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市镇地图
龙市镇相关地区地图:
党政建设
为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能,龙市镇着力从四个方面着手,促进各项工作的快速展开:一是抓制度建设,促进有制管人。建立了上下班考勤制度,避免机关人员迟到早退的现象;制定了“上班十不准”,有效扼制了部分工作人员上班脱岗、上网打游戏、炒股、随意串走等不良行为,完善了群众接待制度、首问责任制、信访制度等,使政府部门真正做到服务于民,树立良好的窗口形象。二是抓学习宣传,促进思想升华。结合党的十七大召开之际,龙市镇组织全体机关人员认真学习了《公务员法》、《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深刻领会,撰写学习心得,在机关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并组织全体机关干部集中考试。班子成员在总结自身作风的同时,认真开好了“遵纪守法、廉洁从政”为主题的民主生活会。三是抓作风建设,促进勤政务实。为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龙市镇要求机关工作人员在勤政务实上下功夫,扎实做好本职工作,打造服务型政府。2008年,龙市镇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年终目标任务已完成90%以上,2008年正积极筹备验收工作,公路推进进度比预期提前了6个月,并在社保、征兵、土地改革等各项工作中加大服务力度,同时,环境卫生、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有新突破。四是抓督促评比,促进效率提高。坚持每周一上午召开工作例会,由分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在会上通报各部门上一周的工作进度,及时查漏补缺。并对工作完成不及时、作风虚浮的部门责任人进行批评,责令限期整改。
基础设施
建有古宇湖和严家滩两座水库,1个自来水厂,提灌站、水渠、河道、蓄水池等水利基础设施完善。矿产资源以石灰石矿、青石矿、煤矿、天然气为主,其石灰石的含钙量高,青石的耐压度好,天然气可供场镇居民日常使用。劳动力资源丰富,每年外出务工人数达12000人以上,并有一批个体工商户走进省城经商办企业。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已全面完成,并在全县率先实行了城乡同网同价。光纤电视和电话线路均已架设完成,通讯信号覆盖全镇。经过2002年的“交通三年大会战”的开局奋战,该镇交通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截止2003年底,有公路105公里,另有40公里正在修建。通往邻镇的道路已全部打通,其中通往迎祥镇接通成渝公路的龙迎路、通往响石镇的龙响路、通往前锋的龙前路、经涂家场村通往县城的龙金路均已投入客运。各村的公路网络均已沟通,“镇镇通、村村通、社社通”的良好交通格局逐渐形成。
基础设施
紧紧抓住龙市镇被纳入重庆市100个中心镇的有利契机,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吸纳社会闲散资金1000万余元,投入场镇旧房改造和新建居民商住楼建设,进一步完善了龙兴街、龙众街、飞龙街、文星街等道路设施及街道两旁的绿化,场镇新建房屋4万余平方米,场镇总体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自来水厂日产达2000吨。
文化工作
龙市镇2001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文化体育先进单位”、“全国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级文明单位”等,目前常年性开展文体活动队伍有野马篮球队等篮球队7个,老年健身队8个,龙狮队1个,管乐队1个等群众文体队伍。工作思路和目标按照“实施“项目立镇,科教兴镇,产业强镇,建管靓镇”战略,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区位概况
因“山峦聚集、五龙聚首”而得名的龙市镇,位于隆昌县西南部,与本县金鹅、圣灯、响石、迎祥、黄家镇接壤。截止2003年底,幅员面积67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4.2万亩。全镇辖区29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共有351个社,4个居民小组;全镇总人口5.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1万人。镇人民政府设在龙市镇公园路,距县城15公里。龙市镇地形平缓,资源丰富,电力充足,通讯发达。境内除林峰山略高以外,其余均属浅丘。龙市河呈半圆形环线整个场镇。经过2002年的“交通三年大会战”的开局奋战,龙市镇交通状况得到极大改善。现有公路105公里,另有40公里正在修建。通往邻镇的道路已全部打通,其中通往迎祥镇接通成渝公路的龙迎路、通往响石镇的龙响路、通往前锋的龙前路、经涂家场村通往县城的龙金路均已投入客运。各村的公路网络均已沟通,“镇镇通、村村通、社社通”的良好交通格局逐渐形成。
行政区划
龙市镇下辖村:东岳村双院村双龙村叶家村朱家坝村济元村付家湾村骑龙村林丰村崇佛村席马村江夏村岩湾村点灯村半边街村鸦石村云龙村两路口村堰塘湾村大云村贺家湾村大牌坊村福庆村三块碑村甲子湾村普照村涂家村黄坡村槐树村
教育事业
合川区属中学龙市中学,教师近300余人,在校生近6000人;中心完小1所、完全小学7所,在职教师266人,在校学生近7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