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镇地图
龙华镇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地理
:龙华镇地处区境东南部。东濒黄浦江,西枕沪杭铁路,南倚张家塘港,正北至华容路,东北和西北至中山南二路,面积8.08平方公里。下设17个居民委员会,有居民1.03万户,3.97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4913人。镇政府设在龙华路2796号。1984年9月划归徐汇区管辖。2006年撤销镇建置,改设龙华街道。
国民经济
2001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5021万元,社会总产值8552万元,工农业总产值7082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587万元,工业总产值1495万元,各项存款余额3182万元,人均纯收入3282元。各项指标比上一年度有较大的增幅。2002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5472万元,社会总产值9433万元,工农业总产值7985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6115万元,工业产值1870万元。工农业产值分别比去年增长8.6%、25%,各项存款余额3100万元。2004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8315万元,工农业总产值9171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7451万元。各项存款余额3300万元。
龙华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2441男6585女5856家庭户户数3241家庭户总人口(总)12344家庭户男6516家庭户女58280-14岁(总)37240-14岁男19020-14岁女182215-64岁(总)753515-64岁男410515-64岁女343065岁及以上(总)118265岁及以上男57865岁及以上女604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1102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新街道成立以来,龙华掀开了各项社会事业跨越式大发展的新篇章。教育事业全面发展,辖区内有中学、小学、幼儿园26所,其中公办中学2所(龙华中学,新华中学),小学3所,幼儿园2所,在校学生2.3万人。今年,街道投入650万元创建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街道,进一步优化街道教育环境,改善公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全街道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均衡优质发展。公共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街道正努力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体系,提高公共卫生应急处理能力,形成多元办医格局,提高医疗保健水平。文化事业大幅发展,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成为龙华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人文景观。龙华交通发达便利,已建成了纵横交错的现代城市道路网络,梅观高速、机荷高速在龙华交汇,布龙公路、石观公路贯通全境,梅龙大道(龙观段),福龙路,以及计划建设中的地铁4号线,将使龙华与深圳中心区实现全面对接。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针的指引下,龙华将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强化社会管理,关注民计民生,夯实基层基础,实现精细管理、高效服务,努力把龙华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的全区乃至全市的现代化标杆城区。
文物古迹
新楼下古建屋宇:建于明朝万历28年,至今约400年。新楼下宗祠建于嘉庆24年,祠前祠里的木、石雕,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石岩庙:重建于1995年,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广合古堡:建于道光4年,位于龙华河埠头,是龙门至增城必经渡口上的一个关要。水坑古城堡:位于水坑村口,占地6250平方米,四周全是厚青砖垒起的约5米高的城墙,4个角上各筑有一个锅耳式碉楼,城墙与碉楼连成一体,城内面有跑马道,有藏身洞和射击孔,城外四周是护城河。整个建筑易守难攻,是水坑村民的祖先在兵匪入侵时避难的古城堡。古建民居:水坑村落,现存50多座百年老屋,除少数几座为明末建筑外,大部分是清代年间的建筑物。老屋的建筑均极具特色,屋顶左右两端砌有一个锅耳式风火墙,辅以翘角,砖青粉白,古朴典雅。孟盛李公祠:位于水坑村,依山而建,坐南朝北,面积约700平方米,清代初年建筑,清代中期重修,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水坑文笔塔:又称文明阁,位于水坑村小学校园内。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嘉庆十六年(1814年)曾修葺。塔为3层楼阁式砖塔,平面六角形,塔高18.5米,塔门高2.88米,宽1.1米,门额阴刻“文明阁”篆体字。塔的3层面积一样,但塔身厚度按比例逐层缩小,整个外形呈笔状。该塔于1986年6月被龙门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4月被录入《广东名胜古迹辞典》,1999年9月被录入《广东古塔》。
经济社会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龙华镇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几年来,该镇先后被评为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镇和“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莆田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和普法教育先进单位,仙游县综合先进乡镇以及项目建设、财税工作、山地开发、劳动力转移、村镇建设、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等。龙华镇作为福建省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的试验基地,坚持从本镇的实际出发,突出一个主题,彰显二大特色,做好三篇文章,建设四大基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建设都取得了又快又好的发展。突出一个主题,就是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他们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水、田、路、渠综合改造,不断增强农业的持续增产能力。他们坚持规划为先、分期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新村建设,并进行道路硬化、环境美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等全面配套建设,打造新农村建设精品。该镇的貂峰村被树为全省十佳村建示范村。彰显二大特色,就是实施两个省级品牌战略,巩固发展茶叶、薏米二大特色产业。全镇已发展茶叶生产二万亩,建立茶叶加工厂126家,已成为全镇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成为莆田市最大的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基地,产品不但销往全国各地,而且已走出国门,销往日本、美国、欧盟等国。全镇已种植薏米一万亩,实现品种改良、科学种植,做到“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进行“市场带公司、公司带基地、基地带农民”的产业化经营,实施产品的系列深加工,促进这一明清时期的朝廷贡品再创辉煌。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镇已引进项目十几家,促进全镇经济建设呈现强劲发展势头。二是开发旅游资源,已完成景区中长期设计规划和开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景区档次,争取早日实现龙华风景名胜游、仙门祈梦文化游、金溪生态茶园游、金山休闲娱乐游。三是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他们做好“龙华小吃”的规范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民资回归、积极为引进企业输送合格员工等,收效显著。建设四大基地,就是建设茶叶、薏米、畜牧、果蔬四大生产基地,保证现代农业生产有坚实雄厚的生产基础。由于方法得当,措施有力,促进了该镇的经济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同时,该镇的基础教育、文化卫生、民政工作、老龄事业、安定稳定、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名优特产
年桔:以果大皮薄、色泽澄黄鲜艳、核少,甜酸适度,富含多种营养元素,汁多渣少而著称。椪柑:椪柑是世界上最优良的宽皮柑桔类品种之一,有“远东柑王”之称,龙华椪柑有早熟、晚熟,可溶性固形物10~12%,酸量0.63~0.71%,甜酸适中,风味独特,果丰产稳;采用标准化栽培方法进行生产,10月至1月色彩鲜艳,较耐贮藏,品质上等,是送礼会友的佳品。茶仔柑:果皮橙黄色,有茶仔光泽而得名,可溶性固形物11~12%,酸量0.7~0.8%,甜酸适中,风味浓香。果皮作药用,是驰名的“广东陈皮”优质原料,在港澳享有佳名,还有用作调味品、凉果加工等。蜜桔:农历10月成熟故又名“十月桔”,果皮橙红色,可溶性固形物12~14.3%,酸量0.59~0.72%,果肉脆汁多而味浓甜,风味极佳,时应“元旦”佳节,是送礼会友之佳品。西溪笋:分鲜、干两种。笋干簿而透明,腊黄油润,耐储存,食之爽滑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