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南省电子地图 > 常德市地图 >
临澧县地图
临澧县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晋置临澧县,以县临澧水为名。清置安福县,因与江西重名,1914年复置临澧县。2000年,临澧县辖8个镇、9个乡:城关镇、太浮镇、四新岗镇、合口镇、佘市桥镇、修梅镇、停弦渡镇、新安镇、九里乡、文家乡、陈二乡、杉板乡、杨板乡、官亭乡、柏枝乡、烽火乡、望城乡。总人口411971人,各乡镇人口:城关镇46430、合口镇44417、新安镇44099、余市桥镇22416、太浮镇14420、四新岗镇19849、停弦渡镇21234、修梅镇23421、杉板乡15128、文家乡14219、陈二乡15205、柏枝乡25841、烽火乡21618、望城乡21745、扬板乡21501、官亭乡22212、九里乡18216。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2002年,临澧县辖8个镇、9个乡;22个居委会、318个村委会。2004年,临澧县辖8个镇、9个乡。临澧,春秋战国属楚。秦始皇帝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隶黔中郡慈姑县。西汉罢荆州黔中郡置武陵郡,罢慈姑县置零阳县,属之。三国吴永安六年(公元263年),析武陵郡地置天门郡,隶零阳县。两晋隶属未变。南朝宋天门太守零阳县;齐、梁隶天门郡,分属澧阳、零阳县;西魏元廓二年(555),罢天门郡,置石门郡,隶之;陈隶石门郡,分属石门、零阳县。隋开皇九年(589),罢石门郡、隶澧州;大业三年(607),升澧州为澧阳郡,改零阳县为慈利县,分属澧阳、慈利县。唐武德二年(619),复澧州;开元二十一年(733),隶山南东道澧州澧阳郡。五代隶澧州,分属澧阳、慈利县。宋乾德元年(963),属荆湖北路澧州澧阳郡澧阳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隶湖广行省江南北道澧州路,分属澧阳县、慈利县;至正二十四年(1364),改路为府,隶荆南道澧阳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隶常德府;洪武二十九年(1396),隶岳州府,属湖广行省上荆南道岳州府澧州慈利县。清康熙三年(1664),改隶湖南省岳常澧道澧州直隶州;康熙九年(1670),隶岳常澧道;雍正三年(1725),隶岳州府;雍正七年(1729),裁九溪卫、永定卫和澧州地一部分,始设县,取安福旧所名曰安福县,县城设裴家河(今城关镇地)。民国3年(1914)1月,因与江西省安福县同名,乃取壤联澧水之意,改称临澧县,废府州,隶武陵道;民国5年(1916),撤武陵道,改隶湘江道;民国11年废道,仅存省、县二级;民国25年5月,临澧划人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署治慈利);民国29年4月,湖南省设十个行政督察区,隶第四行政督察区(区治常德)。1949年7月24日,临澧和平解放,隶常德行政公署(中间称专员公署);1988年5月,地改市,隶常德市至今。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森林资源

1986年,临澧县林业用地面积42130.2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35.0%,其中有林地18439.9公顷,活立木总蓄积43.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7.0%。2003年,临澧县林业用地面积48183.2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40.0%,其中有林地23408.8公顷,活立木总蓄积78.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4.3%。据《临澧县“八五”(1994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记载:1994年全县的森林资源与“六五”(1986年)调查结果比较:森林面积呈上升趋势,乔木有林地增加2083.5公顷,增长了11.3%,经济林增加589.1公顷,增长了4.4%,其中油茶林趋于稳定,面积减少了20.1%,果木经济林增长迅速,增加1089.7公顷,增长了139.4%,竹林、疏林、无林地减少30%以上,通过封山育林灌木林增加1704.7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3.6个百分点。森林蓄积出现了“两增两减”,即总量增加,乔木林分和“四旁”(路旁、水旁、宅旁、村旁)树蓄积增加,疏林和散生木蓄积大为减少,全县活立木蓄积比1986年增加24万立方米,其中杉木蓄积趋于稳定,松类蓄积大幅度增加。用材林面积与蓄积均有增加,增长幅度增大的是松类,面积、蓄积比1986年分别增加11.5%和92.6%,各龄组比例结构较1986年更为合理。1994~2003年期间(据《临澧县“十五”(2003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记载)全县森林面积大幅度增加,林业用地增加5534.7公顷,增长13.0%,森林覆盖率增加3.7个百分点;全县活立木总蓄积净增长10.4万立方米,增长15.3%,林分蓄积量增长12.6万立方米,增长了21.8%;同时,短轮伐期工业原料用材林发展迅猛,杨树无蓄积林分面积达5066.0公顷,2008年全县杨树总蓄积量可达46.2万立方米。

人口状况

性别构成:1986~2003年,县域内总人口中男女性别比比较合理。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临澧县总人口417701人,其中男性21320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1.04%,性别比104.25(女为100),比全市低2.71。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临澧县总人口411971人(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其中男性21279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1.65%,性别比105.25,比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提高1.00。
年龄构成:1986~2003年,临澧县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发生了较大变化,少年儿童比重不断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有所上升。就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较,0—14岁儿童人口数: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为99785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3.89%,少年人口系数23.89%,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为74768人,比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减少25017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8.15%,比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下降了5.74个百分点,少年人口系数18.15%,比1990年降低5.74个百分点;劳动年龄(国内标准)人口数: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为262588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2.87%,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为276049人,比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加13461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01%,比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上升了4.14个百分点。由于生育率持续下降和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为25814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18%,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为31561人,比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加5747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66%,比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上升了1.48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6.96%)、全省(7.29%)的比重;老少比为42.21%,比1990年提高了16.34个百分点。同时,临澧县总人口年龄中位数和平均年龄的不断提高,也显示了临澧县人口已从年轻型向成年型和老年型转化,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总人口年龄中位数为26.16岁,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为33.73岁,比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高出7.57岁;总人口平均年龄: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为30.02岁,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为35.14岁,提高了5.12岁。
文化构成:据第四次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18年来,全县人口的文化程度有较大的提高,具体表现为具有高文化层次的人员比重不断上升,具有较低文化层次的人员比重则有所下降。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接受小学及以上各种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87.52%,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92.38%,分别比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提高12.47和3.78个百分点。其中具有小学学历的155017人,占总人口的37.63%;初中的156150人,占37.90%;中专及高中的42128人,占10.23%;大专及以上的7259人,占1.76%。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相比较,小学的减少25389人,占总人口比重下降5.56个百分点;初中的增加55532人,比重上升13.81个百分点;中专及高中的增加12034人,比重上升3.03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的增加4908人,比重上升1.2个百分点。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县共有文盲24832人,占总人口的6.03%,比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15.56%下降了9.53个百分点;占15岁及以上的7.36%,比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20.45%下降了13.09个百分点。文盲人口中男性5911人,女性18921人。

临澧社会和经济发展公报

一综合:200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64.1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5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22.3亿元,增长14.3%;第三产业增加值22.3亿元,增长11.4%。第一、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7%、30.2%、29.1%。一、二、三产业结构为30:35:35。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201元(按户籍人口),增长13.8%(现行价)。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23%,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0.21%,按类别分:食品类价格指数为101.85%;日用品类价格指数为108%;家用电器类价格指数为97.7%;建材类价格指数为97.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99.52%;服务项目及收费类价格指数为100.15%。2009年全县城乡劳动力29.35万人,已就业26.7万人,就业率91%。本年新增就业1.3万人,其中城镇新增就业0.46万人,下岗职工再就业0.3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3%。2009年全县财政总收入2.7亿元,增长1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88亿元,增5.1%。地方一般预算支出8.05亿元,增长22.1%。省实事办理工作共投入资金1.49亿元,28项指标已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全部达标。
二农业:2009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1亿元,增长6.6%。其中:种植业产值12.6亿元,增长11.3%;林业产值0.64亿元,减18.4%;畜牧业产值15.7亿元,增长4.7%;渔业产值1.43亿元,增5.5%。年末耕地面积36750公顷,其中:水田32240公顷,旱地4510公顷,主要农产品产量稳中有升。粮食产量31.82万吨;增长2.8%。其中:稻谷产量31.21万吨,增长4.4%;棉花产量9102吨,增长18.1%;油料产量5.06万吨,增长18.1%,其中:油菜籽产量5万吨,增长22%;蔬菜产量7.8万吨;水果产量5.24万吨。全年牲猪出栏62.55万头,增长0.2%;家禽出栏1513万羽,增长3.7%;山羊出栏12.05万只。全县可养殖水面3819公顷,水产品产量1.68万吨,其中:鲜鱼产量1.53万吨。全年开工水利工程1220处,投入资金8000万元,完成土石方150万立方米。全年投入资金1352万元,解决了2.7万人的饮水安全。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全县工业增加值18亿元,增长14.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2亿元,增长32.2%。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8103万元,同比增加112.0%。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5.8亿元,增长9.8%。全县工业总产值59.6亿元,增长21.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5.2亿元,增长23.8%;规模以下工业产值14.4亿元,增长9.8%。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7.32%。主要工业品产品产量:发电量17161.49万千瓦小时,增长21.57%;碳铵实物量15.3万吨,增3.78%;水泥196.6万吨,增35.98%;化学纤维产量13239吨,增长35.09%;石膏产量203.4万吨,增83.16%;气门及气门座产量1444万件,增7.4%;鞭炮产量520万箱,增长62.5%;棉布产量6785万米,减15.67%。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3亿元,比上年增长9.5%。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5亿元,增长82.5%,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5.7亿元,增长75.1%。第一产业完成投资7295万元,增长180.6%,第二产业完成178645万元,增长58.7%;第三产业完成70911万元,增长125.0%。全年各类建筑施工面积62.9万平方米,增长63.4%,竣工面积47.3万平方米,增157.1%。新增固定资产26.3亿元,增长185.9%。房地产开发投资23781万元,比上年增58.5%。全县41个重点工程项目年内开工37个,开工率90%,全年完成投资17.4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77%。
五国内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其中:县以上142601万元,增17.4%;县以下107523万元,增长21.7%。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20.8亿元,增长19.1%;住宿及餐饮业3.1亿元,增长20.3%。全年共引进县外资金23.05亿元,在建项目252个,其中亿元项目13个,1千万—1亿元项目80个。
六交通、邮电业: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增加值3.5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全县公路通车里程2414.03公里,其中:国道38公里、省道17公里、县道214.4公里,乡道329.1公里、村道1815.53公里。全年完成货运周转量3.2亿吨公里,客运周转量4.2亿人公里。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817万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3200万元;邮政业务总量1617万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6.1万户,减8.3%,全县每百人拥有电话13.5部。宽带上网用户10500户。
七金融、保险:年末全县各项存款余额48.8亿元,比年初增加10.5亿元,增长27.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42.3亿元,比年初增加7.7亿元,增长22.3%。各项贷款余额32.3亿元,比年初增7.4亿元,增长29.5%,其中:工业贷款2225万元,减1462万元;商业贷款147876万元,减367万元;农业贷款53834万元,增17515万元。全年2家国有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0479万元,理赔支出4209万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全县各类学校104所。其中:普通高中2所、完全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职业高中(职业中专)2所、初中17所、小学80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年末共有教职工员4386人。其中:普通中学部2265人,职业高中(职业中专)114人,教师进修学校39人,小学部1784人。全县现有教学班1010个,在校学生46039人。其中:普通高中教学班148个,在校学生8738人;职业高中(职业中专)37个班,在校学生2014人;初中238个班,在校学生12774人;小学587个班,在校学生22513人;全县独立幼儿园53所,216个班,在园幼儿6557人;小学附设幼儿班65个,在园幼儿1776人。全县在园幼儿共8333人。小学阶段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初中、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为100%、93.5%、80.82%。全县实施各类科技项目32项,取得各类科技成果5项,其中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全年完成专利申请量56件,授权专利24件。签订技术合同121项,合同成交金额1916万元。全县建立了4个地震宏观观测点。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年末全县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档案馆1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年末有线数字电视用户3.6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全县共有卫生机构451个,其中:政府常设机构22个,病床1100张,卫生技术人员139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841人,注册护士430人。每千人口执业医生数1.9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为88.37%,参保人数达31.63万人。全年在市以上运动会上获得奖牌87枚,其中:金牌47枚、银牌24枚、铜牌16枚。参加全民健身人数达8万人。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年末全县总户数161721户,总人口451435人,男女人口比为101.6:98.4,其中:农业人口366265人,非农业人口85170人。年内出生人口5072人,出生率为11.1‰;年内死亡人口1540人,死亡率为3.2‰;自然增长率为7.9‰。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058元,净增481元,增长10.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256元,净增1555元,增长13.3%。在职职工年人均工资为22744元,比2008年增21.78%。2009年,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7591人,增长11.4%;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1365人,增长0.18%,参加医疗保险人数39425人,增长59.2%;全年共发放城乡低保金2398万元,增长43.59%。其中:城镇低保1478万元,农村低保920万元。18个乡镇敬老院供养五保人数1116人。
十一资源与环境:全县已发现矿种21种,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6种。2009年工业三废排放达标率91%,工业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SO2(二氧化硫)为12.89%,COD(化学需氧量)为19.5%。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为85%。全年造林面积8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8.2%。

临澧县情

临澧县是湖南省西北部一块开放的热土,地处武陵山余脉与洞庭湖盆地过渡的丘陵地带,辖18个乡镇,总面积1210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该县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共发现矿产地50处,矿产21种(含亚种);石膏资源居全国前列、湖南省第一位、长江以南区域第一位,探明储量为21吨。有“非金属之都”之称。临澧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临澧县是楚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境内现存宋玉墓、宋玉城、申鸣城等文化遗迹,尤以九里楚墓群气势恢宏,声名远播。清雍正7年(公元1729年)设安福县,1914年改称临澧县。全县名士辈出,人才代有,民主先驱林修梅、开国元勋林伯渠、文学巨匠丁玲都是临澧这方热土的儿女。临澧物华天宝,蜚声三湘。临澧历来为山川秀美、水土葬膏腴、物产富饶之地,粮、棉、油等农产品在全国、全省占有重要位置。森林资源丰富多样,林地面积86.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03万立方,森林覆盖率42%。全县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尤以非金属矿产最为突出,素有“非金属矿之都”的美誉,石膏、硅砂、膨润土在全国名列前茅,石灰石、陶土、原煤等矿藏数量非常可观,开采利用价值很高。临澧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水如碧玉山如黛,云满黄庭月满天”的太浮山;“染人山色千堆翠,极目天光四壁空”的刻木山;水光潋艳、山色空蒙胜太湖的官亭湖等自然景观以及宋玉赐地、邑居和葬地遗址,开国元勋林伯渠故居,文坛巨匠丁玲纪念馆等人文景观,都是旅游开发的理想选择。临澧经济发展,事业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临澧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亿元,增长10.2%,实现财政总收入2亿元,增长15.7%,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亿元,增长4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农业以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县为目标,突出绿色主题,狠抓结构调整,基本形成了“杨树、果蔬、畜禽”三大主导产业,培育了杨板西瓜、官亭牌脆蜜桃等多个绿色食品品牌;工业围绕资源优势的转化升值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加快发展,调整步伐,以石膏、水泥、陶瓷为主的建材工业;以烟花鞭炮为主的传统工业;以汽车零配件为主的机械制造业;纺织业、食品工业已发展成重要的优势产业,培育了新厦牌水泥、双龙山牌水泥、双凤山牌水泥、安福牌气门、百味美牌植物油、中泰牌化纤等享誉省内外的工业知名品牌;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涌现出了安福镇、新安镇、合口镇、太平村等全国、全省的明显镇村。通信实现了城乡程控一体化,网络实现了无缝隙覆盖;电力能源供应充足。近些年来,临澧先后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文化工作模范县”、“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全国‘两基’教育工作先进县”等光荣称号。,临澧区位优越,交通发达。临澧位于湘鄂走廊、洞庭之滨。南接常(德)—长(沙)经济走廊,北邻湖北宜(昌)—沙(市)沿江经济带,西倚张家界旅游经济区,东环洞庭湖经济圈,在500公里半径范围内,可辐射湘、鄂、渝、黔、赣、粤、豫、桂等8个省(市),覆盖53个地级市,358个县,2.2亿人口。207国道纵穿南北,S304省道横贯东西;枝、柳铁路,石、长铁路,洛湛铁路穿境而过;澧水、道水通江达海;常德桃花源机场近在咫尺。热情好客的临澧人民竭城欢迎台、港、澳同胞和海外宾朋与客商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气候概况

临澧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冰冻较弱;日照充足,春季寒潮频繁,秋季寒露风活跃;雨水充沛,但分布不匀,春末夏初雨水集中,并多暴雨,伏秋干旱常见;四季分明,季节性强。县境西北有刻木山和澧县太青山等为屏障,致使北方冷空气南下受阻,越山后下沉,产生“焚风”效应,减湿增温;中部有东北至西南向的铜山、古老山构成的“马蹄形”;南部有古老山、太浮山、太阳山(鼎城区境)、七姑山、阮山等形成的“撮箕口”;西部有水成桠与太浮山形成的“狭山口”。冷空气易从沔泗洼、张公庙、佘市桥三个迎风口入侵、堆积、加强,形成县内北高南低的独特地方性气候。一气温北高南低。县境历年平均(系指1959-1985年的平均数,下同)气温:北部17.1-17.3℃,中部16.4℃,南部16.5-16.7℃;极端最低气温,北部-13℃,中南部-15.7℃。二是常德市低温中心。全县历年平均气温16.4℃,较周围各县、市、区年平均气温低0.1-0.4℃;历年旬平均气温除8月上旬至9月中旬高于邻近县、市、区0.1—0.4℃外,其余各月均低,极端最高气温,比北面的澧县低2.2℃,比南面的鼎城区低2.5℃。三多大风天气。历年出现8级以上大风,平均每月0.8天,比邻近的澧县、桃源县多0.2天,比慈利县多0.7天。四年平均降水相对率小,雨季结束较迟。年降水平均相对率为13-14%;比桃源小4-13%;且地域差异小,年降水量较稳定;雨季平均结束日期在7月5日,最迟在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