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南省电子地图 >
常德市地图
常德市相关地区地图:

城市名片

桃花源里的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华诗词之市,中国魅力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创建模范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中国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

主要山脉

概述:全市有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515座(澧县1座、石门县469座、桃源县45座),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43座,最高峰壶瓶山标高2,098.7米,为全省群峰之首,它们自西向东倾没于洞庭湖平原区。
壶瓶山:壶瓶山属石门县境,位于湖南省最北端,地球上神秘的北纬30度线从其腹地穿过,主峰海拔2098.7米,为湖南省最高峰,被称为“湖南屋脊”,旅游开发区域约1200平方公里,其中自然保护区面积665.8平方公里,是大湘西旅游圈与大三峡旅游圈的交汇点,是湖南十大山岳景观之一。壶瓶山是华中地区“弥足珍贵的生物物种基因库”,是欧亚大陆同纬度带中最完整的物种宝库,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确定的全球200个(中国仅9个)重点生态区之一。区内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266座,山峰与峡谷最大相对高差达1800余米。峡谷总长度达200多公里,呈“一线天”绝境的峡谷有数十处,是中国中部与东部地区峡谷发育最幽深狭长伟岸的地区。壶瓶山有中国目前已发现的出露最齐全的标准时代地层剖面和世界上最大的寒武纪地层剖面。壶瓶山有7条呈放射状的深涧从大山深处的溶洞密林中雪涌而出,飞落千米,以千百水叠、激流、清潭、瀑布汇入清澈数丈的澧水一级支流渫水。壶瓶山未受到第四纪冰川的侵袭,原始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94%,保存有大量珍稀动植物,现已查明的植物总量达6500余种,其中有珙桐、石门鹅耳枥、长果安息香等珍稀濒危植物34种;有陆栖脊椎动物172种,其中有华南虎、苏门羚、短嘴金丝燕等珍稀濒危动物53种。有热带雨林中才能见到的植物绞杀寄生、气根、板状根景观。壶瓶山盛夏不暑,冬季积雪温度时间一般年份约60天,负氧离子含量最高达每立方厘米10万个。壶瓶山是民俗风情浓郁的土家族聚居地,曾是湘鄂西和湘鄂川黔革命老区的一部分,诗仙李白曾在此徜徉,留下了“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的佳句。
太浮山:临澧太浮山原名彰龙山,相传汉代浮邱子在此修行得道而闻名于世,故改名叫太浮山。太浮山位于县城西南12公里。207国道、石长铁路从山脚而过。贯穿花岩溪、桃花源、夹山寺的旅游线路1801省道擦西南山脚而过。整个太浮山面积4300公顷,海拔高度604.5米,有99岭,33岔。其“二十四景”江南闻名。自汉代中叶至清代末年,是佛道两教兴盛和发展时期。宋元时期形成了湖南省以桃源县桃花源、临澧县太浮山、石门县观国山、慈利县五雷山四大道教圣地。历代修建寺庙宏观,至清末尚有金顶大庙、铁瓦庙、汉王庙、俗圣观、王通庙、玉皇庙、浮山寺、二水寺、观音寺、广乐寺等,是洞庭48福地之一。历史上游人如织、香火鼎盛近二千余年。每年有数万名海内外宾客和台港澳同胞到此观光旅游。2001年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雪峰山:湖南省东西两部不同自然景观及沅江和资水之间的分水岭。位于省境中部偏西,中国第二级地势阶梯的南段转折带,云贵高原东坡过渡到江南丘陵的东侧边幅;是较独特的地理单元。雪峰山属“原始江南古陆”的西南段,呈一向北西突出的弧形构造。广泛分布前震旦系冷家溪群、板溪群一套由浅变质的板岩、变质砂岩及千枚岩组成的地层,震旦系变质碎屑岩亦发育良好,早古生代寒武—志留系的板岩、灰岩、细砂岩等组成的地层间有出露。因受加里东运动的抬升,形成一系列北北东至北东向的隆起与拗陷;又经燕山运动的强烈影响,产生一系列北北东向的断裂和褶皱,从而进一步奠定了雪峰山构造地貌的格局。雪峰山为正向构造的古老隆起山地,南起于湘桂边境的大南山,尾翼倾伏于洞庭湖区,绵亘300余公里,横跨80~120公里,具有千米以上的峰峦岭脊,中段山脊标高1200~1700米,主峰罗翁八面山苏宝顶海拔1934米。山体受继承间歇式抬升活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呈现900~1100米、650~800米、450~550米、240~350米等多级剥夷面。沟谷切割深度自150~750米不等,加之断层发育,岭壑交替起伏。整个山体两侧,大致呈现出东坡陡峻、西坡缓倾的地势。沅江支流巫水、溆水、夷望溪,资水西源及其支流平溪、辰溪等均出自山地两侧。两条干流切过雪峰山体中北段,河道呈“S”状转折,形成峡谷。山地冬冷夏凉、潮湿多雨。高居1405米处的雪峰气象站年均温10.5℃,1月均温-0.5℃,7月18.3℃,年降水量1780毫米,相对湿度87%,雾日247天,年日照时数1144小时,年积雪日数19天。山地主要土壤为黄壤,分布在海拔200~1000米的地带;1000~1400米的地带分布有黄棕壤,顶部为山地草甸土。森林植被具有较明显的垂直带谱,植被处于华中区系与华南区系的交汇地带,并具有较多的黔桂区系成分,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森林资源约占全省的50~60%,在那(上艹下那,音nuó)溪(洞口)、八面山(黔阳)、黄桑(绥宁)、竹岔山(城步)、云山(武冈)、界福山(新宁)等原始次生林区可见三尖杉、泡花楠、香果树、银木荷、红豆杉、金叶白兰、鹅掌楸、亮叶水青冈、五针松、长苞铁杉、银杏、云山钟萼木、云山椴、云山白兰、银杉等若干特有种和古稀珍贵树种。林麝、毛冠鹿、水鹿、华南虎、金钱豹及红腹锦鸡、黄腹角雉、金鸡、白鹇、相思鸟等珍禽异兽常栖息其间。矿产有铁、锰、锑、钨、铅、锌、铜、金等。发源和流经山区的河道,水能资源丰富,建有柘溪水电站和大圳水库等水利水电工程多处。陆上交通有东起邵阳、常德两市的公路干线翻过山地垭口进入湘西地区;湘黔铁路沿资水和沅江之间的山地垭口沟通东西两侧。
河洑山:河洑山位于沅江北岸,紧靠常德城区。在郁郁葱葱的河洑山脚下,有座古朴风情的小镇,相传这里两千多年前便已为市,以前叫平山后叫河洑山。解放初期正式建成河洑镇,如今只要你来到河洑镇便可看到,在你的脚下,高楼厂房掩映了绿荫之中,集市车水马龙,到处呈现着一副繁荣兴旺的景象。河洑山为武陵山之余脉,为自桃源高吾山延伸而来,有十里之长。古木参天,山势回还,乃是历朝兵家必争之地。同时又是常德抗日会战的主战场。山最高处名为美女峰,山峰奇秀,瑰丽多姿。民国年间,在山上太和观居住的杨道人,曾书写一联,将河洑山八景嵌入联中:“凿看卓刀泉,遥望五溪,戏出野鹿含明月;解渴崔婆井,高歌土凸,闻放犀牛逐白云。”联中八景,尤以卓刀泉、崔婆井、犀牛口、白云洞等景观流传甚广,人人皆知。

自然地理

概述:常德地貌大体构成是“三分丘岗、两分半山、四分半平原和水面”。山地面积677.61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4.8%,平原面积978.98万亩,占总面积的35.9%,水面220.76万亩,占8.1%,丘陵岗地853万亩,占总面积的31.2%。全市现有耕地面积702.2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38.15%,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5%。常德市西北部属武陵山系,多为中低山区;中部多见红岩丘陵区;其间也出现断块隆起山(如太阳山)和蚀余岛状弧形山(如太浮山);东部为沅、澧水下游及洞庭湖平原区;西南部为雪峰山余脉,组成中山区。由此构成区内南、北高,中间低,两山夹一凹的基本地貌轮廓。全市地貌的形成,自远古代武陵运动以来,已经受多次构造运动。远古代末,市境为一广阔的古海槽,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武陵山区随江南古陆上升,海水退出。此时,常德、临澧、石门等县成为陆地。印支运动,使全区海水全部退出,基本上结束海相沉积的历史。燕山运动,奠定了区内地貌轮郭的基础骨架,大致和今日相仿。新构造运动对现在地形影响最大,使西部地区继续上升,导致侵蚀作用强烈,形成构造地貌。中部常、桃盆地上升微弱或稳定,引起强烈的堆积和微弱的侵蚀、剥蚀、形成流水地貌;东部地区间歇沉陷,湖积盛行,加上人为因素的影响形成湖积~人为地貌和生物地貌。全市整个地势由西向东部倾斜,地貌类型呈中山,中低山或山原,低山~侵蚀剥蚀丘陵,岗地-流水堆积平原和湖积围是平原的顺序展布。
西北部山原区:西接慈利,北与湖北毗邻,东抵区内中北部山地。区内武陵山脉逶迤,山原高耸,山峦连绵,顶平坡陡谷深,岩溶地貌发育。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31座。地势西高东低,并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崇山峻岭、岭谷多为平行排列、山脉走向大多与构造线一致。在连绵起伏的山岭之间、常有平坦的盆地出现,或为起伏丘陵。主要山脉有壶瓶山、东山峰等。壶瓶山标高2098.7米,有原始次森林2667公顷,是我国亚热带华中区系中保存最好的“森林资源基因库”之一。
中北部山地区:地貌以中低山、低山为主,盆谷山冲交错。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有海拔800米以上山峰近100座,山体呈东西走向,相对高程1088米。由于岭陡谷深,溪谷纵横,加上垦殖不尽合理、植被破坏严重,每当雨季来临,沟蚀产生、大量泥沙碎石随流水自山上向坡脚急驰而下,往往淤塞溪沟、毁坏农田,形成光山秃岭。
中部丘岗地区:区内地势西部稍高于东部,南部略低于北部,呈垄岗、浅丘、谷地相间分布,多平顶丘岗。由于中部有近南北向的太浮山和太阳山对峙,构成向北敞口的“撮箕形”盆地。
东部平原区:区内受“洞庭凹陷”控制,地势低平开阔,97.5%的面积在海拔50米以下,河港曲折,堤垸众多。目前,湖区沉积作用日趋强盛,河床、湖床不断抬升,河比湖高,湖比田高的趋势仍在加速。
西南部山地,丘陵区:区内山体比较高大,岭谷多层北西向突起的弧形相间展布,地势南高北低,并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境内海拔300米以上山峰43座(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7座),溪河发育,水利资源十分丰富。
南部岗地平原区:境内地势南高北低,依次排列有低山、丘陵、岗地和溪谷平原。水系多发源于西南山地,流经溪谷平源,汇入沅江。境内有海拔100米以下面积20.736万公顷。

历史沿革

名称由来:1988年元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常德地区,建立省辖常德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4月18日,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复,通知撤销常德地区建立省辖常德市,从此揭开常德发展新的历史篇章。
原始社会:30万年前,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县澧南乡、张公庙镇、津市市窑坡乡、石门渫水下游一带以及鼎城区灌溪镇岗市等处有旧石器时代的遗迹40多处,经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锤、石球、尖状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这些简陋的原始工具采集果实,猎取野兽。澧县城头山遗址的发掘证明,距今9000年前,常德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这时期的原始人已掌握了石器磨制和陶器制作技术。距今7000多年的石门皂市下层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之一。这时期生产工具已有河卵石加工磨制的斧、凿等砍伐用具和鱼网坠,并已掌握了原始制陶技术,生产简单的饮食器皿。距今6500多年的安乡汤家岗遗址,反映了常德当时以母性为主导地位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生活。距今5000多年的安乡划城岗遗址,是常德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有力证明。这时期生产工具大为改进,石器钻孔、切割和抛光技术比较成熟,陶器普遍采用慢轮修整。
封建社会: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区城东建筑城池,设黔中郡,迄今2200多年历史。史称武陵、朗州、鼎州,曾是七朝郡治、七朝军府、七代藩封之地,辖区远及湘西北、鄂西南、黔东北、桂东北,素有“西楚唇齿”、“黔川咽喉”之称。
近现代:1914年,湖南省政府废除府、厅、州,保留“道”,岳常澧道改为武陵道,原常德府、直隶澧州各县由武陵道直辖,道治常德。公元1922年,湖南省撤消"道"制,仅存省与县两级,常德各县直属省管辖。1935年,国民政府在沅陵县设立湘西绥靖处,将19个县绥靖县划为5个行政督察区,设行政督察专员,专员兼任驻地县长。1936年,国民政府正式设立专员公署,石门、临澧、澧县划在第二区。1937年湖南省普遍设立行政督察区,第二区辖常德、华容、南县、安乡、沅江、汉寿、澧县、临澧、石门、慈利、桃源等11个县,专员公署治所由慈利县迁往常德县。1938年11月,第四区从常德迁往澧县,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也称常澧区专员公署。1940年,湖南省调整行政区划,行政督察区第二区改为第四区。1949年7月中旬至8月初,第四行政督察区各县先后获得解放。8月4日,南下途中组建的常澧区行政专员公署及全体工作人员抵达常德城。常澧专署为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辖常德、华容、南县、安乡、澧县、临澧、慈利、桃源9县。8月中旬,各县相继成立人民政府,并分别于8月5日和8月15日建立常德市、津市市,成立人民政府。8月28日,常澧区更名为"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区行政专员公署(简称常德专署)。1955年2月16日,根据省人民政府已改为省人民委员会的通知,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区专员公署改为湖南省常德专员公署。随后,各县市人民政府都改为人民委员会。1962年12月30日,国务院424号文件批准,恢复益阳专区,益阳市及益阳、桃江、南县、沅江、华容、安化六县划归益阳专署管辖。1966年3月,常德专区生产领导小组成立,代替常德专署行使职权。4月10日,专区生产领导小组撤消,成立常德专区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11月,其名称改为常德地区抓革命促生产领导小组。1968年2月28日,常德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行使原专署职权。3月至9月,各县(市)先后成立革命委员会,取代人民委员会。1979年3月24日,常德地区革命委员会撤消,常德地区行政公署成立。1979年11月至1980年12月,各县(市)撤消革命委员会,恢复县(市)人民政府。1988年元月,国务院以国函[1988]18号文件批准,撤消常德地区,建立省辖常德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以湘政函[1988]22号文件通知,撤消常德地区和常德县,设两区,原常德市改为武陵区,原常德县改为鼎城区,两区行政区域不变,津市市为省辖县级市,省政府委托常德市代管。6月20日至24日,常德市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常德市人民政府,选出正副市长。截至2002年,常德市辖2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全市共有10个街道、104个镇、105个乡;434个居委会、4004个村委会。截至2004年12月31日,常德市辖2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全市共有10个街道、104个镇、106个乡。截至2005年12月31日,常德市辖2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全市共有10个街道、104个镇、99个乡、4个民族乡。

行政区划

常德市人民政府驻武陵区:截至2010年12月31日,常德市辖2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18190平方千米,人口616万。武陵区面积298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8平方公里,人口53万人,邮政编码415000。区人民政府驻南坪岗乡。鼎城区面积2451平方公里,人口87万。邮政编码415100。区人民政府驻武陵镇临沅路。津市市面积558平方公里,人口26万。邮政编码415400。市人民政府驻襄阳街街道金鱼岭大同路。安乡县面积1087平方公里,人口60万。邮政编码415600。县人民政府驻深柳镇。汉寿县面积2089平方公里,人口86万。邮政编码415900。县人民政府驻龙阳镇。澧县面积2075平方公里,人口93万。邮政编码415500。县人民政府驻澧阳镇。临澧县面积1203平方公里,人口45万。邮政编码415200。县人民政府驻安福镇。桃源县面积4458平方公里,人口98万。邮政编码415700。县人民政府驻漳江镇。石门县面积3971平方公里,人口68万。邮政编码415300。县人民政府驻楚江镇。

常德名人

宋教仁(1882——1913),字遁初,号渔父,湖南常德桃源县人,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林修梅(1880——1921)孙中山总统府代理参军长,陆军上将。湖南省安福县(今临澧县)人,林伯渠堂兄。林伯渠(1886——1960),原名祖涵,号伯渠,字邃园,1886年3月20日出生于今常德临澧县修梅镇凉水井村,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蒋翊武(1885-——1913),原名保襄,湖南常德今澧县人,著名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开国元勋。翦伯赞(1898-——1968)桃源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教育家。王尔琢(1903——1928)湖南石门人,黄埔一期,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将领,著名革命烈士,1928年牺牲于江西,丁玲(1904——1986),现代女作家。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常德临澧人。戴修瓒(1887——1957),字君亮,湖南常德人,汉族,中国法学家。主要著作有《民法债编总论》等。吴碧霞(?——),当代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学院教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周碧华(1963——),湖南安乡人。文化名人,国内知名博客专家,出版著作六种。陈思思(1976——),湖南常德人,中国著名青年歌唱家,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委员;中国新民歌领域的领军人物。魏文彬(1950——),湖南桃源人,曾任湖南省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等。袁纯清(1952——),湖南省汉寿县人,现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员会主任。余嘉锡(1883——),1955),字季豫,湖南常德人,当代著名目录学家,古文献学家,生前曾任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国文系教授,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专门委员等职。著有《四库提要辨证》等。欧阳常林(1952——),湖南省常德市人,现任湖南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党委书记。王东京(?——),常德安乡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著有个人专著《国际投资论》、《大潮剖面》、《中国的难题》、《聚焦时政》、《中国的选择》等10多部。杨嗣昌(1588~1641),字文弱,明湖南武陵县碴口坡人。祖父杨时芳为武陵名士,曾自资在德山孤峰岭修建石塔和八方楼;因处乱世,杨嗣昌及其父亲杨鹤均以督兵著世。杨鹤官至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钟相(?—1130),鼎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南宋初著名农民起义领袖。杨幺(?~1135),名太,湖南龙阳(今常德汉寿)祝家岗(今新兴乡)人,南宋农民起义领袖,钟相死后,他与夏诚、黄佐、周伦、杨钦等率其中馀部,利用河湖港汊,设立营寨,坚持战斗,古代在常德有重大影响的有善卷、屈原、宋玉、车胤、春申君、髡残、刘禹锡等人。歌手有香香,王栎鑫,曾轶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