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甸县地图
罗甸县相关地区地图:
本地潜在主要商品
硅矿、辉绿岩、煤、锑、褐铁、铜、砷、汞、冰洲石。经济状况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3.5亿元,同比增长15.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9亿元,同比增长58.99%;农业总产值完成13.6亿元,同比增长36%;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14亿元,同比增长26.86%;财政总收入达3.24亿元,同比增长21%;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2亿元,同比增长54.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05亿元,同比增长19.1%,银行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5.86亿元和14.87亿元,粮食总产量达13.1万吨,同比增长2.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687元,人均增收601元,同比增长19.5%旅游资源
罗甸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岩溶地貌奇观,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大小井风景区岩溶坍塌千姿百态,明河暗流优美如画,被中外专家誉为“中国的伏克留兹泉”、“东方洞穴博物馆”。有世界绝无仅有的地质考察经典圣地----三叠纪板庚滩,享誉国内外,美丽的罗苏河谷风光和神奇的大亭九十九个堡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山、水、石、洞、林等景观充分体现了罗甸山水险、峻、奇、美、幽的特点,加之龙滩水电站开发,罗甸将会成为千岛之湖,成为贵州及黔桂一带的旅游大县。罗甸有中国最年轻的湖泊——高原千岛湖风光,有中法洞穴专家推崇的神奇“东方洞穴博物馆”大小井,这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可与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法国南部的伏克留滋泉相媲美;有“三叠纪”大贵州滩(板庚滩),比美国黑西奇弯号称研究现代碳酸盐岩“经典圣地”的巴哈马滩更为理想;有神秘莫测的打黛河天坑群;有南方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有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的红水河奇石。这是人们第二生存空间理想乐园。本地主要商品(或行业)
桐油、黑山羊、柑桔、杉、松、泡桐、大叶茶、金银花、桔梗、大小黄草、半夏、通草、何首乌、罗甸奇石。名优特产
蔬菜水果:罗甸素有贵州“天然温室”和贵州的“西双版纳”之称,是贵州省蔬菜、水果主要产区之一,是贵州省最大的桐油产地,有着贵州省品质最好的黑山羊,是贵州省条件最好的柑桔基地县,脐橙、大叶果在国内闻名遐迩。罗甸蔬菜十一五期末建立起来的年生产规模20万亩季节性商品蔬菜基地,在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和保障城市居民菜篮子供应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罗甸县蔬菜的发展,先后被授予“全国蔬菜生产先进县”,列为农业部“蔬菜定点批发市场”、“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县”、“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农业标准化基地县”和“贵州省无公害生产基地”。罗甸柑桔在清光绪年间曾作为贡品。“新橙”、“锦橙”、“雪柑”、“椪柑”四个品种获国家级农产品优质奖和金杯奖,1989年被农牧渔业部列为国家柑桔基地县。艾纳香提取的冰片是贵州省名优产品之一,产品远销东南亚和美国。植物动物种类繁多,有不少稀有物种。罗甸县有动植物2200多种,珍稀动物20多种。罗甸奇石:主要分布在红水河蒙江河一带,红水河、蒙江河流域水位落差大,江水湍急,河谷狭窄,滚滚江流把上游峡谷沿途各支流的各种岩石裹入江中,九曲百折,数十万年间激流将各种岩石磨砺成造型生动,线长流畅的天然奇石,形成鬼斧神工的天然美。罗甸奇石在全国都享有盛名。无论是形、色、质、纹等几个方面各有特点:位于龙坪镇把坎、里冗、王汝一带的石形饱满圆润,体态简洁从容,线长柔畅,浑圆厚实,抽象夸张。红水河流量大,险滩多,富含沙,两岸岩石质地坚韧,盛产奇石。红河石奇简洁浑朴,与兴盘江石同宗。红河石形以卵状居多,厚重、浑圆墩实。边外游标项仿、立亭及八茂、凤亭一带石形则以“怪”称奇,其石形硬朗明清瘦,参差变幻多端。因石体欠厚实而善于变化,因石质混杂而别具情趣,这一带石头皱褶多、孔穴多、杈丫多,以怪异别致为特色。罗妥乡一带的地理石造型堪称一绝,足令人间能工巧匠汗颜。其形嵌空宛转,纵横连棉,石窟佛洞,透风漏月,是通透多姿和浑厚饱满的结合体。罗甸奇石石色以黑色著称。“细皮黑”墨石多产于把坎、广里、里冗、王汝等地,红水河、边外河时有发现。这种石头深黑如漆,通体无一丝杂色。若凝神久赏,会觉得这润黑之中涌动着一种生命、一种神秘,绝非任何一种人工黑色可比。这种墨石又称“黑珍珠”,全国仅有罗甸一些乡镇及红水河一带产出。红河石中的色彩石和罗妥花斑玉,其色多老道苍古,幽深凝重,有一种历史积淀感,为众多石玩者尤其是艺术型人士所珍爱。巧色石,即石头有两种颜色,两色比例悬殊,其中比例小的颜色巧妙地“落笔”于石头的指定部位,该石便不同凡响,身价百倍。罗甸奇石石质因化学成分不同而硬度不同。罗甸奇石以石灰岩为主,因含有少量硅质灰岩而胜于普通石灰岩,多产于广里、把坎、里冗、王汝、扁盘一带。其质地细腻紧密,硬中带绵,坚而不脆,硬度达7度上下。若将这种石头击破,可见细密如婴儿肌肤,光亮可鉴,深受欢迎。红河石种类较多,有的富含硅质,质地致密,皮若彩釉,类似广西的彩陶石,有的绵中带硬,不易侵蚀,但质坚皮润。边外河顶访、立亭一带所产玛瑙石,富含硅质和石英,玉化感强,质坚但硬中带脆。其石皮可比玉,似彩釉,若凝腊,加之石体表面多有麻坑,皱褶变化,显得品位不凡。好的山石,也出精品。山石又分地埋石和地表石。地表石多有风化,石质不如地埋石。地埋石又分埋于古河床被水冲过的和成岩时埋于土中的。罗妥的地埋石细腻坚朗,近似水石,董王、木引、八茂、干送等地均产较好的石种,石质均属优良。罗妥的花斑玉石硅化程度极高,硬度当居罗甸奇石之首,这种石质富丽华贵,宝气十足,是奇石中的“贵族”。罗甸奇石石纹也很有特点,罗甸八茂至凤亭一带产一种罕见的纹理石,饱满的石体上,凸出手指般粗细的线条,线条分成若干组,从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汇聚于石体上的两个集中点,集中点又有一线条圆圈居于中央。线条的布局乱中有序,构思独特,禅味甚浓。把坎产一种彩色条纹石,多为暖色调,由深浅不同的条状颜色组成,也有由冷暖色线构成纹理状的,条纹多变,很是好看。红水河、边外河、罗妥都产纹理石,有的由颜色因素形成,有的由蚀刻因素构成,风格各异。
民族风情
罗甸苗族婚姻:罗甸苗族婚姻,历来是一夫一妻制。也有个别婚后多年无子而纳妾的。解放前,以父母包办婚姻为主,有同姓不婚及不与外族通婚的婚俗。解放后,由于长期和布依族、汉族相处,婚俗也发生了变化,自主婚姻日渐增多,打破了长期以来不与外族通婚的旧习俗。苗族婚姻缔结,主要有以下程序:请媒、说亲、讨八字、讲彩礼、结婚、婚奁、婚筵。苗族自古以来有玩坡的习俗,它给苗族男女青年提供自由恋爱的场所,择偶机遇。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外族青年可自由参与玩坡。苗族男女青年15—16岁就开始参加“玩坡”的社交活动,通过玩坡认识了解,而建立深厚的感情,男女婚姻无须媒人撮合,这种婚姻自由历史悠久,相传至今。县境内的白家坡、董王、平岩苗族,玩坡的时间除了在农闲的春节,十、冬、腊月,冬年节,牛王节外,布依族过的三月十三、七月半,汉族过的端午节、重阳节,由于苗族同胞和当地的布依族、汉族人民同过以上节日,故也成为玩坡的好时机。过去,苗族男女青年玩坡是相约到一个山坡去相会,现在改变了旧习惯,除在坡上外,有的在小河边、公路上、田野里谈情说爱。男青年以歌来寻觅自己心中爱慕的姑娘,如情投意合者,姑娘就与男方对歌,促膝谈心,并主动打开带去的糯米饭、鸡蛋等招待心中的情人,经过多次交往,感情很深,互相了解,两人对大树或大山、岩崖盟誓确定终身大事。从苗族彩礼中,可窥视到白家坡、纳坪、罗苏、罗暮等地区的苗族在婚俗中仍保留着母权制时代的遗风,同时并存着舅父与女方父亲权制相抗衡。最突出的一点是“还娘头”,必须给舅父年长者一份大礼,同时也要给女方大伯一份厚礼,姑娘要许配;必须得到舅父的同意,方能答应这门亲事。罗甸县布依族织布舞:大门口,空地上,钉上两根大木桩。纱锭套在木桩上,牵好纱,穿好篦,连夜放到机床上,左手丢梭右脚踩,右手丢梭左脚踏,叽哩叽哩不停织,布如流水般淌出来,放进染缸染颜色,青布青,送给父亲和母亲·····这样一段内容清晰地再现了一幅罗甸布依族姑娘织布的生活画面。罗甸布依族人民都具有自己种植棉花、自己进行纺纱、自己织布、自己染布的手工技艺。她们用知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智慧制作出驰名省内外的土布花床单。织布舞就是在当地布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及劳作中创造出来的,织布的这种技艺发展为织布舞蹈之后,舞蹈则以轻快灵巧而活泼的舞姿体态展现布依族劳动人民的生产过程,真切地描绘了布依姑娘们从自己开荒、播种、收棉、采制、纺线、整理等,到把布放到染缸里染上色彩的全过程。织布舞又是一种没有使用道具的舞蹈,表演者一般为2人,并且彼此面对着对方,手中握着两根棍棒,一人拿着两根棍棒高低起伏地晃动,表现出纺线时的交叉动作,另一人则为织布人,她在看到高低起伏着的棍棒时,随即将自己的两腿进行伸缩,并曲腰弓背,将自己手中的棍棒左右梭动,一边以协调的动作舞动着,嘴里一边还唱着布依歌曲。织布舞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在整个舞蹈的全过程中,都自始至终以垫步为主,其主要目的是展示布依族姑娘们的精美的头饰、服饰以及她们独特的绣花鞋。俗语云,高山的苗子水众家。在整支织布舞个过程中,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河流与山川的美,看着织布舞,犹如炎热的夏天在山村的小河中,正在享受着水传递到自己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时所带来的凉意,听到山间林里传递出的鸟语花香,沐浴着阳光所带来的闲情逸致,觉得自己好似置身世外桃源。看着织布舞蹈优雅的动作,听着悦耳的歌声,仿佛自己又似在阳光下的海滩上,躺在休闲椅上观舞赏乐,体味着都市的休闲文化。如今,罗甸的织布舞除了已经走上舞台之外,在布依族村寨里人们常在节日、喜庆及山村里农闲季节时举行。每当天空有一丝明月时,村庄里的姑娘们还会自发起来聚在月光下的晒坝里、寨子上的空地上进行这种自娱自乐的民间传统舞蹈表演,使得村寨里更具愉悦的气息。罗甸的织布舞在建国之前就已经流行,当时布依族人民把它当成城乡文化发展与交流而推上了舞台,在50年代,这里的织布舞还曾参加与了黔南州民族民间文艺汇演,1982年省歌舞团将此舞蹈作了进一步整理,整理后的布依族花苞舞在舞台上更具民族特色的韵味。
布依族歌舞:罗甸布依族地区是民间歌谣的海洋,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类别齐全,形式活泼。有古歌、劳动歌、时政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等,有一定体例。一般5至7字句,每首句数下限,字数不等,多者达数十句。为重词意,开头往往重叠,句句押韵(内韵、外韵)。布依族用汉语唱的民族、七字或五字句较多。韵在一、二、四句末字(外韵)。根据内容需要,也有三句或五、六句一首的,每句字数不限。组成形式:一首单独存在叫《散花调》;两首合成的称《双调》或《排排歌》,两首以上合成的称《长排歌》。罗甸布依族舞蹈不多,且是集体舞。有:《刷把舞》、《饶钹舞》、《花包舞》、《板凳舞》、《毽释》和《织布舞》。丢花包,乃罗甸境内布依族传统体育活动之一,也是布依族男女青年选择终身伴侣的一种娱乐方式。从大年初一开始,一直到正月底止。花包田各种不同颜色的布制成,约有一尺见方,里面装上谷糠或棉花籽。丢花包时,分成男女两方。各排成队,对面相掷,这一习俗是前人兴,古人制,代代相传,又热闹,又可以选择对象。相传古时,有一布依人家姑娘,长得如花似玉,而且聪明伶俐,村内村外许多小伙子都来求婚,怎么办呢?于是姑娘就在年三十晚上,把布染成各种颜色,做成不同颜色的花包,其中有个红颜色的花包,这个花包扔给谁,谁就是她心中所爱的人。第二天,大年初一,远近村寨凡是接到她父母通知的小伙子,都穿着新衣服,打扮得漂漂亮壳,集中到女孩家来,女孩就从楼上下来到堂屋中间,叫小伙子们走到门外站成一排,然后将花包一个一个地扔给他们,小伙子们就相争接花包,姑娘相中一个心地善良又很勤劳,人也长得英梭,但家境贫寒的小伙子,把那个红颜色的花包对准小伙子扔去,之后,姑娘和小伙子成家立业了。这样,布依族的后代就用丢花包这种娱乐方式,给青年男女选择终身伴侣,深受人们的欢迎。布依族丢花包的习俗,就这样传了下来进而演变为《花包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