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省电子地图 > 河源市地图 >
龙川县地图
龙川县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秦置龙川县。据裴渊《广州记》:本博罗县之东乡,东龙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为号。据《南越志》:“县北有龙穴山,舜时有五色龙,乘云出入此穴。”县名由此。2000年,龙川县辖30个镇:老隆镇、田心镇、谷前镇、龙母镇、上坪镇、回龙镇、铁场镇、四都镇、义都镇、郑马镇、枫树坝镇、细坳镇、岩镇镇、黎咀镇、车田镇、新田镇、附城镇、黄石镇、丰稔镇、鹤市镇、锦归镇、黄布镇、麻布岗镇、紫市镇、登云镇、贝岭镇、赤光镇、石坑镇、通衢镇、佗城镇。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86155人,其中:老隆镇62596人、附城镇25076人、义都镇16761人、佗城镇28244人、鹤市镇20374人、黄布镇15804人、紫市镇20338人、通衢镇13368人、锦归镇7444人、登云镇15225人、丰稔镇25094人、四都镇12078人、铁场镇22872人、石坑镇11995人、龙母镇33438人、田心镇25622人、黎咀镇15011人、黄石镇10955人、赤光镇26660人、回龙镇19816人、新田镇11037人、车田镇30086人、郑马镇9682人、岩镇镇12674人、麻布岗镇27934人、贝岭镇11040人、细坳镇13254人、上坪镇20163人、枫树坝镇8632人、谷前镇12882人。2002年,龙川县辖30个镇(老隆、四都、黄石、细坳、车田、贝岭、黎咀、上坪、丰稔、赤光、龙母、龙、田心、铁场、登云、通衢、鹤市、黄布、紫市、佗城、郑马、岩镇、新田、石坑、锦归、附城、义都、谷前、麻布岗、枫树坝)。2004年,将全县356个村民委员会减少至313个。截至2005年12月31日,龙川县辖25个镇(老隆、四都、黄石、细坳、车田、贝岭、黎咀、上坪、丰稔、赤光、龙母、逥龙、田心、铁场、登云、通衢、鹤市、黄布、紫市、佗城、岩镇、新田、附城、义都、麻布岗)。

悠久历史

龙川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始置龙川县,今为全国保留最古县名的县份之一。置县之初,疆域辽阔,包括现在的龙川、五华、兴宁、河源、和平、连平等县境,以及新丰、陆丰、紫金、寻邬(属江西省)等县的部分地方。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以后,龙川县地曾多次析置新县。自明嘉靖至今,县境疆域基本上稳定下来无大变动。据龙川旧志载:龙川“居郡上游,当江赣之冲,为汀潮之障,则固三省咽喉,四周门户”为“水陆之要道”。旧治龙川城(今佗城)是最早的龙川故城,自秦至民国,为县或州治所,南汉刘砻时,移循州治于此,州县并存达四百余年,为县、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素有岭南古城。

行政区划

县辖25个镇(老隆、四都、黄石、细坳、车田、贝岭、黎咀、上坪、丰稔、赤光、龙母、逥龙、田心、铁场、登云、通衢、鹤市、黄布、紫市、佗城、岩镇、新田、附城、义都、麻布岗)。

名胜古迹

佗城:佗城镇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龙川县南部.西南毗邻河源市的柳城,蓝口,叶潭等镇,东北与本县的黄布,附城,鹤市等乡镇接壤,西北连义都镇。总面积163,5平方公里,人口36780人,距河源市区99公里。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中部有广东四大河流之一的东江,从东北向西南斜穿而过,河两岸多为狭窄的平原谷地和丘陵地带。西北部多山地,与本县义都镇交界的大帽山,海拔1175米,为本镇最高峰。其余地区多为丘陵地带。镇政府所在地佗城,座落在本镇的中心,西南距广州302公里,东北距龙川县新县城劳隆镇10公里,北枕险峰连绵的熬山,南频奔腾不息的东江,205国道自西向东横贯北郊。这里自古以来是往返粤中,兴海,赣南乃至闽西之间的必经之处,为东江流域兵家必争之地。佗城是岭南最早设置的古县龙川县城,又是广东省首批公布的十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原称龙川城,后称循州城。民国30年(1941年)为纪念龙川首任县令赵佗,教育会通过改名为佗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南平百越,置龙川县,赵佗为令,设县治于今佗城。自秦代至民国,佗城都为龙川县治所,同时又是五代南汉至明初循州(路)治所。佗城历经2000余年沧桑,曾为粤东北部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古城初为土筑,方形,城东至老城街,城南至县前街,城西至城东,城北至北角塘,城垣周长约800米。据原《龙川县专》载:“宋熙宁年间(1068——1077)龙川迁至老龙(按老隆)”。民国28年(1939年)拆毁老城墙时,发现刻有“循州砖石使白”、“循州造”、“甲寅”等字样的城砖。“甲寅”为宋神宗赵项熙宁七年(1074年),据此可证,熙宁年间曾改建县城。改建后,老城街东扩至小东门、大东门,县前街向南扩至南门街的南门,北角塘向北扩至北门,城垣周长增至约2400米。城池外围增辟护城河。明嘉靖年间,佗城又扩筑上五里城、下五里城、下廓城和新城等4个附城,以保护主城。佗城商业颇盛,至建国前夕,保持完整的仍有县前街、南门街、大东门街、小东门街、百岁街等,店铺约300多间。佗城至今仍留下众多古迹和古建筑,如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坑子里、牛背岭;秦时古城基、越王井、赵佗故居、马前岗等遗址;唐代的正相塔;宋代的循州治所;明清时代的城隍庙、越王庙、孔庙、东河、仙塔桥、新塔、考棚等旧址及古建筑。
燕仙岩:燕仙岩又名燕子岩,位于龙川县贝岭镇上盘管理区境内的一座大石山上。石山孤峰中悬,石梯入云,奇花异兽,风景清幽美丽。岩洞天成,泉水从石壁缝隙滴落,滴石成井,井水清洌甘甜。岩洞左边靠近石壁处有一石床,名曰:“仙人床”。据考古工作者的考察分析,极有可能是古人类穴居之处。古往今来,“燕仙岩”香火鼎盛,攀登“燕仙岩”425级石阶虽然十分辛苦,但由于这里风光旖旎,又有众多的神奇传说,所以游人长年络绎不绝。
下塔:下塔位于田心镇塔峰村,宋代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又名“仙塔”。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创建,明万历乙已(1605年)重修。至今已有885年历史。塔身铭文砖有“宣和二年庚子”字样,下塔为平面四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高25米。塔外观黄灰色。花岗岩条石垫基,以上皆用砖砌。首层边长4.4米,西面辟一门可入塔腔,其余三面为假门。二层以上空心无梯,四面皆作假门。塔身外壁不设平座,不设斗栱,仅以棱角牙子砖与线砖相间叠涩出檐,各层收分较大,呈锥形向上。此塔在粤东古塔中为唯一平面四角宋代砖墙。1989年,广东省政府将下塔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龙川素有“秦朝古镇,汉唐名城”之美称,今被列为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颇多,如南越古寺、越王井、正相塔、孔庙、越王庙等均闻名遐迩,吸引大量境内外游客观光游览。风光秀丽的枫树坝库内游、东江漂流、梅子山矿泉山庄度假村、五官塘生态旅游区、佗城涧洞三叠泉瀑布,塔西合溪温泉、县城水坑生态风景区,还有霍山风景区,奇险秀丽、洞幽峰奇、百态千姿,素有“朝在罗浮,暮在霍”之美誉。如此古迹胜地,秀山丽水可谓是旅游的好去处。
南越古寺:地理位置: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铁场镇现任住持:释常智(比丘)建筑规模:佛堂一处,住房若干历史由来:未征集

社会事业

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有完全中学九间、职业高中一间,初级中学和完全小学遍布各镇各村,“普九”工作于1995年经省验收达标,历年高考成绩名列河源市前茅。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拥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办有山歌剧团、杂技团和民乐团;卫生保健机构健全,县城有二级乙等以上综合医院3间,各镇均设有一级乙等以上医院1间;体育场馆设施完善,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是“全国体育先进县”。龙川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和韩江上游,东连梅州、汕头、西靠韶关,北接江西,南近珠江三角洲,全县面积3089平方公里,辖25个镇,人口90万,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33万人,历史悠久,公元前214年始设龙川县。龙川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水丰沛阳光充足,平均气温21.8℃,历年降雨量平均1501.8毫米,平均相对湿度78%。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龙川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4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44.0亿元,比上年增长(以下简称“比增”)17.5%。其中一、二、三产业完成增加值分别为11.2亿元、14.6亿元、18.2亿元,分别比增4.4%、39.4%、12.6%。全县完成税收1.36亿元,本级财政收入9738万元。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119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6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