界,素有“人杰地灵,物阜民丰”的美誉,尊师重教之风兴盛,教育的历史基础良好。2005年,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以全面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为载体,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促进教育协调、均衡、快速和优质发展。全区现有市属高中4所;区属初中19所,小学21所,完小(教学点)1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2所,民工子女学校4所,幼儿园29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9所(含中等职业学校2所)。全区初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分别为19868人和32632人,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11336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含中等职业技校)在校学生人数1561人。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达到3437人。全区十五年基础教育各项指标达到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在成为省第三批教育强区和9个镇均成为省教育强镇的基础上,菱湖镇创建成为第一批市示范性教育强镇。全区初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分别为19868人和32632人,在园幼儿11336人。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共3457人,其中中学教师1180人,小学教师1596人,成校教师44人,幼儿教师618人(其中公办58人)。省特级教师2名,省教坛新秀4名,省优秀教师9名;市教学明星、教学能手、教坛新秀55名。现有离退休教职工1008人,其中离休干部3人,退休、退职教职工1005人。本年度共减少在编教师123人,其中调出37人,辞职11人,死亡1人,退休74人。根据学校师资需求情况,聘用应届毕业生80人,区外调入7人,安置随军家属1人,共增加教师88人。与上年度相比,净减少教师35人。并根据教师本人申请,经学校同意,为16名教师办理了离岗退养。教师数量已基本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开始由教职工聘任制转向聘用制。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巩固提高十五年基础教育的普及成果。全区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5.3%,在城镇幼儿园积极探索0—2周岁早期教育并推行托幼一体化教育模式的试点。全区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99.88%,小学、初中巩固率分别达到100%、99.9%,小学毕业升初中率为100%,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段比例达到91.17%,其中普职比为1:0.95。“三残”儿童入学率达100%。17周岁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9.53%。全区提前实现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的目标。南浔区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第三批“浙江省教育强县”荣誉称号。全区有成校9所,其中省级示范成校3所,省一级成校2所,省二级成校4所,占地89.03亩,校舍建筑面积16965平方米,新添设备22.3万元。在编教职工44人,其中大学本科23人,专科18人,学历达标率93.2%,兼职教师110人。以项目为载体,农科教结合,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全区围绕省、市、区级11个项目,开展各类培训达3483人,项目实施总面积达49490亩,推广面积58880亩,成校自有实施基地2个。全区乡镇成校年培训总量89283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6.21%。全区中小学当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871.6万元,竣工校舍建筑面积20455平方米。中小学当年投资454万元,用于教学条件装备、改善办学条件。全区累计已有20所学校建起了校园网络;中心小学及中学都拥有一个以上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拥有量已达4258台,机生比初中为1:10.3、小学为1:14.04;中小学图书藏量达到148万册,生均图书初中为31.2册、小学为26.4册。全区教育经费总收入18212.9万元,比上年16035.6万元增加2177.3万元,增长13.58%。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4313.1万元,占总收入的78.58%,比上年增长12.13%,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10260万元,占教育经费总收入的56.33%,比上年增长6.90%;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3966.4万元,占教育经费总收入的21.77%,比上年增长28%;校办企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86.7万元,占教育经费总收入的0.5%,比上年增长23.5%;社会捐资办学135.8万元,占教育经费总收入的0.75%,比上年减少1.73%;事业收入2303.3万元,占教育经费总收入的12.64%,比上年增长23.38%,其中:杂费收入1458.4万元,占教育经费总收入的8%,比上年减少9.3%(原因:2005年比2004年减少学生4969人);其他收入1460.7万元,占教育经费总收入的8%,比上年增长15.29%。全区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高于地方经常性财政收入的0.4个百分点;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为207.27元,比上年增长6.93%。初级中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3164.9元,其中生均公用支出397元。预算内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为1807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178元,比上年增长8.2%;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2881.1元,其中生均公用支出363.1元。预算内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为1709.6元,比上年增长18.61%,其中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90.4元,比上年增长35.53%。自然地理
位置面积,南浔区位于湖州市东北部,地处浙江北部杭嘉湖平原。东南邻桐乡市,东北毗江苏吴江市,南连德清县,西北接吴兴区。总面积716平方公里。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属典型的水网平原。气候概况: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湿润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5.5C-16C之间,1月气温最低,平均2.8C-3.8℃;7月最高,平均28C-28.3~C。年平均雨日142-155天,平均降水量在1050—1850毫米左右,平均湿度为78%左右,年平均风速为3.2米/秒左右,无霜期224—246天。年日照为45%,气候温和宜人
自然资源:动植物资源丰富,栽培植物以水稻、大麦、小麦、豆类、油菜为主。桑品种资源丰富,有全国著名的桑树良种——湖桑。目前栽培的优良桑品种有农桑12号,农桑“号等。蔬菜作物水旱俱有,优良品种有南浔大头菜等。豆类作物以菱湖白扁豆著名。区内动物种类繁多,以盛产淡水鱼而闻名遐迩,主要经济鱼类除了号称“四大家鱼”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外,还有鲤鱼、鳊鱼、鳜鱼、鲈鱼、银鱼、鳗鲡等。河蟹、甲鱼、黄鳝、河虾等名特优新产品的人工养殖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无脊柱动物主要是家蚕。家畜中优良品种有湖羊、獭兔等。家禽主要有鸡、鸭、鹅,优良品种有“温氏鸡”。
旅游资源:南浔是省级旅游区,历史久远,自然风光秀丽,名胜古迹较多,丰富的物产与发达的交通引人入胜,具有明显地方特色。南浔镇有全国文保单位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以及张石铭旧宅、张静江故居、丝业会馆、刘氏梯号(红房子)、求恕里等古建筑群。南浔古镇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并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并相继获得了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文明镇等荣誉称号。菱湖的“桑基鱼荡”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传统养鱼生态农业模式,2003年被评为全国旅游资源最高等级——五级标准。南浔区还是全国古桥保存最集中最完整的地区之一。所辖南浔、双林、菱湖、善琏等都是著名的江南古镇,形成了中国少有的古镇群落。
行政区划:行政区划调整后,南浔区辖9个镇,34个社区(居委会),221个行政村。南浔镇辖52个村委会,“个社区:练市镇辖41个村委会,2个社区;双林镇辖33个村委会,5个社区;善琏镇辖15个村委会,2个社区;旧馆镇辖13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菱湖镇辖28个村委会,5个社区;和孚镇辖22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千金镇辖10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石淙镇辖7个村委会,1个居委E人口]全区总人M51.4万人。其中南浔镇11.74万人,练市镇8.54万人,双林镇7.5万人,善琏镇3.05万人,旧馆镇1.8万人,菱湖镇8,4万人,和孚镇5.4万人,干金镇2.35万人,石淙镇1.49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