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渚镇地图
漓渚镇相关地区地图:
特色产业
漓渚是中国花木之乡,现有基地22320亩,从业人员6240人,去年花卉收入51000万元,净收入9800万元,农民人均49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6%,花木产业已成为漓渚花农发家致富的主渠道。过去漓渚花农主要靠自产自销为主,随着全国各地花木基地的迅速扩张,漓渚花木出现了“卖难”,面临着滞销的困境。为此,党委政府审时独势,及时提出了由平面扩张向立体提高转变,走产、工、销一体化路子的战略,引导花农延伸产业链,鼓励绿化企业“走出去”,主攻工程市场,并通过开展园林绿化工程师培训,举办园林大专班等途经提高花农素质,使全镇拥有花卉工程师240余名和一大批绿化资质企业。这为扩大花木销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8年1-6月份,全镇共承接绿化工程6000余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4%。为进一步发挥绿化工程施工企业的作用,最近该镇党委政府决定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通过加强与建筑企业的横向联系,扩大绿化工程市场销路,提高漓渚花木的市场占有份额。
漓渚是“浙江针织之乡”。工业经济特色显明,增势强劲,印染、针织服装、特种陶瓷、五金机械、建筑建材等工业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拥有各类企业8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家,外资企业7家。印染是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现有印染企业13家。针织是漓渚最具特色的富民工业,共有针织圆机1400余台,其中进口圆机400多台,从业人员2800多人,年产值超过7亿元,是浙江省第二大针织生产基地,形成了印染带针织,针织促印染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印染、针织的良性互动。2005年,全镇实现工业销售30.5亿元,完成技改投入2.52亿元,自营出口1.055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172万美元,完成合同外资352万美元,实到外资100万美元。
社会事业
漓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全镇有2个行政村可通过县级卫生村验收,4个村可通过文化村创建工作验收,其中新创建3个,升级1个。还充分利用文体活动场所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在红星村举办了全镇迎“七艺”文艺专场演出,还选送节目参加县第四届艺术节闭幕式,并获得舞蹈类一等奖。全镇有中学、中心校、成校各1所,村完小4所,教师180多名,投资千万元的新镇校已基本完工。全镇有卫生院1所,农村卫生室18个,社区医疗服务“一中心”即将建成,“三站”已投入运营,卫生镇创建活动扎实开展,计划生育符合率达100%,继续保持县级红旗单位。文广事业有新的发展,“村村通广播”工程顺利完成。民政、人武、综治等各项工作全面达到和超过了县里要求。全镇政治社会稳定,有望继续保持市级信访“三无”镇和市、县两级信访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城镇建设
坚持“生态立镇”,全面推进小康新农村建设漓渚镇素有“花卉之乡”美誉,是中国春兰的发祥地。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以针织、印染为主导,特种陶瓷、花卉苗木为特色的块状经济格局。2008年县委县府提出了打造“生态柯桥”,全面建设生态县的重大战略举措,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体体现,我们漓渚镇将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生态镇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生态立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人为本,强化规划,全面推进小康新农村建设进程。一、提高认识,编制规划,落实职责。把生态镇建设作为全面推进小康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来抓,高起点编制生态镇建设规划。同时把生态县建设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线、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坚持生态立镇,全面推进小康新农村建设。二、明确重点,着力解决当前突出问题。漓渚江地处鉴湖水系上游,是漓渚镇工农业和人民生活的源泉,由于工农业污染,淤泥沉积,平均厚度达0.6m以上。为此,镇党委政府投入150万元对漓渚江进行全面疏浚清淤,计划清淤6万方。已清淤2万多方,以彻底改善漓渚江水质,同时坚决取缔所有非法塘山开采点,还百姓青山绿水。三、加强宣传,把握三个重点。一是严格环保执法监督。建立健全执法队伍,强化执法监督,成立以镇环保站为核心,各印染企业环保监督员为成员的环保执法夜巡队,加大对全镇排污企业的监督和查处力度,定期不定期开展对口检查互查。二是积极开展节能降耗,推广实施清洁化生产。在印染行业全面推行降温水和部分浅色污水回用技术,节能降耗,积极开展清洁化生产审计和ISO14000认证,努力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要素相制约的矛盾。三是积极启动生态村建设,全面推进生态镇建设,力争到2006年通过省级生态镇验收。漓渚镇结合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确定了红星村、棠棣村作为生态村创建单位,力争年内通过市级考核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