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省电子地图 > 阿坝州地图 >
理县地图
理县相关地区地图:

县人民政府驻杂谷脑镇

2004年,理县辖4个镇(杂谷脑、米亚罗、薛城、古尔沟)、9个乡(朴头、甘堡、夹壁、蒲溪、上孟、下孟、通化、木卡、桃坪)。

历史沿革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剿灭杂谷土司苍旺,改土归流置理番直隶厅,取治理番民之意。民国初期改厅州为县,民国35年(1946年)为缓和民族矛盾去“番”得名。县治杂谷脑镇是藏语“扎西郎”的谐音,意为“吉祥之地”,是川西北交通要塞和商贸集散市场之一。理县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杂谷脑河畔就有人类生息繁衍。《禹贡》为梁州之域,秦属湔氐道,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汶山郡,始入中央版图。西汉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设广柔县,属蜀郡。东汉灵帝光和七年(178年)属汉山郁。隋开皇六年(587年)置金川县(治所今通化乡卡子村)。仁寿元年(601年)改为通化县。唐武德八年(625年)置维州和薛城县,后陆续设小封县、维州和定廉县。宋、元设为霸州和保宁县。明永乐五年(1407年)置杂谷安抚司。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土归流,废杂谷土司,设杂谷厅(治所今薛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升为直隶厅;嘉庆八年(1803年)改为理番直隶厅,辖域辽阔,有“四土、五屯、九枯、十家、三番、六里”之称。民国2年(1913年)改为理番县,属川西道。民国24年属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民国35年改理番县名为理县。1950年1月16日成立理县人民政府,属茂县专区。1951年11月县治由薛城迁杂谷脑。1958年7月析县成立含汶川、茂县在内的茂汶羌族自治县,1963年6月分县恢复理县至今。县治杂谷脑镇是藏语“扎西郎”的谐音,意为“吉祥之地”,是川西北交通要塞和商贸集散市场之一。杂谷脑镇跨杂谷脑河两岸,一桥飞架河谷,沟通两岸交通,是国道213线(成阿公路)的枢纽和中心点。距成都202公里;离马尔康190公里。1990年全县行政建置为2镇、IZ乡、82村。4个居委会、203个村民小组。1997年,理县面积4313.4平方千米,人口4.3万。辖3镇10乡。县政府驻杂谷脑镇。2000年,理县辖4个镇、9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3668人,其中:杂谷脑镇10912、米亚罗镇2381、古尔沟镇2200、薛城镇5386、夹壁乡1222、朴头乡3516、甘堡乡3634、蒲溪乡1802、上孟乡2665、下孟乡2382、木卡乡1685、通化乡3063、桃坪乡2820。现在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2004年,理县辖4个镇(杂谷脑、米亚罗、薛城、古尔沟)、9个乡(朴头、甘堡、夹壁、蒲溪、上孟、下孟、通化、木卡、桃坪)。

发展方向

“十一五”时期全县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州发展水平,达到15%,2010年地方生产总值达到92890万元;人均地方生产总值达到20000元(折合24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9:60:3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口径比增长1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幅度高于全州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年均增长280元以上;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100%和95%。2009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达到58810万元,增长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730万元,同比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38280万元,同比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5800万元,同比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080万元,同比增长187%;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同比增长9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6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86万元。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制定了《理县工业强县实施意见》和《打造“三条龙”的实施意见》,为理县工业发展明确了方向。一是重点工程建设环境得到优化,针对重点建设中的各种问题进行了专项整治,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三是认真贯彻州委、州政府“三引三让”政策,制定和完善了《理县投资优惠政策》和《理县招商引资指南》。

自然地理

理县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缘。国道317线沿杂谷脑河贯穿全境,东北与茂县、黑水接壤,西南与小金相连,东南与汶川相通,西北与马尔康、红原毗邻。全县总幅员面积为4313.42平方公里,距离省会成都202公里,距州府马尔康193公里。地形呈蜿蜒起伏的立体单元,地表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类型为低中山-中山-高山-极高山,是典型的中高山峡谷区。境内群山连绵,峰峦重叠,海拔1,422~5,922m,高差悬殊,沟谷纵横。理县沟壑纵横,水资源丰富,河流落差大,水电可开发量达104万余千瓦。杂谷脑河(史称沱水)由西北流向东南,横贯全境,至汶川县注入岷江,水流湍急,切割强烈,县境流长146km。土壤、气候、植被乃至农牧业生产都具有明显的山地区域垂直分布差异,呈高山主体的多层次分布结构特点。气候受西北利亚西风气流、印度洋暖流和太平洋东南季风三个环流的影响,形成季风气候。因海拔高差悬殊,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具有山地立体型气候特征。冬季受青藏高原的北方冷气流的影响降水稀少,日照强烈,晴朗多大风;五、六月份西南季风加强,气温暖湿,降水增多,形成雨季;七、八月份青藏高压稳定,副热带高压西伸,降水减少,形成伏旱;九、十月份雨量增加,形成低温降雨季节。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有铜、锡、铁、铅、锌、金、银、铝、钛和非金属矿大理石、硅石、金钢砂、石英石、云母、花岗石、硫磺等。其中仅有大理石、金钢砂和硅石被开发利用。水能资源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可开发量达42万千瓦,已建成中小电站37座,总装机47台,3.54万千瓦。理县资源丰富,风光秀丽,资源优势主要有林、果、畜、椒、菜、药、电、矿等,开发潜力大。林业用地占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51.8%,活立木蓄积量26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30.07%。经济林木以苹果、花椒、核桃为主,还有葡萄、樱桃、桃李、杏、石榴等。天然牧草地有161万亩,有效利用面积112万亩,提供较好的发展牧业前景。理县还盛产各种天然药材,如:虫草、贝母、天麻、黄芪、羌活、当归等,品质均好。理县商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是成都市主要秋淡季蔬菜基地之一,蔬菜主要有大白菜、莲花白等。

风土人情

喜事锅庄——羌族人民在欢度年节、举行婚礼或亲朋聚会时最爱跳喜事锅庄。大家边唱边舞,通宵达旦,非常热闹。喜事锅庄包括在传统婚礼仪式上跳的“仪礼舞”、“祝贺舞”以及“农节舞”、“游戏锅庄”等。?,在举行传统的羌族婚礼时,首先由村寨的歌舞能手各组成十二人的“迎亲客”(男方)和“伴娘”(女方)。娶亲这天,不论酷暑还是寒冬,当迎亲客临近寨门时,伴娘们将早已准备好的清水,毫不留情地向迎亲客们泼洒,阻绕他们进寨,待迎亲客交出“进门礼”方能通过。进寨后便举行“恰午米”(羌语)仪式,由迎亲客演说人类来源以及新人的恋爱经过等内容。演说毕,宴席开始,调皮的伴娘将席上的筷子换成麦杆,使迎亲客眼见佳肴美酒却无法用餐。口齿灵俐的伴娘还以迎亲客的相貌等为题,即兴编词,边唱边舞,妙趣横生,并向火塘内加旺柴火,使他们大汗淋漓狼狈不堪。在众人开心捧腹大笑中,女方的亲友们(必须是已婚妇女)跳起抒情优美的“仪礼舞”。这些妇女身穿红裙,腰拴红皮带,在火塘前站成半圆队形,高唱喜歌“日西热啦”,祝愿人丁兴旺、和睦相处。舞者二人一对,互抓舞伴的红皮腰带,做碎步并抖动上身,然后依次舞蹈。其动作特点是上身不动,髦腰转胯。“仪礼舞”至今仍保留在茂汶县赤不苏区的维城(古代的“南水”羌部中心地带)和理县姚坪羌寨(这里曾是古代“白狗羌”部的中心地带)。相传“仪礼舞”在古代由巫主持仪礼时表演,后演变成妇女唱跳,但仍保留有碎步、顶胯转臀等特色。迎亲的第二天早晨,伴娘为新娘梳妆打扮,唱起了“穿戴歌”,然后由一同龄青年把新娘背出寨门,新娘身着红衣,手举红伞,骑上骏马,在伴娘和迎亲客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前往新郎家。仪式和宴会结束后又开始歌舞。“祝贺舞”就是在宴会上由亲友们跳的舞蹈,歌词简朴,内容紧密结合婚事,舞蹈动作开始大多是右脚向左脚前方踏一次或两次,称“一步踏”或“二步踏”。婚礼离不开酒,其中有以酒为题的酒舞,舞蹈模拟孔雀形态,动作生动活泼。一年四季在不同的农事季节,羌族人民也喜跳锅庄舞,又称“农节舞”。在金秋时(十月初一)举行的“日没儿者”节,流传在“南水”等部分羌族中。当日男性均穿妇女的红裙,手执羽毛到山上唱、跳整日,迎接歌仙,祈福灭灾。“俄约纠”节在五月初一举行,祈求山神不降冰雹,不闹洪水,含有祈年和还愿之意。节日中要跳“神前忙”锅庄,有低身绕脚拍手的动作。五月初五端阳节,是理县一带羌寨的重要节日,以祭祀山神为主,当日要跳“瓦沙瓦足贴”舞,跳时双脚交替向左、右迈步,双臂平伸随脚步上下舞动,如雄鹰飞翔。浦溪一带的羌寨,在腊月三十夜晚要跳“米全米全”锅庄舞。当客人来到寨楼前,主人便敬以青稞美酒,然后男女相对,手持擀面棍而舞,情绪极为欢快。带有游戏色彩的锅庄舞又称“游戏锅庄”,如卡子羌寨的游戏锅庄,舞者拉手站一横排,领头人带着大家走一圈后,众人依次从第二、三名的腋下钻过去,将自己的手背在右肩上,又接着走一圈,从第三、四名腋下钻过,一直到把所有人的手都背在肩上,就像一根扣环链子,然后又从最后三名的腋下钻出,直到解脱。跳时踏步而行,欢笑之声不绝。?,由于流传地区不同,喜事锅庄的风格特点也各具特色。茂汶县常见的锅庄舞有25种,在内容上歌颂母亲的颇多,颂扬爱情的较少。舞蹈在室外举行,场面很大,全村的人均可参加。由于舞蹈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队形变化较多。舞时,站成两排,两人相对而跳。动作有“两边翻”,又叫“强多强”,即向左右两边翻跳;“四角翻”又叫“惹英波”,即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翻跳;“跳三方”又叫“西来瓦夏”,即向左右和前方翻跳。从这些动作的名称中,可以看出该舞的特点。此外以欢乐的呼声来定舞名的也颇多,如“山山里”、“来来索”、“北北索”,都是舞蹈时所出现的欢乐叠句。茂汶县赤不苏区的“柒朵纳依玛玛卡”在整个锅庄舞中,出现了左脚在较低位置上蹁腿的独特动作,舞时拉手站成横排,当右脚踏下时,左脚在低位蹁腿,由于连继踏脚蹁腿而出现臀部的摆动。汶川县、理县地区常跳的锅庄舞有:“青菜花”、“白菜花”、’优西衣”、“木西”、“周周来”等二十余种,其内容多与生产劳动、农业丰收紧密相连。如理县薛城锅庄“筛筛”,表现在打谷场上,人们在筛麦扬灰时想到丰衣足食,仿佛听到铲子锅在里“叮叮当当响”个不停的声音。佳山锅庄“玉米转转”也与收获有关。总之汶川县、理县一带的锅庄,步伐带颤,喜扇翅或步行拍手,情绪开朗欢快;卡子锅庄含有特殊的柔韧性;还有的锅庄诙谐幽默,富有特色的动作是逗脚,如膝向内拐,左手侧伸于左脚的上方,手掌向上翅时,左脚微抬起。忧事锅庄——羌族极为重视丧礼,丧葬仪式古风甚浓,明代《维州志》记载:“人死则座于木架上置之仓舍,衣帽弓俱如生佩服,端公咒一献以猪羊,用火烧之。”羌族举行葬礼的当天夜晚跳忧事锅庄,各地羌寨跳忧事锅庄的动作和名称均不相同。龙溪的“南坎索”,步伐以单腿跳步为主,即在左脚向前踢出时,右脚在原地轻轻小跳一次,然后换脚。跳时两手由下划向胸前拍掌。汶川雁门乡的“加洒加洒”,有一整套很规格化的舞步。对忧事锅庄的音乐和舞蹈,不能以汉族习惯上的庄严肃穆去理解,如“加洒加洒”的旋律跳跃活泼,动作轻快。忧事锅庄的歌词内容简朴,或抒发悼念之情,或追述死者生前爱护儿女的感情。信仰——解放前,除一部分邻近藏族地区的羌族信仰喇嘛教外,其余普遍相信万物有灵,在屋顶上供奉白石以为天神。相传羌人的祖先因一次战争失利,由北迁入岷山一带,与当地土著氏族戈基人发生大战,戈基人是狩猎氏族,身强善战,屡败羌人。当羌人准备转移时,有神向首领托梦,让他们以坚硬的白石和木棍为武器,颈上悬羊毛作标志,于是羌人照此办理,经过血战,大败戈基人,从此定居下来。为了感谢神恩,白石就成了羌人的最高神灵。羌族称释比为“许”,称白石为“俄许”,“释比”是勾通羌人与神灵的媒介。?,释比,在羌族中世代相传,大多数还要参加劳动。节日中村民请释比朗诵史诗、为村民祈福驱鬼(如“还牦牛愿”)、以及天旱求雨等都属释比的职能范围。释比作法事都是通过舞蹈来体现的。“牦牛愿”多在农历七月举行三至五天,相传在明、清两代,理县的薛城一带颇为盛行。解放初期仍有这种古老的习俗。届时领头的释比身穿法衣,头戴猴皮帽,左手执羊皮鼓,有节奏地敲打着,时而耸身跳跃,时而蹲身窜扑;高举戈矛、刀、明火枪和棍棒的人群,在释比的带领下,踩着皮鼓的节奏,围着寨子绕一圈之后,汇集在羌寨广场,杀牛祭祀神,人群随之击鼓起舞。解放以来,羌族人民逐步摆脱了宗教迷信思想的束缚,举行“牦牛愿”的活动已经消失。羌族特别重视丧礼。庄子曾说:“羌人死,燔而扬其灰”。《吕氏春秋·义赏》曾记载:“氐羌之民,其虏也,不忧其缧,而忧其死而不焚也。”可见羌族葬礼以火祭为主的习俗由来已久,火在古代是生命的象征,举行火葬有表示灵魂不灭和生命永存的意思。羌族风俗,人死后要举行为期三天的葬礼,富贵人家更为隆重,届时都要请释比主持进行。葬礼第一天要跳“叶隆”,第二天要跳皮鼓舞(羌语称“莫尔达沙”、“惹日崩”),第三天举行隆重的大葬舞,以军礼的形式来纪念死者。这是源于古代羌人的出征仪礼,其意是悼念有功将士以鼓舞众人士气,由随军释比主持,他手执弩,肩上挂两个铜铃,皮盔上插麦杆和野鸡翎,领队而跳。现此舞已失传。大葬舞分三段进行:一段葬礼开始时的丧歌;二段盔甲舞;三段安葬完毕的丧歌。?,羌族舞蹈有如下几种形式:?,一、跳神。这是释比的主要舞蹈,传说以前释比在传经后由于疲倦睡着了,醒来时发现记载经文的书被羊吃了,因为经文都记载到了书上所以释比无法正常的传颂经文(这也是羌人没有自己文字的原因),一只猴子看到了这一切它告诉释比把羊杀了,剥下羊皮做成羊皮鼓的方法,于是释比敲响羊皮鼓后,发现以前传颂的经文渐渐浮现在脑海,从此释比传颂经文都是以头戴猴皮帽,手持羊皮鼓做法事。跳神一般是两人作舞,一人手举神杖,一人敲鼓跟随于后(右手执鼓槌同时还要拿一铁响盘,左手执单面皮鼓)。羌族风俗,人生病或死后举行葬礼时均要跳神,必由释比领跳,亲朋都要参加。击鼓的动作习惯是由右舞到左,再由左舞到右,名“两边打”,速度由慢至快,逐渐加上蹲跳前跃的动作,有些释比还要在原地打旋子,十分精采,据传跳皮鼓的鼓点就有108种之多。皮鼓舞的主要步伐有“蹲跳猫步”(一脚在前,跳时使人感到象是前脚抱着后脚在前行)、“两侧踮跳”(左脚跳向左前侧,右脚立即靠拢其旁以脚尖点地,双脚交替而做)、“松膝走步”(右脚向前迈出后放松膝部,双脚交替而做,由于松膝产生微微颤动的特殊动态)、“八字步全蹲跳步”(双脚跳起后落八字步全蹲,同时击鼓)、“甩鼓击鼓步”(站大八字步,鼓经两腿之中向上甩同时击鼓)。?,二、猫舞。羌人认为猫能为农业除害,而加以崇敬。它属于农节时的祭祀巫舞,舞蹈动作多模拟猫的形态,蹲跳、翻、扑相当灵敏,并出现单腿站立、两臂曲肘手指张开如爪的造型,将猫的形象加以夸张和2神化。?,三、跳“麻龙”。这种舞蹈流传在汶川一带,为释比一人所跳,手执一制作精致的龙头,用二丈余长的粗麻绳为龙身,舞动中龙头昂首前导,龙尾啪啪作响,长长的麻绳盘旋飞腾,别具一格,颇为壮观。要把麻龙舞得圆滑灵巧,既要有臂力,还要有一股巧劲,更何况释比是在蹲跳步伐的基础上甩动长绳,增添了它的难度。跳麻龙可能与明、清时代在广大羌族地区屯兵有关,当时的屯兵全是汉人,他们将内地的文化、习俗等带入了羌族地区,跳麻龙可能是在这种情况下吸收汉族地区的龙舞演变而来的。四、盔甲舞。大葬舞中的盔甲舞是军礼中的祭祀舞,有出征和凯歌两部分内容组成,出征部分中有威逼敌人的“嗨,嗨”吆喝声;凯歌部分中有“全村的战士打胜仗回来了”的歌词。跳盔甲舞时,舞者分为两排面相对而立,手执“弩”或“戈”,步伐似战场上的攻守状,以两侧跳步伐为主(左脚向左跳一步,右脚以脚尖点于旁,以此交替而做)。第二种步伐是耸肩的侧跳舞步,配以单脚踮跳。第三种是手执兵器前伸,作冲杀式。对阵的舞蹈用碎步进退,并有歌配合。茂汶三龙跳此舞时,两人除头戴盔、身披甲外还要披一张熊皮,在相对的两种舞者中领跳,这两人的肩上挂着铜铃,跳时叮当作响,主要步伐为碎步。这二人实际就是古代释比主持大葬祭典的形象。

风景名胜

理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邛莱山脉东部边缘,。境内群山连绵,峰峦重叠,海拔1422~5922米,高差悬殊,沟谷纵横。米亚罗景区最负盛名,其距成都153公里,米亚罗藏语意为“好耍的坝子”。省级名泉古尔沟是含有20多种的微量元素。毕棚沟仙镜是是景区最精华部分,融高原、山地、峡谷风光于一体,背靠著名景区四姑娘山。桃坪羌寨素有“东方古堡”之称,是目前世界上保存完整的村寨古堡建筑之一。米亚罗是我国最大的红叶景区之一,九寨沟-黄龙寺旅游线上的又一胜景。景区内群山连绵,江河纵横,林海浩瀚,空气清新,四季风光宜人。其中尤以瑰丽的金秋红叶、神奇的藏羌少数民族风情驰名中外。风景区总面积达3688平方公里,比北京香山红叶风景区大180余倍,是我国目前发现并开放的面积最大、景色最为壮观的红叶风景区之一。毕棚沟原始生态景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完美的自然生态景观、优良的生态环境著称。景区内红叶、羊角花种类繁多,溪水潺潺,森林原始,瀑布飞挂,冰川奇特。这里是国内非常知名的徏步旅游圣地。因为可以非常充分的体验四姑娘山的美感及沟内优美的自然风光,因此这条国内外知名的徒步旅游线路每年都会吸引无数的徒步旅游爱好者来穿行。中国唯一仍保存完好的羌族古堡——四川理县桃坪羌寨历经2000多年风雨冲刷,依然巍峨耸立。当地政府正在为这一少数民族古老文化遗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桃坪城堡式羌寨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始建于公元前100多年的西汉时期。由民居组成的城堡式建筑,全是在不绘图、不吊线、不搭架的情况下,用泥土和片石砌成,历经千百年风霜雨雪和1933年的叠溪大地震,至今基本上完好无损。古尔沟的矿泉水,流传着古朴的神话。据说,神泉洗眼后的人们永远心清目明,洗发后永远没有头屑。总之,温泉的水滑无比的确是真的,泉边红叶是美的,藏乡风情是甜的,泉眼里喷出的水是热的....游客跑得口渴了,可以将嘴凑在温泉出水口,直接饮用,过往游客都乐得在此歇脚,洗去一路的风尘。古尔沟温泉是目前四川省惟一的集浴用、饮用、疗用为一体的天然热矿泉,对人体消化系统疾病、风湿病、皮肤病、胆结石、胆囊炎等均有较好的疗效,具有美容、护肤、减肥、延年益寿等功能。

城镇建设

科学编制重建规划按照“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要求,及时成立了灾后恢复重建规划领导小组,抽调精干人员,在准确掌握全县受灾情况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科学编制完成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农村建设、产业建设等9个专项规划,为有序推进灾后重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扎实推进农房重建采取县、乡、村各级干部包乡、包村、包户的措施,确定73个单位联系全县81个村5个居委会。制作了《理县“5.12”地震灾后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工作指导手册》,从省、州、县抽派专业技术力量,分片区开展农村工匠技术培训,确保农村住房建设工程质量。拨付灾后农房恢复重建补助资金6137.54万元,兑现农房维修加固补助资金1593.4万元,重建补助资金4544.14万元。建立委托贷款机制,利率为同期基准利率的50%,有效弥补了重建资金的不足。截止11月20日,100%完成了全县维修加固3318户的任务;11月30日,重(新)建完成1463户,竣工率27.62%,完成场平5108户,基本完成2008年农房恢复重建目标任务。
对口援建稳步推进及时成立了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衔接组,加强与湖南省的对接,与湖南对口支援理县灾后重建工作队签订了对口支援灾后恢复重建的框架协议,将教育、卫生、安全饮水和灌溉用水等民生工程八大类、51个项目列入了首期启动项目,协议总投资98589万元。目前,总投资262.1万元的“三湘源”安全饮水和灌溉用水一期工程全部完成,投资5093万元的二期工程正式启动。建立产业发展基金1亿元,全力支持灾后农房重建和产业发展。同时,充分利用湖南省的科技人才优势,先后有128名医疗人员、125名警察、房屋鉴定专家及“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县开展工作。
大力争取各方支持积极做好社会援助项目、资金的响应,共接收各地捐赠医疗物资2万余件,收到红十字会物资241.1吨、23339件,资金317万元。争取国家、青海省、云南省红十字会援建项目102项,涉及签约资金6600万元。省台办侨办、成空部队、宜宾市高县人民政府、湘籍旅美画家捐资建设我县部分小学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