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省电子地图 > 阿坝州地图 >
马尔康县地图
马尔康县相关地区地图:

社会

解放前,境内仅有极少的手工业工匠,工业几乎等于零。解放后,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建立了食品、火柴、缝纫、电力、森工、采矿、化学、建材、木材加工、印刷、皮革等工业企业,生产锂合金精矿、砂金、火柴、家具、民物用品等多种产品。有国营企业25个、集体企业11个、乡镇企业7个,工业总产值达1072.81万元,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263万元。解放前,交通闭塞,没有一寸公路,仅有盘旋于崇山峻岭的羊肠小道和外界沟通。山道崎岖,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放后修建了公路,交通状况大为改观。刷(经寺)炉(霍)公路横贯东西,是境内交通干道;卓(克基)小(金)公路与东南的小金县相连。马尔康林业局、龙尔甲林业局、壤塘林业局在境内修筑的林区公路沟通了西、北部地区的交通,乡村修建的机耕道路和公路干线相连,基本形成了交通网络。1990年底,全县有四级公路20条,简易公路27条,林区公路7条,通车里程672.83公里。乘汽车一天可达省府成都。有直发州内各县的客运班车。货运周转量60.78吨公里,客运周转量达614.53人次公里。解放前,境内无邮电通信,土司、头人与外界联系,依靠人力步行送信。解放后,邮电通讯事业迅速发展。1990年止,建立邮电支局9个、邮电网点31个、邮路439公里,全县村寨均通邮;有中程载波三路设备2套,电话交换机4台,电话交换机容量110门,农话业务量15.7万元,电话中枢线187线路对公里;市内电话交换机容量2000门;用户1458户;载波电话电路、长途电话、直拨电话开通,可与全国各地通话,亦可与国外通话。已经形成了全州设备枢纽辐射中心,汶川为辅助中心的邮电通信网络。民国27年(1938年)前后,“四土”及附近地区开始种植罂粟,鸦片烟产量连年上升,马尔康地区形成了杂谷脑、大小金川、绰斯甲等地的鸦片烟集散市场。甘肃、青海及四川境内的大小商贩于境内交换枪枝、弹药和粮油、茶叶、布匹及日用百货。解放前,马尔康地区成为经济畸形发展的集散市场。解放后,人民政府禁绝了鸦片的生产,民族商业贸易健康发展;1951年境内建立了贸易商店,地方商业迅速发展。商业、供销网点遍布城乡各地,极大地方便了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1990年,国内纯购进达159.96万元,其中农副产品采购额达5.74万元。国内纯销售1059.38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达4367万元。解放前,全县经济十分落后,解放后得到迅速发展。1954年财政收入仅2.3万元,1990年达到432万元,是1954年的187.8倍。境内峻秀的自然景观和宗教名胜是珍贵的旅游资源。草登乡保岩热水塘水温适度,含多种矿物质,对皮肤病,关节炎等有较好疗效。卓克基乡的白诺扎普系120O余年前宁玛派大译师八戈尔·白诺扎纳修炼静座的天然岩洞,在藏区颇有名气。松岗乡的直波古碉与田园藏寨交相映衬,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卓克基土司官寨,建筑奇巧,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脚木足白赊寺是红军长征时召开“卓木碉会议”的遗址。建筑精美,雕梁画栋的草登寺是群体寺院建筑,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解放40年来,文化事业飞速发展,文化娱乐等设施遍布城乡各地。逐步建立了州、县属的文化馆、图书馆、广播、电视差转站(台)、管理所、体育场、业余体校、歌舞团、新华书店、电影公司、电影院、群众文化站等,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了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解放前,境内仅在梭磨河一带地区有为数不多的私塾和规模极小的国民学校。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教育,兴办学校,教育事业迅速发展。1990年,全县有幼儿园2所,入园儿童425人,有教职工57人;小学93所,在校生4774人;有完全中学1所、民族寄宿制初级中学1所、小学戴帽初中1所,在校生1195人;有州属马尔康民族师范学校1所、阿坝州卫生学校1所。解放前,境内没有医疗卫生机构,只有外来的游方郎中和为数不多的藏医。人民群众有病不能就医,大多求神问卦、诵经,以求神灵保佑,免灾少病,结果是疫病流行,神灵不显,无法抗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解放后,迅速建立医疗卫生机构,并得到逐步发展。1990年,全县建有防疫站、妇幼保健站、人民医院、区乡卫生所等医疗卫生机构,个体医疗站、合作医疗站也相继建立。全县有医院病床370张,卫生技术人员753人。地方病、流行病得到了有效治疗和控制,乡村医疗卫生网络已基本形成,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解放前,根本无科技人员可言。解放后,科学文化事业得到极大发展。40年来,培养了一支门类齐全的各族科技人员和科技干部队伍。1990年止,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09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139人、初级职称863人。

旅游资源

马尔康县境内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卓克基土司官寨、直波碉群。又因地处藏民族嘉绒地区的腹心,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嘉绒藏族风土人情。独特的垒石为屋建筑传统和“邛笼”式建筑风格,悠久的嘉绒藏戏艺术,别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异彩纷呈的嘉绒服饰,气势宏伟的锅庄舞,制作精良、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品,神秘的大藏寺,精美的唐卡画和绝伦的酥油花等等,让人留连忘返,倍感神秘,是阿坝州以嘉绒民俗风情为特色的旅游胜地。绮丽的高山峡谷风光,既具有雪山的巍峨峻美,又有河谷春的花艳、夏的浓郁、秋的多彩、冬的粗犷。杜鹃、红叶、悬冰、流珠、把马尔康的春、夏、秋、冬描绘得斑斓艳丽,圣洞、城堡、古岩画、土司官寨把马尔康神奇的故事演绎得悠远神秘,奇石、奇树、岩泉、飞瀑更为马尔康平添无限魅力。

资源状况

水能资源。马尔康县域树枝状水网密布(共有3河69条溪),溪河高度发育,河谷幽深,水流湍急,落差大,流域广,水能资源极为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达720万千瓦,现在按库容调节式开发,可开发量成倍增长,仅境内主要河流脚木河按库容式梯级开发的水能资源可达320万千瓦左右。

下设村镇

昔为校磨、卓克基、松岗、党坝四土司辖地。1953年建立马尔康办事处,1955年设立马尔康县,1958年自治州州府机关迁此,成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所在地。

民族

县内系藏族聚居地,主要居住着嘉绒藏族。嘉绒系“嘉尔莫查绒洼绒”的简称,意为住在嘉莫墨尔多山周围气候温和的河谷地带的居民。在总人口中,藏族占63%,汉族占34%,其他民族占3%。

农业产地

有耕地76149亩,主要分布在河谷和高半山地区。产小麦、胡豆、青稞、玉米、洋芋等。解放前,处于封建农奴社会,农牧业生产落后,生产力低下,土地多种鸦片,少量种植粮食的土地也是广种薄收,亩产仅50公斤左右,粮食严重不足。解放后,经过民主改革,推翻了封建农奴制度,解放了生产力,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改善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90年底,整修水渠5条,灌溉面积达1330余亩,兴修人畜饮水工程31处。解决了农牧民人畜饮水问题。全县拥有拖拉机687台,农用汽车、推土机194辆(台),各种配套农机具2537台。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1990年,粮食亩产199公厅,总产量达1471.87万余公斤,比解放初的350万公斤增长了4.2倍多。农村人平有粮457公厅,人平纯收入599元。经济林木发展较快快,1990年有苹果28万株,花椒65·4万余株,核桃4.9万余株,雪梨2.27万株。水果产量达1222.95吨,核桃等干果产量105吨。

地理

位于自治州中部。东与红原、理县交界,南与金川、小金相邻,西与壤塘接壤,北与红原、阿坝相连。地理坐标,北纬30°35'~32°24'、东经101°17'~102°41'。东西长134公里,南北宽90公里,面积6632.73平方公里。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青藏高原东部,邛崃山脉北段,属高原峡谷区。地形呈不规则长方形,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位于北东走向的龙门山、北西走向的鲜水河断裂带及松潘地块交汇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多为三迭系砂岩、板岩和变质岩等。境内最高峰海拔达5000米左右,最低谷地海拔在2300米左右。