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园镇地图
栗园镇相关地区地图:
特色产业
河北唐山市栗园镇双庙村生产资料公司双庙经营部,位于栗园镇北部双庙村造纸厂对过,主要经营各种高低含量复合肥、各种有机肥、钾肥、尿素、兼营种子和农药批发兼零售。该公司两公里以内免费送货,一公里以内送货到田间地头,公司正重承诺绝无假货假一陪十在用肥方面免费提供技术指导。自然条件
栗园镇是开平区的经济文化重镇之一,农居人口2.8万,总面积33.70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她东依风景秀丽的陡河水库,南邻唐山市区,西连丰润区,北靠陡河发电厂。境内拥有三条铁路、二条高速路(京哈、京沈)和102国道,距唐山铁路货运站3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境内地势平坦,道路宽畅,水电煤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投资开发前景。沿革
1958年建刘官屯公社,1961年更名栗园公社,1984年改乡,1993年设栗园镇。1997年,面积28.1平方千米,人口2.9万,辖小佛头、双庙、奔各庄、马各庄、尤各庄、郝庄、沈庄、曹庄、大六甲、小六甲、刘庄、栗园、荆各庄、大佛头、于庄、茅草营、刘官屯、大戴庄、郑庄19个行政村。境内有二十二冶金建设公司、陡河发电厂、开滦荆各庄矿等省、部、市属企业。附原二十二冶街道(Ershi’eryeJiedao)设立于1980年。辖区内主要有1976年为抗震救灾由内蒙古迁来的二十二冶金建设公司。1997年,面积1.4平方千米,人口1.5万,位于区境北部,距区政府5千米。辖机修厂、物资、建材、机电、生活服务公司、管铁公司、筑炉公司、一公司、二公司、三公司、金结公司第一、金结公司第二12个家委会。资源条件
养殖业:栗园镇“唐山腾飞雁场”野生雁类养殖,该养殖场占地15亩,现存栏非洲沙雁2000只、红雁和灰雁各500只,全部为自行孵化养殖,10月份即可产蛋,预计明年初月孵化能力可达到8000只。该场已与周边养殖户签定了5000只蛋和10000只种雁的订单。旅游资源:开平区栗园镇栗园村村民修房施工时挖出一块清光绪十二年的墓碑,立碑时间距今有120多年。目前,墓碑已到墓主后人手中。在开平区栗园镇奔各庄村放置墓碑的现场看到,整个碑长1米左右,从墓碑正面刻着的几行繁体字中,可以看出立碑时间为光绪十二年三月初七,墓主人名字叫“蒋梅”,立碑人是蒋梅的后代子孙。该村一位村民从其家中保存的家谱中找到了墓主的名字。在一本写有“蒋氏家谱集”的小册子上看到,碑主蒋梅是蒋氏第七世传人,上面记载着“第七世蒋梅行三嗣子讳廷显……”,与墓碑上立碑人的名字完全吻合。据保存家谱的蒋先生介绍,家谱是祖上传下来的,而他这一份是几年前他找人代写的。他说:“墓碑是清光绪十二年蒋梅的后人给蒋梅立的。”就此事,有关专业人士表示,该墓碑虽是一座普通的墓葬碑,但它属于历史文物,对探讨家谱有一定的价值。
文化事业
开平区栗园镇在广泛深入开展文明生态村“三化”建设工作的同时,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相互促进的原则,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既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又提高了村民的文明素质,取得明显成效。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一部两室三栏”建设是创建文明生态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栗园镇党委、政府站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确定专人负责,不定期到各创建村检查指导,确保这项工作不走过场。各村在搞好“三化”建设的同时,拿出专项资金翻修和改建村部,在院内显著位置树立旗杆、悬挂国旗,并定期组织升旗仪式,营造出良好的政治氛围。在村部内,确定专门的活动室,采取村里购置一些、村民捐助一些、包村单位帮扶一些的方式,添置了各类图书、健身器材、电教设备和桌椅、橱柜等设施,群众有了学习知识、锻炼身体、开展活动的好去处。镇党委按照创建标准,指导各村设立了高质量的宣传栏、科普栏和村务公开栏,定期更换其内容,使村民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重大政策、法规,推广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对村两委的工作进行有效监督。截止目前,全镇共购置图书4.6万册,购置文体活动设施200多件,各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充实。
树立家庭文明新风:该镇以评选“十星级”文明农户为载体,从治理农村“五乱”入手,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各村突出“卫生星”的创建和评选,广泛开展卫生庭院和卫生一条街评比活动,激发了村民自觉保持村庄环境卫生的积极性,广大村民主动为创建做贡献的风气逐渐形成。通过家庭自评、小组推荐和支部总评的方式,全镇共评选出十星级文明农户1700多户,利用公开栏张榜公布总评结果,村民们互帮互助、互比互促的热情很高,涌现出了积极为创建工作垫款的郝庄村好支书郝秋生、长期义务照顾退伍残疾军人夫妇的好村民赵子军等先进典型。
营造和谐节约氛围:在创建活动过程中,栗园镇为从源头上遏制婚丧事大操大办、群众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以尤各庄为试点,建立了高标准的红白事服务中心,为村民免费提供办理婚丧事的场所,更加有效地发挥了村红白理事会的作用。红白事服务中心由专人负责管理,村民遇婚丧事时,都会主动向村领导提出,由红白理事会严把标准,协助处理各项事务,大力倡导节俭新风,构建节约型社会,深受群众们欢迎。在绿树环绕、道路平坦的优美环境中,人们养成了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了和谐共处的邻里关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