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省电子地图 > 周口市地图 > 淮阳县地图 >
刘振屯乡地图
刘振屯乡相关地区地图:

特色农业

刘振屯乡土质以沙地为主,适宜种植花生、大蒜、黄花菜、小麦、大豆、枣树和杨树等农林作物,是闻名省内外的花生、大蒜、大枣生产基地,素有花生王国、大蒜之乡的美称。13年来,历届乡党委、政府都把农业生产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号工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手段,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特色高效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业,引导群众走上了大循环促大发展的富民兴乡之路。2003年,粮食总产量是1991万公斤,油料总产量2025万公斤,均创历史最高记录。全乡新发展塑膜农业6.3万亩,其中地膜花生3万亩,地膜太蒜1.5万亩、地膜山药、牛蒡等3000亩,新建日光温室及塑料大棚347个。麦棉套种、麦瓜菜套种和麦烟、红薯套种达到7.5万亩,年亩均增加收入1500多元。畜牧养殖业以推广青贮氨化等先进饲养技术和加速品种改良为重点,抓大户带整体,抓品种搞改良,抓科技重防疫,抓节粮搞氨化,抓服务求发展,使全乡畜牧养殖业向优质高效转化。通过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新发展猪、牛、羊、兔、鸡、鸭等不同类型的专业村18个、专业户1612个。2003年底,全乡黄牛存栏1.3万头,羊7.3万只,生猪2.1万头,家禽28万只。畜牧总产值7130万元,比2002年增加3.8%,成为全县以槐山羊、黄牛为重点的6大畜牧生产基地之一。

林业发展

地处黄河故道的淮阳县刘振屯乡,历史上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极为恶劣,“小风睁不开眼,大风揭不开锅;北地撒秫秫,南地收高粱”曾是这个乡的真实写照。该乡把林业作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和耕作环境,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该乡经济的快速发展。该乡林网控制率达98%,年林木蓄积量15万立方米,拥有各类板材加工企业222家,林业总产值1.02亿元,占该乡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辖10个自然村的马庄行政村是该乡有名的板材加工专业村。马庄行政村已发展细木条加工厂154家、胶合板半成品厂9家,共安排农业富裕劳动力1100多人。他说,仅马庄行政村就已形成15万立方米原木的年加工能力,税后利润400万元。马庄行政村的年人均收入一直稳定在2700元,其中2007年仅板材加工一项年人均增收1400元,占人均总收入的50%以上。该乡段庄行政村是一个回汉杂居、人多地少的农业大村,全村2891口人,2543亩土地,人均耕地不足一亩,但是2003年这个村的人均纯收入却达到2500元。是板材加工富了段庄这个村。该村2008年的板材加工业总产值已达6500万元,纳税22万元。作为龙头企业的恒源木业公司,年产值可达800多万元。2008年6月,该公司的板材加工项目被省林业厅批准为周口市四大林业项目之一。

发展战略

淮阳县刘振屯乡从调整产业结构、兴建市场、优化环境入手,着力为乡域经济发展安上“助推器”。结构调整促发展。该乡大力培育劳动密集型和科技密集型相结合的特色支柱产业以及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农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园区示范、龙头带动,建设特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产业带。该乡以曹李集等4个村为主的万亩无公害大蒜基地、以赵洼村为主的千亩芦笋基地、以张老家村为主的无公害花生基地、以刘楼和买臣两村为主的大棚瓜菜基地、以木集为主的地膜烟叶生产基地等已初具规模。兴建市场带动发展。该乡大力建设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靠大市场促进大流通,以大流通带动大发展。刘振屯花生大蒜批发市场、马庄细木工板购销市场、高河槐山羊交易市场、大方庄牛羊屠宰加工市场等不仅规模大,而且辐射范围已扩大到周边数十个乡镇,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优化环境推动发展。该乡一是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简化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二是加强对企业“四乱”、公路“三乱”的治理,落实了检查申报、许可证制度。同时,实行警企共建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企业周边环境治理情况,研究解决有关问题。三是进一步完善落实企业安静日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到企业检查收费,给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

行政区划

刘振屯乡下辖村:葛楼村、府君庙村、刘振屯村、张腰庄村、曹李集村、刘楼村、后刘楼村、泥河店村、夏楼村、木集村、紫荆台村、马庄村、宋桥村、李菜园村、张竹园村、大朱庄村、赵洼村、大雷庄村、大黄庄村、高河铺村、辛井村、耿楼村、张老家村、方庄村、大王三楼村、大白庄村、买臣集村
代码:411626203:~201刘振屯村~202大朱庄村~203大雷庄村~204张腰庄村~205耿楼村~206夏楼村~207马庄村~208赵洼村~209葛楼村~210李菜园村~211买臣集村~212曹李集村~213方庄村~214大王三楼村~215府君庙村~216大白庄村~217张竹园村~218后刘楼村~219辛井村~220木集村~221泥河店村~222张老家村~223紫荆台村~224高河铺村~225大黄庄村~226宋桥村

社会事业发展

科教、文卫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发展势头良好。2003年拥有文化中心1处,村文化大院26个,村级标准图书室6个,藏书均在3000册以上。教育事业再创辉煌。至2003年,全乡拥有标准化教学娄22栋,兴建初级中学4所,小学28所,其中民办中学1所、小学2所,在校学生120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99.3%,连续5年中招录取人数位居全县前5名。科技事业得到加强。乡建有农业技术推广站和种子站,26个村村村建起了农技推广服务站。同时,乡政府成立农民技术协会、研究会组织6个,26个行政村均配备了科技村主任,成立了科普分会,有科协会员1463人,年引进推广普及农业新技术8项、新品种10个,使科技含量在全乡农业生产中的贡献份额提高到53.7%。卫生工作取得新成就,有乡级医院2个,村门诊所36个,医务工作人员146人,全乡儿童疫苗接种率达100%,保障了全乡人民的健康。

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乡党委、政府坚持多轮驱动、私营为主、整体推进的战略决策,实施一系列得力措施,促使乡镇企业快速发展。乡村两级实施书记工程,加压紧逼,促其发展;设立乡镇企业奖励基金,对发展乡镇企业有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大力表彰,对后进村黄牌警告;采取上面争取,下面聚集,内部筹集,外面引进多渠道筹资的办法,年引进资金350万元以上;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大型企业联姻,实施高起点嫁接,借助外力求发展;强化企业管理、实行企业改制,对外租赁承包,对内挖潜改造,形成抓龙头摆龙尾,抓大厂活小厂,人流、物流、信息流三流汇集的企业发展格局。2000年,全乡国有私营企业发展到183个(其中板材厂36个,细木板厂71个,蒜片厂9个,花生加工作坊30个,预制品厂6个,个体工商户347户),完成企业总产值1.2亿元,比上年增长20%,实现利润1231万元,比上年增长20%,入库税金243万元,较上年增长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