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陕西省电子地图 > 汉中市地图 >
留坝县地图
留坝县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状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抢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二次创业”和“生态立县、药菌兴县、旅游强县”战略,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克难攻坚,扎实工作,实现了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步伐加快。2003以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到30:23:47,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2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4765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016万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790元,年均增长5.9%,较2002年净增445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已成为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产值占全县GDP的40.2%。农村经济活力增强。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西洋参、食用菌等主导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高山无公害蔬菜、林果、畜牧等骨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林麝、大鲵等后续产业不断壮大,“一村一品”产业格局逐步发展。西洋参累计留床面积达到2600亩,比2002年翻了两番。高山无公害蔬菜种植规模逐年扩大,种植面积达1万亩,总产达9500吨。核桃、板栗、银杏种植面积累计达到3万亩,发展梨、李、桃等小杂果3500亩,被中国林学会银杏分会授予“全国银杏示范基地县”称号。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以猪、禽、蜂为主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2007年全县猪、牛、禽、蜂饲养量预计分别达5万头、7000头、12万只和2万箱。西洋参、蜂蜜、花粉绿色认证以及香菇、木耳无公害产地认定顺利完成。以大鲵、林麝养殖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快速发展,全县已建成大鲵养殖场84个,养殖林麝140余头,成为农民致富新的产业项目。

社会发展

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姜眉路、高桑路建设工程陆续完成,庙二路、西坪路等县际公路相继完工,累计新建、改建公路442.2公里,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68公里,40多个通行能力较差的行政村交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乡乡通三级以上柏油路或水泥路,87%的行政村通公路,以316国道、姜眉路、高桑路为骨架的环形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先后完成了河滨路上段、紫柏路及厅城路、桥等新建和改建工程,硬化路面1.9万平方米,新增绿地8000平方米;完成了石峡子沟水源地封禁治理,县城净水厂投入运行,城区居民饮用水质量和安全得到保障;县城农贸综合市场主体工程已竣工,即将投入使用;县城文化广场、河滨路二期工程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带动的绿地开发完成规划设计,拆迁、筹建工作正在加紧实施;火烧店、江口、玉皇庙等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双创”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农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实现了村村通电,93%的行政村通电话,乡镇机关所在地移动通讯网络覆盖率达100%。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县城综合服务功能逐步完善,江口、玉皇庙、火烧店等乡镇小城镇建设已见成效,物产丰富,市场活跃,经济繁荣,以人流、物流、信息流带动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旅游资源

境内始建于周、秦年间的古褒斜栈道纵贯南北,蜿蜒百里,是人类早期交通史上的一条巨龙,加之陈仓、连云栈道遗迹星罗棋布,自古有“古栈道博物馆”之称,“火烧栈道”、“寒溪夜涨”、“萧何月下追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历史典故流传千古;青桥驿、马道驿、武关驿等古驿站和武休关、柴关岭等古关隘遗址遍布县境,在我国古代交通史上犹如颗颗璀璨明珠。然而最具魅力的当属闻名遐迩的张良庙--紫柏山风景名胜区。该景区集山岳、峡谷、洞坦、泉溪、云海、森林、高山草甸、珍奇动物、稀有植物等自然景观及古代建筑、园林、摩崖石刻、古战场遗址、古文化风情、宗教文化于一体,形成陕南最独具魅力的旅游胜地,1993年被列入省级风景名胜区。紫柏山风光秀丽,坑坦连片,溶洞奇特,山峰突兀,具有东险西秀,南奇北绝的特点,自古有“七十二洞、八十二坦、九十二峰”之说,相传是汉初“三杰”之一张良的辟谷修道之地,也是道教活动圣地。座落在紫柏山下的张良庙,又名汉张良留侯祠,195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陕南融南方园林之秀丽与北方殿堂之宏伟于一炉的最大古建筑群,庙分九院,殿、亭、楼、阁俱全,雕梁画栋,典雅俏丽,规模宏大,技艺精良,可谓巧夺天工,举世罕见;四周五岭(光华、苇陀、青龙、凤凰、柴关)环抱,二水夹流,松柏蓊郁,修竹摇曳,众鸟和鸣,泉音似琴,终年云缠雾绕,宛若“世外桃园”。近年来,留坝县依托丰厚的资源优势,坚持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发展思路,举全县之力,兴旅游产业,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打造旅游精品,张良庙——紫柏山风景名胜区初具规模,通讯网络和有线电视全面开通,宾馆、饭店、商业网点、文化娱乐一应俱全,紫柏山旅游公路建成通车,古栈道漂流项目投入运营,以紫柏山地质奇观——“天坑”的探秘研究和褒斜古栈道交通史的发掘为亮点的旅游热展现出勃勃生机,全县已初步形成以张良庙为轴心的环形旅游线路。留坝人民牢固树立大旅游、大开发、大发展的观念,严格按照4A级景区标准,突出张良庙——紫柏山风景区开发,挖掘文化内涵,培育精品景点,把留坝建成一流的旅游度假胜地,创建一个山更绿、水更美的生态旅游风景区,让古栈道上这颗明珠更加灿烂。张良庙,汉张留侯祠,俗称张良庙,为祭祀汉高祖刘邦的开国谋士张良(字子房)的祠庙。因张良曾被封为留城侯,故称“汉张留侯祠”。传说为汉高祖刘邦所建,以后历代都有重建和扩建,而以隋、唐、宋各代规模最盛。张良庙内现存古建筑是清朝康熙年间重建的,经历数百年,才形成规模,是全国所有祭祀张良的祠庙中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胜迹。有楼、殿、亭、阁、廊、榭共156间,现存碑刻39通,摩崖题字51块,匾额50多面,楹联40余幅,古树10棵,占地面积14200平方米,是研究秦汉社会历史的珍贵文化遗产,是中国早期道教活动胜地之一,也是绝佳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寺院建筑技艺精巧,布局独特,与自然佳景浑然和谐,交相辉映。院中,泉水竹影,声色成趣;古柏劲松,千姿百态;奇花异草,浓郁馨香;碑石字画,各具其妙;石径岩梯,千回百转;文物典故,妙趣横生。游观大小九院,院院风貌各异,身临其境,如坠仙界。1、进履桥,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汉中知府贺仲瑊题。为一座横跨山涧的溪桥廊亭。因张良“圯桥纳履”的典故而设。桥长8.6米,宽3.65米。两边有牛肋栏杆,并设座椅两排。桥廊山风幽凉,桥下溪水潺湲。唐代诗人李白诗曰:“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2、张良大殿,殿内有留侯金身塑像一尊,端庄肃穆,丰盈谦和,聪慧睿智;殿中丹灯放彩,雕梁画栋,檐牙镂空,其上二龙戏珠,双凤朝阳,仙鹤翔云,野鹿喜摘菩提果,山虎栖卧梧桐旁。殿室丹柱竖立,楹联多幅。每年农历3月25日,张良诞辰庙会,狮舞、龙灯和彩船云集,香火明极,诵经朝者空前。3、匾联石刻,张良庙现存匾联石刻200余通,囊括了宋、元、明、清、民国上下900年间知名不知名的书法佳作,这些匾联石刻形式多样,砖、石、木刻均有,篆、隶、楷、行、草书俱全;风格各异,或遒劲雄浑,或娟秀隽永,或刚柔相济,或舒展洒脱;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抒发思古幽情,感喟天下兴亡,褒扬英雄美德,吟唱壮美河山,追述道教活动,各具匠心;其中米芾、王世镗、于右任、冯玉祥等名家手笔尤为引人注目。4、授书楼,张良庙巅顶之景“授书楼”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楼名取自“黄石公授书”的历史典故。云梯尽处的授书楼,掩映在紫柏青松林间,隐没于云海怒涛之中。其楼八角展翅,凌空欲飞。阁楼两层,由四根巨柱贯顶,直冲霄汉。缘梯而上,凭栏远眺,群峰环抱,云海沉浮,松柏叠翠,花草竞秀。严冬时节,则千峰玉砌,万壑银镶,玉树琼花,美不胜收,尽显神仙洞府之妙。

科教文卫

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中小学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两基”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提高,职业教育稳步发展。“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教育改革深入实施,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中、高考升学率逐年提升。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城乡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食品药品监管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扎实推进,医疗综合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各乡镇有线电视和调频广播成功开通,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63%和93%。

发展规划

新的世纪,是留坝县实现突破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阶段。县委、县政府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突破发展、团结稳定两大主题,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县、药菌兴县、旅游强县”发展战略,着力在优势资源保护与开发、农业产业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非公有制经济培育、旅游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突破,全力推进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积极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留坝。主要奋斗目标是:到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5.34亿元,人均11946元,年均增长12%;完成财政总收入1765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25万元,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5.29亿元,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00元,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30元,年均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力争通过五年或更长时间的奋斗,实现“人均GDP强县”目标,使全县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历史沿革

一、历代归属:本县在明代以前,无县级行政建置。现辖区域历代各朝均为南部政权(梁州、利州、山南道、汉中郡、府)与北部政权(南岐州、扶风郡、凤州、凤翔府)交界之地。尤其在南北朝、五代、宋金时期,本境为南北政权分界处,以今县城南武休关为界,南为汉中郡褒中县(隋以后为褒城县)地,北为凤州梁泉县地。各朝隶属情况为:夏商时,境域属梁州;周并梁于雍,境域属秦地雍州。春秋时期为羌人所居;战国时期属白马氐管辖。秦代,境域隶属汉中郡。后划归陇西郡,统属“故道县地”。西汉时,境域南部属汉中郡褒中县地,北部及西部属武都郡故道、沮、河池三县地。东汉时期,境域仍之。张鲁据汉中,改汉宁郡,本境南部属之。三国时期,本境为蜀魏相争的重要地带。魏元帝景元四年(263),魏将钟会率兵入汉中。是年,蜀国灭亡,本境归魏,属武都郡故道县地。两晋时期,本境归益州,属武都郡河池、沮、故道三县地。其南部属汉中郡褒中县。南北朝时期,境属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本境属南岐州故道郡凤州;西魏废帝三年(554),改固道郡为归真郡,改南岐州为凤州。本境南属汉中郡褒中县,北属归真郡梁泉县(凤县)。北齐废帝乾明元年(560),本境北属梁泉县(凤县),南属褒中县。北周大成元年(579),本境属两当郡梁泉县地,后属顺政郡灵道县地。隋代,大业三年(607),废凤州置河池郡,治所梁泉县,本境属之;大业十三年(617),河池郡太守萧瑀以郡降唐,本境随之归唐。北部属河池郡梁泉县地,南部属顺政郡褒城县。唐代,初期和中期,境域均属河池郡梁泉县地。乾元元年(758),改河池郡为凤州,境域属之。南部属山南西道兴元府褒城县。五代时期,境域属凤州梁泉县地。后梁贞明元年(915),蜀主以王宗瑶为东北招讨使,攻克凤州,本境归蜀。后唐同光三年(925)九月,魏王遣郭崇滔为招讨使,率兵伐蜀,本境归后唐。后汉天福十二年(947),蜀主命山南西道节度使孙汉韶攻克凤州,设行营,本境复归后蜀。后周显德二年(955)十一月,本境又入后周之梁泉县地。北宋时,本境北部属陕西路(后改为秦凤路)凤州梁泉县地。南部属利州路兴元府褒城县地;南宋本境归兴元府(今汉中)管辖。端平三年(1236),蒙古兵攻克武休关,本境归元。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本境遂为兴元路沔州所管;后至元二年(1337)十二月,“丙子,命兴元府凤州留坝镇……立巡检司”。至正二十三年(1363),境域由兴元府凤州管辖。明代,洪武三年(1370),设留坝巡检司,地属凤翔府凤州。洪武七年(1374),归汉中府凤县辖。弘治年间(1488~1505),迁留坝巡检司驻废邱关(留凤关)。正德年间(1506~1521),移留坝巡检司驻柴关(柴关岭),县地北属凤县,南属褒城县。
二、建置沿革,:清代初,本境沿用明代建置。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汉中府水利通判迁驻留坝,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5)十二月,设置留坝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6)正月,将凤县南星(留凤关为界)以南,褒城县武休关以北,划归留坝厅管辖,东以洋县松坪子交界,西以沔县黑河为界,改汉中府水利通判为抚民通判。乾隆三十九(公元1775年)十二月,升汉中府抚民通判为总捕水利同知,主理留坝厅行政事务,兼理凤岭(酒奠梁以东)、柴关驿务,隶属汉中府。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治所移至留坝。中华民国2年(公元1913年),改留坝厅为留坝县,隶属陕西省。民国3年(公元1914年)1月,废汉中府,设汉中道,留坝县属之。民国17年(公元1928年)撤汉中道,直属陕西省。民国24年(公元1935年),汉中设为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留坝县属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12月2日留坝县成立人民政府,隶属陕南行政公署。1950年1月,将褒城县的铁佛殿镇划归留坝县。1951年,设南郑专区,留坝县属之。1954年,南郑专区改称汉中专区,留坝县属之。1958年12月29日,撤销留坝县置,划归凤县管辖,隶属宝鸡专区。1961年1月15日,将留坝县辖区划归汉中市管辖。1961年9月2日,恢复留坝县置,隶属汉中专区。1968年,改汉中专区为汉中地区,留坝县属之。1996年6月,改汉中地区为汉中市,留坝县属之。2000年,留坝县辖5个镇、5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629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城关镇11065、马道镇5381、武关驿镇5727、留侯镇3196、江口镇7713、青桥驿乡2388、火烧店乡3511、石门乡1735、玉皇庙乡3520、桑元乡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